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005|回复: 8

[[求助与讨论]] 从--"Dia(嗲)"被编入新版《牛津英语大词典》--英语借用汉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26 09:0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网络新闻:
   10年前,《牛津英语大词典》编辑部决定斥资3400万英镑对1928年的初版进行全面修订。然而,10年来进展缓慢,而网络语言层出不穷。为了与时俱进,编辑部决定优先收录一些“时髦”的词。在新一批词条中,来自中国上海的常用词“嗲(dia)”也榜上有名。
有趣的是,在新一批被收入牛津英语在线词典的词中,来自中国上海的常用词“嗲(dia)”也榜上有名。“dia”被定义为名词,意指“嗲的事物”,用作感叹或者表示同意,此外还加入了“diaist(嗲人)”、“diaistic(嗲的)”、“diaism(嗲主义)”等相关词汇。
据报道,“嗲”字本来来源于英文单词“dear(亲爱的,可爱的)”,主要用于形容女子和小孩撒娇的声音或态度。因为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嗲”字此次也便由“dear”“出口转内销”变身“dia”,回到英语世界。
具体的报道可以看看http://news.163.com/08/0326/04/47UFE4NR0001121M.html

我记得好像美国的中国移民越来越多,因此一些中式英语也逐渐被美国人接受了,比如那个long time no see,他们也明白是好久没见的意思。要想学好语言,必须做个有心人,注意积累。不过本人水平有限,就是抛砖引玉了。大家还能举些中文影响英语单词这方面的例子吗?或者英文单词的意思变化的例子?大家都来交流一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6 09: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牛津英语大词典》 通常简称为OED,是一部公认的权威历史性英语语文词典。第一任主编詹姆斯.默雷(James A.H.Murray)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所以又称“默雷词典”(Murray’s Dictionary),原书名是《新英语词典》(年代顺序版)(New English Dictionary on Historical Principle),故又称NED,NED是在1858年由英国语文学会组织筹备编写,1884-1928年出版。《牛津英语大辞典》(12卷)自1928年出版发行以来是世界公认的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文辞典,赢得了“辞典中的圣经”的美誉。

《牛津英语大词典》目前最新版本为20卷本第二版,收词超过50万条,引证例句250万条,全部发音使用国际音标标注,词条及例句涵盖了所有英语国家的地方英语,包括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勒比等等,并且给出了词源分析以及不同地方英语的拼写差异。
该词典特点:几乎囊括了1150年以来见于文献的所有语词。如乔叟、高沃尔和莎士比亚等著名作家只是用过一次的罕见词,OED也如数照收,卷帙浩繁,编写原则谨严,全书浑然一体,是一部追溯词源,查考历史词汇,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语文词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6 09: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你的回复没意义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6 09:24:58 | 显示全部楼层
《牛津英语大词典》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nd ed., by J. A. Simpson and E. S. C. Weiner. New york: Clarendon Pr. / Oxford Univ. Pr., 1989 20v.)(OED2)

《按历史原则编纂的牛津英语大词典》第1版及其补编和简编(The Oxford English Diciionary on Historical Principle.ed.by James A. H. Murray and others。 Oxford:Clarendon Pr,,1933.12v. and supp1.(OED),(A Supplement to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Ed. by R. W. Burchfield, 1972-86 4v)
原名《按历史原则编纂的新英语词典》(New English Dictionary on Historical Principles)(即NED),初版于1884一1928年,共125分册,装订成10卷。在1895年初出版的Decit-Deject分册的封面上首次出现另一名称“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1933年重印为12卷,外加补编一卷,共13卷,改称现名。故NED和OED实际上是同一种词典。
OED的出版有多方面的意义:首先,它继承了约翰逊开创的系统援引书证的传统,并发扬光大;其次,它又同约翰逊的规定主义编纂思想决裂,对所收录的词作了详尽的历史主义的描述。
OED初版是一部包括414825个词目, 1827306条例证的巨型词典。例证出自不同时期5000多位作家,包括16世纪前所有作家以及16世纪后的重要作家的作品,甚至包括未曾印刷过的著作和文献。全书体例严谨,浑然一体,是一部学术价值很高的辞书。

