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262|回复: 12

[【文史类原创】] 论白居易的渊明情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1 11:3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白居易的渊明情结



   为什么白居易会如此心仪陶渊明,并在作品中反复吟咏和推崇其高风亮节,还效仿陶渊明写下了不少著名诗篇?

   首先,白居易的人生际遇与陶渊明的有许多相似之处。

   白居易是个怀有强烈报国热情的爱国诗人,他渴望得到当朝统治者的重用,为国效力,为民请命。因此,他在做谏官时每每直言上书,主持正义,但是这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同和赏识,虚伪的统治阶级对此反而怀恨在心。宪宗心中就很不满意他,曾对李绛说:“白居易这小子,朕拔擢以致名位,今无礼于朕,朕实难堪!”后来就利用机会将其驱出近臣之列,剥夺了他直接参与朝政的权利。三年的谏官生活,使白居易深刻地认识到统治阶级的奸诈、残酷和腐败,并且也体会出这种政治的黑暗,并非他一人的直言所能改善。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产生了强烈的退隐思想。

   元和六年四月三日,白居易的母亲陈太夫人病故了,诗人怀着失掉慈母的忧伤和政治上的苦闷回到久违的故乡下邽去。在那里,诗人每日与农民穿着一样的布衣,吃着一样的蔬食,经常主动与农民交往,并结交了不少朋友,深刻地感受到农民所具有的高贵的善良品质。这时,他甚至感到自己也应该与农民一样参加劳动。但政治上的失意与物质生活的贫乏让他郁郁寡欢,苦闷不已,这使他不由自主地想到了东晋末年的陶渊明。

    陶渊明的祖上陶侃凭借自己的才能屡建战功,成为了东晋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受其影响,陶渊明早年也怀有报效国家,建功立业之志。但东晋是一个十分讲究门第的时代,而陶渊明并非出自高门大族,因而他未能得到任何重用的机会,更谈不上建立丰功伟业了。对于陶渊明这样出身的人来说,只有走巴结上司或带兵打仗这两条路来获取当朝统治者的重视乃至重用,但性格正直、不懂打仗的陶渊明还是放弃了这两种方法。在遭受接连的排挤后,陶渊明最终决定退居田园,过上了十分清苦的农家生活。政治上的失意与清苦的生活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让陶渊明感到苦闷,但他还是较好地适应了田园生活。这与陶渊明父亲对他的耳濡目染是分不开的。陶渊明的父亲是个淡薄名利的人,把做不做官看得很平常。在他的影响下,陶渊明的性格中也有讲究节义、讲究清高的一面。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因而他没有被政治上的失意和物质生活的贫乏困住。相反的,他寄情山水,躬耕田园。

   白居易此刻的心境、胸怀和生活境遇与受门第贵族所排挤而归返农村的陶渊明最为相像,所以这时他读陶渊明的诗是最“ 适与意会” 的。不久他自己便模仿陶渊明的诗体写成《效陶潜体诗十六首》。诗前小序云:“余退居渭上……往往酣醉,终日不醒。懒放之心,弥觉自得,故得于此而有以忘于彼者。因咏陶渊明诗,适与意会。” 这里所谓“得于此而有以忘于彼者” 一语,表明了白居易已经无意于社会政治的角逐;而“咏陶渊明诗,适与意会” 一句,更直接展示了白居易与陶渊明在人生态度和精神意向上的内在相通。

   陶渊明在相似的困境中表现出来的任真自得、耿介狷洁、平和实际的独特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了白居易。此时此地,陶渊明及其清高的品质成为了白居易精神上的寄托,咏陶渊明的诗篇,思陶渊明的为人,使他的心灵得到了暂时的平静。

   但对于白居易来说,高官厚禄还是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的,他仍然希望建功立业,为民请命。元和十年,白居易“丁忧”已满,皇帝诏他再度入朝。给他的官职是左赞善大夫。次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密派中岳寺僧人,刺杀了宰相元衡。面对朝廷混乱的局面,他没有坐视不理,仍是忠直敢言,这使得朝廷中的一般权贵再次怀恨在心,他们巧设各种罪名对他加以攻击,当朝的统治者听信了这些谗言。白居易在任职两年后被贬江州刺史,后再贬江州司马。他只得满怀凄楚的离开了长安。这次贬谪给了白居易巨大的打击,成为他晚年政治生涯的一次重大的转折。

