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547|回复: 26

[【散文】] 浅读红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4 03: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许久以来,我保持着每年必读一遍《红楼梦》的习惯,有时一年两遍或三遍,仔细算算,有24遍了,不过我看书向来粗糙,所以纵然看了廿多遍,也是毫无收获。

早先我手头只有一个程甲本的《红楼梦》,一套四册,共百二十回,这自然是经高鹗续过后四十回的。其后又购得一部列藏版,回目字句与前者有多处不同,出版商大约不喜欢只出八十回的残本,所以将高鹗的续书重新校订,仍旧补上了。

最近身染重疾,一天能坐起来的时间不超过三小时,整日卧床实在无聊,于是这大半个月就全部花在《红楼梦》上了。这次看的却是脂评甲戊影印本和脂评庚辰影印本,实在是又惊又喜,逐回比对着细看一遍。张爱玲说她读红楼,已烂熟于心,浏览各种版本,略有个眼生的字,那字自己就会跳出来,我当然没有这种慧眼,但没想到病中倒心静得很,竟自以为看出了一点滋味,欣喜之余,不免想记录下来,写出来必然是枯燥的,只当文字游戏吧。

一  关于回目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不仅表现在它所以反映的内容上,同时也应该包括它的创作过程及各种写作方式方法的应用。鲁迅先生说:“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又说:“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先生所说的“思想”,应指作品本身折射的浩瀚丰富的内涵,“写法”则应指文本显示的创作方法论等。

关于“思想”,无疑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能一概而论,我绝对达不到可以参加讨论的境界,可创作方法论存在于文本之中,或者还能够穿凿附会,胡乱讨论一下。

通常说来,创作一部小说之前,会有一个大致的蓝本,也就是说,作者在动笔之先,会对整体框架进行构想,尤其是《红楼梦》这样一部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礼仪、民俗、教育、文学艺术等等广泛涉猎的宏篇巨著。这部作品人物众多,几将囊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若不预先把大框架确立,只闲厅信步随手拈来,总是叫人难以想象和信服的。

《红楼梦》的成书过程争论了几十年,我又完全不可能一窥红学大家们拥有的史料,那么大胆假设便是唯一的途径了。综上所述,我按照常理推断作者在创作《石头记》(八十回定名《石头记》,以下都用这个书名)之前已经拟订创作蓝本,即结构框架,八十回以后纵然失传,也应该能根据八十回之内的框架来推算。

总所周知,《石头记》以贾府兴衰为主线,其间贯穿从贵族到奴隶的众多人物的命运。而《石头记》的写作手法又可谓前无古人,章回体小说一直很讲究“抖包袱”,总在关节处来个“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曹雪芹一改这种套路,开篇即将各主要人物的命运以判词和曲的形式预先告知,并且这种隐喻和预言在书中比比皆是。幸亏如此,才使后人有推敲这部残书的结局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石头记》在“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过程中,曾定名为《风月宝鉴》,甲戊本凡例称之为“点睛”,而“风月宝鉴”在书中确有此物。第十二回《贾天祥正照风月鉴》即详细描述了此物,正照为美人,反照为厉鬼,这一正一反,则暗隐大主题兴衰之数。这样,便可以推测,全书分两大部分,前部言兴,后部言衰。

关于全书的总回目,我个人很不赞同一百二十回,甚至一百六十回之说,这些人大约常以自己之能去度雪芹之才,觉得只有长篇大套才能把事情交代完。其实只看第七回就知道,送宫花一节总共2094字,出场的人物多达18人,未出场但言谈中提及的人物8人,也就是说,共有26人在这两千字里或明或暗的做出了表现,且人物描写个个鲜明,不但“惜墨如金”,更“写一种人,一种人活象。”“写一次有一次的新样文法。”何止于此,短短2千余字,又夹杂着庙里关香供银子、凤姐儿贾琏的夫妻生活及冷子兴一场官司,各色人等,庞杂的家
事,却读来毫无仓促逼仄之感,正是一人不漏,一丝不乱。雪芹胸中笔端既然有这样的丘壑,又怎能断言他不惜墨如金的把个衰败的结局写出。

现在的问题就是这一正一反的分水岭在哪里。我认为确是在第五十四回,全书共计一百零八回。情榜当不在此列,应类似于附录的形式单列于后。我将在下文中举例加以说明:

1、许多人看红楼,是将高鹗的续书与雪芹的原书混为一谈的,原因有二:首先,续红楼的人很多,大都有不把黛玉嫁给宝玉不罢休的架势,哪怕把她从棺材里拉出来,大团圆,歌功颂德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这里我不得不承认高先生的文学造诣,虽然他最终不免流于庸俗,但又不完全等同于那些庸俗的小说家。他有节制的保留了原著应该具有的悲剧气氛,尤其黛玉之死写得十分凄凉,一部分掩盖了他“中举复职,兰桂齐芳”的拙劣手段,这就令读者在心理上对他的续书产生认同,既而忽略了总框架这个大问题。

其次,高先生和他的合作者程先生又不大老实,不像其他人那样明言自己只是续书而已,他们一口咬定后四十回是雪芹原稿,加上他文笔确实比别人高明些,其混淆读者视线的做法竟成为了定势。直到如今,高先生的大作已经变成残本的连体婴,刊来印去,一百二十回本妇孺皆知,似是板上订钉了一样。

