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414|回复: 2

[【其它原创】] [底稿首发]“支点”的尴尬

[复制链接]
天璇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10-23 16:2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米格”—29作为苏联专门为前线歼击航空兵所发展的第三代(俄标第四代)全天候超音速空中优势战斗机,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公开露面之后,马上以其先进的布局和完善的机载设备,在苏联空军内部和国际航空界获得了广泛的称赞。看过“米格”—29精彩的飞行表演和有幸驾驶过该机的西方飞行员,无一例外的都将其看作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对手。“米格”—29战斗机在大批装备苏联战斗机部队之后,又作为苏联新一代战斗机的代表而出口到南斯拉夫.伊拉克.印度等多个国家。
    苏联的解体使冷战期间的红色阵营一夜间成为历史,在近15年来所爆发的多次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中,曾经多次被使用国寄予厚望的“米格”—29却一败再败。如果说使用“米格”—29的伊拉克和南联盟空军在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是被装备质量和数量上都处于绝对优势的盟国空军击败,那么“米格”—29在低技术含量的埃塞俄比亚与厄立特里亚之间的战斗中被苏—27所压倒,也可以证明  “米格”—29在实际战斗中确实存在有很大的技术缺陷。
    现代化作战飞机在战争中是作为整个作战体系的一部分而存在,任何一个国家所发展的战斗机都必须要符合这个国家本身的军事技术水平和战术使用条件。作为苏联解体前其前线航空兵所装备的最新一代空优战斗机,“米格”—29在平时所表现出的技术成就和实际战斗中的低劣表现,能否证明“米格”—29只不过是苏联航空工业所制造出的一个虚拟的神话呢?究竟是神话还是生不逢时,只有通过对该机的设计目的和实际战斗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才可以确定。
    苏联兵器的发展一直坚持着简单.耐用和便宜的设计思想,空前绝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苏联发展适合大规模消耗战的思想达到了顶峰。战后,数量庞大的苏联空军作战部队作为其国家整体作战系统的核心之一,一直是西方国家空军指挥员的噩梦。而在冷战中几乎要以一国之力对抗整个西方世界的苏联军队,更是将世界大战级的消耗战争作为军队建设和装备发展的的核心思想。
    “米格”—15.“米格”—17.“米格”—19.“米格”—21这一系列战机便体现出苏联空军前线战机的设计思想即在保持基本性能的同时又不忘简单.廉价。军事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装备设计和战术使用条件,空战已经由近距离格斗向全天候迎头拦截和整体对抗发展,这迫使苏联空军不得不开始装备设备相对完善又比较复杂的“米格”—23来适应技术变化的影响。F—15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装备使苏联空军决策单位深切感受到丧失质量优势的威胁。同样高性能且又可大量装备的F—16的出现,使苏联空军在质量上处于劣势的同时又失去了数量优势。原先一直坚持的简单.轻巧型的设计思想越来越不能符合实际情况的要求。如果说“米格”—23是苏联前线战斗机由简单.容易生产的消耗品向高性能作战兵器转变的开始,那么对抗西方国家F-15.F-16和“幻影”—2000而发展的“米格”—29,则是苏联空军一直坚持的前线战斗机思想的彻底改变的“起点”。
