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0893|回复: 62

[【主题讨论】] 简化字教育——希望有多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29 13: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此帖原创首发于国学数典论坛,今转发至此)
备查链接:http://bbs.gxsd.com.cn/viewthrea ... %BC%F2%BB%AF%D7%D6%[size=5]BD%CC%D3%FD


  谈及简化字教育之前,先说一说个人对语言国际地位的愚见。
  一种语言的国际地位,根源于该国的经济实力、“开放”程度:
  1、英语在世界交际舞台中占一席主导地位,有其历史根源。工业革命——经济领先世界——开拓海外市场、殖民地——日不落帝国——官方语言通行世界。至今,英国先前殖民地中,英语仍是主流语言,有这样的历史原因。
  2、西半球的工业革命——西半球国家经济迅猛发展——开拓海外市场、开发殖民地——这些国家的语言通行世界的部分地区。如西班牙语,在其先前的殖民地中仍有着强势地位。
  3、美语成为时代的宠儿,也根源于美国的经济实力以及由此支撑起的政治地位。
  4、近些年来的“汉语热”,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开放程度正相关。
  5、经济上的地区一体化、全球化,全球问题的世界化,同样使得世界大国的语言在国际交往中居于主导地位。
  学好、用好英语(外语),势在必行。
  学好、用好汉语,也势在必行:
  1、生存发展的需要。母语为汉语,想有所作为,汉语若不过关,甭想伸开腿脚。
  2、学好外语的需要。想学好外语,汉语还是第一关。汉语反映着主客观世界,外语也反映着主客观世界,二者的实质是一样的——都在认识着反映着主客观世界。若通过汉语,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理解能力不强,那么在外语反映的主客观世界里也不容易清醒。
  3、未来发展的需要。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国家实力愈来愈强,汉语在国际上受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双语人才、多语种人才,其优势自不待言。

  但汉语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尤其是简化字教育:
  1、简化字教与学的弊端由来已久。简化字,简化了古人的聪明智慧,愚弄着今人、后人的头脑。简化字教与学的境地相当尴尬:恢复繁体字吧,不太现实;不恢复繁体字吧,对汉字内在的形义之理、音义之理根本就没法说清楚,仅靠着语用算是理解着并运用着汉字,汉字教学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简化字教育出来的一代又一代,有多少人不说汉字枯燥乏味、不得真正理解字义呢,这实际上是简化字存在的问题。

  2、简化字教育事实地割断了“小学”、国学的传承与发扬。建国后成长起来的人,整体汉语素质的相对不高,甚至下降,简化政策难辞其咎。简化字教育尚误了本民族子弟,更不要说用简化字教育外国人会是什么效果。简化字教育的病根不除,汉语要成为国际交往中主流语言之一,恐怕还要走很长的大弯路。就拿英语来比,英语词汇很大一部分,靠根缀法较容易理解单词之义,可简化字呢,从其残弱的形体结构中已很难看出字义来,从这一点上看,简化字连英语单词都不如。

  3、简化字教育,阻碍了汉古文字解读成果的转化。汉字的解读成果,应该尽快转化到汉语教学中去,尽管有些解说还未必正确。但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有利于提高汉语教与学的效果,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本民族文字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更有利于扭转简化字教育谬种流传、误人子弟的局面。

  4、汉文字教育,基础且重要。汉文字教与学,虽是基础工作,却是各门学科的基础,文字理解能力不强,要理解、学好靠文字讲解的各学科知识,当然会受到很大的牵制,学习效果当然会受到影响。正因为汉文字基础但又绝对重要的地位,国家不下大力气、不花大本钱、不请大家学者,不编订出高质量、高品位的汉语教材,只怕是——误人子弟、误民族文化的悲剧还会一直演下去。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曾有意地翻了翻时下的初高中语文课本,越看越让人忧心不已,诸君若不信,可以自己翻检看一看,您对语文课本持什么看法,您对简化教育有什么看法,看过了自有公论。
  如此看来,简化字教学还要延续多久?靠简化字教育提升汉语国际地位能有多大助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9 15: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9 19:32:2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简化方案可以说已经被接受了,不可能再回去了

下一次简化将与语音输入有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9 20:3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energy118于2007-10-29 19:32发表的 :
现在的简化方案可以说已经被接受了,不可能再回去了

