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573|回复: 0

[[学习策略]] 对联的翻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5 22:4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联,俗称对子,它是由结构相同、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的一对句子或句子成分组成,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的意思的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从其名称就可看出,对联的灵魂与精髓就是对仗,即上下联语言的对偶,从古代诗文辞赋的对偶中可寻觅到它的源头。由于“对联是我国汉民族独特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千百年来畅行于文坛、应用于社会,显示出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是我国璀璨辉煌的民族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谷向阳,1998: 120)故对联的英译引起了许多致力于传播、弘扬东方文化的译者的研究兴趣,其中关于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对联英译的探讨尤为热烈。
  《红楼梦》中的对联,若包括联句诗、回末联在内,一共有一百多副。它们大多对仗工整、涵义隽永、意境深远,在照应故事情节、揭示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反映时代精神等文化生活方面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这样一副对联至今仍备受关注——“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羊城晚报》2006年7月刊登了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以及大卫·霍克斯对这副对联的不同英译,分别为:
  If there is a sufficiency behind you, you may concentrate on going forward;
  When there is no road in front of you, you should think about turning back.
  (霍克斯译)
  Though plenty was left after death, he forgot to hold his hand back;
  Only at the end of the road, does one think of turning on to the right track.
  (杨宪益、戴乃迭译)
  根据翻译的美学理论,翻译的过程即是一个审美的过程。黄中习在《中华对联研究与英译初探》(2005: 116-120)论及对联的美学特质时,指出对联有“七美” :古典美、诗意美、音韵美、对称美、图画美、逻辑美和建筑美。简而言之,对联能悦心、悦耳、悦目,具备了形美、音美和意美的统一与融合 :其一,汉字是方块字,写出来整齐有致,这就构成了对联的形美;其二,汉语是声调语言,每一个字都是单音节,古代将声调分为平、仄两种,上下句易于构成平仄相拗,这就构成了对联的音美;其三,汉语是意合语言,其语法具有极大的弹性,一些在其它语言中不可缺少的虚字、虚词,在汉语中都可以省略,故而言简意赅、含义深邃,这就构成了对联的意美。因此,译者应尽可能传达对联的音、形、意之美。同时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又有截然不同的文化特征及表达形式,译者有时难以兼顾三美,则应采取一定的翻译补偿策略,并分清主次,从全局把握协调译文的美学特征。一般说来,“意美为上,意在形先”是对联英译的一个重要原则。(刘雪芹,2001: 161)杨氏夫妇和霍克斯的以上译文各有千秋,就让我们从翻译的美学角度对二者进行研究和学习。
  霍克斯译文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较好地再现了对联的形美。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密不可分。形式可以修改思想、提炼思想、表现思想。对联的形美体现了它的文学风格和文学价值,是英译时应考虑的必要元素之一。但汉字是方块字,每个字所占的空间基本一致 ;英语是拼音文字,每个单词长度不同。如何才能再现对联上下句字数相等的形美呢?有人把对联与英语英雄双行体诗进行对比研究,认为把中华对联诠译为英语英雄双行体诗是可行的,这不无新意。但对联有长有短,比诗歌的表达自由,不可能全都适合英雄双行体诗的格式,只要上下句结构相似,单词数目或音节数目相等也就能再现形美了。霍译上下联句型一致,长短相当,且音节数目相等(都是17个音节),给人悦目的美感。
  前面谈到,对联特别讲究平仄,音韵和谐悦耳,在翻译时也应尽量再现它的音美。但是在英语中没有平仄,能造成音乐效果的要素是rhythm(节奏)和rhyme(押韵),因此,翻译时我们只能用rhythm 和rhyme的美去取代平仄相拗的美。霍译对联富于形美,而这种形美带动了音美的传达,其句型与音节数目的对称,使上下联读起来节奏一致,韵律自然。如果霍克斯能使上下联尾韵一致,音韵美感会更动人。
  但在意境美的传达上,霍译表现出较大的失误。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指出 :“翻译就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要注重意思,其次才是风格形式。”因此在对联英译的美感追求中,意美必然是最重要的,最需要尽力保存,译者要尽量不丢失或歪曲源语的信息。