    无疑,这一起点使苏联空军前线战斗机的复杂程度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标准,但是苏联对于前线战斗机的设计思想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变,依旧始终坚持大规模战争的战略思想,使得新型战斗机仍然要符合全面消耗战的要求。“米格”—29的设计采用了一个相对平衡的方法,那就是为“米格”—29配备尽可能完善的航空电子设备与武器系统,但是在飞机的结构设计和动力.材料.工艺方面仍然坚持传统的简单.便宜.容易生产与掌握的原则。
    “米格”—29前线战斗机和苏—27重型远程战斗机基本上是同时提出的技术要求,这两种飞机在气动布局上都大量采用了苏联中央空气流体动力研究院的研究成果,在气动设计上都采用了翼身一体化的整体升力构型,吊舱式双发动机和机身外侧的双垂尾,以及中等后掠角的悬臂式中单翼。苏—27的气动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进行大幅度的改进,而“米格”—29则更多的保持了原有的基础气动设计。作为“米格”—23替代型号的单座双发动机空优战斗机,“米格”—29与“米格”—23相比除了作战半径由1100千米下降到500千米之外,其他各方面的技术性能都比“米格”—23有明显的提高。“米格“—29在苏联空军中可以执行防空拦截.护航.战术侦察等多种任务,并且具备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
    “米格”—29采用了带有较宽厚的机翼前缘边条的中等后掠角机翼,机身和机翼的下表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升力构型,机身中央翼部分所产生的升力可以达到飞机总升力的40%。单纯从升力性能的角度来看,“米格”—29的设计标准要超过美国的F/A-18和F-16战斗机。“米格”—29的2台发动机分别采用短舱的形式与进气道形成一个整体安装在机身的下表面,双垂尾和大面积的水平尾翼赋予了它很好的稳定性和飞行控制能力。
    苏联/俄罗斯虽然在“米格”—29原型机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系列的改进型号,但是目前装备的和参加实际战斗的基本上都是早期生产的“米格”—29,其基本型虽然在1980年就已经开始大量装备苏联空军,但是这个型号的大部分技术数据和机载系统到现在仍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尺寸规格和基本的技术数据来看,“米格”—29整体上与美国海军的F/A-18战斗机相当,在飞行性能上也达到了西方国家同时期所发展的第三代先进战斗机的标准,满足了苏联空军再战斗机综合性能上与西方国家同型号战斗机对抗的要求。
    “米格”—29的机身采用了常规的全金属半硬壳结构,因为在机体寿命上受到苏联材料和技术成要求的限制,“米格”—29战斗机的使用寿命只达到了2500飞行小时,而首次翻修的时间也只有800飞行小时,这些标准与西方国家同时期所产生的战斗机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虽然其具有维护简单和可靠性高的特点,但是因为受总寿命和翻修时间较短的影响,“米格”—29每个飞行小时所分摊的使用成本和维护工作量较高,这对于苏联或是其他进口国来说都是一个比较大的负担。
    一旦发生战争,苏联空军认为密集的远程火力打击可以破坏绝大多数固定的空军基地,不具备野战机场使用能力的战术飞机在基地被破坏后也就失去了实际的作战价值。1941年6月德国空军进攻苏联初期进行的大规模空袭对苏联空军的打击是致命的。这次惨痛的教训使苏联空军对机场的安全有一种本能的不信任感,将作战飞机疏散配置以提高战场生存能力成为了苏联空军一贯坚持的原则。另外一方面,因为苏联陆军的机械化兵团的作战突破速度非常快,伴随地面部队进攻而向前转场的苏联空军作战飞机部队不一定能够找到可以利用的机场,这样就使苏联空军不得不依靠野战机场来保证飞机向前转场,并始终保持对地面推进的兵团进行空中掩护的要求。
