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322|回复: 4

[【主题讨论】] 211工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18 09:4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的大学是一个211工程学校,对每个学子来说都是非常的自豪!我不说它的名字了,但也的确不是太差的学校。最近几天211的第三阶段验收工作正在进行中,全校师生一起努力,希望顺利通过。
211是个什么概念?不用我说了,所以大学们都在争取,已经入选的要保持下去,如果验收不合格就是取消。多大的压力呀!我记得有个招聘会上的人问,你是211学校的吗?不是的话,我们不要。不知道什么时候211成了和四六级一样的一个标准。四六级,我们可以争取,211呢?我们能怎么办?
我欣赏国家在教育领域的魄力,但同时也认为更完善的体制才能更好的完成当初的设想。不能成为学生老师的负担,不能成为就业的另一个门槛。
我不用担心了,因为我是211学校的学生,不管我的学校排名,也不管我能不能学到多少东西,但终究我是211的学生,如同一个北大清华的学生一样,出了校门似乎就可以高人一等。心里很不安,几年时间如果学不到真材实学,我就只能凭一个别人没有的211了。
我也想好好的学,但老师们也是很忙,有多少时间管我们?211要求的不仅仅是一个教学的问题,老师们都为自己的项目忙着,学校领导也把重点放在211上了,211的重点在哪?学校的重点在哪?又一批学生毕业了,昨天刚完的毕业设计只是纸上谈谈兵吧!一批批学子从211毕业是否就比从其他学校贡献更多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那些不是211的学生也有很强的能力,很大的潜力。
211,希望不再是个名号,也希望全国的高校都能进入211。
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211,国家振兴要依靠所有的高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 10:3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没人谈自己的想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2 10:4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想伤楼主的心,据说所谓的211学校就是国家为了往北大清华砸钱想出的一个主意,大家拼命争取,但最后钱去了哪里,还是原先教委最看重的几个学校。整个一个中国大概也就几个学校:东北地区的吉林大学,华北地区的北大清华,天大南开,西北地区的兰州大学,西安交大,华中地区的武汉大学,中国科大,华东地区的复旦,上海交大,南京大学,华南地区的中山大学。其中又以上海复旦,北京的北大清华为重中之重。其他的学校就算申请通过了又能怎样?况且学校也不是说越大就越好,一味把做大和做强等同起来是先前领导人的短视行为。举个例子,加州理工很小,全校学生不到2000人,中国哪个学校敢比,至少现在还不行。那美国还有耶鲁,哈佛,普林斯顿,斯坦福四大金刚还没出手呢。所以,大家都老老实实的踏踏实实的作就对了,现在还远不是争天下第一的时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2 22:58: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一个令人伤感的话题。
211工程首先不是一种评价标准,而是国家政策的一种倾向、一种态度。如果将是否进入211工程作为评价高校好坏的标准,就承认了一个很有争议的前提:受到政府的强力支持的院校,要优于被政府冷落的院校。当然,不能否认,进入211工程的大量院校,比如清华、北大、科大、南大、复旦等院校在中国属实时一流的。而且,也不当否认,教育部在审批过程中是依据一定标准的,比如学校规模、综合实力、地域优势、发展前景、整体平衡等等。
现在社会上很多场合中已经把是否进入211工程作为评价高校的一个重要标准,这一点在高考、研究生考试报考,以及招聘中尤为明显。暂且不论进入211工程的院校本身如何,对于任何一所院校来说,211都是一种强大的诱惑,直白地说,是否进入211甚至关系到能否获得10个亿的财政支持。10个亿,对任何一所学校的发展而言都不是无足轻重的。其他的政策支持,也未必逊色于10个亿,比如,科研立项上被优先考虑。211工程给很多学校带来了美好的前景。我想如果将211作为评价高校的标准,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也不过如此。
但是用211来或者官方立场评价中国的大学,更多的还是不必要、不合理的。你可以说进入211的很多学校实力很强,但是在进入211以前,这些学校本身就很强,而且,我们还看不到211给这些学校带来的明显飞跃;有些学校在进入211以前未必称得上一流,现在除了一个“211”的光环,也未必有实质性的起色。钱花到了,事情未必办到,这是体制的通病。
国家在进行211评审中采纳的标准本身存在着问题,也起到了不适当的导向作用。有一些公开或者潜在的标准,比如招生规模、专业设置规模、科研人员规模、地理因素、民族因素,都与水平没有太直接的必然联系。而且,很多院校为了进入211,不得不盲目做大,开设一些没有条件开设的课程,晋升一些水平不高的教学、科研人员,使总体质量缺乏保障,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也有一些很有特色的专业性院校,因为不符合211的硬性条件,被合并、冷落或者走上不适合自己的综合化道路。很多专业性学校在走下坡路,这是211工程一个严重的面效应。
国家在考虑很多方面的问题,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质量,这个对于教育事业而言至关重要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除了211,还有各种不同的风席卷中国的教育大业——扩招之风、高校合并之风、院校升级之风、院校更名之风,等等。现在,看看我们的教授总体上是什么水平,我们的博士、硕士、学士总体上是什么水平,就不难知道我们的高等教育是什么水平,不难知道一阵阵风是清新还是污浊了。
政府在教育事业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在中国,高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支出。但是,这不应该成为政府在缺乏理性思考、规划的情形下左右高校前景的原因。记得李敖在北大演讲时回顾北大的历史,谈到北洋军阀政府对北京大学的支持,而当时教育部文件传达到北大的时候,北大认为不适当,可以将教育部的发文退回。
学校的命运应该由谁来决定?这是一个应该由全社会来思考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3 06:4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20 21:42 , Processed in 0.400982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