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602|回复: 16

[【散文】] 我所了解的影子戏  [征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16 11: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次接触影子戏是七八年,放学回家,奶奶笑咪咪的让我猜谜:“大人搞得细人挪,细人搞给大人呷;大人搞得细人跳,细人搞得大人叫。”猜不出来的我就耍赖,可奶奶任我怎么撒娇纠缠也不告诉我,只好乖乖听话去做作业。那天晚饭很早就吃了,大人们都很兴奋,像过节一样。没到天黑,我就背着椅子,跟着奶奶往生产队的大庙走,说是庙其实只是生产队的仓库,那里供奉的菩萨早被“破四旧”破掉了。仓库前的晒谷场上,男人们互敬香烟,高谈阔论;女人们三五成堆,窃窃私语;小孩子在人堆里窜来窜去,大叫大闹;还有许多外村的面孔把一个偌大的晒谷场填得满满的,我正懊悔来晚了,村支书迎上来把奶奶请到屏幕前预留的位置上。

    我也跟着在奶奶身边坐下,看到前方一张垫高的桌子,桌子上放着一长方形的竹架子,竹架子上扯着一块雪白的细布。“咚咚锵锵,咚咚锵锵……”急密的鼓点,闹腾的锣终于一声紧似一声,将乱哄哄的声音压了下去。白色的屏幕上出现一只香炉,几缕青烟袅袅而上,一个声音在迎接各路神灵并祈祷人口太平、六畜兴旺、财源茂盛、五谷丰登。后出现一个神仙,“上元赐福到人间……”我没怎么留意唱词和道白,人被屏幕上的影人儿迷住了,影人跟奶奶的剪纸有些像,看得出是镂空的,他们的衣服都很漂亮,比小人书上的人好看多了,影人小巧精致,关节灵活,看他们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煞是喜爱。特别是穆桂英一出场就特神气特威风,我几次跳起来叫好。奶奶摸着我的头问那条谜语,我说是影子戏。

    奶奶告诉我看影子戏别光顾看热闹,要注意音乐对白。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演完,屏幕上走出一书生,书生甩袖念出“苦读诗书,如日四马高居。”奶奶说这是上场引子,书生坐下说道:“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奶奶说这是影子戏的坐场白。耍影子戏,人物出场的上场引和坐场白最能看出艺人的本事,又听书生唱道:“读书犹如架小舟,篙篙撑起不停留。倘若一篙力不足,流落几多人后头。”经奶奶提醒后,我发现影子戏音韵缭绕、幽美动听。对白声情并茂,动人心弦。

     我好奇谁在唱,钻到后台去看,屏幕后有一木板搭成的平台,摆放着各种道具。平台上还有两块斜木板,那上面挂满了影人儿,左边是等着出场的影人,右边是下场的影人,台子顶部两侧外沿旁各有一根竹竿,比搭台的竹竿细一点,也挂满了影人,这些影人都是侧面形象,身子、胳膊、腿用细线连接在竹竿上,站在屏幕后的第一个人在操纵影人,他用竹竿指挥影人儿,他后面左边一人坐在锣鼓前,那人身边都是打击乐器,右边一人手拿京胡,身边放着唢呐等管弦乐器。声音是他们三个在不同场合不同时候发出来的,那娇滴滴的女声竟出自男子之口,我怎么想不明白,那时我不知道可用假声演唱。

     在后台看没有在前面看精彩,我又转到屏幕前,才发现光源的作用很大,在前面看到因光投影到屏幕上的影人是活的,原来奶奶口中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小人书上的人物在影子戏里是那么精彩传神。

    那晚后,我就被影子戏迷住了,只要知道哪家请影子戏班,必定早早去用板凳排队。我也把有影子戏看的规律摸清了,一般是谁家还愿,谁家有红白喜事(如祭祖、祝寿、结婚生子、丧事),哪位神仙过生等,这样的场合都有影子戏看,还有一种情形就是“送神”, 如火神、雷神和瘟神,如哪家起火,哪家动物发瘟或雨水雷电或虫灾可能影响收成时,也有影子戏可看。看多了,熟悉了很多人物,自己也试过用纸做影人自己演。最淘气的一次,受《刘海戏金蟾》的启发讲我村一单身汉家有一女子帮他做饭洗衣,他回来女子就不见了。没想到越传越神,引来很多人埋伏在他家周围,想看那女子是什么样。结局还算好,没人来查谁造谣,单身汉倒因此结束了单身生活。

