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553|回复: 2

[【文史类原创】] 素馨斋读史 之 约法三章(原创首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20 07: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约法三章
刘邦最终能够战胜项羽,不是靠屡败屡战,也不是靠大将韩信,更不是靠项羽的弱点,而是靠那简单的两句话:“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赵高九月杀死二世,立子婴,去帝号,称秦王。子婴又杀赵高。)刘邦率兵入关,所过秋毫无犯,很得民心。连续几次打败不得民心的秦军后,十月,刘邦率军抵达灞上(今西安东南),为秦王仅46天的子婴以绳系颈,乘白马素车,捧皇帝玉玺符节,于咸阳轵道旁投降。有点将领建议杀掉子婴,刘邦不同意,他说:“人家已经投降,再去杀他,不祥。”刘邦进入咸阳,秦王朝灭亡。按照怀王的约定,刘邦将被封为关中王。
没见过大世面的刘邦看见雄伟壮丽的秦宫,打算住在里面好好享受一番。樊哙、张良都不同意,他们劝说刘邦下令封存秦朝的珍宝、财物和仓库,率军退回灞上。刘邦召集当地的父老豪杰,对他们说: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又派人将这个政策传达到关中各地。相对于严苛的秦法,这简单的三章如甘霖一样,滋润着秦人干涸的心田。刘邦迅速稳定了社会秩序,争取到了当地的民心。秦人争先恐后地将牛羊酒食送来劳军,刘邦谢绝了秦人的好意,他说:“仓库中的粮食很多,不劳烦大家伙。”秦人更高兴,唯恐刘邦不被封为秦王。
刚愎自用的项羽并没有封刘邦为关中王,为了遏制刘邦,他让章邯等三个降将统治关中,把刘邦打发到汉中。但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很快杀回关中。然后又从关中杀到彭城。此后的四年中,楚汉互有胜负,但结局在刘邦约法三章时已经确定了。因为刘邦得到关中地区的民心,他便拥有了一个其他地区无法相比的根据地。过去的人们总是强调萧何是一个优秀的后勤人员,却忘记一点,倘若将萧何放在别的地方,譬如丰沛,他还能源源不断地给刘邦输送粮食和兵员吗?
反观项羽,他给关中人民留下的印象是坑杀秦军,咸阳屠杀,火烧秦宫,三月不熄。看到这里,我想读者们都已经明白,为什么出身高贵、智勇过人的项羽会输给不善将兵、只善将将的刘邦了。
为什么约法三章那么有影响力呢?因为秦代法律多如牛毛,一般人想弄清楚不容易。李斯就说过,要学法令,以吏为师。秦法的源头是李悝的《法经》六篇——盗、贼、网、捕、杂及加减,商鞅正是用此来改革秦国的法律制度,使秦国变成战国时期的超级大国。秦统一六国后,六国与秦国之间的矛盾仍旧很尖锐,秦始皇对六国基本上只采取简单的武力镇压。武力镇压固然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速效,却埋下了动乱的种子。
对于一般民众而言,他们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秦法太残酷,所以刘邦的约法三章极具感召力。当然,治国绝不可能只靠这约法三章,这三章只适合大乱之世。当局面稳定下来,汉朝不仅采纳秦法,还对秦法进行补充。法律越来越细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约法三章的历史使命也已经完成。事实上,刘邦的助手萧何就在秦法的基础上增加兴、厩、户三篇,后来的叔孙通又增加十八篇,张汤《越宫律》二十七篇,赵禹《朝律》六篇。到这个时候,汉律已经有六十篇之多,是秦法的十倍。
还要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刘邦能够提出约法三章呢?这应该于刘邦集团的阶级成份有关。当初陈胜起义时就说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西汉初年的王侯将相,大多数都出自布衣。其中最高贵的可能是张良,他是六国时韩相国之子。地位比较高的还有,秦御史张苍,秦博士叔孙通。至于萧何、曹参只是沛县的小吏。更多的人都出身低贱,如王陵、陆贾等是平民,还有比平民地位更低的,如樊哙是杀狗的,周勃是办丧事的,灌婴是卖布的,娄敬是车夫。正因为这些人地位低贱,所以他们了解民间的疾苦,知道怎样的制度对老百姓最有利。
当然,并非所有的乱世都可以照葫芦画瓢,约法三章绝不是无往而不适。三国时诸葛亮治理蜀国,“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对刘备很有影响力的大臣法正向诸葛亮进谏说:“昔高祖入关,约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据一州,初有其国,未垂惠抚;且客主之义,宜相降下,原缓刑弛禁,以慰其望。”诸葛亮回答说:“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无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刘璋暗弱,自焉已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於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於斯而著。”也就是说秦法严密,所以要济之疏;汉法弛缓,所以要济之以猛。在这方面,诸葛亮与他的敌人——曹操的做法完全相同。
关于这段记载,有人曾表示怀疑,主要是为诸葛亮辩护。但从历史情况来看,诸葛亮确实在蜀国推行严刑峻法,不过推行的结果不是“君子小人咸怀怨叹”,而是人们都“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所以陈寿评价道:“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不论是刘邦的约法三章,还是诸葛亮的严刑峻法,都是对症下药。只有对症下药,才能四两拨千斤,才能不动声色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0 10: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兄沉寂一段时间后又出新作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1 08:5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josephe于2009-07-20 10:12发表的 :
老兄沉寂一段时间后又出新作啦。
谢谢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9 09:34 , Processed in 0.301202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