  曹雪芹这副对联出自《红楼梦》第二回:“(贾雨村)这日,偶至郭外,意欲赏鉴那村野风光,忽信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隐隐有座庙宇,门巷倾颓,墙垣朽败,门前有额,题着‘智通寺’三字,门旁又有一副旧破对联曰:‘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这副对联的特点已由贾雨村作了点评,即“文虽浅近,其意则深”。所谓文浅,是指联中的两句话通俗易懂,明白如画。写的是那些利欲熏心的人即使身后已有余财仍贪得无厌、不肯罢休,直到碰得头破血流、走投无路时才想到要回头。所谓意深,是指此联既是对贾雨村日后行走仕途的一个警告,又是对宁荣二府未来衰败之景的暗示;既切合作品内容,又具有不同于作品的普遍意义,包含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深沉思考,其哲理和意境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但“文浅意深”是针对中国人而言的,因为汉语是意合的语言,意群之间缺乏明显的衔接手段;对英语人士而言,句意和逻辑关系含糊晦涩,不易分析。霍克斯虽然潜心钻研汉学,却对这副对联的含义理解有误。霍克斯首先将“身后”译为“behind you”,只寻求了字面的对应,而忽视了这个词组的真正含义是“人死之后”。此联是深于阅历、深谙世道者毕生惨痛教训的经验总结,富含严肃的人生哲理,而“If there is ”、“When there is”这样的一般条件句多用来表示可能性与偶然性,冲淡了可悲下场的必然性和寓意的深刻性。此外,此联属于格言哲理联,即形象总结生活经验,艺术揭示事物本质,言情论理,给人以警策、劝勉的一种对联,言简意赅、语朴味长。而霍克斯“you may concentrate on going forward”(你也许执迷不悟)、“you should think about turning back”(你应该想到回头)的译法改变了原文的语用目的和功能,将严肃的警告变为温和的建议。因此霍克斯的对联英译虽然在形美和音美的传达上较为成功,却失去了原作的意美,终因意义和功能的错位而功亏一篑。
相比而言,杨氏夫妇的译文一个突出的优点是较为成功地传达了原作的意美。上联译文中转折连词“though”的使用,使财富的盈余与人心的不足形成鲜明的对比,尖锐地讽刺了某些人利欲熏心、贪婪成性的特点。而下联使用了由“only”引导的倒装句型,将那些人不见棺材不落泪、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强调其穷途末路的可悲性和必然性,意在警醒世人,警告他们节制欲望,切勿重蹈覆辙。可见,杨译准确地表达了对联的内在含义和语用功能。
  杨译的另外一个亮点则是上下联押韵、读来朗朗上口。“身后有余忘缩手”中的“忘缩手”已脱离了字面含义,实指某些人不愿节制欲望、一贪再贪、不肯罢休,霍氏将其译为“concentrate on going forward”,而杨氏将其译为“forgot to hold his hand back”。二者都理解了该词的实际意义,但杨译不仅保留了原作的文化形象,传达了原作的含蓄美和修辞美,达到了文学翻译应保持的较高境界——风格对等,而且“back”与下联译文中的“track”形成尾韵,取得了音美的效果,可谓妙手天成。
  但白璧微瑕,杨译也有值得商榷之处。比如说就译联的视觉效果而言,杨译不如霍译整齐一致,上下联长短参差,音节数目不等(上联16个音节,下联19个音节),缺乏中国对联的形式对仗美。就措词效果而言,“身后”其实是“人死之后”的委婉语,杨译纵然比霍译表意清晰准确,却还是失去了原作中的委婉修辞效果,而修辞美对文学作品的风格而言至关重要。此外,杨氏夫妇在英语时态的选择上也不够精确。汉语特征之一是没有明显的时态变化,但若译成英文,则应按照英文的表达习惯,分析意群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时间顺序。这副对联按句意分解开来,应该是“即使死后会留下很多财产,有些人还是不肯罢手;只有无路可走时,他才想到要回头。”上文中两个“会”字在英文中都应有恰当的时态表达方式。但杨译的时态问题表现为 :1)上下联时态不一致,混用一般过去时和一般现在时;2)上联都将隐含的“会出现”的可能时态转换成“已发生”的一般时态,仅就译联来看,意为“尽管他死后留下了许多财产,他(已死了)还是不愿缩手”。因此,笔者将杨译上联稍作修改,试图使其意义更准确,形式和风格更贴近原作。修改如下:
  Though plenty is to be left when passing on, he forgets to hold his hand back;
  Only at the end of the road, does one think of turning on to the right track.
  修改后的译文上下联都采用一般现在时态,因为对联描述的情形具有普遍性和真理性 ;用“to be left”代替“was left”,使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更具逻辑性 ;用“passing on”代替杨译的“death”,是以委婉语翻译委婉语,修辞风格对等 ;而以上的改变又使上下联都为19个音节,正好体现对联的形体美。
  对联的文化底蕴浓厚,对联英译极具研究价值。翻译名家许渊冲先生(1984: 17)认为,诗歌翻译应讲究“三美齐备”,而对联其实是某种意义下的特殊形式的诗歌,也具备音美、形美和意美,因此对联翻译也应遵循美学标准,尽量传达出原作的音、形、义之美。虽然这种标准更近似于一种理想,因为对联的文化特质决定了它的可译性限度,但译者若能始终贯彻翻译的美学标准,从全局角度出发,恰当把握三美之间的辩证关系,必定能传达出对联的文学风格和文化特征,促进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1 10:20 , Processed in 0.319141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