    当了几年的影子戏迷,也跟一个影子戏班子混熟了,接触影人后才发现影人有的是用牛皮制作的,有的是牛皮纸做的,有的是用透明塑料薄片做成的。耍影子戏的师傅说牛皮制作的影人大都是祖辈留下来的,光绪年后,经改进,影人改用七层纸糊成的衬壳制作,牛皮成本太高,结实,特别是关节等地方很耐用,做纸影成本低,但工序繁难,后选用透明塑料薄片就简单多了。耍影子戏的师傅还吹只有我们这的影人脸谱造型是“七分式”,即影人露出一只半眼睛,身材和盔帽也是七分式,这样的人物表演时非常逼真。还一个特色是我们的武将后脚长,操作起来,武将更显威风……

    我也了解了影子戏的演出程序,先是“打通”,告知观众演出马上要开始了,“打通”同时要“摆台”,依据剧情需要摆放一些影偶,或是敬神的香炉,或是喜庆的场景,或是能驱邪的神灵影人。一切准备就绪,班主要焚香请神,接下来是贺戏(也叫登台戏)、正戏、送神、杂戏(有时会依主人家的意思或请戏目的不同会加些程序)。贺戏常演的剧目为《天官赐福》、《全家福》、《五福临门》、《八仙庆寿》……贺戏又分各种场合有所不同,祝寿常演《满堂红》、《全家福》等;结婚生子常演《麒麟角》、《双富贵》等;而丧事常演归仙的戏,如《长生乐》、《宝莲灯》等;驱虫时常演《药王登基》、《钟馗捉鬼》。正戏多演历史传统剧目,如《封神》、《三国》、《下燕京》、《东汉》、《西汉》、《隋唐》、《飞龙传》等,杂戏的剧目有《五更劝夫》、《山伯访友》、《小姑贤》、《哪吒闹海》等。

    印象最深的是杂戏,常出现“冒童子”,一个丑角,他一出现,就常编排生活中的趣闻逸事,有时夸某人,有时调侃某人,有时劝善,有时警示……还记得这样的唱词“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赌博赌博,越赌家越博,先输堂客的裤子,再输堂客的小脚”……

    我曾试过操纵影子,结果是手忙脚乱,更别提配音了。看似简单的操作其实要经过苦练的,可能还要有一点天分。想起影子戏有名的师傅大都是自己的本家,更感惭愧,也更佩服耍影戏的师傅能“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特技。细细思量,影子戏巧妙地利用自然界中光影原理,将绘画、雕塑、文学、戏曲、音乐、表演融于一体,它不但娱乐百姓,传播文化,还重担着教育、教化的作用,是一种无形兼有形的文化遗产。遗憾的是影子戏正淡出我们的生活,为求证我的记忆,我走访身边的同事朋友,大都不知道影子戏,打电话回老家询问,现在请影子戏的也很少,大家都守着电视,打着麻将,谁还记得当年扶老携幼,背凳抢场的情形呢。网络搜索,湖南的影子戏大师创作了很多适合小朋友看的节目,有表现动物友情的《两朋友》,有惩戒骄傲的《龟与鹤》,有风趣可爱的《三只老鼠》……湖南的影子戏也走出国门,获得好评。更值得庆幸的是影子戏的保护已经有很多人在呼吁,也有不少爱好影子戏的朋友在收集、整理、记录着影子戏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将记忆中的影子戏写出来,算抛砖引玉吧,希望大家都来参与“我们这个时代的风俗”的征文,随手记录风俗习惯。此文还待修改,先发出来,希望有老乡能一起回忆,指点,完善长沙地区的影子戏。让更多的人知道并喜爱影子戏。谢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6 11: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所了解的影子戏(修改稿)  