  其次,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而陶渊明的故里柴桑即在江州。地域的巧合,加上夙昔的仰慕,使白居易对陶渊明的关注和热情益发加大。

  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这次贬谪有如一副强效应的减热剂,几乎熄灭了他在贬谪前为国计民生高呼大喊勇猛精进的炽热激情,大大改变了他的人生观念和价值观念。

  这位年越四旬须发斑白的诗人,在秋风愁绪当中,成了江湖潦倒的游子。“乡国程程远,亲朋处处辞。惟怜病与老,一步不相离。”《途中感秋》;虎蹋青泥稠似印,风吹白浪大于山。且愁江郡何时到,敢望京都几岁还。”《舟行阻风寄李十一人舍》;“三声猿后垂乡泪,一叶舟中载病身,莫凭水窗南北望,月明月暗总愁人。”《舟夜赠内》。从这些诗句中不难看出白居易当时凄凉的心境。在这样的情况下,对陶渊明夕日的景仰之情再次涌上心头,他渴望从陶渊明那里获取精神上的慰藉,借以排遣落寞与苦闷之感。

  《白居易集》卷第七第一首诗《题浔阳楼》下自注:“自此后诗,江州司马作。” 表明此诗为白居易被贬居住在江州后的最早作品。诗云:“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表面看来,这里只是对陶渊明的文辞的赞美,但在这赞美的背后,又何尝没有对陶渊明立身行世的高风亮节的由衷钦羡呢?登楼遥望,思接千载,在心灵的振荡和超时空的联想中,白居易在精神上与陶渊明获得共鸣。的确,对高玄文思的向往预示着诗人间心气的投合,而心气的投合则为其意识倾向的一致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陶渊明的故里柴桑就在江州,白居易在游庐山时经过柴桑,便前往陶渊明的旧宅。写下了继《题浔阳楼》之后的第二篇作品,这便是那首著名的《访陶公旧宅》。诗前小序云:“予夙慕陶渊明为人,往岁渭川闲居,尝有《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今游庐山,经柴桑,过栗里,思其人,访其宅,不能默默,又题此诗云。”  白居易在序中表达了自己夙日对陶渊明的景仰之情,诗篇所处的位置的重要也说明了白居易对陶渊明的重视,诗这样写道:

呜呼陶靖节,生彼晋宋间。心实有所守,口终不能言。永惟孤竹子,拂衣首阳山。……肠中食不充,身上衣不完。连徵竟不起,斯可谓真贤。我生君之后,相去五百年;每读五柳传,目想心拳拳。……今来访故宅,森若君在前。不慕樽有酒,不慕琴无弦;慕君遗荣利,老死此丘园。……每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

  白居易在此表现的,有对陶渊明在晋﹑宋易代之际“心有所守”的坚定志节的推崇,也有对他不慕荣利,甘守长贫的孤傲精神的向往。而这两个方面,不仅是陶渊明之所以为陶渊明,为历代的仁人志士所推崇的核心所在,而且也是白居易选择陶渊明作为效仿对象的主要原因所在。

  老子、庄子宣扬无为,大凡仕途失意,人生坎坷的古代士人,几乎没有不与老、庄思想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借以消弭人生的感恨,获取精神的超升。老庄的思想也曾对白居易产生较大的影响。但从白居易的《读老子》的“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语吾闻于了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 和《读庄子》的“庄生齐物同归一,我道同中有不同。遂性逍遥虽一致,鸾凰终校胜蛇虫!” 等句可以看出,白居易显然不愿像老子那样终生默默,也不赞同庄子齐物归一的观点,在他看来,鸾凰与蛇虫间终究是有差别的。纵观白居易的一生,可以得出:他在注重精神追求的同时,更注重人生的乐趣和现实生命的享用,而不愿意在空无寂寞中了此一生。另一方面,道家和禅宗思想也曾给予白居易以巨大影响,使他“知足”、“安心”,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取得了与陶渊明的一致。因此,他最终选定东晋末年那位坚持气节而避世远引、遂性逍遥又品格超迈的陶渊明作为自己的效仿对象,并反复表示要效仿其退居田园、不慕荣利的高尚品格。