收词

该词典收词时间的上限定在十二世纪中期(1150年),下限直到稿子杀青,包括了这一时期以来见于文献记载的几乎全部英语词语,甚至只出现一次的罕见词、现代书面和口语中的普通词汇、主要专业词汇、大量的方言、俚语和稳定的科技用语,通过定义和例证追溯英语发展的历史。
默雷把英语的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
古英语:盎格鲁撒克逊语时期,即公元五世纪至十二世纪
中古英语:1150-1526,即至廷代尔(Tyndale)翻译《新约圣经》, 即至英国诗人密尔顿逝世
现代英语后期:1674-1858
分界这么详细,其实是根据牛津词典第一位主持人柯勒律治起草的《资料收集人须知》开出的三份不同时期的书单,分别大致代表英语发展历史上四个时期。之所以未收古英语时期,是因为这一时期保存下来的文献极少,缺乏历史描写的基础。 在所收录的词汇中,有书面和口语中通用的词语,有主要的专业词汇和大量方言、俚语,着重收进那些已具有英语形态的词。还收录了公元1500年前出现的方言词,因为当时全国尚未出现比较统一的标准语,方言是英语存在的主要形式。
全书词目共414825条,其中240165条未重点处理的“主要语词”(main words),其余为从属语词或次要语词(subordinate words),包括废弃词(obsolete)、不规则的词形变化(vareiant forms)等。收词的特点表现为:a)词条数量空前庞大,凡属收录范围的词条,基本上一律收入;b)时间跨度大;c) 古、废词特多。

词条结构

——首先列出词目的主要词形(Main Form),即常用的典型拼法;
——注音(pronounciation),在“()”中标出注音,但废弃词不注音,往往用“·”标出;
——词类(part of speech)或语法代码(Grammatical Designation);
——使用情况 (status),如obs.(obsolete)、arch.(archaic)、colloq.(colloquial);
——主要的早期词形或拼法(Forms) 按年代顺序排列该词在不同时期的各种形体,一览无余地告诉人们这一词的历史沿革;
——词形变化(Inflexions),如复数(“-s”)等;
——词源(Morphology),用“[ ]”概括,这是OED的主要特点之一,内容详尽,包括词的起源形式、词形和读音的发展,废弃情况、残存情况、新的形式等;
——释义(Signification)。OED强调按词义发展过程编排义项。词义的演变过程是该词历史中最重要的情况之一,发现并揭示这一过程是历史主义词典面临的一项最棘手的任务。OED将最早产生的意义列为第一义,其余按照出现先后顺序编排。由于某一词义常衍生出许多分支,它们有时平行,有时各自分开,无法单凭一条线索就能够将词义变化全面地表达清楚。所以,OED用各种编号分层揭示主项、子项、小项、细项……(Ⅰ、Ⅱ、Ⅲ、Ⅳ…1、2、3、4… a、b、c…(a)、(b)、(c)。义项的编排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它对于读者清理词义的脉络很有帮助。OED收集的义项相当齐全。如“set”竟有20页之多,分成150个义项,一个词条就相当于一篇讨论某词的论文。
——书证(The Quotations)。是最集中、也最出色地反映OED历史主义编纂原则的部分,是全书的精髓,目前没有一部词典能比拟。OED的书证特点是:a)引文按时间先后编排,最初出现的列于最前,源与流,一目了然;b)书证兼有展示用法的功能;c)用缩略语详注引据出处,便于检索原文。由于书证非常丰富(并非都引自名人名著),OED相当于一部大型引语工具书。

关于“默里词典”

  有人将OED称为默里词典,是恰如其分的。因为他亲自编写的书稿付印时就达7027页(几乎半本书)。从他42岁肩负重任到78岁去世,为词典呕心沥血。他遇到的困难可以形象化地比作“三重梦魇”——篇幅、时间、经费。所有三者归结于一个:要不要坚持历史主义的编纂原则,要不要坚持学术上的高水平。默雷是顶着重重压力、牺牲所有个人利益、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每天工作十二、三小时完成该书的。OED体例严谨,记录客观准确,也不规定每个词的使用条件和范围。故有的研究把OED归入描述派的产物。认为“OED虽不是百科全书,但有大量百科全书的内容,它不是一种俚语词典,但其资料比一般俚语词典远为丰富。因此在语词资料方面,OED所达到的精确和完善程度是令人惊叹的。”
  OED编撰过程中主编三易其人,到默里接手时资料大多散失。1879年牛津大学出版社与默里签订出版OED的合同时,对其艰巨性估计不足,经费很少,并要求默里改变历史主义的编撰准则。默里坚持初衷,孜孜不倦,惨淡经营,4一5年后才出版第1卷(A一B)。经过51年艰苦的劳动,默里和他的同事一起终于完成这一大业。1928年牛津大学通告说:“本词典的准确性和完备性优于其他所有词典。牛津词典是最高权威,是无与伦比的。”语言学家门肯(H,L。 Mencken)誉之为“词典之王”。美国工具书专家卡茨在《参考工作导论》第3版中曾说过:“图书馆员如果不知道OED,将理所当然地被指责为十足的无知。它是少数凡本堪称永传后世的工具书之一。”

