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201|回复: 44

[【文史类】] 吕思勉:一位被冷落的史学大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23 19:3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吕思勉:一位被冷落的史学大师  
——写在《吕思勉文集》出版之际  
来源:光明日报

  1923年,他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顾颉刚评价说:中国通史的写作,出版的书虽已不少,但很少能够达到理想的地步。及吕思勉先生出,“乃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个新的纪元。”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出身于江苏常州一个书香门第,少时受教于父母师友,15岁入县学。早年执教于常州溪山小学堂、常州府中学堂,学生中有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等人。1926年后长期执教于光华大学,解放后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他读书广博,着重综合研究,讲究融会贯通,一生著有两部中国通史、四部断代史、五部专门史,加上在史学界享有盛誉的大量史学札记,共计1000多万字。近日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的《吕思勉文集》,包括《白话本国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和《吕思勉读史札记》等六种,均是吕先生最具代表性的史学著作。

   钱穆先生的弟子、著名史学家严耕望曾说:“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虽然这一论断正被越来越多的当代学者所接受,但吕思勉之名仍远不及其余三家显赫。究其原委,严耕望认为,除了吕思勉自己甘于“埋头枯守、不求闻达”外,还有两个很重要的因素:一、近代史学风尚偏于窄而深的专门研究,而吕思勉为学蕲向博通周赡之一途,故不免为一般学人所忽视和低估;二、近代史学特别注重新史料的运用,包括发掘不常被引用的旧史料,而吕思勉的重要著作都是取材于正史,并不去刻意征引罕见的冷僻史料。严氏所说的这两个方面,虽还不足以解释吕思勉何以被冷落,但也道出了吕氏治史路径与西学传入后中国“新史学”的方向性差异。

   《白话本国史》初版于1923年9月(上海商务印书馆),是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虽是一部学术性的专著,但预设的读者对象却是青年学生,史识丰富,笔调流畅,数年内不断重印再版,是二三十年代发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国通史。然而,由于年代的推移,现在的青年学生已很少知道这部书了。《白话本国史》的历史分期最有特色:周以前为上古史,秦朝统一到唐朝全盛为中古史,从唐朝安史之乱至南宋为近古史,元朝至清朝中叶为近世史,西力东渐以后为最近世史。作者认为:春秋战国“是三代以前和秦汉以后社会的一个大界限”,而西力东渐是传统社会与现代历史的另一个大界限,其间的历史,只是承平—致乱—再复承平的不断重演,而无本质上的变化。但就政治形势和民族关系而论,汉唐和宋元明清又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唐中期安史之乱可以作为中古史和近古史的一大界限。这种从史实出发、突出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大关节目的历史分期,更为平实中肯、接近史实。

   《白话本国史》规模宏大、视野开阔。与现今各类通史专著总是先政治、经济,后文化、外交的叙述顺序不同,吕先生的叙事往往都是有横向态势的展开,由大到小,由远至近,将所叙述的事件置于一个宽阔的时空范围,高屋建瓴,四方周赡,以获“通方之见”。该书除了叙述历代的政治制度、经济组织、宗教文化、社会情形之外,尤其关注与中国历史关系密切的东南洋、中西亚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诸如“近代的蒙回藏”、“近代的西南诸族”、“近代的后印度半岛”、“中西交涉的初期”、“藩属的丧失”、“俄蒙英藏的交涉”等内容,都有专门的章节加以叙述。这些与现代中国休戚相关的问题,多为后来通史著作所缺失。书中包含的大量的知识原点,许多涉及历史、地理、语法、训诂、辨伪等方面的知识,都是工具书里不易查到的。而开列的参考阅读书目,为进一步的学习、研讨指示了方向。

   此次列入《吕思勉文集》的,还有吕先生的四部断代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大约自中年以后,吕先生便制定了一个长期的研究写作计划,想以个人的精力,完成一个断代史系列,撰写六部断代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宋辽金元史和明清史)。三十年代,上海开明书店约请钱穆先生写国史长编。钱先生认为,这样一部国史长编非一般学者所能胜任,而自己的老师吕思勉先生则是撰写国史最合适的人选。在征得老师的允诺后,他便向开明书店推荐,由吕先生来承担这一任务。


