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641|回复: 2

[【文史类】] 古罗马奥维德《爱经》—感情挫折者的圣经(完整压缩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28 11:2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奥维德(Publius Ovidius.Naso的《爱经》(Arts  Amatoria), 戴望舒译。
D:\\temp\\resize_of_love.jpg


    周良沛1987.8.15 写的新版前记:                     

    八年前,我在搜集整理戴望舒的诗作,准备出版他的诗全集《戴望舒诗集》时,艾青同志提醒我,说诗人译过一本《爱经》,原作是名著,虽然译成散文,却保留着原作的诗意,可读性颇强,应该拿出来重印一下。他要我在清理诗人遗作时,注意这部作品。
    艾青同志对诗人戴望舒的感情一往情深,他对其作品、译笔的鉴赏力,是不需要怀疑的。  
    这本书,五十多年来没有在国内重印过,也没看见有第二个译本。这些年,介绍古今外国文学的东西,多得已经是看都看不过来,但却没见提到这部作品的文字。五十年代,出过维吉尔的《牧歌》,近年出过奥维德的《变形记》, 除此,古罗马文学的出版,似乎还是一个冷门。
   奥维德(Publius Ovidius.Naso公元前43--公元18年)的《爱经》(Arts  Amatoria), 过去我也没读过,只是幼年时在教会学校,听修道院那些学拉丁文的修土们说过,那是一本 “禁书”。诗人就为写了这部诗,被流放去托弥 (Tomis今罗马尼亚康斯坦察)九年。在流放期间,他曾热切希望得到当局的宽恕而不能,抱恨终生,客死异乡。诗人在《哀怨集》 (Trlstia)里说到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是因为 “一首诗和一个错误”。诗,就是指《爱经》, “错误”,据说可能是独揽帝国大权的奥古都斯 (Octavianus)孙女尤利亚(]ulia)与人私通的事被诗人知道,或与诗人有关。这点,后人作过不少猜测,至今仍无定论,也许是宫廷斗 争推出他来作了牺牲品。总之,诗人最后悲惨的结局,是与这部《爱经》相联的。
   奥维德出生时,斯巴达克斯领导的奴隶起义已失败,凯撒也己死去,其义子奥古都斯巩固了奴隶主统治,平息了内战,那是罗马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他生于罗马附近的小城苏尔莫的骑士家庭,相当富有。父亲送他到罗马学演说修辞,目的在手把他培养成诉讼师。但他不喜欢这个职业;而热爱诗歌,并结识了许多诗人。
   他妻子出身名门,同奥古都斯家的关系密切,使他得以出入罗马上层社会,过了三十多年自由自在的生活。那是帝国初期,罗马成了古代欧洲财富的中心,贵族们占有大片土地,有无数奴隶,官吏们公开搜刮,穷奢极欲。仅罗马一城,从事家务、教育、抄写和手工艺的奴隶即达三十万到九十方之众。庙宇,宫殿,剧院、澡堂、斗技场林立,在竞相炫耀它的豪华与堕落;奥古都斯想恢复道德,约束奢糜之风,通过立法,也收效甚微。而诗人的这部《爱经》,就碰在这个风头上,给他带来一生的不幸。
   怎么看待这一史实,从而评定《爱经》,这,也许再过千年还是有不同的看法,而且,也没有必要想它统一;但是,我们却不能由此而轻视这本书。奥维德是古岁马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的诗人,其作品在当时非常流行,他在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开始都备受推崇;而且影响过但丁、莎士比亚、歌德的诗创作;要研究他,要研究古罗马文学,《爱经》显然是不可忘记的一部作品。奥维德的代表作,当然要首推《变形记》(Metamorphoses)。但是,《恋歌》、《列女志》、《爱经》、《论容饰》。《爱的医疗》等,是诗人创作思想,艺术的有机部分。《爱经》后 来对诗人命运的直接影响,就使我们在研究奥 维德时更不能忽视这部作品。作者在诗中也说到它“是开导两性的诗章”,而他那个时期的爱情诗内容也有轻佻之处,但这也是那个时代的世态、心态的真实反映。作者用一个老于此遭者的口吻在叙说那些情场的秘诀,读者若冷眼看老于此道者的自我表现,就感到这也是对世风的讽喻。当政者既想制止此风,从作品中,看到的,此风又正是他“德政”的反映,这,恐怕也是找诗人开刀的原因之一吧。作者继《爱经》之后的《爱的医疗》(Remedie Amoris),据说可能是为了平息一些人对《爱经》的指责而作的,事实说明,这已经无济于事了。  