下一次简化将与语音输入有关

现在的简化方案,仍不敢恭维,虽未做过确切统计,但简化方案,仍以草体代正体,以不相干的零部件代替正体的部件,把正体的汉字弄得面目全非。这种对汉字正体字强行施加外科手术的做法,确实已经破坏了汉字传承中的形构上的承继性。因为繁体字,绝大多数(未能做过完全统计)与传承汉字有着形构上的承继性,可以这样说,甲金隶篆“繁”是一脉相承的正宗的汉字体系,而简化字却是硬性违背汉字形构原则地、“似是而非”地生造出来的,没有理性根据、没有事实依据的所谓“汉字”,这类汉字用在行草之类的书法艺术领域还说得过去,但用作文化传承、发扬的工具,则是过于瘦弱无力了,过于失去实际意义了,已经把诗情画意的(有些夸张)的正宗汉字,变成了纯粹的符号了——易写不易识,易看不易解。真不知道,简省了诸多笔画,倒底创造了多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恰恰相反,简化字枯燥乏味已是共识,更有甚者,还提出了简化字再简化,甚至是干脆字母化,真是错上加错、愈加荒廖,迈出关键性的错步,后续步步皆错——失之毫厘笔画,谬大义以千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30 02:5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基本同意楼上的

但生米煮成熟饭

繁体还有他的用处的。考场以外还能用。

对简化现在还是比较慎重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0 15:4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energy118于2007-10-30 02:58发表的 :
基本同意楼上的

但生米煮成熟饭

繁体还有他的用处的。考场以外还能用。
.......

谁说不是呢,随着汉字研究的深入,以及研究成果的需要转化,简化字却已成为不好逾越的一座大山,汉字形构,就是文化的载体,破坏了形构,拿狗腿换马腿,实在是不伦不类。简化字,痛心地说,毫无夸张之意,真的在文化传承中、汉字研究中,扮演着极不光彩的角色。想来,用推行简化字的力度,正本清源,还汉字文化的本真面貌,也是有可能做到的。咱在这里也只是说说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30 15:5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不少看法有偏颇之处。
汉字本身的确有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但对此问题不宜过于夸大,承载文化更重要的是通过汉字记录下来的语言内容,我们不也通过简化字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文化成果吗?多年来,简化字在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很好地发挥了书面记录符号的功能,应当说简化对于书写、排版、习字的效率提高有所助益。当然,繁体字也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在古籍、书法等领域仍然不可或缺。
当年的简化过程确实存在一些急功近利的情形,但不能说简化无理据,简化字方案和汉语拼音方案都是许多专家在大量调研、讨论的基础上制定的,乃中国语言文字规划史上两大贡献。从整个汉字发展史看,简化是必然趋势,简化字方案的推行通过人的作用加速了这一趋势。
关于此问题的论著很多,坛子里也有好几个热帖就此讨论的,楼主可以参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0 16:2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6楼slough98于2007-10-30 15:59发表的 :
楼主的不少看法有偏颇之处。
汉字本身的确有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但对此问题不宜过于夸大,承载文化更重要的是通过汉字记录下来的语言内容,我们不也通过简化字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文化成果吗?繁体字也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在古籍、书法等领域仍然不可或缺。
简化字方案和汉语拼音方案,乃中国语言文字规划史上两大贡献。从整个汉字发展史看,简化是必然趋势。

不敢苟同阁下之言,敢问一句,阁下对甲金隶篆“繁”之间的关系如何认识?这些字体,是形构上一脉相承的关系,尽管期间经过篆的统一和隶变,但形体结构上还是保留着血脉相承的关系,当然也未必是全部,若时间和精力允许,倒也想做一统计。再有,期间也经过了所谓的简化,但这种简化性质上不同于最近一次的大规模的简化,最近一次的简化是以草代正,以不相干的零部件代正体的部件,是一次拿狗腿换马腿的变态手术;而此前的简化,则是多少丢失一些小的零件,但主体并未作大的改动,就是说未伤筋动骨,所以此简化非彼简化。
现在通行的简化字,根本上来说不是汉字,是后代汉人少头脑、少理性的、少知自大的、小孩规则般随意造出的字。简化字,是被排除于汉字正宗体系之外的。用简化字来传承文化,已经很没有实际意义了。因为繁体字是正宗的汉字,其形构间仍能觅得字义的来源,但病弱的简化字,仅是靠行政手段才得以苟且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31 15:3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7楼逑文于2007-10-30 16:29发表的 :


不敢苟同阁下之言,敢问一句,阁下对甲金隶篆“繁”之间的关系如何认识?这些字体,是形构上一脉相承的关系,尽管期间经过篆的统一和隶变,但形体结构上还是保留着血脉相承的关系,当然也未必是全部,若时间和精力允许,倒也想做一统计。再有,期间也经过了所谓的简化,但这种简化性质上不同于最近一次的大规模的简化,最近一次的简化是以草代正,以不相干的零部件代正体的部件,是一次拿狗腿换马腿的变态手术;而此前的简化,则是多少丢失一些小的零件,但主体并未作大的改动,就是说未伤筋动骨,所以此简化非彼简化。
现在通行的简化字,根本上来说不是汉字,是后代汉人少头脑、少理性的、少知自大的、小孩规则般随意造出的字。简化字,是被排除于汉字正宗体系之外的。用简化字来传承文化,已经很没有实际意义了。因为繁体字是正宗的汉字,其形构间仍能觅得字义的来源,但病弱的简化字,仅是靠行政手段才得以苟且罢了。
兄台应抱着向前看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汉字没有所谓的正宗,草体也是简化,有些比现在的简化还要简,仍旧是汉字,当时做简化字的有那么多的语言文字大师,难道他们没有想到吗?从发展的角度看简化是必然。你知道简化后减少了多少文盲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 13:2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8楼fmhcat于2007-10-31 15:30发表的 :