    由此,“米格”—29非常强调在前线野战机场使用的能力,而且在飞机的具体设计上将这个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该机设置了一套由进气挡板和边条上的辅助进气门组成的进气系统,主进气道在发动机启动后就被挡板封闭,发动机工作所需要的空气则由机身两侧上方的百叶窗式辅助进气道提供。主进气道直到飞机主轮离开地面后才会打开,这个复杂的进气系统使发动机不会因为吸入跑道上的异物而受到破坏,即使在压实的土质跑道上起飞也不会给飞机造成什么麻烦。但采用这种复杂的进气系统不但增加了结构重量和系统复杂程度,而且还降低了飞机的内部载油量和作战半径,但是对于苏联标准的前线战斗机来说,用这样的代价换来可靠的机动部署和机场适应能力是值得的,而且这套系统要比苏—27的格删网式进气道防异物系统更加简洁和经济,但是对于引进“米格”—29担负防空任务的其他国家来说,这个措施却没有体现出任何的价值。直到“米格”—29后期型的出现,百叶窗式辅助进气道才被油箱所取代,然而限于整体设计的局限性,这一改装有限。
    高性能的航空动力装置使“米格”—29具有很高的整体推重比,可以说先进的发动机是“米格”—29获得良好飞行性能的基础。“米格”—29采用了两台克里莫夫发动机设计局的Pд 33加力式涡轮风扇发动机,推重比达到了6.62,是苏联作为战斗机所发展的发动机中性能较为出色的一个型号,它赋予“米格”—29在空战中可以达到超过1.1的整体推重比。Pд 33发动机的整体技术指标和使用性能都比较出色,但是受苏联空军对前线战斗机使用环境要求的影响,整机的寿命相对同类型的西方发动机有比较明显的差距,总寿命为1500小时的Pд 33发动机的前首翻期只有350~400小时,在工作条件恶劣的多沙.高温等条件下甚至使用200小时后就需要翻修,发动机寿命不足的问题对于“米格”—29的出口也造成了比较明显的影响。
    发动机的设计求简在平时也许不是致命的,但在战时却是血的教训。埃塞俄比亚与厄立特里亚的冲突中曾发生这样一次战斗:“米格”—29已经占据咬尾并向苏—27发射出p-73近距格斗导弹。苏—27为躲避导弹曾低空钻入地面燃烧所形成的高温浓烟中,AF-31发动机在短暂的喘振后迅速恢复了动力,而追尾的“米格”—29发动机则越喘越厉害,逐渐丧失了动力,被苏—27杀了回马枪。
    “米格”—29举世闻名的“短腿”不仅在于发动机,自身载油量也是重要原因。其机体内部载油量只有4200升,0.32的机内载油系数只与苏联早期前线战斗机相当。在高空巡航时的油耗大约在2千克/千米,而在1000米的低空油耗则增加到7千克/千米,在执行紧急防空拦截作战时从发动机开车至爬升到12000米就需要耗掉620千克的燃料,如果再扣除返场着陆和预备用燃料约380千克,那么“米格”—29的基本作战半径只是略微超过典型的“短腿”“米格”—21。这个问题也是“米格”—29在国际市场上无法与技术发展潜力更大的苏—27竞争的关键因素之一。
     但是这个问题却不会对苏联空军的战术使用造成根本性的影响。主要靠地面指挥引导作战的苏联战斗机与使用预警机指挥的美国战斗机在使用上存在很大的区别,苏联战斗机一般情况下并不会进行大空域范围上的作战行动,以争夺制空权和为战术攻击机护航为主要任务的苏联战斗机的作战范围,基本上都是集中在己方战线向敌方纵身300千米的范围之内。苏联地面指挥系统通过搜索雷达来掌握空情信息,并且采用加密数据链或直接语音的方式对苏联战斗机进行指挥和引导,这个作战形式使苏联战斗机要发挥全部的战斗力旧必须始终处在地面指挥引导站的观测范围之内,即使是作战半径号称超过1000千米的“米格”—23,在实际作战中的作战半径也只有不到400千米。由此可见“米格”—29已经足以完成苏联空军赋予前线战斗机所需要完成的大部分作战任务,对于为苏—24和图—22M这类远程攻击机护航的任务,则可以交由A—50指挥下的苏27重型战斗机来完成。
    虽然,“米格”—29航程不足的问题对于拥有“米格”—23和苏—27这类远程战斗机的苏联来说并不严重,但是对于将引进“米格”—29作为主要防空战斗机的国家来说,有限的航程要对作战能力产生很多大的影响,但是如果不考虑苏联空军特殊战术使用要求而评价飞机的航程的话,也很难对“米格”—29的作战半径问题给予一个合理和客观的评价。
    “米格”—29装有一套以脉冲多普勒雷达.红外/激光综合光电雷达和头盔显示器组成的PлдK—29雷达瞄准综合系统。该系统对空作战时可同时跟踪10个目标,并且引导机载空空导弹攻击其中一个。