2、如果我们能暂时屏弃高鹗或其他人续书的影响,单从文本中搜求,便能发现很多问题。

先谈谈回目。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连同五十三回,讲的是贾府过年过正月半,祭宗祠、开夜宴,端的是热闹非凡,笑语不绝。至八十回止,仅有的一次完整记录祭宗祠活动也在这两回,作者不厌其烦一步步写来,可见活动之郑重要紧。

节日才过完,第五十五回笔锋一转,成了《辱亲女愚妾争闲气 欺幼主刁奴蓄险心》,与前番隆重快乐的笔调大相径庭。主持家庭内务的凤姐儿一病,就有一干人跳将出来既辱且欺,家庭内部的混乱初现端倪。

再看五十四回之前与之后回目的对比:

A、四十回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  七十四回  《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B、五十三回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  /  七十五回  《开夜宴异兆发悲音》

C、五十回   《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  七十六回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

D、三十一回  《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  七十七回  《俏丫鬟抱屈夭风流》

E、二十六回  《潇湘馆春困发幽情》  /  六十四回  《幽淑女悲题五美吟》

F、一十三回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  七十二回  《王熙凤恃强羞说病》

G、四十四回  《喜出望外平儿理妆》  /  六十一回  《判冤决狱平儿行权》

凡此种种,我也并没罗列尽,但从回目即可看出前五十四回的轻快繁荣与其后二十六回的冷清悲戚很能够互为对照。当然,从凤姐儿抱病,内帏混乱,抄检大观园,到家亡人散各奔腾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但正如探春所说:“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若没有这个过程,衰亡岂不太过突兀?又怎会到“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地步?

3、再看几处相互关照的情节。我们知道,曹雪芹描写人物和事件,除了隐喻之外,更善于互为参照和虚实交叠。比如对宝钗和黛玉的描写,实写钗则虚指黛,反之亦然。袭人和晴雯也如是,并且,袭为钗副,晴为黛副。这样的写作手法并不多见,而雪芹应用起来则是得心应手的,不光写人物,写事件时特别讲究互为映衬。

比如:在十三回,宁府贾蓉妻秦可卿死,我们不可忘记她的丫鬟名叫瑞珠的,因撞见奸情随之触柱而亡。在七十一回,迎春的丫鬟名叫司棋者,因与表弟花园幽会被鸳鸯撞破,其后由于抄检奸情被逐。司棋的结局虽未及写明,然亦可料矣。瑞珠之死只从他人口中得知,是虚写;司棋从抄检到驱逐,字字落实,这两个丫鬟正是相互关照的。

再如,三十二回金钏儿投井,七十七回晴雯曲死。这两个丫鬟恰都是王夫人驱逐的,恰又都是找借口驱逐的,说金钏儿打坏了东西,说晴雯得了不治之症,真实的情况则是王夫人疑心她们勾引宝玉。金钏儿死虚写,晴雯死实写,同样互为照应。

再看,五十二回宝玉的小丫头偷了平儿的镯子,还算是小东西,可以驱逐弹压。六十回和七十三回,从玫瑰露到茯苓霜再到累金凤,竟是内贼四起,聚赌偷窃不断,衰兆日显。

还有个例子,我是新近才注意到。十二回贾瑞勾引凤姐儿不成,一病不起,曾向凤姐儿讨人参配药,结果只得到一包须末。到七十七回凤姐儿配药也需要人参,家中搜寻个遍,也是只找到一包须末。这等细节不大起眼,其实用意还是很深的,不可当做闲笔看待。

4、最后将前五十四回跟后二十六回对比,前部是繁华中偶显凄凉,后部是凄凉中偶有喜乐,这一正一反的描写决不能混同。

五十四回中发生了几件大事,有喜有悲,先说悲。甄士隐家亡人散总伏贾家衰亡,是总提。贾瑞之死可以算做咎由自取。其他几件:秦可卿之死,宝玉挨打,金钏儿之死,鸳鸯抗婚。其中秦可卿之死与其说是悲,倒不如说是宁荣两府的一次集体亮相,葬礼用于显示贾府办事之奢华,交游之广阔和凤姐儿的管理才能。

至于喜,我们都很熟悉了:元春当了皇妃;宝玉等入住大观园;结诗社;庆元宵,加上有个刘姥姥插科打诨,真是喜荣华正好,上述几个小悲剧早被淹没殆尽,只有“伏线千里”还在隐隐发挥着作用。

而在后二十六回中,尤氏姐妹之死;大观园被抄;晴雯之死;司棋被驱;迎春误嫁,再添入不敷出,凤姐儿告病,赌盗纷起,所喜者不过一场小小的生日宴会,与前相比,景况大不相同了,这也预示贾府在没落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以上数点都是《石头记》文本本身所展示给我们的,因此我认为,就其大框架大结构来说,五十四回是一道明显的分水岭,总回目当是一百零八回。在剩下的二十八回中,元春死,黛玉死,凤姐儿死,迎春死,惜春出家,探春被迫远嫁,贾府获罪被查抄等等,将会一步紧似一步,内忧外患的发展愈加迅疾,终至飞鸟各投林。


二  红楼梦曲十二支

《石头记》第五回有一大段文字,写宝玉游历太虚幻境,警幻仙姑引他聆听新填《红楼梦》仙曲十二支,宝玉虽不甚懂,倒也听得如痴如醉。

这十二支曲子,我是背得熟极了的,大概知道是预示12钗结局,却从未深究过,这回再读,比以前认真了很多,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说是十二支曲,其实是十四支,除了直指12钗外,另有引子和收尾。其次,《终身误》和《枉凝眉》两支,素来争议颇大,普遍认为《终身误》是钗黛合写,《枉凝眉》是宝黛合写,此番我却有了些新想法。再次,《分骨肉》和《世难容》两支也需要再议。