兄台应抱着向前看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汉字没有所谓的正宗,草体也是简化,有些比现在的简化还要简,仍旧是汉字,当时做简化字的有那么多的语言文字大师,难道他们没有想到吗?从发展的角度看简化是必然。你知道简化后减少了多少文盲吗?

1.简化字与减少文盲之间的关系,偶认为应该这样看待:
文盲与简化字不存在必然关系,文盲的产生并不是繁体字的结果。文盲的问题与经济状况、教育举措、个人选择正相关。经济状况,有国家、地区和家庭方面的,当经济实力得到提升时,教育事业会程度不等地得到强化,个体接受教育的可能性与时机性都会增大,这一点,勿庸置疑。教育举措,是教育意识的现实化,教育各方面的政策方针、实际措施,都直接影响着受教育的范围与程度,这一点,也勿庸置疑。个人选择,因主体的意愿问题、价值取向问题,即使有受教育的条件和机会,也有不接受教育而致文盲的可能,这一点,也勿庸置疑。综合这三点来说,简化字与繁体字,对文盲与否,根本就扯不上什么关系。若硬要说,简化字的强行推广,减少了多少多少文盲,对这一说法,个人认为,是对简化字政策的虚誉之说,是自欺欺人之谈。

2.如何看待简化字与繁体字。单纯地论说简化字和繁体字的利与弊,是认识与引导上的大误区,没什么实际意义。论说繁体字,若不与汉字的传承流变相对接,那么学用繁体字与学用简化字没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把汉字看作了纯粹的符号。
繁体字,绝大部分(具体地未能做过统计)与汉字的渊源流变血脉相承,即甲金篆隶“繁”在形构上仍有其承继性。汉字的形义之理据,正是在于汉字的形构,形构被重创,形义的理据也就不会存在,形灭则神灭。从这一点上来说,繁体字归属于汉字的正宗体系。
简化字则不然,以草体代正体,以不相干的零部件代正体的构件,对汉字强行施以不伦不类的外科手术,抛却了汉字形构上的承继性,也就扼杀了汉字义系于形的真谛,说对汉字进行简化,是一次对汉字文明的“自宫术”,并不过分。从这一点上来说,简化字真的不归属于汉字的正宗体系。

因而,简化字适用于书法艺术领域,不适用于文化教育、文明传承领域。尽管,简化字已经摇身一变而为法定的“规范字”,对这种性质、这种形式的“规范”,应该抱以清醒、理智的认识。在这儿,并不是在反对相关的政令法规,而是说,学术性的东西,毕竟性质上程度不等地有别于政治性的东西。政策是双刃剑,用好了,意义不言自明,用不好,危害程度,想必都有所认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3 12:4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8楼fmhcat于2007-10-31 15:30发表的 :

兄台应抱着向前看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

正是抱着向前看的眼光,正是出于文化前行、文明前进的心态,确有必要好好检讨一下简化字的问题了,简化的谬种已经流传几十代了,简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虽不易辨识简化字的危害,但深受简化字的欺愚,是不争的事实。
简字的头脑,受简化教育的头脑,对汉字的生命力和活力到底是怎能样认识的。自欺欺人不足,还要谬种流传,还要传向世界交流舞台——硬拿这上不了台面的东西,作文化传播、文明宣扬的大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3 13: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话题本坛去年有一大帮人参与讨论过,各位不妨检索一下,参考参考。

承载文化更重要的是通过汉字记录下来的语言内容,这话俺不很反对。但是,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的关系如何呢?简化字会不会客观上i妨碍现代人接触古代文化呢?程度是多大呢?

不知楼主是不是中文专业或对外汉语专业的?很多事情,与其旷日持久讨论下去,倒不如先从自己做起,看看效果如何,而且如果精力和经费允许的话,也可以做个课题研究研究,毕竟现在很多人的看法,大多是直觉的,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3 14: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1楼swell于2007-11-03 13:36发表的 :
这个话题本坛去年有一大帮人参与讨论过,各位不妨检索一下,参考参考。

承载文化更重要的是通过汉字记录下来的语言内容,这话俺不很反对。但是,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的关系如何呢?简化字会不会客观上i妨碍现代人接触古代文化呢?程度是多大呢?