    OфлpHK-29光电瞄准导航综合系统是 “米格”—29较有特色的目标探测系统,OфлpHK-29系统中的Oфлc-29光电瞄准系统由KOлC光学定位系统与щ-3YM自主头盔瞄准器组成。KOлC光学定位系统中的红外传感器可以发现15千米距离上的空中目标,与红外传感器平行安装的激光测距器的作用距离为6千米。采用该探测系统的“米格”—29可以通过地面指挥中心保密数据链的引导,在保持无线电静默的情况下隐蔽对目标发起攻击。“米格”—29如果在目标后半球可以采用红外导引头的P-27T导弹进行远距离攻击,红外传感器的目标位置信息也可以为雷达制导的P-27P导弹的中段惯性系统装定初始目标信息。
    除安有常规的机载航空电子设备之外,“米格”—29还有一套能够与地面指挥中心之间进行保密数据/语音联系的“绿松石”ф502-20无线电指令控制系统以及与其配合的机载y-29-2自动控制系统。“米格”—29上所拥有的与无线电指令控制系统综合的自动控制系统,是在执行作战任务时的重要装置,虽然因为前线战斗机不可避免地需要执行近距离格斗的作战任务,无线电指令系统也就没有防空战斗机那样面面俱到,但是采用自动指令控制系统的“米格”—29仍然可以依靠地面指挥引导系统的指令,在对空作战时依靠自动化系统来完成大部分目标定位和操纵工作。
    “米格”—29的航空电子设备的自动化水平虽然比“米格”—23有明显的提高,但是与西方国家同时期所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综合化和人机界面上所存在的问题,确实对“米格”—29的自主作战能力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苏联在设计“米格”—29时并没有采用高度自动化的火控系统,这在一个方面说明了苏联在电子系统的综合化和自动化水平上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另外一方面的因素则是苏联空军通过采用相对较简单的系统来获得比较高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甚至可以在战术上付出一定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基本上不具备精确打击和夜间对地攻击的能力,而苏联空军也没有对其提出过执行全天候对地攻击的作战任务要求。对于装备有大量的苏—25.苏—17和“米格”—27战术攻击机的苏联空军来说,多用途战斗机所带来的好处并不明显。在他们眼里,作战飞机的专业化比通用化要更便宜也更加符合苏联空军的整体作战要求。而将“米格”—29的作战重点集中到对空作战中则可以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米格”—29不具备多目标攻击能力的问题一直广受诟病,但是根据它的武器系统性能来看确实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在执行空优任务时“米格”—29最多可携带6枚空对空导弹,其中可以用于中距离拦截的p-27系列只有两枚。苏联的p-27导弹拥有雷达和红外导引头的两个系列的型号,射程上雷达型号更远一些。而“米格”—29战斗机一般情况下是挂载雷达和红外导引头的p-27导弹各一枚,按照苏联空军前线战斗机“对付一个机动的空中目标需要同时发射2枚导弹以提高命中率”的标准对空作战方式,先后发射2枚不同导引方式的导弹不仅可以增加目标对抗的难度并提高命中率,还迫使敌机忙于躲避而无法有效锁定“米格”—29
      在实战中,以“米格”—29盯10打1的雷达性能看,在完成首次超视距攻击后就只能等待近距离格斗了。但在双方高速接近的情况下,以“米格”—29烦琐的发射程序也很难有第二次发射p-27导弹的机会。
    但对于苏联空军来说,“米格”—29足够了。苏联空军庞大的兵力使其本身在装备规模上就具有优势,在作战中完全可以通过为多机编队中的没架战斗机指定不同的攻击目标,通过整体编队的配合作战来对抗同时出现在面前的多架目标机。既然“米格”—29只是携带2枚中距离导弹对目标进行一次攻击的格斗型战斗机,那么有什么必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成本使“米格”—29具备与“米格”—31一样具备同时攻击4个目标的能力呢?