   我今日所以找这本书的译本,倒不是出于对奥维德的兴趣,而是它与诗人戴望舒的关系。
   戴望舒的译本,根据一些资料提供的信息,知道它是十九二九年四月由上海水沫书店初版。
   奥维德译为“沃维提乌斯”,、大概是根据法语拼读,书也可能是根据法文转译的,仅仅一九二 八.一九二九两年出版的八本;除诗人自己的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和这本《 爱经》外,译的全是法语和西班牙语的作品。这是他发挥自己之长,因为他上海震旦大学就是学习法文的。而且,这批书的译出,也有这样一个情况:望舒一九二六年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C.Y.),做过一些宣传工作,第二年被捕,由同学保释。“四·一二”事变后避居松江。一九二八年返回上海,应邀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后被查封,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爱经》和另外六本译作,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避开白色恐怖,卖文为生下的译笔。
   《爱经》的原书名中的“Arts”为艺术,书名直译可为《爱的艺术》,大概怕人从书名误认为非文艺创作,才选了-个更传神的书名,湖南人民出版社《诗苑译林》中收有的《戴望舒译诗集》没有收进《爱经》。施蛰存同志告我,编稿时既没有找到《爱经》,也因为它不是译诗而没有花更多精力去找它。过去,不少人持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古代许多作品,包括文学史上许多著名的史诗,只应该算韵文故事,而不是诗。我倒不是持有这种观点,从《爱经》现有的译文看,我认为还是译成现在这样子好,否则,诗行中那么多典,那么多叙述、交代性的文字,仅仅分行书写,并不能使之诗化,诗人在译它时,是不会不考虑到这些的。
   原作继承了古罗马提布卢斯(Albius Tibullus约公元前五十四至公元前十九年)、普罗佩体乌斯(Sextus propertius约公元前五十至约公元前十五年),哀歌体格律爱情诗的诗风,其优美的语言,娴熟的技巧,我们从诗人戴望舒的译文中感受到了。译者写的四百多条注文,在这本译本中,占了全书很大一部分篇幅,注文涉及古罗马的历史、传说,神话,以及那时的政治、风尚习俗,显示了译者渊博的学识和作学问的认真。光读读这些注文,也大有收益。
    我在艾青同志的提议下,当时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找了北京的大图书馆,拜访了私人藏书丰富的著名的学者和望舒在国内的家属,竟然也找不到一本戴译的《爱经》。那是一场浩劫之后,这本来也是不奇怪的事,可是我却没有想到找它比找望舒自己的诗作还难。去年,有段时间我在香港闲住,有时间尽由自己逛书店,会朋友。有次,同《读者良友》主编杜渐先生交谈,他因《戴望舒诗集》同我讲到戴望舒,我也因为他藏书有名而讲到《爱经》,这一下,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他有这书,很快就复印了一份给我,也是希望找个地方再印一下。这本《爱经》不是水沫的初版本。封面上连原著奥维德的名字也没标,只署下“戴望舒译”的字样,看来,老板知道一般读者不知奥维德者也知道戴望舒,还想靠这名字多卖几个钱。
   看来,这可能是本盗版书,因为不见版权页,封面上只有一个小圆章似的,顺着四线的“南国图书公司”六个字,如同设计好的店标。这个公司印一版,那个公司印一版,合计起来,在当时的文艺书籍中,它的印数是不算少的。可是,为什么留下来的,却少得这么难找呢?
    现在,就用这本书重排重印,以纪念诗人戴望舒。转眼之间,他去世都将四十年了,他著、译的作品,今天印得越来越多了。仅一本《戴望舒诗集》,印数早已超过十万,作家诗人的生命,只能也只应该活在他的作品里。他译外国诗和创作新诗,几乎是同时开始,译诗的过程,正是他创作的过程;写《雨巷》时,正是译魏尔仑、道生诗时;他放弃韵律,转向自由诗体时,正是他译果尔蒙·耶麦的时候;同样,在译《爱经》时,他也有《-路上的小语》,《林下的小语》等这样的情诗写出……了解他的译诗,对于他创作的研究,肯定是有帮助的,就像前面提到的仅从此书中四百多注文也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一样,诗人留给我们的东西,是丰富多样的。
                                          