    第一次接触影子戏是七八年,放学回家,奶奶笑咪咪的让我猜谜:“大人搞得细人挪,细人搞给大人呷;大人搞得细人跳,细人搞得大人叫。”猜不出来的我就耍赖,可奶奶任我怎么撒娇纠缠也不告诉我,只好乖乖听话去做作业。那天晚饭很早就吃了,大人们都很兴奋,像过节一样。没到天黑,我就背着椅子,跟着奶奶往生产队的大庙走,说是庙其实只是生产队的仓库,那里供奉的菩萨早被“破四旧”破掉了。仓库前的晒谷场上,男人们互敬自制卷烟,高谈阔论;女人们三五成堆,窃窃私语;小孩子在人堆里窜来窜去,大叫大闹;还有许多外村的面孔把一个偌大的晒谷场填得满满的,我正懊悔来晚了,村支书迎上来把奶奶请到屏幕前预留的位置上。

    我也跟着在奶奶身边坐下,看到前方一张垫高的桌子,桌子上放着一长方形的竹架子,竹架子上扯着一块雪白的细布。“咚咚锵锵,咚咚锵锵……”急密的鼓点,闹腾的锣终于一声紧似一声,将乱哄哄的声音压了下去。白色的布上出现一只香炉,几缕青烟袅袅而上,一个声音在迎接各路神灵并祈祷人口太平、六畜兴旺、财源茂盛、五谷丰登。原来那白色的布是影窗,后,影窗上出现一个神仙,“上元赐福到人间……”我没怎么留意唱词和道白,人被影窗上的影人儿迷住了,影人跟奶奶的剪纸有些像,看得出是镂空的,他们的衣服都很漂亮,比小人书上的人好看多了。影人小巧精致,关节灵活,看他们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煞是喜爱。特别是穆桂英一出场就特神气特威风,我几次跳起来叫好。奶奶摸着我的头问那条谜语,我说是影子戏。

    奶奶告诉我看影子戏别光顾看热闹,要注意音乐对白。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演完,影窗上走出一书生,书生甩袖念出“苦读诗书,如日四马高居。”奶奶说这是上场引子,书生坐下说道:“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奶奶说这是影子戏的坐场白。耍影子戏,人物出场的上场引和坐场白最能看出艺人的本事,又听书生唱道:“读书犹如架小舟,篙篙撑起不停留。倘若一篙力不足,流落几多人后头。”经奶奶提醒后,我发现影子戏音韵缭绕、幽美动听。对白声情并茂,动人心弦。

    我好奇谁在唱,钻到后台去看,影窗后有一木板搭成的平台,摆放着各种道具。平台上还有两块斜木板,那上面挂满了影人儿,左边是等着出场的影人,右边是下场的影人,台子顶部两侧外沿旁各有一根竹竿,比搭台的竹竿细一点,也挂满了影人,这些影人都是侧面形象,身子、胳膊、腿用细线连接在竹竿上,站在影窗后的第一个人在操纵影人,他用竹竿指挥影人儿,他后面左边一人坐在锣鼓前,那人身边都是打击乐器,右边一人手拿京胡,身边放着唢呐等弦管乐器。声音是他们三个在不同场合不同时候发出来的,我怎么也想不明白,那娇滴滴的女声竟出自男子之口,那时我还不知道可用假声演唱。

    在后台看没有在前面看精彩,我又转到影窗前,才发现光源的作用很大,在前面看到因光投影到影窗上的影人是活的,原来奶奶口中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小人书上的人物在影子戏里是那么精彩传神。

    那晚后,我就被影子戏迷住了,只要知道哪家请影子戏班,必定早早去用板凳排队。我也把有影子戏看的规律摸清了,一般是谁家还愿,谁家有红白喜事(如祭祖、祝寿、结婚生子、丧事),哪位神仙过生等。看多了,熟悉了很多人物,自己也试过用纸做影人自己演。最淘气的一次,受《刘海戏金蟾》的启发讲我村一单身汉家有一女子帮他做饭洗衣,他回来女子就不见了。没想到越传越神,引来很多人埋伏在他家周围,想看那女子是什么样。结局还算好,没人来查谁造谣,单身汉因好心人做媒结束了单身生活。