不知楼主是不是中文专业或对外汉语专业的?很多事情,与其旷日持久讨论下去,倒不如先从自己做起,看看效果如何,而且如果精力和经费允许的话,也可以做个课题研究研究,毕竟现在很多人的看法,大多是直觉的,呵呵

阁下提出的理路很有实际意义,只是现在怕是思想认识上都没弄出个实际意义的。与其说,先去探讨汉字的源起问题,倒不如先来探讨一下,汉字简化工作的缘起问题?若是起点有误,简化之路的正与误的问题也就清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3 14:3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将检证一切。
先不要谈简化字的优劣。
1949年之后政府强制使用简化字,其终极目的是为了将文字拼音化,其背景是“象形文字比拼音文字低级”这一思维。(记得读小学的时候,课本上就在宣传这个道理。)

现在还有人谈这个问题吗?还有人提文字拼音化,彻底放弃汉字这种象形文字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4 10: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真的重视重整中国文化,可以逐步实行恢复繁体字,先让简繁共存一段时间,再慢慢地恢复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4 13:04:4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实话~~~繁体字书写不容易啊。哪怕学行书~~~难道从小学开始~~~楷书-行书-草书的学。
不要说现在都用电脑了~~~难道学校里现在作业全部用电脑写的?而且用电脑的结果就是,汉字很多以前会写的字都不会写了。

哪怕是现在台湾的所谓正体,也有一定的简化了(用一些以前有的简字,正式场合不用的)。

真要振兴我国文化,还是从小开始学说文解字吧~~当然老师不要误人子弟了


PS>俺内心是支持繁体的,我的建议是~~~中华文明和作为和同样渊博的古罗马文明(现在西方继承的)要绝对的区别开来。康熙雍正那会儿,老外不知道多羡慕我们的文化的,有个中国东东珍爱的不得了,都是贵族的特权。我觉得既然要成为世界文明的另一极就要有特色。用繁体只是其一,我们还要恢复软笔(当然不能只用毛笔,还要发明些更好用的),然后行文也恢复以前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学校美术课也要加入国画学习。古代过节的风俗也要恢复过来~~等等~~太多了。


不过我觉得很难实现,我们太不自信了,太多人认为中国的东西都是垃圾(还没老外,日本人欣赏)。

大家自己想想我们是更像西方文化还是传统中华文化?不论是思考方式,研究方式,学习方式,交流方式,价值观等等。几乎和西方没什么区别~~~要知道古代,哪怕是清朝和西方思想的各方面几乎天差地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4 14:51:42 | 显示全部楼层
笔划结构密密麻麻的所谓“正体字”在CRT显示屏显示都成一黑块,汉字也要与时俱进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4 15:3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简体字和繁体字的差别并不太大,我在学校学的简体字,但只是看了一本繁体字的《白雨齋词话》,用了一两个星期的时间,基本上繁体字的文章看起来就没有什么障碍了。虽然写不了繁体字,但认起来很容易的。