   吕先生的四部断代史,都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叙述政治历史的变革,包括王朝的兴衰,各种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各个时代的政治设施及其成败得失,以及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及邻国的关系等。下半部则对该时代的社会文化作了全面而系统的叙述,实际上是一部广义的社会文化史,涉及社会组织、社会等级、农工商业、衣食住行、人民生计、政治制度、学术宗教等方面。其材料都是从正史中钩稽出来,其叙述都不是泛泛而谈或随意拼钞,其中包含了许多作者的研究成果和独特见解。就史书的编撰体例而言,吕先生一向认为通史体例远比旧式史钞为优。然而,这几部规模宏大的断代史,何不采用通史体例?这为一些学者所不理解。其实,吕先生对此是有过一番斟酌和思考的。他认为:由于前人对各断代的史料没有作过细密的整理和考核,我们今天要在短时期作出正确的概括和分析有相当的困难,更难做到有融会贯通的叙述。所以,运用通史体例写大部头断代史的条件还不够成熟,目前最需要的是认真扎实地做好一些基础性工作,为后人的深入研究夯实基础。严耕望先生对吕先生的断代史极为推崇,说它们:既周赡,又踏实,征引繁富,扎实不苟,章节编排,篇幅有度,且出处分明,易可查核。他说:几十年来,诸生到大专中学教历史,常问我应参考何书,我必首举诚之先生书。因为它“极便初学者作为研究各断代史的入门读物”。

   吕思勉先生的读史札记,向来为学术界所推重,曾有部分札记编辑成书。由于历史的原因,已刊出的札记(除《燕石札记》外)都有程度不同的删节。此次重印《吕思勉读史札记》增订本,汇总了吕先生的全部已刊和未刊札记共762条,一百余万字。删节的部分,均按原稿加以恢复补全。读者不仅可以见到吕先生读史札记的“全璧”,还可以获得学习历史的方法和进一步研讨的课题。

   吕先生治史严谨,为人重节。他两次通读二十四史,自云:“我于四史、《史记》、《汉书》、《三国志》读得最多,都曾读过四遍;《后汉书》、《新唐书》、《辽史》、《金史》、《元史》三遍;其余都只二遍而已。”1941年上海沦陷,他回常州隐居家中专事撰述《两晋南北朝史》;其时行人路过日本兵岗哨须脱帽行礼,先生不堪其辱,“遂不帽,誓言吾必光复后戴帽。”