   说明:本书由www.hi-pda.com的platinum OCR扫校,我稍加排版并制作成PDF文档,在此感谢platinum。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9 10:42:5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正研究古希腊神话,这个可以一看,问一个问题:爱经和奥维德的<变形记>是不是一本书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29 14: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同一本书,可参看施蛰存写的“奥维德及其《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ArsAmatoria)是古罗马文学史上一部独特的书。它既被斥为坏书,又被誉为天才的著作。作者奥维德的全名是波孛利乌思·奥维提乌思·纳索(PubliusOAvidiusNaso)。公元前四十三年三月二十日出生于离罗马城北九十英里的苏尔莫(Sulmo),现在称为苏尔莫纳。这是现在意大利中部的一个山川清丽、风景幽美的地区。奥维德的父亲是一位富裕的山民,虽然不是贵族,论门第也属于有清望的大家。

    就在奥维德出生的那一年,罗马爆发了内战。久欠粮饷的饥饿士兵起来暴动,杀死了两位元老,因此引起了统治阶层的政治斗争。内战延续了十年之久,成为罗马史上灾祸最残酷的年代。

    幸福的家庭生活,使奥维德没有受到政治、社会动乱的影响。在十二岁的那年,他和他的比他大一岁的哥哥一起到罗马和雅典去求学。四五年之后,兄弟二人都通过了文法学的考试。十七岁,学成了修辞学,这是罗马青少年教育的最后历程。当时最负盛名的两位学者,亚雷利乌思·傅思古思(ArelliusFuscus)和包尔修·拉脱洛(PorciusLatro),都是奥维德的业师。

    按照罗马制度,一个青年人在完成正规教育以后,必须服兵役一年,然后可以担任政府公职。但是奥维德没有入伍,他和另一位青年诗人一起去作了一次“壮游”,这是对门第较高的青年的特许,可以游学来代替服兵役。他在希腊、西西里岛等处漫游了三年,得到许多浪漫的遭遇和见闻,后来都成为他的诗料。

    回到家里,他的哥哥已经病故;这使他不得不找一个正式工作以维护家声。最初,他当了警官之类的差使,他感到不乐意,辞职不干。接着去当了一阵子法官,也不乐意,又不干了。于是向家里宣称,他决定到首都去做作家。这使他的父亲很不愉快,但是还容忍着,希望他去成为一个散文家,将来可以当修辞学、逻辑学教授。可是奥维德却宣称自己要做一个诗人。他父亲大不高兴,训斥了他一顿,还说:“你即使成为荷马,也还是一个身无分文的穷鬼。”

    为了获得一个青年诗人显然需要的社交生活和醇酒妇人的享乐,他来到首都罗马。运用他的美丽的辞藻和热烈的情感,他写了许多诗篇,呈献给各阶层的美貌女人,从名门闺秀、公主贵妇到歌伶名妓。要不了多久,他的声名鹊起,罗马城中所有的女人都对他张臂欢迎。于是他先后写出了《情诗集》、《神与巨人的战斗》、《女杰传》、《妇女美容剂》和《变形记》(有中文译本)等名篇,极为当时罗马士女所喜爱,因为这正是罗马的颓废时间,在酣歌恒舞、醇酒妇人的各级社会中,奥维德的诗是投其所好的。

    当时的罗马社会,正是新旧思潮矛盾尖锐的时期。旧派的清教徒要维护传统的道德、伦理、节俭的生活方式,得到家长、宗教和官方同意的婚姻关系,但新一代的青年却突破一切传统,要求生活的自由,恋爱的自由,以享乐为人生的目的。当时执政者奥古斯妥(Augustus)的家庭,就是新旧两派斗争的中心。奥古斯妥的妻子李薇亚(Livia)是严肃的保守派,她生活朴素俭约,重视传统道德,据说她穿的是自己织的羊毛衣。另一方面,奥古斯妥的女儿,执政官兼舰队统帅亚格列巴(A-grippa)的妻子茹丽亚(Julia),是一个放诞不羁的新派女人。她爱好诗酒乐舞,左右簇拥着一群才情浪漫的青年男女。据说她穿的是从东方运来的丝绸,轻绡雾縠,有人指摘她和裸体没有什么不同。
李薇亚的支持者有她的和前夫所生的儿子谛贝里乌思(Tiberius)和一批元老,还有些著名文人,如诗人弗拉古思(Flaccus)和史学家李维(Livius)。这个集团,人数虽然不多,但影响却不小。茹丽亚手下有广大的青年群众,包括诗人奥维德。他们奉她为盟主,托庇于她的权势,在罗马城恣肆地过着享乐生活。奥古斯妥在李薇亚和茹丽亚之间,依违不定,因为他自己对保守和革新,还是想不定,该怎么办。
但是,由于李薇亚和谛贝里乌思的坚持,要采取措施,整顿风化,奥古斯妥于公元前十八年颁布了几项法令,有《婚姻法》、《惩治淫乱法》等总称为《茹丽亚法令》,这是对茹丽亚集团的警告。这些法令维护旧式婚姻的伦理基础,女儿和人私通,家长可以当场把奸夫淫妇处死。丈夫也可以处死有外遇的妻子。妻子不生儿子,可以离弃。不承认自由恋爱而未经家长同意的婚约。纵容或教唆他人有淫乱行为,与犯淫乱者同罪。