简体字应该规范,言改讠、馬改马这样的,很容易知道原来是什么样的字,我觉得还算成功的,但不应该推广到所有汉字,而只应限于常用字。
龜改龟之类笔画太多的字改少笔画的也还有实用价值。
但是我反对那种比如赵、鸡之类,用叉子之类的符号代替原来有意义的偏旁的做法,违反了汉字的构字法。对汉字的普及发展是不利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0 10:34:17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如swell姐所言,关于这个话题在论坛里就已经聚积了大量的文字,而论坛外更有诸多学者著书立说。偶只是觉得逑文的看法存在一些偏差,在此提出以供讨论:
一、逑文说:“就拿英语来比,英语词汇很大一部分,靠根缀法较容易理解单词之义,可简化字呢,从其残弱的形体结构中已很难看出字义来,从这一点上看,简化字连英语单词都不如。”
英语词汇根缀的意义比较确定,如“-er”多表示施动者,“词根+er”是英语的构词的一种词法结构,可词根的意义呢?根本无法从词形上获知。而且,造字和构词在语言学上属于不同层面的问题,将其相提并论并不妥当。就汉字而言,经过数千年形体抽象化的发展,即便是繁体字许多也很难从形体结构看出字义。
二、逑文说:“建国后成长起来的人,整体汉语素质的相对不高,甚至下降,简化政策难辞其咎。”这里的“整体汉语素质”究竟指什么,如何衡量?你如何证明整体汉语素质“下降”?我理解“汉语素质”应该包括汉语的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国学的传承和研究——汉语素质,这恐怕不是一个概念,尽管二者存在某些联系。
三、逑文说:“汉文字教与学,虽是基础工作,却是各门学科的基础,文字理解能力不强,要理解、学好靠文字讲解的各学科知识,当然会受到很大的牵制,学习效果当然会受到影响。”
“文字理解能力”是弄清文字字义的能力,还是弄清文字字形和字义关系的能力?逑文想说的似乎是后一点,实际上,从普通人的实际应用考虑,第一个层次已经足够,过于强调第二个层次反而可能造成负担。“各学科知识”是不是“靠文字讲解”的?应该说是“靠由语素构成词语,由词语组构成句,由句连贯而成篇章”讲解的。大师赵元任早就指出:“……至于文字的问题,并不是标音标义的问题,是所标的语言单位的尺寸的问题。中国文字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不标音的坏处,也并没有什么多少标义的好处,它就是一个字标一个词素,所以仍旧还是标音的。”(也就是说标音但不直接记音位、音节)逑文夸大了繁体字字形在表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用简体字、用繁体字、用英文字母、用俄文字母、用谚文都能够产生优秀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艺术成果。文字当然不仅仅是记录符号,但记录符号是其核心功能,这一点不应忘记。
四、逑文说:“再有,期间也经过了所谓的简化,但这种简化性质上不同于最近一次的大规模的简化,最近一次的简化是以草代正,以不相干的零部件代正体的部件,是一次拿狗腿换马腿的变态手术;而此前的简化,则是多少丢失一些小的零件,但主体并未作大的改动,就是说未伤筋动骨,所以此简化非彼简化。”
逑文对语言文字规划的看法缺乏大众立场,历史上文字的字形之所以变化较为缓慢,重要原因在于那时候文字被少数人使用,普通大众大多不识字,从来没有过真正面向广大语言文字使用者的有意识的语言规划。当然,简化字方案偏重对于笔画的减少,没有充分考虑到和学习、使用汉字的难易度的其他因素,比如有些字笔画简省了,出错却更多了,如“尧”,上半部是罕用的新部件。但是简化字肯定是有群众基础的,“当时,选用简化字形体时,在“约定俗成、稳步前进”的原则和有利于初识字者易学易写的思想指导下,尽量选用群众中通行的、笔画少的简化形体,其中不少是草书楷化的简体。”(傅永和先生:《汉字简化五十年回顾》,《中国语文》2005年第6期,以下多次引用,恕不一一注明),总体上肯定是方便了广大群众的学习和使用的,功不可没。

五、逑文说:“最近一次的简化是以草代正,以不相干的零部件代正体的部件,是一次拿狗腿换马腿的变态手术。”这种论断相当偏激,不符合科学精神。

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收入《汉字简化方案》的简化字分以下几类:
1.减省原字形体,如“医(醫)、疟(瘧)”;
2.保持原字轮廓,如“肃(肅)、伞(傘)”;
3.草书楷化,如“专(專)、长(長)”;
4.采用古字体,如“丰(豐)、从(從)”;
5.用符号代替原字的一部分,如“仅(僅)、汉(漢)”;
6.另造形声字,如“惊(驚)、护(護)”;
7.同音代替,如“里(裏)、几(幾)”;
8.其他,如“旧(舊)、灵(靈)”。

如以“医”代“醫”就保留了针灸用针装在匣中的会意内涵,减省的部分蕴涵了中医常以酒做药引子的传统,但这一减省不影响我们现在对“医”字的使用,这个简化应当说是成功的。当然许多情况是相当复杂的,不宜简单说某种方法就一定好,某种方法就一定不好。

《汉字简化方案》公布后,方案中按形声结构简化的字深受中小学师生的欢迎,特别是对那些声符表音准确、笔画简省的形声简化字更加欢迎。如“递、补、肤、惊、护、沟”等。这一事实,使对汉字简化工作的认识由偏重于笔画的减少转到侧重于采用形声结构简化汉字的阶段。1960年4月22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向各省、市、自治区发出征集新简化字的通知,通知强调:“首先应该尽量利用汉字结构的形声原则。这样,认识一个声符就可以认识好几个字,甚至许多字,在教学上的好处是很显著的。”根据各地推荐的新简化字资料,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开始拟订新的简化方案。在反复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经过认真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新征集的简化字,主要是形声结构的简化字,其流行的时间不长,通行范围广狭不同,多数属于新造字。2)由于中国方言复杂,各地推荐的不少形声结构的简化字,其声符是按照方音选用的,不合普通话读音。3)有不少字,按形声结构简化,找不到表音准确的声符。4)选用较生疏的形声结构简化字,对于初识字的人学习是便利的,但对于已经认识汉字的人来说,势必增加重新学习、记忆的负担。