    当了几年的影子戏迷,也跟一个影子戏班子混熟了,接触影人后才发现影人有的是用牛皮制作的,有的是牛皮纸做的,有的是用透明塑料薄片做的。耍影子戏的师傅说牛皮制作的影人大都是祖辈留下来的,光绪年后,经艺人改进,影人改用七层纸糊成的衬壳制作,牛皮皮影成本太高,结实,特别是关节等地方很耐用,做纸影成本低,但工序繁难,后选用透明塑料薄片就简单多了。耍影子戏的师傅还吹只有我们这的影人脸谱造型是“七分式”,即影人露出一只半眼睛,身材和盔帽也是七分式,这样的人物表演时非常逼真。还一个特色是我们的武将后脚长,操作起来,武将更显威风……

    我也了解了影子戏的演出程序,先是“打通”,告知观众演出马上要开始了,“打通”同时要“摆台”,依据剧情需要摆放一些影偶,或是敬神的香炉,或是喜庆的场景,或是能驱邪的神灵影人。一切准备就绪,班主要焚香请神,接下来是贺戏(也叫登台戏)、正戏、送神、杂戏(有时会依主人家的意思或请戏目的不同会加些程序)。贺戏常演的剧目为《天官赐福》、《全家福》、《五福临门》、《八仙庆寿》……贺戏又分各种场合有所不同,祝寿常演《满堂红》、《全家福》等;结婚生子常演《麒麟角》、《双富贵》等;而丧事常演归仙的戏,如《长生乐》、《宝莲灯》等。正戏中整本的历史传统剧目,有《封神》、《三国》、《下燕京》、《东汉》、《西汉》、《隋唐》、《飞龙传》等,散剧有《五更劝夫》、《山伯访友》、《小姑贤》、《哪吒闹海》等。杂戏多演艺人自编的故事。

    印象最深的是杂戏,常出现“冒童子”,一个丑角,他一出现,就常编排生活中的趣闻逸事,有时夸某人,有时调侃某人,有时劝善,有时警示……还记得这样的唱词“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赌博赌博,越赌家越博,先输堂客的裤子,再输堂客的小脚”……

    我曾试过操纵影子,结果是手忙脚乱,更别提配音了。看似简单的操作其实要经过苦练的,可能还要有一点天分。想起影子戏有名的师傅大都是自己的本家,更感惭愧,也更佩服耍影戏的师傅能“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特技。细细思量,影子戏巧妙地利用自然界中“光”和“影”的原理,将绘画、雕塑、文学、戏曲、音乐、表演融于一体,它不但娱乐百姓,传播文化,还重担着教育、教化的作用,是一种无形兼有形的文化遗产。遗憾的是影子戏正淡出我们的生活,为求证我的记忆,我走访身边的同事朋友,大都不知道影子戏,打电话回老家询问,现在请影子戏的也很少,大家都守着电视,打着麻将,谁还记得当年扶老携幼,背凳抢场的情形呢。网络搜索,湖南的影子戏大师创作了很多适合小朋友看的节目,有表现动物友情的《两朋友》,有惩戒骄傲的《龟与鹤》,有风趣可爱的《三只老鼠》……湖南的影子戏也走出国门,获得好评。更值得庆幸的是影子戏的保护已经有很多人在呼吁,也有不少爱好影子戏的朋友在收集、整理、记录着影子戏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借用网络图片宣传湖南的影子戏:
图片来源: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hnqyg.com/news_view.asp?newsid=264

湖南皮影戏《哪咤闹海》(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院版权所有)

湖南皮影戏《龟与鹤》(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院版权所有)


湖南皮影戏《梁红玉》(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院版权所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6 11:3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还没有真正看过皮影戏呢,只是在电影里面见过。我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这种类型的民间艺术渐渐给消磨在时间的长河里了。例如广东的木偶戏,我小时候见过,现在都不常见了。新兴起的玩意和娱乐节目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古老的民间艺术想要吸引人们的注意难度不小,我想这需要国家的文化管理方面的部门给予注意,也需要这些艺术本身进行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吸收新时代的东西,以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是固步自封、不知进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6 15:45: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我所了解的影子戏  [征文]