1、我们可以先看《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着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这支曲中最关键的词是“怀金悼玉”,如果按字面意思将金玉理解为宝钗黛玉,我感觉不妥。同一回妙玉判词有云:“可怜金玉质”;六十五回尤三姐说:“咱们金玉一般的人。”七十八回宝玉祭晴雯曰:“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可见金玉二字除特指金玉姻缘,还有一层意思是指一大批如金似玉的薄命的女儿们,“怀金悼玉”在引子中想必该如此解释,才不至沦为狭隘,也须得这样总领,才能引出正文来。

2、《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我所看过的几乎所有资料,都称这支曲是将宝钗黛玉合二为一,或者说,宝钗黛玉在这支曲中各占半支,地位是平等的,就像判词中“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一样。然而我实在不敢苟同,我认为,这里分明句句言宝钗,虚写黛玉更是为了写宝钗,即,这支曲实为宝钗而唱。

在叙述理由之前,我必须先说几句题外话。近日查资料,忽然发现有一些红迷居然拉帮结派起来,有“拥林派”还有“拥薛派”,大致浏览一下,无非“拥林派”说宝钗*诈,“拥薛派”说黛玉小心眼之类。我真要为雪芹一大哭。雪芹说得再明白不过,“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又说“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这难道说的还不够清楚?曹雪芹要为他所钟爱的裙钗胜须眉的女子做传,对地位低下的丫鬟都敬重不已,何况薛林二人?

我们来看曲子,我认为作者仍旧用了对比的手法,是宝钗以自己的口吻在述其哀伤。“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这两句在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云轩》中明摆着的:这里宝钗只刚做了两三个花瓣,忽见宝玉在梦中喊骂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可见,是宝钗听到宝玉说的梦话,而宝玉并不知道,彼时他二人心无芥蒂,更无私情,也未有婚约一说。

接着,“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这里已是他二人婚后的情形,他们被迫成婚,宝玉始终不忘黛玉,这才是“情种”的所做所为。并且,“空对着”和“高士”极具深理,“空对着”表示宝钗虽有婚姻之名,并无婚姻之实,“高士”二字是宝玉的口吻,宝钗对他不忘黛玉深表理解,令他更敬重她的为人,方是正解。

“举案齐眉”向来指夫妻,而宝钗空有婚姻的虚名,其哀伤薄命也就不在黛玉之下了,否则按高鹗续笔,不但与宝玉结婚,又生了儿子,终身有*,纵然守寡,也未必一定就得进薄命司。

因此,这支曲子写尽宝钗婚前婚后事,无疑是为宝钗作传的。

3、《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须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这支曲子很有些复杂,大多数人认为阆苑仙葩指黛玉,美玉无暇指宝玉,若仅从字面意思看,好象不错,但细想我个人认为大谬。

阆有四解,A、《说文》曰:门高也。B、空旷的意思。C、无水的城壕。D、阆峰巅的简称,指神仙住的地方。AB两解跟曲子没有关联,CD就很有些意思了,黛玉前身绛珠草修炼成的绛珠仙子岂不正是神仙?绛珠草因神瑛伺者以甘露灌溉,才能久延岁月,她岂不正居于无水之地?“阆苑”典出《集仙录》:“西王母所居宫阙,在阆风之苑,有城千里,玉楼十二。”而绛珠又生于“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正暗合典故。

关于葩,《说文》曰:华也。华是花的古字,本意是草木的花。有人说仙葩是做仙花讲,又说绛珠草不是花,我却不大认同,若真要这样狡辩,那么我所知道的几种草花,比如百日草、飞燕草、风铃草、紫芳草、孔雀草、含羞草等等,名为草,俱是开花植物,又做何解呢?所以仙葩在这里应该是一统称,并不单指花朵而言。

美玉无暇也是问题,有人以为宝玉有玉,所以美玉当指他,这就十分可笑了。且不说宝玉向来管他的通灵玉叫“劳什子”,单看妙玉判词那页所画:“后面又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其曲又有“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原来妙玉无玉也可以比喻成一块无暇的美玉,那黛玉有又尝不是一块无暇美玉?况且书中叫玉的也不止这两人,如此看来,一见玉便以为是宝玉,未免太迂腐了。

先解释了这些内容,我们才能明白《枉凝眉》是唱黛玉的,并不是和什么人来合写。我觉得,跟前面一首《终身误》一样,此曲也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一个是阆苑仙葩”是指做为绛珠仙子的黛玉,“一个是美玉无瑕”是指下凡历劫的黛玉,这两句都是说黛玉,并无二指。“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如果不是有缘分,怎得宝玉的前身神瑛灌溉?“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须化?”如果真的有缘分,又怎会与宝玉生死两隔?“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嗟呀牵挂,都只是枉自叹息,镜花水月,都只是一场虚幻,书中道“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这里决不是说黛玉爱哭,而是明指“还泪”的前因,即:“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此曲亦如宝钗曲,将黛玉前生今世说尽,足可为黛玉作传。

再说,从其他10钗看均是一人一曲,如果《终身误》为钗黛合写,则宝钗只有半首,如果《枉凝眉》是宝黛合写,黛玉又只得半首,作者怎会将这两个重量级人物忽略至此?况宝玉也并不是裙钗,从钗黛心中写他则可,断无单独正面描写之理。