傅先生在总结经验时指出:
1.对于汉字的优缺点要给予实事求是的科学评价。对于汉字的繁难,要全面认识,合理简化。
2.简化汉字工作必须在现行汉字的基础上进行,不能依据某种主观设想另搞一套全新的汉字。
3.从事简化汉字工作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在考虑给初识字的人提供方便的基础上,兼顾已识字人和汉字机器处理、汉字信息处理等各方面的需要。
4.在选用简化形体时,应以群众基础为主要依据,同时考虑简化形体是否合理,尽可能有规律地简化。
5.应该在综合各方面需要的基础上,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简化,而不应片面强调某一种简化方法的作用。
6.应慎用同音代替方法简化汉字。有些字虽然历史上早有通用,但意义不完全相等,代替后会引起意义混淆,给汉字的应用带来不便,特别是不利于汉字的简繁转换。

五、逑文说:“简化字适用于书法艺术领域,不适用于文化教育、文明传承领域。尽管,简化字已经摇身一变而为法定的“规范字”,对这种性质、这种形式的“规范”,应该抱以清醒、理智的认识。”

简化字很好地为我们服务了这么多年,真不知道逑文何出此言。在古代典籍的学习研究方面,繁体字自有不可替代之处,比如说不少简体字和对应的繁体字在古汉语里有义项上的差异,古文字作为研究对象时当然也不能简化,但简体字适于在更广的领域内使用,已成为不争之事实。贬低简化字能算“清醒、理智的认识”吗?

东溟说“1949年之后政府强制使用简化字,其终极目的是为了将文字拼音化,其背景是“象形文字比拼音文字低级”这一思维。(记得读小学的时候,课本上就在宣传这个道理。)现在还有人谈这个问题吗?还有人提文字拼音化,彻底放弃汉字这种象形文字吗?”

简化汉字的思想的确和走拼音文字道路的理论背景有关联,但在具体实践中,汉字拼音化的“终极目标”很快就不再明确提了,周总理认为这一问题可以再继续讨论(指汉字到底要不要拼音化)。而赵元任1959年在台大演讲里还反映了拼音化的思路:“比如你要是研究文字学本身呐,当然不能不写你所研究的文字。就是研究中国文学史跟中国历史当然也非用中国汉字不可。可是在多数——刚刚是”有限”的反面——在多数文字用处的场合,比方说是自然科学啊、工啊、农啊、商啊、军事啊、普及教育啊,这些用处上呐,我觉得现在就可以用国语罗马字拼音文字。”另外,现在的汉字早已不是象形文字,而是形音文字,其“形”方面大大抽象化了。

还有一些材料向大家提供:
中国第一次正式公布简化字是1935年8月由国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简体字表》,这个字表经过蒋介石批准,后来未能按照原计划推行。蒋败退台湾后,在50年代仍不止一次提倡简化汉字,可是后来又说这是“共产党破坏中国文化的阴谋”。(见郭熙教授《中国社会语言学》)这是语言政策受政治影响的典型事例。如果不了解中国近现代以来的语言规划史,恐怕无法客观认识汉字简化。这方面,《中国语言规划史》、《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应用研究》、《二十世纪的汉语言文字规范工作》、《中国社会语言学》、《语文闲谈》等著述中皆有详细论述。《语文素养高级读本》中有一个单元的选文专门谈简体字和繁体字的问题,写的很是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0 14: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一篇文章:

题目:恢复正体字,正体字是进步还是倒退?

一、我们现在所称呼的“繁体字”,正确的名称是什么?
答:正体字。

二、“正体字”的意义是什么?
答:有四个意义:
(一)代表是祖先传下的正统字。
(二)代表与“简体字”相对。如:“單”为正体字,“单”为简体字。
(三)代表与“俗体字”相对。如:“卻”为正体字,“却”为俗体字。
(四)代表与“异体字”相对。如:“够”为正体字,“够”为异体字。

三、那么称“正体字”为“繁体字”正确吗,为什么?
答:不正确,因为正体字是沿用了祖先正统的文字,没有增加笔画,不能称为“繁体字”。中国汉字改革在一九五六年简化了汉字,并称之为“简体字”,所以将原本的正体字说成了“繁体字”

四、我们目前使用的汉字能否称之为“简体字”,为什么?
答:不能,那是因为在“汉字简化方案”下简化了的汉字。该称为“简化字”,而不是“简体字”

五、那么“简体字”又是什么呢?
答:是指比正体字的笔画较简单的字,大多为宋、元以来的俗体字。

六、那么“简体字”和“简化字”又有什么不同呢?
答:二者都是指笔画较减省的字,但是“简体字”多指自古以来使用者书写自然形成的;而“简化字”则是“强化系统,臆造新体”的。

七、有人认为“正体字复杂难写,应当被简化”。正确吗,为什么?
答:不正确,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是由最初的象形文字发展而来,所以表达意思是汉字的基本特点,造字不会考虑到字体本身笔画的复杂与否,《六书》中提到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造字四项原理”。汉字除了表意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保持字体结构的合理,无论是简单笔画的“一、十、犬、石”还是复杂笔画的“輪、籠、羲、懿”等,都能做到结构的匀称,字型上的美观。如果被人为简化,势必会造成形体上的残缺,字意的丧失。目前我们使用的简化字就是这种状况。文字是约定成俗的产物,除非有必要,否则以沿用为宜,所以正体字不应当被简化。