    的确,苏联鼎盛时期有上千架“米格”—29,满足作战所需的数量强度,但对于无法成百上千地进口“米格”—29的国家来说,缺乏多目标攻击能力就意味着作战效能的低下。
    “米格”—29在飞行控制上采用了传统的机械液压操纵系统,主要通过增稳系统来提高飞行机动性能和加强飞机在机动过程中的稳定性,而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装备的新型战斗机中也只有“米格”—29采用了这样的飞行控制系统。苏联在苏—27研制之初就已经决定采取模拟式多余度电传飞行控制系统;这就说明稍后开始研制的“米格”—29完全有能力安装该系统,但苏联空军仍然坚持应用较为传统的机械液压技术。
    “米格”—29不采用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的原因,从目前看主要是受到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是苏联发展的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在当时仍然不够完善,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检测和维护工作。电传和飞行控制系统的检测和维护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特殊的设备,而对其修理也也需要维护的系统和保障设施。这对于主要部署在设施完备的后方机场的苏—27战斗机来说并不困难,但是对于“米格”—29来说,想在靠近前线的野战机场条件下完成对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的检测和维护是比较困难的;其次是战斗机在设备简陋的野战机场上使用,需要受到雨、雪、尘、雾等自然环境的干扰和对手的攻击破坏机械飞行控制系统在这样恶劣的工作环境下将会比电传飞行控制系统更加可靠和容易维护,而在战斗中需要执行高强度大规模作战的苏联空军,完全不可能容忍因为地面维护问题而导致的低可用率。
    在“米格”—29开始设计时仍然属于新技术的电传飞行控制系统,对于当时的苏联空军来说是不可靠和过于昂贵的技术,作为一种为应付大规模消耗战所准备的战斗武器,高昂的成本价格无疑会削弱苏联空军的装备规模,而飞机数量不足又将直接影响到苏联空军执行作战任务时的战术应用。为了满足全天候拦截和空中优势的要求,已经装备了高性能的机载设备的“米格”—29还要采用电传飞控系统将会进一步削弱苏联空军的传统思想。苏—27的性能毫无疑问要明显超过“米格”—29,但是苏—27的价格和后勤保障要求却是苏联空军所无法承受的,如果其不放弃大规模消耗战争的思想,那么对处在冷战前线的苏联空军来说,战斗机部队整体作战能力要比单机综合性能更有吸引力。“米格”—29带增稳的机械液压飞控系统,能够在保证飞机基本性能的前提下提高飞机可靠性,其地面勤务系统也有能力在野战条件下完成检查与维护工作,而且相当便宜的采购价格也使苏联空军得到了相当数量的“米格”—29。
    机械液压飞控系统不需要进行自动化控制的复杂电子设备,这个特点对于苏联空军来说还有一个有利之处欧洲爆发的全面战争极有可能升级为大量使用核武器的战争,战术核武器爆炸时所形成的电磁脉冲会对精密的电子设备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因而西方飞机要比苏联飞机受到更大的影响(采用电传飞控系统的西方战斗机更容易受到核爆产生的电磁脉冲的破坏)。苏联空军所装备的前线战斗机需要面队严酷的核战争环境,由开关和继电器控制的系统显然要比计算机控制系统更能经受住核战争中恶劣的战场环境。
    1989年,米高扬设计局在开始发展的“米格”—29M上采用了性能较好的带机械备份的多余度电传飞控系统。解决了机械飞控系统中所存在的一些技术问题,克服了机械飞控系统的响应延迟缺陷(对于机械系统,飞行员控制操纵杆做动作时,飞机在短暂的延迟后才会响应飞行员的操纵),飞行性能也会明显的超过前者,当然,这是后话了,而且由于经济困难,苏联并没有装备“米格”—29M.
      如今,电传飞控技术已日趋成熟,当初的一些缺点已得到了解决和克服,而爆发核战争的可能性又微乎其微,看着“米格”—29仍然装备老旧的液压飞控,苏联人是否懊悔过当初的求简设计呢?
    “米格”—29飞行员在作战中操作过于烦琐,成为了关于苏联战斗机空战作战思想落后的重要依据,苏联战斗机在作战控制和人机界面上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但是这个问题是否已经严重到了明显影响飞机的作战使用呢?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可以参考一段网络上流传很广的关于“米格”—29对空作战的动作描述,根据飞行模拟游戏软件所得到的这些理解无疑是非常正确,但是苏联空军为“米格”—29设计了一个自动化程度相对不高的系统,并不是苏联空军做不到让飞行员操纵更加灵活,而是受到苏联空军对前线战斗机的使用方式的影响而决定的。飞行模拟游戏所得到“米格”—29的作战操纵方式中,忽略了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地面指挥系统的作用,可以说苏联飞行员在作战系统中只是一半大脑,而另外一半大脑则是地面控制中心的引导员,苏联飞行员在作战中可以得到地面指挥中心的协助,而游戏中完全无法模拟地面指挥中心对飞行员的引导和控制,由此也产生了上述问题。