4、《恨无常》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这支曲子是写元春的,须得对照判词看: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其中有三处不大好理解,一是“二十年来”,一是“望家乡,路远山高”,一是“虎兕相逢”。

先说“二十年来”。高鹗续书说元春享年43岁,宝玉出家时19岁,元春死到宝玉结婚再出家只算一年的话,他们姐弟俩相差25岁,我们来倒着推算一下:24回凤姐儿准备采办端阳节礼;25回接上文,次日凤姐儿派贾芸种树、宝玉去北静王府、小红正式出场;25回,两日后,贾环烫宝玉、又过一日,马道婆赵姨娘商量害凤玉二人,凤玉二人中魔法,第四日来了一僧一道说:“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到这里宝玉13岁。

如此顺序直到五月初五端阳,期间并无跳跃,是同一年。31回端阳,同回撕扇子作千斤一笑;第二天午后湘云来,拣金麒麟;32回同一天金钏儿跳井;33回同一天忠顺王府来索要蒋玉菡,宝玉挨打。就是说,宝玉挨打这回亦是13岁的年纪,元春是38岁。那么我们来看王夫人怎么说:“老爷虽然应当管教儿子,也要看夫妻分上。我如今已将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王夫人还不到50岁,算49岁,竟是11岁生元春,元春上面还有贾珠,就算相隔一年,10岁生贾珠,难道王夫人9岁就结婚了?实在是很荒谬。

我费这么大劲推算无非想说明,元春并不像高鹗写的死时43岁,她没有那么老。从十八回元春省亲到二十三回2月22日众人搬入大观园,二十三回有“因这几首诗,当时有一等势利人,见是荣国府十二三岁的公子作的,抄录出来各处称颂......”可见与宝玉挨打顶多差一年的事,那元春到底有多大呢?宝玉三四岁的时候元春还教他读书,黛玉上京时6岁,宝玉7岁,元春已入宫,假定宝玉5岁时元春入宫,至省亲时入宫不超过8年。我前次查资料,说当时待选入宫年纪须满13岁的妙龄少女,当然,年纪太大的也就不要了,书中也有描写,女子15岁左右结婚是正常的,元春怎么可能等到30岁才入选!这么推算一遍,基本可以推翻高鹗的年代表,我可以自己假设了。

假设元春入宫时15—18岁,大约比宝玉大10到13岁之间,十八回说“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这句也就有了着落。年纪相差太小情状不会像母子,相差太大,岁数过大也不会再选入宫去了。这样,8年后省亲时,元春不超过26岁,退一步说,就算等到20岁变成老姑娘才选入宫,省亲也不超过28岁。

说到这里,必须去看看七十二回的两个细节,一是夏太监打发小太监来贾府借银子,一是贾琏说的:“昨儿周太监来,张口一千两。我略应慢了些,他就不自在。”他还说:“一年他们也搬够了。”很明显,名为借钱,实为敲诈,如果元春在宫中十分得宠,恐怕这些太监往贾府送钱还来不及,又怎敢明火执仗来敲诈呢。所以我认为,此时元春已有失宠的先兆,再者,抄检大观园时众姐妹宝玉皆未婚,差不多16、7岁,元春基本在30出头,结合我第一节所讨论的,从贾府自己抄检到获罪被抄,时隔不会太久,那么元春死当在30岁多一点。

好了,算清楚后我们知道元春在家不过十几年,在宫里却有二十多年,“二十年来辩是非”一句有一点眉目了,应该辩的是宫里的是非,而宫里最大的是非是权利相争,即“虎兕相逢大梦归”。

“虎兕”是现成的典,出自《论语•季氏》:“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文为《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谈话,“虎兕”是季氏对颛臾动武的比喻,在《石头记》中该用做比喻宫廷斗争。

高氏把“虎兕”改为“虎兔”我倒很理解,当时文字狱十分严酷,如果指直宫廷斗争,别说这部书流传,恐怕作者是要掉脑袋的。为了免灾,改动一字,说元春发福,时交茆年寅月被痰噎死,是有时代背景的。只要我们把“二十年来辩是非”和“虎兕相逢大梦归”联系起来看,就不难明白其中的关键内容,元春当日既被送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又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殒命,贾家仰仗她的庇护,而她既不能拯救贾氏宗族,也不能拯救自己,真是薄命薄命奈若何。

“望家乡,路远山高”句很让人费思量,要真像高鹗说的,富贵已极,最后病故于宫中,且被亲人环绕,又何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就更不会路远山高了,脂砚斋对此曲的夹批也不会是悲险之至。需要注意的是“望家乡”,贾家祖籍金陵,共二十房,主要的十二房均在都中多年,余者八房不过在原籍看房子,京都自然可算家乡,需要望,元春肯定不在都中。而元春去外地唯一的途径是伴君出游,这点不可否认与《长生殿》有相似之处:元春省亲点戏,有《乞巧》一场,《乞巧》属《长生殿》第二十二出,二十三出《陷关》,二十四出《惊
变》至二十五出《埋玉》,杨妃被赐死,庚辰夹批伏元妃之死,并明确指出: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我一直怀疑元春的得宠程度,比如省亲,人家周贵人和吴贵妃也省了,不单她一个。再看省亲过程,她最热衷的是题匾额做诗,又说了那许多的委屈话,实在不像在政治场中翻跟头的人,或被排挤,或成为斗争的牺牲品,总之我感觉她是身不由主被卷进暴风圈的。