八、有人认为“中国文盲多是因为正体字(繁体字)复杂难写造成的”。正确吗,为什么?
答:不正确,解放前老百姓没有机会接受教育,多半是文盲,导致知识、讯息不易传播,中国因而落后。简化对当时而言确实有必要性,但这毕竟是一种治标的方式,治本之道还是普及教育。使用正体字(繁体字)的地区如香港、台湾,都比大陆繁荣,识字率也比大陆高,可见正体字不是防碍国家进步的原因。正体字的结构比简化字美观,比简化字容易辨识。如果没有受过教育,一般的半文盲不会认识这些字,可见提升识字率还是要靠教育。

九、现代汉字是从古代甲骨文逐步发展演变而来,所以有人认为“正体字被简化也是属于汉字发展演变的一种,是汉字发展的进步”。这种理解正确吗?为什么?
答:不正确,正体字被简化是汉字发展的倒退。汉字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一直是自然地优质地演变着的,并且是遵循《六书》的四大造字原理下发展的,所以正体字美观、正宗、来源自然、有韵味,字形结构变得更加匀称合理还保留了本身的原意,所以我们能通过正体字的构造来解释这个字的意思。而在1956年实施的那次汉字简化是对汉字进行粗暴劣质的修改,让人觉得别扭,有缺陷,不完美,不完整,不完善,是对汉字全方位的破坏,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倒退。首先简化字破坏了汉字传统的构字原则。如“头(頭)”比起原字既不表音,又不表意,完全一个符号字。“听(聽)”怎么看也想不出人的听觉跟口有关系,而且右部的“斤”表音也不准确。“厂(廠)”原本既表音又表意,结构搭配的也挺合理,简化后完全成了残疾字。再如,“車”字原本是个象形字,其型颇似中国古代的战车,很直观,也不怎么难写,但简化后的“车”就失去了那种味道,反而觉得有种残缺感。还有“爱(愛)”字,在日本还被评为最美的汉字,可是简化后却去掉了最重要的“心”部,表意上显得空洞没有内涵,结构上也显的不匀称不美观。还有“栖息”的“栖”字,原本是“棲”,不见得复杂,可是简化后意境没了,还经常误导学生读错;还有“伦”字,原本是“倫”,把下面的“册”改成"匕",很影响美观,且和这个字的韵意不符;再有“東”字是“日在木中”,教学时很方便,简化作“东”,就没法解释字形字义了,还给人种残缺感,还有诸如:“龙(龍)”、“华(華)”、“国(國)”、“圣(聖)”、“书(書)”、“专(專)”、“选(選)”等字,本来很有韵味的现在被改得很粗俗,格调太低。有些简化字是“省略”了正体汉字其它部件产生的。如以“习”代“習”、以“丰”代“豐”、以“飞”代“飛”、以“医”代“醫”、以“开”代“開”、以“广”代“廣”等,破坏了《六书》造字原理,不便解释文字的结构,还会产生许多残疾字,如:“广厂飞产汇儿”等。有些是用简单部件“替代”正体字的其它部件产生的。如:简化字“鸡欢叹仅汉戏权凤难邓双对树轰聂”中的“又”部就可以替代正体字“雞歡嘆僅漢戲權鳳難鄧雙對樹轟聶”中的众多部件,简化字“赵风疯讽刚岗纲区驱”中的“x”部替代正体字“趙風瘋諷剛崗綱區驅”中的众多部件。“又”部和“x”部既不表音又不表意,这样替代毫无道理,还破坏了字的整体结构,很不美观。文字的简化应以合理为原则,不应以从俗从简为原则。整理时尽量符合造字原理,不合者宜予废置,所以1956年的那次汉字简化是失败的,是汉字发展史上的倒退,让港澳台学者觉得大陆人没文化。