    这样,在青年人的爱情生活中,布下了重重荆棘和罗网。史学家费莱洛(Ferrero)在《罗马兴衰史》中慨叹道:“从此,在爱神阿弗洛第特的领域中,建立了恐怖统治。”公元前十二年,茹丽亚的丈夫亚格列巴病故,李薇亚说服奥古斯妥把茹丽亚嫁给自己的儿子谛贝里乌思。茹丽亚的浪漫行为暂时收敛了一下,但社会风气并未好转,青年人的奢侈享乐,稍为隐蔽而已。即使如此,也不长久,一二年间,茹丽亚故态复萌,放诞如故,恢复了一切豪奢的风流生活。公元前六年,谛贝里乌思获任五年期的护民官,但他无力驾驭茹丽亚,又看不惯罗马社会的糜烂生活,一怒之下,取得奥古斯妥的允许,住到罗特岛(Rodes)上去隐居了。

    在谛贝里乌思退隐之后四年,即公元前二年,奥维德写出了《爱的艺术》。显然,这是对《茹丽亚法令》的公开对抗,但当时还没有被重视,虽然茹丽亚给他以肯定的赞赏。不久以后,茹丽亚手下有一个自由民费倍①,迷,受人教唆,揭发了茹丽亚许多荒淫行为,登时就掀起了一场大狱。按照自己颁布的法令,奥古斯妥必须把自己的女儿判处死刑,经过了一阵子的暴怒和痛苦,他终于免了茹丽亚的死刑,把她流放到一个名为般达塔利亚(Pandataria)的孤岛上。

    四年以后,谛贝里乌思回到罗马,由于茹丽亚和亚格利巴生的两个儿子都死了,谛贝里乌思成为奥古斯妥的首席亲信。从此,在他的支持下,那些保守的清教徒派的势力又抬头了。他们要对那些耽于声色的享乐派采取措施。茹丽亚的党羽,在茹丽亚倒台的时候,本来已大受打击,但他们不汲取教训,不久就结集在小茹丽亚左右。小茹丽亚是茹丽亚的长女,非常像她的母亲,也是一个放诞风流的女人。她新近嫁给一个大贵族爱米利乌思·保罗思,但还是行为不检。清教徒派又揭发了她的淫乱事件,于是又掀起了一场风化案子。结果是小茹丽亚和她的情人西拉奴思(Silanus)一起免死,流放到一个名为特莱梅罗的荒岛上。有几个和此案牵涉的人,也同时被判了流刑,其中就有诗人奥
维德。据说小茹丽亚和西拉奴思在月神(lsis)祠中幽会的事,奥维德是参与秘密的。因此,奥维德的罪状有两条:一是参与淫乱行为,一是写作诲淫诗篇。从此,奥维德的著作全被禁止,公共图书馆的藏本也一律销毁。奥维德被流放到寒冷的地方,多瑙河口的一个小城托米(Tomi),公元十八年死在那里,年寿六十。在流放中,他写出《哀愁集》和《爱药》,以表示忏悔。

   ①解放了的奴隶,称为自由民。

    《爱的艺术》全书三卷,第一卷《如何获得爱情》,第二卷《如何保持爱情》,第三卷《女人的良友》。第一、二卷从社会学、心理学基础上对青年男女指导如何处理爱情问题,第三卷专为妇女说法,他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家庭地位,赞扬妇女的才智并不低于男子,鼓励妇女要更主动地对待爱情生活。这些观点,在当时,事实上是很民主,很进步的,如果不是为了书中有许多色欲的描写,歌颂纵欲的享乐,这三卷诗本来是严肃而纯正的,不至于被目为不道德的淫书。

    《爱的艺术》,因为曾经是禁书,故流传下来的古抄本很少。现在所存,仅牛津、巴黎、维也纳,各有一部。牛津本只有一卷,巴黎本三卷俱全,还附有《爱药》全篇。欧洲几个主要国家的近代译本,都从巴黎本译出。有些译本将淫秽的诗篇保存拉丁原文,不予译出,这样,只有能读拉丁文的学者才能读懂,大大地限制了读者群。有些译本,完全删掉了猥亵部分。