另外,甄世隐给好了歌做解注,其中有训有方,保不定日后做强梁一句,强梁起码可以解释为匪类,落草为寇和揭杆造反都能称为强梁,甲戌侧批指柳湘莲一干人,柳湘莲跟宝玉最好,无人不知,这样一件大事高鹗当然不会写,我们就无法知道究竟做的是哪类强梁,是否牵连贾府,不过我们倒可以往这方面想一想。

5、《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探春远嫁,早已是定论,“千里东风一梦遥”和“一帆风雨路三千”很能说明问题。六十三回宝玉过生日,大家行令玩占花名儿,探春抽着一支杏花签,上面有一句旧诗:“日边红杏倚云栽”,又有注解“得此签者,必得贵婿。”众人皆笑:“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都很清楚的暗示,探春的夫婿官职不小。

看过《石头记》的都知道,探春是赵姨娘庶出,她对自己出身的自卑远超过迎春,并由这种自卑衍生出奇特的高傲来。如在二十七回,宝玉无心提及赵姨娘抱怨的话,探春当面就动怒,“登时沉下脸来”,还说:“连你也糊涂了!他那想头自然是有的,不过是那阴微鄙*的见识。他只管这么想,我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就是姊妹弟兄跟前,谁和我好,我就和谁好,什么偏的庶的,我也不知道。论理我不该说他,但忒昏愦的不象了!”我们一看便知,探春对什么偏的庶的十分敏感,凡听到这些话就觉得刺心。这还只是当着宝玉的面稍动一气,后面更有厉害的,探春的怒也有个逐渐升级的过程。

五十五回赵姨娘的兄弟,也就是探春的亲舅舅死了,探春按旧例发送,赵姨娘因说:“如今你舅舅死了,你多给了二三十两银子,难道太太就不依你?......明儿等出了阁,我还想你额外照看赵家呢。如今没有长羽毛,就忘了根本,只拣高枝儿飞去了!”探春这一气就非同小可了,“已气的脸白气噎”,并哭骂:“谁不知道我是姨娘养的,必要过两三个月寻出由头来,彻底来翻腾一阵,生怕人不知道,故意的表白表白。也不知谁给谁没脸?幸亏我还明白,但凡糊涂不知理的,早急了。”这次已经当着许多人的面大怒。

谁知这样一位未出阁的小姐,在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时的表现更是石破天惊,当时连宝玉黛玉在内,人人配合,不敢置一词,探春不但拒绝抄检,甚至动手打了抄检的主将,索性大骂王善保家的:“你就狗仗人势,天天作耗,专管生事。”更说:“我但凡有气性,早一头碰死了!不然岂许奴才来我身上翻贼赃了。明儿一早,我先回过老太太太太,然后过去给大娘陪礼,该怎么,我就领。”这是何等的气势,连凤姐儿也只敢低声下气陪笑劝解。

到这里,探春的姿态竟然是无所畏惧了。而这一切,大部分原因在于她对自己出身的敏感和不平。况且,她也的确有资格敏感和不平,在迎探惜三春中,她是才华出众的,虽然诗词比薛林略逊一酬,可起诗社是她的主意,可见不俗。另外,她有着其他姐妹所不具备的管理才能,不仅凤姐儿,连王夫人老太太都对她另眼相看,七十一回寿诞上见各位王妃公侯诰命,贾家三姐妹只有探春有资格出席大场面。不仅如此,她还有卓越的预见能力,明白:“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这个高傲又自卑的女孩子十分不满在家中的尴尬处境:“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有我乱说的。”由此可见,出去立一番事业是探春心中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当然,探春也知道这个梦想对女孩来说无异于空想,那么在当时,女子唯一扬眉吐气的机会便是嫁一位贵婿。

探春做到了。但问题又来了,若果如此,探春既嫁着了不在乎正庶的贵人君子,又远离让她伤心愤懑的是非之地,可能还躲开了贾府抄没的惊涛骇浪,怎么也薄命呢?要说只是离开家乡,从此难见家人一面,我看未必。那时女子的婚姻,别说庶出的,就是正出的,也几乎没有自己选择的余地,尤其是富贵人家的孩子,婚姻最主要的功能是达到某种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均衡,宝琴不也被千里迢迢送到京城等梅家来娶么?男方调了外任,女眷自然要跟去的,天南海北,全无定数,可判词偏说“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这不分明把偶然性排除了么?

“生于末世运偏消”是对探春身世及她的家族走向衰亡的感叹,“才自清明志自高”是判词对探春的肯定,她的才华我们看的到,她的志气我们也想象的到,那她为什么要“恐哭损残年”?又怎么是“清明涕送江边望”?“清明涕送”说得很清楚,探春于清明那天远嫁,涕不仅指走的人,更指送的人,“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居然是一副再不能相见的架势,“奴去也,莫牵连。”这终是探春的胸襟,走得毅然决然。探春的婚姻里我没有看到快乐,只看到惨伤。

回过头来说,探春贵为王妃,她的丈夫当然是位王爷了,这位王爷又不在京城,远在数前里之外,这倒让我对高鹗续的嫁了番王有几分信任。可是,探春的身份能嫁王爷么?我觉得不能,如果是和亲,所娶的不是公主就是郡主,亦或是个宫女也行,还轮不到探春,当然也不是完全没可能,只要探春有了公主或郡主的身份甚至入宫充当宫女那也将就。那探春凭什么非得取得这样的身份呢?我猜测有两种可能,一是被迫的,一是又做了拯救家族的牺牲品。

昭君出塞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高帝刘邦曾打算把自己的女儿长公主嫁给单于,可吕后不答应,说自己只有一子一女,不能弃之匈奴,最后是挑了五个宫女去和亲,昭君是其中之一(毛延寿的故事属于虚构,不可当真)。根据这段史料我猜测,探春有可能被迫代替公主郡主们远嫁,也有可能探春认为此番举动有利于家族的政治地位,可以减缓或抵消“呼喇喇似大厦倾”的不利局面,而主动选择承担重任,并且,众人均知以探春的相貌才干和抱负胸襟也足以担当这项任务。试想换了迎春,能做得到么?

