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teng101

[【主题讨论】] “学而时习之”究竟啥意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26 13:5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活学活用但教条起来就没意思了。与大家共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6 14: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位著名的美国翻译家,把繁体字“習”看成“白羽”,从而做出了这样的猜译:做着学问,时间像长着白色羽毛的鸟儿一样飞快逝去,岂不是很喜悦的事情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6 14:4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师傅高见!!
那是不是这样的——学和时都像白羽一样走了——不用学习啦、学习的时间也飞快地逝去了,不也很愉快吗!(活脱一副逃学儿童的心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6 14:56:2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以往的评分记录,原来以前威望这麽好拿!呵呵。这也算”学而时习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8 14:29:08 | 显示全部楼层
简单的说,学而时习之就是不断学习的意思

每个字都有其意义 与现在被使用的白话不同,学和习 不同于现在的学习

我认为习是不断练习 ,锻炼的意思,学 重在认知,认识事物内在联系,规律

习,重在自我的应用,好像与“天人合一”中的天与人有对应吧。



忽然发现汉语是多么的简单,却又包含无穷深的意义 ,可惜被现代人庸俗化了,人门并不了解古人留给他们的财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9 01:57: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实习意思,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 08:5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说说自己的想法。

我认为:这句话应结合孔子的其他言论来理解。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和习显然是两个概念,是不一样的。【如果是一个概念,孔子也不会分开来讲。】
“学”主要倾向于获得新知的全过程,《说文解字》:学,觉悟也。《禮记·學記》:君子之於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尚书•説命》说:“惟斅学半。”
“习”主要倾向于讲反复练习,《说文解字》:“数飞也。”
关于“学”,孔子及其弟子有很多相关言论。
《說苑•建本》载:孔子謂子路曰:“汝何好?”子路曰:“好長劔。”孔子曰:“非此之問也。請以汝之所能,加之以學,豈可及哉?”子路曰:“學亦有益乎?”孔子曰:“夫人君無諫臣則失政,士無教友則失德; 狂馬不釋其策,操弓不返於檠;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聖;受學重問,孰不順成?毀仁惡士,且近於刑。君子不可以不學。”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斬而射之,通於犀革。又何學爲乎?”孔子曰:“括而羽之,鏃而砥礪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哉!”
《论语•子张》: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论语•阳货》: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在孔子及其弟子看来,“学”能“日知其所无”,能“多识”,能使“南山之竹”“其入益深”。学和“新”是紧密相关的。

“习”主要指反复练习。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反三就是反复练习,用多个例子举证。孔子又说,“温故而知新矣。”温故就是反复学习旧知识,知新则是只学习旧知识过程中有新体会。

学而时习之,“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根据《学记》,藏、修、息、游,才能安于学问,获得新知。获得新知就会很快乐。而反复练习又能强化自己的新认识,深化理解,温故知新,也会很快乐。
《呂氏春秋•孟紀•尊師》:子貢問孔子曰:“後世將何以稱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稱哉?勿已者,則好學而不厭,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孔子认为自己能让后世称道的正是不知疲倦地学习和教书。而他之所以不知疲倦,那是因为他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了最大的快乐。孔子的这种乐,是寻求智慧的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5 21:32:1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字面的文本意义来说同意26楼yq228 先生解释,“学”是一个主体认知的活动和过程,“习”是主体自身实践、行动的过程。孔子讲学习,今人多理解为学习知识、实践知识的认知性和实践知识的类似“科学知识”客观中性活动。但综观儒家学说的整体旨趣来看,儒家学说一直强调应当如何做人、做事的道德学说,“学”“习”应该理解为如何学习做人做事之智慧的学问。知识等同于智慧,仅仅认识、记忆,远远不够,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口号上远远不够。那只是学的第一步,更重要的的习,时时地习。一个人一时一事做好事并不难,难就难在坚持一贯地(意志自由)地做好事,做有德性之人。无疑,孔子强调的是“应该如何做人”是一种很难的智慧和学问,道德德性的培养练就需要人去时时实践,知行合一。学习重在习字上,在实践的功夫涵养上。做学问,无论是天地万物自然知识学问还是为人做事的人学道德学问(本人认为孔子重在强调后者,而非今人所理解的前者),实践行动最为贵。西方亚里斯多德直接划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后世明代大儒王阳明和西人康德,则明确提出实践理性的意志自主、自律的道德自由法则,强调知行合一。反观今人尤其是那些主流知识、权力精英们,视德性为知识、以“学”代“习”、知行分裂,不停上演学术上、政治上口头秀现代闹剧,暗地里、行动上却寡鲜廉耻。游戏道德的最终结果必然是游戏自我,丢失自身人之为人的本质,自取败辱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6 01:37:54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谈学而时习之
看到前面谈到学而时习之的问题,我也来谈点看法。

确实,要理解这句话应该结合孔子的其他言论,除此外,还应结合他人的类似观点。

此帖主题是谈“习”,我就首先谈谈“习”。
“习”为“复习”、“练习”、“演习”的意思。也就是说不仅要把学到的东西经常温习、复习,还要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检验。
我认为,要解释这个“习”,必须跟后面的“悦”结合起来。如果不能说明“悦”的由来,而只是单独的、生硬的解释“习”,那么就有可能脱节了。

其实“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是一句话,我们不能只看前面半句,而应该整句结合起来看。从整个句子来看,我觉得其中有个“悦”字很重要。邵雍说:“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观物外篇》卷十二)注意这个“乐”字,跟孔子说的“悦”字结合起来,再把“学”字和“习”字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先“学”后“习”,最后达到了“悦”(也就是邵雍说的“乐”)。根据邵雍的说法,达不到“乐”,就不能称之为“学”。
为什么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人可能觉得,复习很枯燥,不就是重复看或做吗?有什么好乐的?
其实这种“乐”不是每个人都能了解、都能体会的,就好像悲剧的美感就不是每个人能体会的。有些人觉得悲剧有什么看头?文艺心理学上,悲剧有一种美感,观众看悲剧的同时能获得美感享受。有人就是喜欢看悲剧,而且一边看一边哭、泪流满面,而实际上他们是从悲剧中得到了快乐。悲剧快感的原因不少,这里我就不多说明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悲剧心理学》。

《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其中的“温故”也有“习”(复习)的意思。也就是说“习”可以“知新”。学了新的东西,还要常常温习或练习之前学过的东西,在回顾或者练习、实践的过程中会有新的理解、新的领悟。有了新的体会、新的感受,就可以感受到到快乐。

其实还有一个相关问题,“学而时习之”为什么孔子要把“学”放在“习”的前面呢?
因为“习”是建立在“学”的基础上的。
《论语·卫灵公》: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都说明了学的重要性,“学”是“习”的基础。

将上面贯穿起来,可以得到:“学”-“习”-“知新”-“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3 15:18 , Processed in 0.371231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