      这个中文译本是戴望舒从法文删净本译出的。一九三一年曾由上海水沫书店印行过,改名《爱经》,仅印一千册,流传不多。现在湖南人民出版社,将予以新版重印,不仅因为它是罗马文学史上的名著,也为了它反映了罗马颓废时期的社会现实。至于诗篇本身,既删净了所谓不道德部分,便显出了其他的积极意义。

      附录几段欧洲学者对本书的评论,以代本文结束语:

     “《爱的艺术》可能是前所未有的最不道德的诗,但并不是最伤风败俗的诗。我们可以怀疑它对读者是否有严重的害处。”(英国马凯尔)

     “《爱的艺术》是一本幽默的教育诗,辞藻和内容是非常淫艳的,但它表现了作者对这个问题的渊博的知识和精细的心理学。”(德国史学家杜菲尔和许华勃)

    “《爱的艺术》的第一特点是幽默,因为它寓严肃的教育意义于轻浮的内容中。……而且它把罗马人的社会生活忠实地记录下来。”(德国向茨)

     “奥维德非常讽刺地处理了他的题材。这部诗集完全是讽刺女人的。虽然不如茹汶那尔的《第六讽刺诗》的尖锐刻毒,效果却并不较小。”(英国罗马文学史家渥文)

   “《变形记》 《爱的艺术》都是为高度想象力的天才作品,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正如《唐璜》是拜伦的最伟大的作品一样,《爱的艺术》是奥维德最伟大的作品。他运用韵律和辞藻的才能已达到了顶峰,他的观察力的生动、精细是无可比拟的。”(英国文评家麦考莱)
                                              一九八七年九月二十八日


及《欧洲文学史》之罗马文学一文中奥维德生平的介绍:
     
     普布留斯·奥维第乌斯·纳索,通称奥维德(公元前43-公元18),是奥古斯都时期第三个重要诗人。他出生于富裕的骑士家庭。早期作品内容轻佻,风格轻巧,反映了罗马奴隶主贵族和富有阶层糜烂淫逸的生活现实。《爱情诗》三卷,包括哀歌体诗四十九 首,设想各种情景,追求爱情,以享乐主义为主导思想。《古代名媛》是二十一首用哀歌体写的诗,大半是作者设想古代传说中的女子如珀涅罗珀、狄多写给丈夫或情人的书信,表示离恨或责备对方无情。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有一定戏剧性,但无真实感情。这部作品在中古和文艺复兴时期极有影响。《爱的艺术》三卷也是用哀歌体写的,把求爱写成一种学问,反映出罗马奴隶主精神上的堕落颓废。奥维德早期作品违反了屋大维“重整道德”的政策,在他五十岁那年被放逐到黑海之滨。

   在放逐前,奥维德完成了哀歌体的《岁时记》六卷,属教谕诗一类。作者的目的在于肯定并歌颂罗马的各种制度。自正月至六月,他在每月下写出本月的天文现象、历史事件和宗教节日的起源和仪式等内容,这对了解罗马风习有一定参考价值。

   奥维德的主要作品是《变形记》十五卷,用六步诗行写成。这是由二百五十个神话故事组成的故事集,其中五十个较长。全部故事从天地创造一直写到当代罗马,使这部作品成为古代神话的汇编,后世欧洲文学家、艺术家多从这里寻找素材。作者根据毕达哥拉斯一切生物死后灵魂相互转替的唯心学说,从思想上把各个故事联系起来,因而故事中的人物无不变为动物、植物甚至顽石。作者最后把凯撒化为天上的星辰,用此来歌颂帝国。书中著名的故事有日神之子法厄同的故事,阿拉克涅变蜘蛛的故事,金羊毛的故事,描写农民日常生活的菲勒蒙的故事,皮格玛利翁的故事等。作者用故事中套故事、人物轮流说故事、对话、描写器物上的故事画、写完一个故事又写一个性质相反的故事等方法,把各种故事串联起来。他注意描写人物心理,尤其是嫉妒和复仇。故事的叙述富于想象力,他的风格受到当时流行的修辞学的影响。这部作品在中古和文艺复兴时期都很流行。

  奥维德在流放年间写的哀歌体的《哀怨集》五卷、《庞图斯诗简》四卷,备述流放之苦,哀求释放。奥维德最后死在流放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1 14:32 , Processed in 0.383026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