想来大家对昭君出塞后的故事也都知道,单于死后,依匈奴习俗,又被迫嫁给单于的儿子,她贡献很大,受的屈辱也不小。

所以,我认为探春远嫁并非如高鹗写得那么轻松,像王子和公主一样从此过上了富足和美的生活,“清明涕送”内涵深远,决不仅是简单的离别痛哭一场。探春“哭损残年”的磨难在八十回后当会有描写,可惜我们无缘看到了。

6、《乐中悲》和《世难容》、《聪明累》不写了,第一个湘云,我对她了解实在很少;第二个妙玉,我想单列一节,专门写她;第三个凤姐儿,“一从二令三人木”的谜我参不透,不敢写。

《虚花悟》也很难说什么,结局十分明了,只是对照判词的话,有一个小问题需要说明: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惜春在前八十回中笔墨不算多,因为年纪最小,大场面中,她的位次比较*后,结诗社这类小聚会中,她也显得可有可无。

亮点基本有两处:一是她会画画,刘姥姥喜得说她“别是神仙托生的罢”,虽然有夸张,却也展露了才华;另一处是她撵入画,显得极为无情。贾氏四姐妹的丫鬟名字很有意思,脂批有云:“贾家四钗之鬟,暗以琴、棋、书、画四字列名,省力之甚,醒目之甚,却是俗中不俗处。”我想,除了省力醒目,大约还用在点其主的长处?抱琴是否指元春善琴不好说,但是伺书指探春善书法不假,入画指惜善画也不假,至于司棋,看第七回,迎春对下棋好象还有点兴趣。如果这样说有些道理,那惜春撵入画可谓了悟的开端了。

所以惜春的结局开篇即点明,这里又初现端倪,本没有什么可说的。然我只疑惑那句青灯古佛旁,高鹗续书说王夫人决定将惜春自己的屋子做静室,带发修行,大概是部分参照了妙玉的出家方式。可是既然不离家,她的屋子里何尝有古佛?曲子里又有“白杨村”“青枫林”这样的词,这倒未必是实写,但也不该仍旧在荣府中。

简单说来,我认为惜春最终是离家了,有可能寄居于某座古刹,做“自了汉”,去“觅那情淡天和”。

《留余庆》也有问题。“狠舅*兄”写得不对,贾环是叔叔,不是舅舅,巧姐的舅舅是王仁,谐“望仁”的音,想必是主谋。牵扯到贾芸也不应该,参看脂砚斋的评语,贾芸还不坏,他爱的小红又是凤姐儿一手提拔起来的,说因为巧姐见他便哭,让他起了报仇的念头纯属无稽之谈。相比之下,贾蔷的可能性更大。

贾家事败,贾环也在拘禁之列,到处乱跑把巧姐送去做填房估计没可能。要按高鹗的思路,巧姐到了婚嫁的年纪,又是主犯的孙女,也该被囚禁,谁有这本领把她倒腾出来?要是原本就没收监,肯定是因为年纪还小,被卖的原因是“爱银钱”,别说官宦人家娶来做妻做妾,就是一般百姓也不肯要。高鹗续书先说外藩一位郡王要买偏房,连人家根基一概不问就应承,接着转口又说不过要买使唤的女人,也就是奴才,看到这我也失笑,一个奴才能价值几何?也值得王仁等三四个人大费周章?总之,高鹗的解释是行不通的,那样的结局,刘姥姥的
营救几乎是多此一举,跟判词曲子大有出入。

那么犯官家的女孩子被卖去烟花巷看似是个合理的解释,古来这样的例子也很多,又有“择膏粱,不承望流落在烟花巷”一句,可是我们得知道,从康熙大力废除乐籍制度,虽时有泛滥,也在离京较远的南方,那种因政治上的原因以罪家之妻女为*的情况基本不存在,且惩罚十分严厉,王仁之流恐怕没这个胆子明目张胆违法犯纪。

所以大体的结果是,巧姐因年小没被拘禁,暂由其舅舅照管,王仁贪财,与贾蔷合谋,隐瞒巧姐身份(如果隐瞒得了的话),设计把她卖到青楼。这又有个理由,如果巧姐已到婚嫁年龄,卖去就要接客的,刘姥姥救她意义不大。只有在她还未成年,卖去先学艺的阶段,被刘姥姥救走,才能体现凤姐阴功不浅。

巧姐在前八十回中还是个孩子,列入十二钗看起来非常勉强,因巧得救,因巧得姻缘,实在不是薄命的理由。她被卖所遭受的欺辱和劫难决不仅止一场无巧不成书的小小遭遇,相信后文一定会有着重描写。

《晚韶华》被曲解了不少,高鹗完全无视“梦里功名”、“也抵不了无常性命”、“昏惨惨黄泉路近”等语,一味要在贾兰身上做文章,拟造了一个“兰桂齐芳”的复兴场景。“梦里功名”和“虚名儿与后人钦敬”在曲子中,一首一尾,遥相呼应,可见功名并不久长,或者说,性命也不久长,李纨此时的悲比守寡更甚。