十、有人认为“简化字方便学生学习”。正确吗,为什么?
答:不正确,许多人认为简化字大大简少了汉字的笔画,减轻了学习的负担,其实不然。宏观上来讲,虽然简体字的笔画少了。但新增了不少新的字型。例如:“農”,倘若你掌握了“曲”和“辰”字,“農”字就很好写出。但简体字的“农”是依照草书而产生的一个全新字型,学会了仍然要学“曲”字和“辰”字。又如“曉”字,原本你只需掌握“日土兀”三个字即可写出。但简化后变成“晓”,右边像戈又不是戈,造成了记忆的困难,并且容易写错。汉字简化后也造成了一些字型太过相近,辨识起来困难,如:“广厂”(廣廠)、“儿几凡”(兒幾凡)、“丰韦”(豐韋)、“天无”(天無)、“农衣”(農衣)、“厉历”(厉歷)、“与写”(與寫)、“义文”(義文)、“为力”(爲力)、“卫节”(衛莭)、“称尔”(稱爾)等。字笔画减少了,区别变小了,视觉冲击力大大降低,因此简化字反而难认,阅读速度变慢。简化字乱合并字,会在书面上造成许多误解。例如:“余年无多”,由于正体字“多餘”的“餘”被改成了“余”,所以在这里既可以解释成“我”也可以解释为“餘”,两种解读南辕北辙,造成了情感上的误解。例如:“我下面给你吃”,由于“麵条”的“麵”简化成了“面”,与“表面”的“面”合用.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难以把握了。又如“面粉”到底是指化妆品还是指食物?由于简化字的胡乱合并,造成了意思混乱如:“后”(合并了“後/后”)、“干”(合并了“亁/幹”)、“发”(合并了“發/髪”)、“钟”(合并了“鐘/鍾”)、“只”(合并了“隻/衹”)、“仅”(合并了“儘/盡”)等,令人搞不清这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识正体字的人也变得“亁/幹”不分、“發/髪”不分等。人为合并的字意思模糊,不利于学习,尤其对小学生的思辨能力有不良影响,诱发相当多的学生思维能力弱化,中文水平下降。如“只”字,这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许多学生说不清。用“只”可代替虚拟代词“祗”,如“祗是”,同时又可替代数量词“隻”,如“一隻”。简化字根据读音来合并两个读音相同却意思不同的正体字,违背了汉字是表意文字的特点,降低了汉字使用的质量,失去了汉字独特的文化魅力,在书面阅读上还会造成误解,所以简化字不利于学生学习,反而增加了学习的负担。

十一、有人认为“恢复正体字是复古行为”,并称“恢复更早的篆体、甲骨文岂不更好”。这种理解正确吗,为什么?
答:不正确,甲骨文与篆体属于早期的象形文字,是由图形过渡到文字的一种形态,结构比较夸张,字体带有绘画成分,许多笔画不规矩,现代人写起来很难把握。文字在当时还相当稀少,用甲骨文或篆体来描述东西很困难,且同一个字还分多种写法,形态各异,很不稳定。随着文字的发展,古人在两千多年前就不再使用它们了。而正体汉字自甲骨文以来一直在发展,到隶书便趋于稳定,隶书汉字的样子和今天的正体字(繁体字)几乎一模一样,后来的楷书也保留了这种字体。于是,这种稳定的字型持续了两千多年,正体字比甲骨文更加成熟稳定,它的每一个字都有独特的意思,是汉字发展中最稳定成熟的阶段,当今的简化字让汉字变得不成熟。恢复正体字是因为它成熟,好用,不是因为它古老,所以我们赞成恢复正体字而不用更早的篆体或甲骨文。“恢复正体字”不可与“恢复甲骨文”联系起来,两者不能相提并论。“恢复甲骨文”就类似放着手机不用,去打电报,代表着倒退。而“恢复正体字”就类似好人被打倒后平反了,纠正了过去犯的错误,代表着进步。自郭沫若去世后,世界上唯一懂甲骨文的人不在了,中国对甲骨文的研究也陷入了停滞状态,更别说让全国使用甲骨文了。而正体字就不一样了,目前仍在使用正体字的国家与地区包括“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省及欧美华人社区”,中国大陆地区也有许多六十岁以上老人能使用正体字,而且许多简化字与正体字相同,减轻了学习的困难,所以中国恢复使用正体字是完全可行的。

十二、汉字简化对中国有哪些不良后果?
答:简化字的使用,使历史、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发扬陷于一种断层的危机,看不懂古人写的名著诗词,民族的存在感消失。凭空添加了中国(大陆)与港澳台的隔阂,不利于经济发展,相互间的认同感降低。在汉文化圈内,一直以汉字宗祖国自居的中国失去主导权,带了坏头。中华民族的精神气丧失。

十三、那么中国(大陆地区)还有希望恢复使用正体字吗,为什么?
答:是有可能的。一方面中国领导人也认识到自己的汉字改革进行的太仓促了,并提出“用简识繁,繁简共存”的口号,一些古代重要的古籍医术律法以正体字的形式予以保留,不做简化,这说明了中国政府并未把正体字打入冷宫。另一方面来自外因,韩国急切希望中日韩三国“书同文”,并认为汉字应统一到“正体字”(繁体字)上来,希望中国向此方向靠拢。为实现这一目标,韩国专门成立了“国际汉字振兴协议会”,并主导了前面七次国际汉字研讨会。还做出了“将5000个常用标准字以正体字为主进行统一”的决定。可惜的是大陆方面并未在此与韩日两国达成任何协议,但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大陆迟早会恢复使用正体汉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3 14:33 , Processed in 0.491006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