关于补编和新编

  OED也有缺陷,如早期文学用语收得过宽,哪怕乔叟、高尔等人用过一次的词也照收不误,相反,较近得口语、俚语收录不够;此外,英国本土以外的词语及其用法反映较少;词目首字母一律大写,不符合语言使用实际。这些缺点在后来的补编中都得到纠正。
  自1933年以来,英语在发展, OED却没有再版过。牛津大学出版社词典部总编辑伯奇菲尔德(Robert Burchfield)领导了编纂补编的工作。1972一1986年出版了4卷,它吸收了帕特里奇(Eric Partridge)的《俚语和非规范英语词典》中的词条,增收大量北美、澳、新、南非、印度、巴基斯坦等地的英语词汇,包括不少来自汉语的外来语,并给以相应的例证。还收入了许多重要学科中有生命力的核心词汇。对于口语、粗俗语以及过去英语词典中一直比较忌讳的词也大胆收录。例证的取材也比母本广泛得多,包括大量当代报刊。因此,4卷补编在许多方面已不同于原来的编制体制,但对词进行描写的原则本质上并无改变。它实际上成为一部新的当代牛津大词典。
  OED有缩略本《牛津英语大词典简编》(The Shorte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初版于1933年,1944年出第3版,以后作了3次修订,绝大部分的词语作了更新。收词为原书的40%,尽量保持原书的特色,删去了一些人名、地名,注明每个词的义项的出现年代以及废词的最后例证的出现年代。新3版吸收OED前几卷补编资料。词源部分根据1966年版《牛津英语词源词典》(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Etymology)改写过。因此,这一节略本可作为大《牛津词典》的补充。


OED的其他印刷版本及电子版

  OED已实现编制计算机化。1989年采用这一办法将全书(包括4卷补编)混排成20卷,改用国际音标注音,还增加了5000个新词或新义。这样OED2所收词条总数达到50万个,例证2412400条,比初版(包括4卷补编)增加15%。全书多达5900万字。如果说,OED初版仅为一套英国本土英语的词典,则OED2则集世界英语之大成。
  随着OED2的出版,新编New Shorter OED的两卷本和机读本于1993年问世,时代性强,便于使用。OED光盘也于1991年问世。
  OED缩印版(The Compact OED,newd.New York: Oxford Univ. Pr.,1991 2416p.)是采用缩微技术印成的小字本(原书9页缩印为一页),将原书缩成1卷,内容不变,价格低廉。随书附送放大镜以助阅读。检索点增多,使过去颇难检索的大量引语成为可能。
  《牛津英语大字典增补篇》(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Additions Series,ed.by J.Simpson and E. Weiner l993)收录了增补OED2的材料,每卷约收3000个词。
  2000年3月在OED出版143周年时,网络版(http://www.oed.com)也已推出。这部收录6000万个词组的大字典被称为OED的第3版,成为目前最大及最权威的网上参考书籍,令上一年刚登场、录有4000万个语词的网上大英百科全书相形见拙。网络版便于修订,每3个月可加入多达1000个新词组。在该版推出之际就增补了1000个新字词,收录从各种英语资料摘录的250万例证,内容包括经典文学、专业期刊到烹饪书,地区范围扩大到北美、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英美拼法,容量翻了一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6 11:3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bbb2006于2008-03-26 09:22发表的 :
楼上的,你的回复没意义啊

搂主的这个帖子本身有意义吗?这个“网络新闻”的内容有多少是准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6 13:58: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回帖与本帖子无关,你的那个在线的辞典不花钱不能用,请问你在别人的帖子灌水干什么?请删除你的灌水帖子。如果你觉得别人发的帖子的内容不可信,请找出证据。不要恶意灌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8 11:35:01 | 显示全部楼层
英语借用汉语的例子很多,如tea(茶,广东话)coolie(苦力)kotow,kowtow( 叩头),kumquat(金橘)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olin_21st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4-2 12: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流落到美语里的汉语



现代社会各国语言相互渗透,美语中外来语也很多。长期以来,笔者的兴趣之一就是注意日常美语里的中文,借用最多的当数中国食品和中国菜,笔者曾在“衣食住行―――食”中提到。本篇搜集了其他方面的一些词汇,按字母排序如下:

  Bonsai --- 盆栽(花卉的一种)