    我们可以分段分析网络上流传较广的这段话:“假使你正驾驶“米格”—29从其6点方向偷袭美帝入侵的F-15,平显显示IRST找到目标光点,请注意平显的目标光点并不表示目标真的在那里,你要在脑中将光点刻度换算出实际的相对位置,才知道敌机的相对方位。”这段话如果是在单机或小编队独立对抗的情况下是完全正确的,但苏联战斗机在实战中不容易出现这样的被动情况。苏联前线战斗机一直在地面指挥系统的引导和控制下作战,那么在其进入战区空域后就将得到地面引导员的空情信息支持,也就是说苏联飞行员在实战中一般不需要进行所谓的换算就可以知道目标的具体情况。
    “训练告诉你这表示敌机在你10点上方,于是抬头可以看见敌机即将在那里出现,其正好出现在你头盔瞄准器的中间,可是你还不能射击,你要低头切换仪表板上的几个按钮,导弹才能开火,很不幸,敌机得到预警机的通知,一个急转,等你准备好,再抬头要锁定时,F—15已经脱离导弹的攻击范围。”“米格”—29战斗机飞行员在本机传感器锁定目标前就能够得到足够的目标数据,这样就可以提前完成类似于飞行姿态调整、武器选择、导弹接电和启动陀螺这些操纵动作,那么一旦预定的目标进入传感器的锁定范围之内所需进行的操纵动作就已经不多了。“米格”—29用人工方式发射一发导弹需要切换11个按钮,但是在自动化指挥系统引导控制下的“米格”—29的作战操作远没有如此麻烦。如果驾驶“米格”—29的是一个熟练的飞行员,那么完全可以在跟踪目标机的同时完成基本的操作动作。技术熟练的飞行员根本不需要低头寻找仪表板上的按键和开关,中国空军的飞行员可以在蒙住双眼的情况下,于规定时间按顺序连续准确的完成一系列操作动作,试想,苏联空军飞行员也可以达到这个标准。
    “你不会屈服,“米格”—29做了一个漂亮的高G转弯,F—15又出现在你面前,然而,敌机距离太远,所以你得改用雷达导引导弹。你再切换好几个钮,才转到雷达火控,此时俄国的伟大工程师让你不必操心,雷达锁定、敌友识别、完成射击解算后,会自动把致命的p-27导弹射出去。”苏联战斗机使用半主动雷达导引导弹射击是在一个自动化作战系统的辅助下进行的,通过数据链将战斗机与地面引导系统相连,这对于主要依靠地面引导的苏联飞行员来说是相当必要的,而且对于飞行员在实际作战行动中的空情掌握和战术应用有着直接的帮助,但是这个自动引导系统与战斗机配合作战的环境在任何一个模拟飞行软件中都是无法实现的。
    苏联战斗机在发射导弹后的飞行姿态确实比较呆板,在海湾战争和科索沃的空战中都出现过“米格”—29在发射导弹后,保持着呆板的飞行姿态引导导弹以至被击落的情况,由此也让很多人认为苏联战机在设计思想上存在错误。如果忽略了苏联战斗机在作战中要依靠地面引导系统的因素,那么其战斗机火控系统自动化程度不高的缺陷确实是致命的,但是以苏联空军预想中的大规模高强度作战环境来看,这个缺陷的严重性实际上是在可以容忍的范围之内,毕竟苏联空军可以在装备数量和作战主动权上具有相当的优势。同时必须要注意的是“米格”—29在设计时所要面对的对手是使用AIM-7“麻雀”导弹的F-15战斗机,携带射程较远的p-27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的“米格”—29只要能够比F-15抢先发射导弹(在自动化引导系统的控制下是可以达到的),那么如前文所述,F-15战斗机为规避接踵而来的2枚p-27导弹而进行大过载的摆脱机动,再这种情况下很难保持对“米格”—29持续的目标锁定并发射“麻雀”反击。
    “米格”—29是苏联航空工业技术发展的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是本身也存在有很多不可避免的缺陷,对于它曾经的赞誉和失败后的贬低都不是客观的态度,只有真正了解它在设计上的所依据的要求和战术上的使用条件,才能真正对其做出客观和全面的判断。“米格”—29确实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对战斗机的性能要求,但是在确认这一点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其在设计时所处的特殊条件和要求,“米格”—29在性能上是能够满足上世纪80年代苏联空军的战术和技术要求的,至少在这一点上它的设计是成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waiqop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10-23 17:0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妙哉!
从战史到战略到设计理念到设计特点再到现代困境........贯穿的不错!

顶一个!!!

楼主选择一下分类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3 23:3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已将兄的文章做了分类,希望兄下次发贴注意分类哦,祝您愉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2 12:49 , Processed in 0.293830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