存在有存在的理由
消亡有消亡的原因
如果我们一味的活在过去
有怎么开创崭新的未来

我的意见是
该来的来,该走的走,不必太在意。

“第一次接触影子戏是七八年”这句话有问题,可以是“在七八岁时”,或者“七八年前”,当然七八年前不太靠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6 15:53:20 | 显示全部楼层

Re:我所了解的影子戏  [征文]

如果楼主真是回忆来的,那就真是记忆力超群了
因为我也小时候也看过皮影戏,但印象中只有搞笑的“找戏”,就是楼主所说的杂戏。其他的一概想不起来了。
我见到的皮影都是牛皮做的,非常精致,小小的我都想据为已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6 16: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nini82于2008-11-16 11:38发表的 :
我还没有真正看过皮影戏呢,只是在电影里面见过。我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这种类型的民间艺术渐渐给消磨在时间的长河里了。例如广东的木偶戏,我小时候见过,现在都不常见了。新兴起的玩意和娱乐节目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古老的民间艺术想要吸引人们的注意难度不小,我想这需要国家的文化管理方面的部门给予注意,也需要这些艺术本身进行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吸收新时代的东西,以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是固步自封、不知进取。

据了解,很多都已经改了,只是我也没现场看过了。有时想如果让皮影戏陪伴现在的孩子,被困游戏网络的孩子会怎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6 16: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Re:Re:我所了解的影子戏  [征文]

引用第3楼uqn99于2008-11-16 15:45发表的 Re:我所了解的影子戏 [征文] :
存在有存在的理由
消亡有消亡的原因
如果我们一味的活在过去
有怎么开创崭新的未来

.......

皮影戏在一九七六年陆续恢复,我是一九七八年接触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6 16: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Re:我所了解的影子戏  [征文]

引用第4楼uqn99于2008-11-16 15:53发表的 Re:我所了解的影子戏 [征文] :
如果楼主真是回忆来的,那就真是记忆力超群了
因为我也小时候也看过皮影戏,但印象中只有搞笑的“找戏”,就是楼主所说的杂戏。其他的一概想不起来了。
我见到的皮影都是牛皮做的,非常精致,小小的我都想据为已有。

也许是对第一次,印象总是深刻些。文字忠实于记忆,只做记录用。为对文字负责,走访过很多老人,也查阅过许多资料。求证后与记忆相符合的就写出来,印象模糊的就舍弃。比如,我记不清花鼓戏和影子戏中的刘海砍樵的区别,只能放弃写湘剧、花鼓戏的特色,影子戏中唱杂戏常有花鼓调,正戏用湘剧,记不清影子戏中财神的模样就没描写。如何请神等都没关注,只能一笔带过……

家在宁乡和望城交界处,所写影子戏为那两县的特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6 17: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古朴的年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令人赞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6 17: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好,生动,描写的很传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6 17:3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依荷听雨于2008-11-16 16:08发表的 :


据了解,很多都已经改了,只是我也没现场看过了。有时想如果让皮影戏陪伴现在的孩子,被困游戏网络的孩子会怎样?