  Cheong-sam―――长衫。原特指女性节庆时穿的红色旗袍,后泛指袍装。

  Confucius―――孔子。显然是从“孔夫子”音译而来。

  Dingho―――顶好,最佳。一家著名的东方杂货连锁店就以此命名。不过虽然此词被收入部分辞书,但一般美国人似乎不懂这个词的意思。

  Fengshui―――风水。现在看风水在美国已是很时髦的事了,各种相关书籍充斥市场。

  Ginseng―――人参。主要指北美一带出产的“花旗参”,又称“西洋参”。

  Gung-ho―――热情高涨,极感兴趣。这个词在美语里用的频率特高,人们常挂在嘴边,比如:At first everyone is gung-ho about this idea.But now no-body even talks about it.(刚开始大家对这个想法都抱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而现在谁也不提它了)。但对于这个词的原意却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从“干活”这个词派生而来,也有人认为是从公共合作社的缩写“公合”而来,还有人认为是从“更好”这个词转化来的。笔者倾向于此词派生于“干活”的说法。

  IChing―――《易经》。

  koolie-------苦力.

  Kowtow―――极其卑顺的态度。来自中文的“磕头”。

  Kungfu―――中国武术。中文原词为“功夫”。

  Lao-tzu―――老子。

  Mah-jong―――麻将。

  Sampan―――指单帆或需用桨划的小船。来自“舢板”。

  Silk―――丝绸。源于中文的“丝”。

  Tai-chi(chuan)―――太极或太极拳。

  Tao―――道。道教。

  TaoTeChing―――《道德经》。

  Tofu―――豆腐。

  Tong―――秘密组织,帮会。从汉语“堂”派生而来。

  YinandYang―――阴阳。这些词的拼法大多延用韦氏(Wade Giles)音标。

  另外,有一句常用话,虽然里面没有一个中文字,但公认是从中国话里搬来的,这句话就是“Long time no see”―――很久不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31 14:39:1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上的,
我又找到几个,大家看看啊
摇身一变:英语“借”走的10大中国词
http://edu.sina.com.cn/en/2008-07-30/110943231.shtml
英语,代表西方的强势文化。作为世界性的大语种,它成了现代与文明的标志。有人跟风叫嚷:只要具备两条就是“现代文盲”,一,不懂英语;二,不会电脑。其实,文化所涉及的领域形形色色,是否可以这样说,不会写毛笔字、不会算卦,就等于“国学文盲”?

  凭人怎么说吧,现代中国为了追求“和世界接轨”,几乎把英、法、俄、德、日、意、西班牙和阿拉伯语,当成了通向世界、通向文明的惟一桥梁。母语——中国话可以弄得一塌糊涂,甚至不如日本人写得漂亮,讲得流利;英语,却必须要捱过大学六级、托福考试。吸塑这据典型的崇洋媚外做法,似乎该回头了。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汉语也逐渐变成了外国人的香饽饽儿。仔细一看才发现,许多英语词汇其实就源于汉语,欧洲人做过精细的统计,自1994年以来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词汇中,中式英语贡献了5%到20%,超过任何其他来源。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s),包含着印度、西亚和欧洲的语言。目前使用的英语单词中,有不少是从非印欧语系“拿来”的,这在狭义上,就是英语中的外来语。这些白皮黄心的“鸡蛋词”,无须向“英语世界”做额外解释,就能顺利地理解、沟通。脱胎于汉语的“鸡蛋词”,早就默默地影响全世界了。除“孔夫子(Confucious)”、“中国功夫(kung fu)”、“麻将(mahjong)”或者“豆腐(tofu)”之类绝无仅有的称谓,玻璃标准口再挑拣10个真正有中国气质、代表华夏气派、并影响全球当代生活的“鸡蛋词”,便足以说明问题。

  (一)丝绸——silk

  中国是养蚕大国,丝绸的故乡。瓷器和丝绸始终是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绝密技术和看家商品,直到鸦片战争前,英国进口到广州的钢琴,还干不过珠光宝气的丝绸。“silk”的发音,显然是汉语的音译,这个词代表了中国高超的工艺技术和贸易强势。即便现在,丝绸仍在现代生活中充当雍容华丽、典雅高贵的象征。