   目前的史学研究中,对陈垣、钱穆、陈寅恪等人比较重视,对吕思勉则相对冷落,这与他在学术上的贡献是不相称的。重视对吕思勉学术思想的研究,对于科学地把握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脉络和推进当代史学的进一步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5 21:5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华东师大出版的吕先生传记题曰《人类的祥瑞》,信有以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5 22: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0楼gkmfzw2006-12-23 19:32发表的“吕思勉:一位被冷落的史学大师”:
一、近代史学风尚偏于窄而深的专门研究,而吕思勉为学蕲向博通周赡之一途,故不免为一般学人所忽视和低估;二、近代史学特别注重新史料的运用,包括发掘不常被引用的旧史料,而吕思勉的重要著作都是取材于正史,并不去刻意征引罕见的冷僻史料。
.......
谈点门外话:俺觉得第一个是主要原因:博通周赡,今难矣。第二个原因并非主要,严氏所举陈寅恪先生亦主要取材正史,但依然显赫。从读者来看,现在学术日趋分工严密,博通可采众人之说,众书精华(如文中所举凡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可看专书,四者关系亦有专门之著可观)。但专精却不能采用书海战术,十本书未必比过一本书。另外,宏大的历史叙事很难有突破,难免有至今已觉不新鲜的感觉。可能这也会是必然趋势,便是今后名家虽有通史之著,但亦难以通史显赫。还有一点往往被人忽略,显赫的原因往往不止学术本身,有很多其他非学术的原因在内,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就不一一举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5 23:4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加红摘要是土人的....熊的服务. 停云兄莫怪到楼主头上.
显赫的原因往往不止学术本身
就以陈寅恪先生为例, 他的显赫是否有什么其他非学术的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6 09:4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草民一丁2006-12-25 23:44发表的“”:
加红摘要是土人的....熊的服务. 停云兄莫怪到楼主头上.
就以陈寅恪先生为例, 他的显赫是否有什么其他非学术的原因?
原来如此,俺就奇怪哩,楼主本身精彩之句不少,缘何只划别人的话。
而且,俺并没有任何“怪”的意思。严先生的看法也是很有道理的,只是很有可能是由于身处台湾的原因,忽略了不少大陆的一些特殊原因。
那俺就再说说这个显赫问题,在大陆长期以来往往少不了政治因素和意识形态的干扰,甚至会起决定作用。这个俺不用多说也不敢多言,大家都知道。同样是弄通史,周谷城就曾显赫的多,若是没有mao的因素在里面,很难想象周会如此显赫。
另外,未占据学术要津液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像吕似乎既未在国内学术重镇长期执教(光华大学的影响力如何与北大清华一类相比)又无在海外讲学经历,在汉学界的影响也弱。这和两陈是不能比的(严所举的两陈包括钱的显赫和他们在海外汉学界的名气有很大关系)。无论国内国际影响力自然大受影响。这也算是学术之外的原因之一吧。呵呵。
再举个反例,以俺曾多方求索的王叔岷先生为例亦可见一斑,王绝对符合严的两大条件。可大陆知晓其人其书的有多少,何以不显赫呢?可见学术修养不过是显赫的必要条件,而决非充分条件。甚至目前在这儿都不是主要条件(我想至少丘成桐会同意这一点),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30 00: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余英時先生在〈中國文化的海外媒介〉一文中曾轉述楊聯陞先生的意見,讀某些學者的著作(如沈曾植、章太炎、柳詒徵、呂思勉),不能以狹隘的觀點去挑小毛病,而是要看他們的大論斷,其中某些論斷是很有啟發性的。但在以考證學為主流的中國史學界,柳、呂的著作一向是被譏為陳舊的。與文中所舉嚴先生的第一點,似乎相同。至於停雲兄舉呂先生未據學術要津,為其受人忽視的重要原因,記得讀錢穆先生《師友雜憶》一書,曾說到亦有人聘請呂先生至北方大學教書,但其因人情關係婉拒了。只不過,我覺得就學者長遠學術研究是否受重視,這似乎不是重要的因素?至於王叔岷先生一例,gidiok 學士曾說明過,呵呵,只不過,您為何對王叔岷如此崇拜呢?有什麼奇特的因緣嗎?挺好奇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30 00:43:22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宋公明、停云、yngwie经常发言,我喜欢看你们的言论或者转贴的文章。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30 08: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zhuce兄好,您太高抬俺等了,前儿说起鲁迅,俺还在想您这样的专家咋不发言哩。
引用第5楼yngwie2006-12-30 00:09发表的“”:
余英時先生在〈中國文化的海外媒介〉一文中曾轉述楊聯陞先生的意見,讀某些學者的著作(如沈曾植、章太炎、柳詒徵、呂思勉),不能以狹隘的觀點去挑小毛病,而是要看他們的大論斷,其中某些論斷是很有啟發性的。但在以考證學為主流的中國史學界,柳、呂的著作一向是被譏為陳舊的。與文中所舉嚴先生的第一點,似乎相同。至於停雲兄舉呂先生未據學術要津,為其受人忽視的重要原因,記得讀錢穆先生《師友雜憶》一書,曾說到亦有人聘請呂先生至北方大學教書,但其因人情關係婉拒了。只不過,我覺得就學者長遠學術研究是否受重視,這似乎不是重要的因素?至於王叔岷先生一例,gidiok 學士曾說明過,呵呵,只不過,您為何對王叔岷如此崇拜呢?有什麼奇特的因緣嗎?挺好奇的。

呵呵,您说的对,“學者長遠學術研究是否受重視并不是重要的因素”,的确如此,就像曾被长期忽略的人总会被重新发现。但俺上面是谈一个学者的影响和名声的显赫,这虽然和學術研究有关系,但还是有一些的差别。清华大学四大导师基本上学文的都知道吧,可是就以赵元任先生为例,看过他著作的似乎不多吧。如果赵元任先生不是并列其中,只怕。再大胆假设一下,如果呂成为某大啥导师之列,自然会声明鹊起,无数人向往。可是这和学术又有何关系哩?(另外稍提一句學術要津往往荟萃一时英华,对学者的学术研究是有较大影响的)。事实上学者一时的名声显赫、影响力什么的往往和他的学术之间并不一定划等号,甚至学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起决定作用。其实俺在四楼是说这个滴,呵呵。
说起王叔岷先生,是因为庄子的缘故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30 17:3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贊同停雲兄上述看法。嗯,自己沒細思,有點誤會了。因為我喜歡讀章實齋的書,所以直覺反應,有重要學術原創能力的學者,即便一時被埋沒於歷史塵埃中,最終還是會被發掘的,不管以什麼機緣被重新認識。我想,您該也有這種信心才是,否則,大家都來票選國學大師好了。開玩笑的,因對這件事有點無法釋懷。 有時學者因世俗名聲才被大家所認識,也不知怎麼去看待這件事。沒太多感傷或批評的意思,因為自己也是經由這種途徑認識或閱讀不少學者的著作的。至於呂先生,自己讀他書不多,只是從錢先生的「回憶錄」中瞭解他的性情。感覺王叔岷先生和他有點類似!據說他在傅斯年圖書館有個研究室,來台後,基本上是在那兒走過學術研究生涯的。有時很難想像,大半輩子便以這種方式渡過,雖然心嚮往之,不過,還找不到藏頭的茂草,目前還只能四顧張惶! 嗯,自己忒笨了!竟然沒聯想到那兒去。不過,您是看電子書,還是在什麼機會下買到此書的?因部頭不小,售價也不便宜哩!

