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184|回复: 9

[【文史类】] 读林语堂诸传的感想一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19 15: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人来论坛的原初目的,是为了搜集关于林语堂研究的一干著作这一非常功利的目的。目前对林语堂的传记研究部分告一段落,写下对本人手边的林语堂生平研究和评述性著作的读书感想,对帮助过我的人算是有个交代,同时也做为一种回馈,报答论坛中一干朋友的帮助,他们是:homestudy; yudie; ggimm7; dingdangch; lvyuwen;aassaa;cshlhh;whjcxh。祝福论坛,祝福诸位朋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9 15: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万平近. 林语堂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作者的书,是新时期研究林语堂的开山之作,因为这个道理,我们既可以理解他使用毛泽东、鲁迅、马克思和恩格斯等的语录来批判林语堂,同时,也可以看到,尽管在行文方面,他在表扬了林语堂之后总爱有个但是,并坚持不懈地把林语堂的作品都总结到资产阶级人性观这个方面,作为不到300页的空间里,他展开了关于林语堂的散文时期和小说时期两个时期(同时将前者一分为二)分野讨论的格局,前者基本上沿袭了胡风的思路,后者还很粗糙(比如《苏东坡》传记的讨论不涉及,而《武则天》则涉及等),同时,他讨论林语堂的《京华烟云》时候,点出了(尽管笔墨很少)同时期的几部重要长篇,而分析《奇岛》之时,也点出了(同样笔墨很少)其创作于二战后的反战心态,这两点体现了其视野的广阔和联系性看问题的趋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9 15: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施建伟. 林语堂传[M].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

应该说,这本书是林语堂研究进入新时期的奠基作,尽管鲁迅仍然是重要的参照系(并非我反对如此,而是事实如此,现代文学诸家,谁又能逃脱与这一巨人并列的命运呢?),但是他通过对林语堂散文(主要是《语丝》时期)的分析指出:两者都是战斗,甚至可以说是殊途同归的战斗,这样化解了林语堂研究中最重要的“合法性问题”,同时,大致用“近情”来初步解释林语堂的幽默、性灵、闲适,为后来的王兆胜开辟了“人文情怀”这条通路;而用中西融合的眼光来探讨林语堂的独特性,让后继的所有研究者受益。

他对赛珍珠与林语堂决裂的分析也很有道理,并不如别人一样用简单的金钱(版税)观察。解读林语堂三部曲中的“女性观”,眼光能看到《浮生六记》和李香君的隐含,绝!解读〈赖柏英〉中的三个“原来如此”,妙!统领性地分析林语堂的“一捆矛盾”,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9 15: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刘炎生. 林语堂评传[M]. 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

作者以“国学”立论,的确发掘出了些他人未曾注意到的林语堂研究新方面,从其分析深度看,作者大有可能是汉语语言专业出身(比如他对林语堂研究语言、方言、字典、俗字、字典等,所费笔墨在其他同类林语堂研究中是最重的)。本着同样的思维,他也特别注意到林语堂《吾国吾民》、《生活的艺术》这两部重要作品,乃至《京华烟云》、《苏东坡》等小说传记作品中的民俗与国学方面特征。

作者还有个绝大的优点,他对林语堂的散文进行了非常认真的原文校验,几乎是以精确到特定期刊期数和日期的方式,认真梳理了林语堂各重点散文的内容与风格,他对林语堂最亲近的四种杂志(《语丝》、《论语》、《人间世》和《宇宙风》)作了非常仔细的考察和风格、特色归纳,参之以诸如《申报自由谈》、《西风》之类,得出的关于林语堂风格的讨论和背后思想的评述是很让人信服的。

