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705|回复: 7

[【文史类原创】] 【原创首发】春晚随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7 15: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年关又近,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央视春晚上审判台的时候了。
  国家一年年强了,老百姓一年年富了,以欢乐祥和为宗旨的全国人民“除夕精神大餐”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却越来越有点“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的味道了。
  这也难怪,“众口难调”本来就是中国厨子们的经典托词,再加上这顿“大餐”的一成不变的模式早已将老百姓的口味整得来更大程度上视此为一种过年得仪式,就如同敬奉祖宗、神灵的供桌上那一盘半生不熟的猪头——仅仅是个摆设,哄哄神仙的同时也哄哄自己。
  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越弄越惨,跟导演不力有关系,毕竟做为“除夕大餐”的主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要说全怪掌勺的厨子也不全对,因为他们身后还有厨师长、还有管厨师长的“长”的“长”的“长”…。这一大群指手画脚的爷爷奶奶、七大姑、八大姨们的老腔老调、颐指气使、不同的口味爱好常常将厨子们整的手足无措,精神高度紧张,24小时生活在5个大气压以上的环境中,在这种情况下弄出来的一桌子菜难免成为“岁岁年年菜相似,岁岁年年味相同”的“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这也难怪,推翻封建主义虽然也有一段时间了,但中国始终未能挣开五千年文明古国传统文化的脐带,中庸之道讲究的不偏不倚一直左右着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一切想标新立异的东西总是要受到各种非难,于是循规蹈矩,沿袭成例,稳定压倒一切成为任何社会活动的惯性。
  法国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并没有到过中国,但他在《笑面人》中说“象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中国早就有了,可至今仍出于原生状况,而这些东西一到了欧洲就变得非常奇妙,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得酒精瓶。”
  进步对于中国来说真是太难了!
  岂止一个央视的联欢晚会编排而已!
  但愿今年的春晚能让我们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吧!
  虽然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但没有希望更可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7 18: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您认为什么能让您耳目一新呢?如果您来执导,会出什么新招?
我倒觉得不能孤立地说“春晚越来越惨”,要把这个问题放在“年味越来越淡”的背景下看。想想我们自己吧:现在过年的感受和十年前一样吗?我们自己是不是也浮躁到了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过年”之中的程度了呢?哪怕菜是一样的,吃菜的地方不同,吃菜的人口味在变化,恐怕那口中的菜味道也不一样。把八十年代那些春晚的节目拿到现在,假定所有的人都没看过,效果一定比最近几年的春晚好吗?未见得。
其实春晚确实是春节中一个仪式性的符号,如何解读这个符号,必定要涉及到这个符号的语境和主体们对语境的态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20:2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slough982007-01-27 18:14发表的“”:
您认为什么能让您耳目一新呢?如果您来执导,会出什么新招?
我倒觉得不能孤立地说“春晚越来越惨”,要把这个问题放在“年味越来越淡”的背景下看。想想我们自己吧:现在过年的感受和十年前一样吗?我们自己是不是也浮躁到了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过年”之中的程度了呢?哪怕菜是一样的,吃菜的地方不同,吃菜的人口味在变化,恐怕那口中的菜味道也不一样。把八十年代那些春晚的节目拿到现在,假定所有的人都没看过,效果一定比最近几年的春晚好吗?未见得。
其实春晚确实是春节中一个仪式性的符号,如何解读这个符号,必定要涉及到这个符号的语境和主体们对语境的态度。
同意!确实如此啊,也许有不当之处,但仅代表个人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9 12: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春晚作为一个中国特有的符号,已经充斥了好多年了,但是它在我眼中,却象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越来越蹩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31 14: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今年能有让我继续看晚会的节目,过年看春晚已经成了一个过年步骤了,不看不算过年了,可节目质量、参与性真有待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31 14: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早就不看啦:((R兄喜欢看啥样的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31 15:26:41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背景的音乐


前几天,讨论在课堂中使用音乐的问题,唤醒了我的一个关于春节晚会的记忆。记得有一年的春节晚会上,邀请了一位阿根廷的杂技表演艺术家或者是一位魔术师来表演节目。那个外国人出场的时候,把自己装在一个大球中上场,后来表演了什么也记不清了,因为听到他使用的背景音乐。那是俄罗斯的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单纯听起来节奏紧凑,似乎很符合春节晚会的气氛。但对于熟悉这首乐曲的人来说,感受恐怕会不一样。因为这首乐曲是一首标题性的单乐章乐曲,主要是表现的是入夜之后,荒山上恶魔撒旦和群魔乱舞宴饮纵欲的情景。一般来说,作为一首描述性标题音乐在音乐会上欣赏是很正常的,但把这个乐曲放到春节晚会上来作为背景音乐,就非常不妥当了。毕竟我们的春节是一个喜庆的节日,以这样的音乐来衬托扫兴且不说,让外国人看来恐怕却对春晚的水准大打折扣。我想那个外国人可能知道这首乐曲,也可能不知道这首乐曲的含义。但这首乐曲可以通过春晚层层的选拔而最终走进春晚舞台也不免颇具讽刺意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31 22:0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高,实在是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5 12:16 , Processed in 0.437160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