至於版主提的陳寅恪先生,我覺得應該沒有。在顧頡剛及其弟子寫得《當代中國史學》一書中(我覺得後來講民國史學發展的書,還不及此書簡明扼要),對民國史學有精當的敘述,陳先生便在魏晉隋唐史研究中佔最重要的地位。大家後來對他遭遇的同情與討論,我覺得,很大程度上都是借他人酒杯,澆自己胸中壘塊。畢竟,那還不是完全開放的領域。我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30 17:5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兄真是認真,讚一個
俺所知道海峽那邊的學者好像都這樣,兄是如此,任真兄也是這樣。佩服佩服。
俺太油滑了,比照兩位大兄好好反省一下
至於兄嗎,不是有了個安樂地嗎?那兒很讓人羡慕呀。
您也太過謙了,要怪也只能是王叔岷先生的著述太多
至於《庄子校詮》,的確很難得。大陸一直沒出版過,網上也一直沒電子書。至於台版,大陸這邊只怕是比民囯初年的書還要難得。所以得來的電子書正是任真兄辛苦掃描並上傳的。您大概那時還沒到數典來。
數典現在打不開,幸好任真兄還發到verycd上:
http://lib.verycd.com/2006/09/28/0000121600.html
因緣在俺同求的《庄子集註》裏,任真兄也提到了:
http://lib.verycd.com/2006/09/26/0000121415.html
當時是俺求的書,任真兄不辭辛勞從圖書館借出並掃描上傳

任真兄您應該知道吧。俺就是那時和任真兄、天人兄相識並得到兩君青眼相待的,現在說起來還是激動不已。可惜枯筆一支竟至無語,真是無地自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30 18:41: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敢當!不敢亂灌水,不然醉鄉版主發起酒瘋,會拿刀砍人的! 其實我也是最近數月才在大陸的讀書網站閒逛的。很多人都是耳聞其名,如任真兄的大名,不過,並不熟悉。因為一來自己不會掃描製作電子書,無法與人交流;而且,沒有點認識的話題,自已只會享受旁觀的樂趣,當潛水夫而已。至於「那裡」啊,只是臨時棲身之所,非我等可長期濫竽充數其間的。我只是去盜寶的。呵呵!

在「數典」曾看過王先生的書。不過,要責備您一聲!我身在這裡,王先生的著作怎會用電子書呢? 當然看得是紙本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30 18:4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啊,原來您手中有紙版的呀。羡煞俺也。
還是祈禱統一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30 18:5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加强文化交流传播,统一之后就能迅速融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30 19: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哦,这么多台湾那边的朋友来论坛,以后如果大家实在找不到的书只好请求你们帮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30 23:3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實停雲兄應該感謝阿bian的,大部分人都覺得,因為激進的台獨路線,促使台灣的生存空間更狹窄了。嗯,不過,還是不要談這個的好,免得觸犯版規才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30 23:4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几千年历史,分久必合……

只有文化始终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31 13:3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4楼yngwie2006-12-30 23:30发表的“”:
哦,好可怕,為了書竟然要統一我們....哈哈!開玩笑的。  

统一了书就好获得了啊,哈哈!开玩笑的。

另外,台湾那边打字是用什么输入法?微软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31 13:3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台湾那边打字是用什么输入法?微软的?
仓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31 13:4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咋大家都跑题啦,居然连版主和zhuce先生都开灌了。俺也开个玩笑
至于输入法,听说有啥仓颉来着。
顺便问一下yngwie兄,王先生的著作要多少大洋亚,听说那边书贼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31 13:4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停云头像咋有点象萨达姆小时候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3 20:11 , Processed in 0.487406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