两相比较,对林语堂国内部分,研究性很强,研究者自身的个性和眼光也体现得很鲜明,对林语堂国外研究部分则是述评性的。本来对读这本书收获所抱希望不大,因为研究者名头不响,也没见其有什么分量重的论文,但其实,他的研究,尤其是对林语堂散文部分的研究是很扎实的,其书后所附“林语堂学术行年简表”也非常具有特别的文献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9 15:2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朱艳丽. 幽默大师林语堂[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是感性的,过于感性的:引用基本不用注释,哪怕章首出现的关键引用,也只用文章或书的标题而已;使用材料方面,由于亲疏距离掌握得不是很妥当,多处发挥特定人物才有的细节和细腻情感,加之本身以抒情笔调行文的原因,给“抄袭林太乙”的指控留下口实;从文章编排设计看,第一章“心怀乡土的都市游子”,第二章“妙讽婚姻的忠实丈夫”,第三章“笔尖锐利的幽默家”,第四章“根系中国的世界公民”,第五章“现实主义的梦想家”,第六章“反教育的教育家”,不难看出,“人”是她的着眼点,然而,标题“幽默大师林语堂”,看来是以偏概全的一个名字,是出于迎合市场的心理,抑或作者本身在从众之下的一种自限性定位?——与其使用这种窠臼型标题,何如直书“瞧,这个人”?相比较之下,李勇的那本名字就有力量得多:《本真的自由——林语堂评传》(对他的评价,是另一个话题了);整体上看,使用独创性或有独到眼光的材料非常罕见(我倒不是特别挑剔,因为哪怕是引用、转述或转写,只要有自己特别的感受与相配搭的妥帖置放,也应该是优秀的,譬如188页,在写到林语堂之死时候,朱引泰戈尔诗,就是本书屈指可数的亮点)。
总体而言,作为某种对林语堂的私下纪念和对私人感受的记录,表达完全可以是感性的,而且可以是成功的。但是,作为“著”字特色的创作性作品,如果注意到出版日期是2005年,而新概念意义下的林语堂研究在中国已经有二十年左右的历史了,那么,跟其他几本同性质的关于林语堂的作品相比,学术薄弱而偏向倚重文笔以补拙的法子,使其只能栖身大多浮光掠影的入门类读物之列,尽管读来并非丝毫无趣。发挥一下,透过这一点来说,到今天为止,林语堂都还要大大倚赖于此书堪为代表的民间自发普及,林语堂研究都还时常与浅表的兴趣和太常规的解读为伍,(尽管这种自发性何尝不正说明林语堂的魅力),那么就不免让我心生悲哀。而诸如同年出版的施萍之《林语堂 文化转型的人格符号》之挖掘林氏精神的努力和探索,似乎应该说还是太超前了。
从让人知到让人思,这条路对林语堂来说,走得实在太漫长了。那样的时代,那样的巨人的时代中,林语堂是应该有他自己独特的位置的,但是,相比鲁迅的高度,他固然不及,但是,竟然这种不及已近乎隐没,未尝不是一种悲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9 15:25:35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兆胜.林语堂大传[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角度新颖,比如第十章第四节“与鲁迅分道扬镳”之将幽默理解成一种仅仅是不同路数的战斗,很好地缓解或重新启发了林语堂研究中绕不过去的“鲁迅校验法”。

文本做得很细致,尤其是第十二章第四节“创作性灵文学”,专门从林语堂作品中——而非他人代言或转述中——发现林语堂,(理当如此!),可见他从编辑《风行水上的潇洒》中得到的磨练与收成。作者的散文工夫很强(不愧“冰心散文理论奖”获得者),因此,做文本的功力很深厚,除了上述章节之外,在读《苏东坡传》和《京华烟云》中,单从其对名字的分析就可以看到,他的文字敏感度很高。

缺点,或许也算是优点吧(毕竟王在后记中声明此书是献给林太乙的),受到林太乙影响仍然很大,虽然不如朱艳丽那么明显,有时仍有太感性的嫌疑,好在他在后记中对此进行了解释,说自己是模仿林语堂做《苏东坡传》的做法,是要有意地采用“灵魂贴近”的写法。不过,多多少少,他的抒情和学术两者之间还是有着风格上的调和不到位情形存在。

如果说施建伟之传特点在于详实考证,那么,他的特点就在于“自我”或所谓“灵魂贴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9 15:2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太乙. 林语堂传——我心中的父亲[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已经先贴,见http://www.readfree.net/bbs/read.php?tid=45525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0 14:0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勇.本真的自由——林语堂评传[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在今日林语堂研究以王兆胜堪为风向标的时候,他从知识分子这个角度来立论,显出很是独特的新路径。可是,在许多时候他的心愿与实际的操作之间都不贴切,譬如这样的判断——“因为如果他们不能批判西方世界的文化压迫,而完全认同西方的价值标准,他们就融入了西方的主流,臣服于文化不平等关系;如果他们不能克服民族主义情绪,他们也将在民族文化的认同中失去批判的方向。这两者都会导致知识分子从边缘流向中心,不是西方的中心,就是东方的中心。”(P163)——在diaspora成为海外(华人、华文文学)研究的核心课题探讨对象的时候,显得多少有点简单甚至是表达轻率。然而毕竟他有尝试新视角的努力,值得钦佩的。譬如以林语堂批评泰戈尔为分界,论述林语堂朝着公共知识分子转化,就是一个以前为研究者所忽略的闪光点。
(附)此书前言中的总序所论包括林语堂在内的现当代大师进行研究的价值认识,很有见地,录下供看官欣赏:
对于知识分子精英而言,20世纪就是在一个启蒙与反启蒙的囚笼里挣扎的困兽。他们所走过的逶迤精神天路更多的是充满着荆棘与坎坷,在启蒙民众和自我启蒙的双重,他们走出了各自不同的人生之路,他们的精神成长为20世纪的文化提供了各种有价值的历史经验。——丁帆,“20世纪文化名人精神评传总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 17:4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不错的帖子,多谢楼主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30 16:5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后来的几本书都不能算是学术著作,感性评论多于史料分析,引文要么不列出处,要么出处不规范,只能算作是文学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6 11:40 , Processed in 0.362748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