  (二)茶——tea

  这个词,又是英国人从拗口的闽南话里偷走的。茶,和丝绸、瓷器比肩,堪称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拳头产品。目前,品茶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品位,中国人对人生的思考,几乎都能在袅袅茶烟里找到。据萧乾的《茶在英国》介绍:“茶叶似乎是17世纪初由葡萄牙人最早引到欧洲的……英国的茶叶起初是东印度公司从厦门引进的,17世纪40年代,英人在印度殖民地开始试种茶叶,那时,可能就养成了在茶中加糖的习惯。”据说,即使在“二战”那样物资困乏的时期,储气罐法国人定量配给咖啡,英国人则要的是茶,还有一点点糖。茶成了欧洲人的“主心骨”,他们只能跟着茶香如醉如痴地行走,这不是本土的历史与遗传;而是异域文化的征服和同化。18世纪的柴斯特顿勋爵干脆在《训子家书》里写道:“尽管茶来自东方,它毕竟是绅士气味的;而可可则是个痞子、懦夫,一头粗野的猛兽。”

  (三)世外桃源——Shangrila (Xanadu)

  这是两个近意词。都有“世外桃源”的意思。“Shangrila”出自西藏的传说之地——香格里拉,“Xanadu”则是蒙古的元上都。如果要表达“世外桃源”,通常采用“Xanadu”这个词。看来,以出世自居的美国作家梭罗,白白地在瓦尔登湖旁边,做了那么久的“隐士”。讲究“寄情山水、超然物外”的哲学,中国人是当之无愧的开山鼻祖。

  (四)风水——Feng Shui

  风水,还是音译。它凝聚了古代中国在活人住宅和死人墓地方面的集体智慧。尽管有人打着所谓“科学”的旗号,指斥风水是封建迷信;但是,迷信所谓“科学”,故步自封,则是另外一种迷信。风水的整体原则是“趋利避害”,这也是安全生存最起码的信条。近年来,风水在美国红极一时,从中国人唇齿之间发出的音节,已经成为当代人急需探究的学问。

  (五)茶点——dim sum

  一听发音,就知道,这个略带小资情调的词儿,来自闽粤。英国人有喝下午茶的习惯,几杯印度红茶,常就一碟甜点。英语原本有表示蛋糕、点心的词,偏偏不用,硬要拽一个来自汉语的生僻字。齿轮泵恐怕多少也有与时尚接轨、和东方同步的优越感吧。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点也摇身一变,成为登堂入室的英语外来词。
(六)走狗——running dogs

  中国式英语贴切地表达了一种见利忘义、供人驱使的“下三烂”。无从考证,最先运用这个词的是中国人,还是英国人;重要的是,英语世界接纳了“走狗”,并以汉语的思维抚育这个“外来词”。接纳词汇的同时,无形中也接受了中国人的价值观。

  (七)纸老虎——paper tiger

  这是最令人难忘和扬眉吐气的一个新词。缔造者应该是伟大的民族英雄——毛泽东!他老人家是博学的诗人、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运筹帷幄的军事天才。美国人硬不硬?苏联人牛不牛?原子弹厉害不厉害?……在他眼里,都是色厉内荏的“纸老虎”。只要跟中国人作对,老子就得碰碰硬,看天下“谁主沉浮”。上世纪50年代的“美帝国主义”、六七十年代的“苏修”,都变成了毛泽东嘲笑的“纸老虎”。这种蔑视强敌、自强不息的精神,镁铝平尺当然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谈笑风声缔造了一个词,足令中国的敌手躲在角落里发抖了。

  (八)大款、巨亨——tycoon

  这种称呼是近些年才流行街巷的,指有钱有势的商人或者企业家,中国传统的叫法是“大掌柜”。被英语拿走,又是闽粤之地的音译。可见,鸦片战争前,中国商人名声在外,马可·波罗在书里描写的东方,物阜民丰,黄金铺地。来中国走一遭,就像现在某些“假洋鬼子”上趟拉斯维加斯一样。

  (九)赌场——Casino

  这个词,似乎是地道的西方舶来品,发音酷似法语或者意大利文。殊不知,“Casino”竟是福建话的音译,可是,为什么英语要拿它表示“赌场”的意思呢?据传,很久以前,移民到美国的福建民工,拿到一点微薄的工资,便在无聊之际,聚众赌博,试试运气。每次开局,都会嚷嚷:“开始了! 开始了!”想不到,阴差阳错地搭给英语一个现代词汇。

  (十)小费,赏钱——Cumshaw

  这个词是闽南话“感谢”的音译。为了给人一点酬劳,平尺在钞票上意思意思。英语世界也像喜欢“money”一样,渴望“Cumshaw”这个油水丰厚的单词。尽管中国人没有给小费的习惯,但是,对于钱,却并非一毛不拔,甚至比西方人出手还大方。偷走“Cumshaw”这个“鸡蛋字”的欧洲人,一定见过,中国人曾如何挥金似土。其实,东西方对待金钱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本文选自《一杯可以喝的阳光》的博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2 05:30 , Processed in 0.439780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