    皮影戏,我们这一代多半都没见过。不过楼主所见的,我们被游戏和网络所困,也并不见得正确。毕竟小孩子谁都喜欢玩儿,玩电脑或者皮影本身没有太多区别,也并不见得有什么高下。就是游戏也有很多有启发性的,不一定是单纯的玩儿。网络这更不必说了,就算是想要逃开,那也是不可能的。不过我相信,人始终会成长,会有那一天想起该做什么,就像一个玩具玩得久了,也会知道腻味。
  皮影估计是见不着了,看见对于我们而言也只是一个带着历史文物味道的小玩意儿。就和你们看不懂游戏一样,我们也难看懂你们对皮影的感情。唯一的相同是,时光带走的童年,每个人都会记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6 17:3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所处的城市没有多么深的历史,皮影却是其一具有历史特色的文化遗产,可惜,这么些年就是没有看到过,很遗憾,尽管当地政府做了很大宣传,可惜,那些只是宣传,并没有那个地方认真的去展示抑或去发掘。
  记得和小侄女一起看新拍的小兵张嘎连续剧的时候,里边的胖墩就似乎玩这个,小侄女缠着我要,没办法,只是给她找到哪吒闹海的动画片。还好在一个民间艺术家那里找到了类似的剪纸,总算糊弄过去了。
  其实又何止皮影戏遇到这样的困境呢?各个地方剧种、区域文化遗产的日渐没落亦值得我们必须为这些传统文化、文明的没落、遗逝而感到惋惜。
  以前每逢过年,祖母总会剪窗花、贴年画,随着祖母的年迈,我的母亲、伯母、婶母、诸姐妹已很少有人会了,买来的终不及自己做的漂亮,而年画也越来越糙,现代印刷业的发展也使其丧失了本有的油墨感。向来很是惭愧,以前祖母是教过我的,尽管我是男孩,但毕竟不是长孙,而妹妹们都小,所以学过这些手艺,可惜随着这些年在外求学,忘得都差不多了,能够镂刻一张十二生肖已经相当劳神,其他的诸如“马上封侯”“年年有余”已经忘得差不多了。
  小时候常和外祖一起去听戏,地方剧种听过不少,越剧、黄梅、京剧、豫剧、落子、梆子……所以老人们在电视上听戏,我只要一听锣鼓响基本可以猜个八九不离十,当然是指剧种,而非曲目。可惜现在这些大多只能在电视上欣赏了,剧团基本上都已倒闭,去年回乡,一个剧团已经改成了养猪场,只是门口还有那块已经破败的“XX剧团”的牌子还在。而我的子侄辈大多只是知道周杰伦、蔡依林之流,对传统剧种知之甚少,一如我对流行乐了解的匮乏。外祖父很爱看戏,当年为了看戏,祖父带着我,爷孙俩步行10里路到临乡去听戏,把诸舅父、姨母搞得惊慌失措。可惜现在只能从影像制品来看了,那些童年的记忆,一如岁月的流逝。
  写着写着眼睛有些酸涩了,伴随祖母外祖老去的又何止是岁月呢!对不起,我写不下了,就到这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6 18:2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8楼zhiyongtao于2008-11-16 17:06发表的 :
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古朴的年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令人赞叹。

皮影戏从有史可证的北宋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了,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皮影戏价格低廉,灵活自由,两三个人就可成一戏班子……现在仍有很多地方有皮影戏的演出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6 18:4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0楼nonever于2008-11-16 17:34发表的 :


    皮影戏,我们这一代多半都没见过。不过楼主所见的,我们被游戏和网络所困,也并不见得正确。毕竟小孩子谁都喜欢玩儿,玩电脑或者皮影本身没有太多区别,也并不见得有什么高下。就是游戏也有很多有启发性的,不一定是单纯的玩儿。网络这更不必说了,就算是想要逃开,那也是不可能的。不过我相信,人始终会成长,会有那一天想起该做什么,就像一个玩具玩得久了,也会知道腻味。
  皮影估计是见不着了,看见对于我们而言也只是一个带着历史文物味道的小玩意儿。就和你们看不懂游戏一样,我们也难看懂你们对皮影的感情。唯一的相同是,时光带走的童年,每个人都会记得。

我体验过游戏,也承认有些游戏画面很美,有些情节也不错,但,沉迷游戏的孩子太多了,内向被动受制于游戏,厌学叛逆的事实无法回避。孩子厌学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网络游戏是主要的原因。

田汉提到皮影戏,曾说过“这是我接触戏剧的起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一方文化,地域文化又影响一方人……我只希望所有的人都懂得欣赏美创造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6 18:4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9楼雪融鸿飞于2008-11-16 17:23发表的 :
写的好,生动,描写的很传神~~~