另外在判词和曲子中有“枉与他人做笑谈”和“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两句,作者对李纨竟然略有微词。“虽说是”一句很像讥刺,直白好象在说,李纨为人吝刻,热衷于揽财,却不想着为儿孙积德行善,“做笑谈”亦正亦反,也很有些语带不屑。第四十五回,李纨为诗社带领众姐妹找凤姐儿要钱,凤姐儿就算了一笔明细帐,意在指她有钱却很小气,李纨立刻反唇相讥,并拿凤姐儿泼醋打平儿之事为自己找台阶。这里既然提到了,后文必定会有一两处接应,文字不会很多,但也不至于把这细节落空吧。

关于《好事终》,刘心武先生的研究太有心得,我避开为好。

《收尾。飞鸟各投林》是总揽,虽不字字落实《好了歌》解注,作用是差不多的。

重点想提一下的是《喜冤家》,迎春的判词和曲子都比较简单,被孙绍祖折磨,正到八十回尾。若粗看,被折磨至死的大幕马上就要落下,可我仔细再读之后,忽然觉得迎春之死不是这么单薄。

在这里也必须先分析一下迎春的生活背景。她的出身跟探春一样,都是庶出,但她和探春的情况还有些不同。比如,探春具备的才干,她没有,探春的刚性,她也没有。再者,虽说赵姨娘十分不堪,但据我读来,赵姨娘在贾政那里并未失宠,况王夫人对她的才干很赏识,她又是名正言顺住在自己家里,所以探春的情况,比迎春好得多。

迎春的脾气大概一部分遗传自她的亲生母亲周姨娘,邢夫人夸周姨娘比赵姨娘强十倍,自然是因为周姨娘不会惹是生非的缘故。而且,迎春的父亲贾赦本人就不太讨贾母的欢心,邢夫人又是填房,对一个庶出的孩子的态度可想而知,因此迎春在自己家的日子不会太好过。那在叔叔家又怎样呢?想来也好不到哪去,那些奴才们,欺软怕硬的本事连凤姐儿都忌惮三分,迎春又不是这府里的正经主子,当然需要小心谨慎了。她的懦弱,所谓“二木头”的诨号,其实是一种处世方法。

说到这里,我还要表示疑惑,前八十回中,迎春到底有什么样的表现?简直连姐妹中最小的惜春都不如,形象也远没有其他人丰满,仿佛除了懦弱这个词,再想不出关于她的词语了。迎春的文学造诣赶不上林薛史,能力不如探春,出场次数极少,唯一一次单独出场,为了金凤,更是把懦弱的本性演绎到及至,被孙绍祖折磨几乎是必然的,列入12钗也勉强之极。

还有一点值得商榷,迎春出嫁时贾府还未彻底衰败,别说一位小姐,就是他家的奴才在外面也都有些体面,怎么孙绍祖就敢明火执仗的凌辱迎春?竟指着迎春的脸说:“你别和我充夫人娘子。”又说:“好不好,打一顿撵在下房里睡去。”更明指“你老子使了我五千银子,把你准折买给我的。”贾家虽大不如从前,孙绍祖的恶毒跋扈还是有些出人意表的。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家人的态度也给了迎春致命的打击,除了陪着垂泪,全无一点出面干预的意思,迎春的绝望可想而知。

总之,如果仅因迎春隶属贾氏宗族或仅因迎春死得凄凉,而将一位毫无表现的人物列入12钗,我又不太同意了。在第八十回末尾,迎春终于说了一句有勇气的话:“我不信我的命就这么不好!”这句话起码是迎春的决心,她要不安于命运的摆布了。

我们可以这样推测,迎春将最后的希望寄托于娘家的势力,而贾府正处于内外交困,无心也无力使她摆脱困境,令迎春的一丝幻想破灭。她说“死也甘心了”,这个死亦非泛语,我倒认为迎春之死不全是被动,更多的是她自己的选择。

前八十回里关于迎春的文字实在太少,若从现有的一点线索猜测的话,我估计是这样:“迎春虽不愿去,无奈惧孙绍祖之恶,只得勉强忍情作辞了。”孙家来接的人看在眼里,又知孙绍祖对迎春没有半点怜惜,少不了回家去在孙绍祖面前添油加醋的学舌讨好,迎春此次探亲反而使孙绍祖对她的折磨升级。迎春自知娘家对此听之任之,自己断无生理,绝望中极有可能对孙绍祖做出极端的反抗举动,况且,既然抱定必死的决心,也就没有懦弱可言了。如此,孙绍祖便理直气壮置迎春于死地,对贾家只需谎报病亡即可。

现在我们来看看12钗的排位情况,一、二是宝钗、黛玉,三元春,四探春,五湘云,六妙玉,七迎春,八惜春,九凤姐儿,十巧姐,十一李纨,十二可卿。到这我们可以看出,探春甚至排在湘云之前,妙玉不是贾家的人也列入第六位,浓墨重彩描写的凤姐儿只列第九位,可见作者的排序是有其用意的。迎春之死不但至悲,而且惨烈,最后的反抗可歌可泣,位居12钗之第七,才无可非议。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4 08:2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下文哦,想红楼中有三个女子是被和尚指点要出家才可摆脱孽缘的,可妙玉出家也没摆脱掉。对黛玉的归宿,楼主有何见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4 08:4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骨肉》分析得有点牵强。

昭君出塞并非高帝年代之事,乃元帝时之事也。毛延寿的故事不见得是虚构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4 08:5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雪融虽细细看了,只觉过瘾,却还没真正领悟~~~~而且觉得有一处矛盾。就是说宝钗时:““举案齐眉”向来指夫妻,而宝钗空有婚姻的虚名,其哀伤薄命也就不在黛玉之下了,否则按高鹗续笔,不但与宝玉结婚,又生了儿子,终身有靠,纵然守寡,也未必一定就得进薄命司。”

但是李纨呢?李纨不是也在薄命司吗?宝钗之命,不就是李纨之命吗?纵然嫁了宝玉,纵然有了儿子,也难逃薄命~~~~不要说宝钗不同,宝钗比李纨更高明。不,其实李纨也不简单的。所以即使有了儿子,即使儿子将来显赫,也不妨碍母亲的薄命~~~~而且以宝玉的心性,即娶了宝钗,纵不忘黛玉,但是也必不会不以宝钗为妻的。这个在假凤泣虚凰中,不是已经写的很明白了吗?

期待续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4 14: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好文章,只看得森林眼花了。先顶一下,慢慢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4 14:5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观点 与我 阅批红楼梦 的观点  有许多相同

如果想写小说,你把红楼  仔细研读几篇
定能达初衷

许多小说大家 都能背下  红楼

西摸楼主 因病得福  
也希望你  早早康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4 17: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来了
静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4 18:4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天堂妹妹回到人间园地~~

主任代表园地文学版全体委员会成员

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天堂妹妹今后就在园地安家落户吧

主任会尽快给你解决住房问题的

当然了

妹妹的终身大事  

主任也是一直牵肠挂肚的

凡事讲究缘分  是不

天堂妹妹先在园地安下心

每周写一两篇原创  养家糊口

其余的慢慢来~~

妹妹要相信主任 相信组织

最后对于天堂妹妹的下凡到园地

再次表示热烈的欢迎

  





  



  


我们的园地是花园,花园里花朵真鲜艳,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 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4 21:4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妹妹你看吧  你看吧~~

刚刚结束欢迎仪式

就有人偷偷的给主任送红包

这样吧  

收人家钱

就要帮人家办事

主任是原则性很强的人

妹妹愿意的话

主任就帮帮你牵红线~~

成不成就不好说了



天堂妹妹总是昼伏夜出的 (3:30发帖子???)

主任有点担心

虽然知道天堂妹妹不是凡人

可是就怕那个什么情未了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4 21:5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堂mm要是听了主任的话,小心《终身误》哈~~~

主任那个原则性之强,知道他底细的都知道是冷二郎转世,一冷入空门,二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9-4 22:4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听雨:妙玉我打算单列一节写的,下一节就该写到她了,很琐碎,得慢慢写。关于黛玉,我当然是不同意高鹗的续书了,他把高尚高贵写得庸俗恶俗,如果可以,也单列一节写写。

回复coolsila:俺就怕记忆不准确,特意查了许多资料,或者资料有误?再查查。毛延寿的故事当是杜撰的,呵呵。

回复雪融:我不是说李纨不薄命,只是她的被动与宝钗的主动牺牲相比,是略差一些的。另外生了儿子,兰桂齐芳是高鹗的续,可以不理的。

多谢森林、伊兄和青青,谢谢你们的支持:)

重点回复主任:俺记得贾老太太说过,有些女人啊,只看见一个清俊的男子,就想起自己的终身来了,弄得人不人,鬼不鬼.......俺可不敢被老太太说中哈!但是你帮俺保媒拉纤那就是另一回事了,说说,对方情况如何啊?coolsila 的话真不真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lhkfcm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9-6 17: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收益匪浅,以后再看的时候就会感到更有意思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7 14:24:47 | 显示全部楼层
reader好心提醒一下

主任给天堂妹妹提到的那个人就是~~

看看是谁给主任送了“红包”。。。。。


其实俺这兄弟也挺可怜的

好不容易看上了一个博士mm

结果又让雪融给抢去当了偏房

唉。。。。。

要说俺这兄弟有什么缺点

就是,就是心太痴了呀

妹妹就捆绑个痴心男人上天堂吧  ^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7 22: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捆绑上天堂于2005-09-04 22:43发表的:
回复coolsila:俺就怕记忆不准确,特意查了许多资料,或者资料有误?再查查。毛延寿的故事当是杜撰的,呵呵。.......

先不管毛延寿,王昭君怎么也和刘邦吕后搭不上边啊,再说到了汉元之时,汉朝虽已走下坡路,但北方匈奴却一分为二,南匈奴虽向汉廷求亲,但已不敢明目提出非公主不娶哈,将探春与王昭君进行对比实在太牵强了。偶前几年看《康熙王朝》,觉得探春可与蓝齐儿格格一比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7 22: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家中搜寻个遍,也是只找到一包须末------看得真仔细啊
难道王夫人9岁就结婚了?实在是很荒谬-------说得好,元春到底多大,难说,小说终归是小说,呵呵.红楼梦最大败笔就在如此-------元春的年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7 22:3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步子迈的太大了,现在红学有一派索隐的,认为这矛盾的年龄之间藏着惊天大秘密,有人靠这个接二连三的出书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8 20: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服了服了
一部红楼
养活多少人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8 23: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大文章,楼主病中别累着了。尽管期待,不过大伙应该还是有耐心的不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11 09: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哎~~~天堂里时间概念不太强的,偶提一下 ^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11 18:3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上一日
地下一年
看来非等到地球人白了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6 11:21 , Processed in 0.484124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