怎么不把这贴出来呢?谢谢你!
“我怎么想不明白,那时我不知道可用假声演唱。”修改为:
“我怎么也想不明白,那娇滴滴的女声竟出自男子之口,那时我还不知道可用假声演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6 19:0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1楼tulip2006于2008-11-16 17:39发表的 :
    我所处的城市没有多么深的历史,皮影却是其一具有历史特色的文化遗产,可惜,这么些年就是没有看到过,很遗憾,尽管当地政府做了很大宣传,可惜,那些只是宣传,并没有那个地方认真的去展示抑或去发掘。
  记得和小侄女一起看新拍的小兵张嘎连续剧的时候,里边的胖墩就似乎玩这个,小侄女缠着我要,没办法,只是给她找到哪吒闹海的动画片。还好在一个民间艺术家那里找到了类似的剪纸,总算糊弄过去了。
  其实又何止皮影戏遇到这样的困境呢?各个地方剧种、区域文化遗产的日渐没落亦值得我们必须为这些传统文化、文明的没落、遗逝而感到惋惜。
  以前每逢过年,祖母总会剪窗花、贴年画,随着祖母的年迈,我的母亲、伯母、婶母、诸姐妹已很少有人会了,买来的终不及自己做的漂亮,而年画也越来越糙,现代印刷业的发展也使其丧失了本有的油墨感。向来很是惭愧,以前祖母是教过我的,尽管我是男孩,但毕竟不是长孙,而妹妹们都小,所以学过这些手艺,可惜随着这些年在外求学,忘得都差不多了,能够镂刻一张十二生肖已经相当劳神,其他的诸如“马上封侯”“年年有余”已经忘得差不多了。
  小时候常和外祖一起去听戏,地方剧种听过不少,越剧、黄梅、京剧、豫剧、落子、梆子……所以老人们在电视上听戏,我只要一听锣鼓响基本可以猜个八九不离十,当然是指剧种,而非曲目。可惜现在这些大多只能在电视上欣赏了,剧团基本上都已倒闭,去年回乡,一个剧团已经改成了养猪场,只是门口还有那块已经破败的“XX剧团”的牌子还在。而我的子侄辈大多只是知道周杰伦、蔡依林之流,对传统剧种知之甚少,一如我对流行乐了解的匮乏。外祖父很爱看戏,当年为了看戏,祖父带着我,爷孙俩步行10里路到临乡去听戏,把诸舅父、姨母搞得惊慌失措。可惜现在只能从影像制品来看了,那些童年的记忆,一如岁月的流逝。
.......

当时觉得长辈的手好巧,也没想过学,后来就忙着读书、工作。奶奶的剪纸和草药单方都没人学会,现在想起真的很遗憾。

你写得很好,等心情平静下来,选一种民俗回忆记录下来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6 19:3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哎,讲实话,我还没看过皮影戏呢

小时候就喜欢玩泥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6 19:4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6楼zhangzen于2008-11-16 19:35发表的 :
哎,讲实话,我还没看过皮影戏呢

小时候就喜欢玩泥巴
在有皮影戏看之前,我也是玩泥巴,好象还有石子可玩,还有陀螺。
有皮影戏后就热闹了,有花鼓戏、有舞龙,后来还有电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6 20:03:27 | 显示全部楼层
莫非楼上的是湖南妹子

花鼓戏比湘剧流行,现在结婚酒席上还有请人唱花鼓戏的
舞龙倒是随处可见,现在少一些了,去年在乡下看到舞龙,还赶紧拍了几张照片呢

皮影戏是真不知道哪有看,只在电视里看过皮影戏动画片
今年奥运开幕式上,那个皮影戏CCTV剪辑的真失败,镜头几秒就切换一次
国外友人鬼看得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6 20: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8楼zhangzen于2008-11-16 20:03发表的 :
莫非楼上的是湖南妹子

花鼓戏比湘剧流行,现在结婚酒席上还有请人唱花鼓戏的
舞龙倒是随处可见,现在少一些了,去年在乡下看到舞龙,还赶紧拍了几张照片呢

.......
晕,只有湖南人把皮影戏叫“影子戏”。我还说了老家在宁乡和望城的交界处呀。

在湖南农村,刘海砍樵,谁都会唱上两句的,《打铜锣》、《补锅》里的句子也是,都是很经典的。

舞龙虽然很多,但舞出的花样却差别很大的,这里面大有玄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5 12:12 , Processed in 0.458352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