  最后,“酒”是白居易和陶渊明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元素,两人皆是爱酒之人。只要翻开白居易和陶渊明的作品集,就不难领略到酒气弥漫,酒味醉人,酒气熏天的感受。相同的爱好,使白居易对陶渊明尤为关注,对其好感也日益加深,他从品酒中品出了陶渊明独特的人格魅力。这也是白居易对陶渊明推崇备至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陶渊明的一生与酒有不解之缘,酒是他生活的需求,酒是他生活的留恋。陶渊明从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官场辞职归隐,住在山远地偏的乡村,经常挨冻挨饿,生活十分困苦。这期间,他的亲友经常备了酒请他去喝,有时不相识的人,慕他的名望,也来邀他喝酒。他并不推辞,喝起来不讲客套,每次一定要喝醉了才罢。也许只有酒,才能使他解忧,才能使他消愁,才能使他兴奋,才能使他舒适。陶渊明的许多代表作品,如《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饮酒诗二十首》等,都抒发了对酒的眷恋,或酒后有感而作。

  白居易也是爱酒之人,他曾经在《效陶潜体诗十六首》的第十二首中指出陶渊明的作品“ 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 并承认自己学习陶渊明“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在他的作品中,以酒入题或以酒入诗的例子不胜枚举:《对酒》、《劝酒》、《琴酒》、《花酒》、《醉吟》、《醉歌》、《醉后》、《偶饮》、《酒功赞》、《醉饮先生传》、《醉饮先生墓志》……酒气扑面而来,酒香弥漫。

  这两位伟大的诗人通过酒这一媒介获得了精神上的内在相通。与陶渊明一致,白居易饮酒、写酒、嗜酒如命。白居易在《效陶潜体诗十六首》的序中写道:“呜呼陶靖节,生彼晋宋间。心实有所守,口终不能言。” 这两句话写出了陶渊明在晋宋易代时期的无奈,陶渊明嗜酒不仅因为他爱喝酒,更因为他要借助酒来调节自己的情感。同样的,白居易也是借酒消愁。白居易一生经历了唐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八个皇帝,却始终没能得到其中一位皇帝的赏识和重用,他关心政治和百姓,曾不畏权贵,大胆进谏,可最终换来的只是一次又一次排挤和打击,得到的都是伤心与落寞。他惟有借助酒精来麻痹自己,逃避现实,忘却痛苦。

  在他们的生活中,酒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酒不仅能解饥解渴,更能调节人的神经活动,进而影响人的精神和情绪。他们都通过酒来韬晦免祸,自我保护,委婉地表达自己对当时政治的看法;都借酒来化解人生的种种感伤、焦虑、痛苦;他们在酒中获得了无限的乐趣和慰藉,并借酒寄傲养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 12: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此课题现代的文献尚无人研究,亦无相关作品”,这话说得太过了,兄有没有做过文献检索,一上来就如此大言。这是一个较为陈旧的话题,这样判断倒是正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 12:3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此课题暂无专项研究!说亦无相关作品确实过分了一点,但以前文献检索过确实没有多少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 12:41: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举一个例子,你看过陈才智辑的关于白居易的研究文章吗?或你到期刊网上查过相关文章吗?该有多少?炒现饭似抄来炒去。你看过李剑锋唐代陶渊明接受史研究书籍吗?
“白居易是个怀有强烈报国热情的爱国诗人,他渴望得到当朝统治者的重用,为国效力,为民请命。因此,他在做谏官时每每直言上书,主持正义……”这类话该有多陈旧!唉……

再不济,用google搜一下,这类文章不要太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 12:5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兄台,请看下标题,白居易与陶渊明都是给研究透了的文人,不用baidu,google都知道这等事,但将两个跨越时代的人物牵连起来研究的就比较少,你也太武断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 12:5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就请兄台列一下期刊网上的关于陶对白(或陶与白比较)影响的论文标题吧。
本着对学术真实性的虔诚,你去找一下。
或到社科院文学网将陈才智列的文章名贴到这里,看看有多少吧。
这个请求不为过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 14: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伯兮兄的说法。我不做这方面研究,不过,这一话题肯定不会像楼主所说是全新的领域。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做的人很多,不会不涉及到白居易的。不过,现在做学问往往倒是,对研究现状调查得越彻底,知道的越多越不敢轻易说话;而抓住一个题目就谈,并自认为是开辟新领域的,反倒很容易出文章,因为还有很多无知的,就被那架势给唬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esertboy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7-11-2 11:3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雨荷的话。确实很多人在研究的时候就被查阅到的文献给唬住了,觉得自己无法超越,以至于经常半途而废或望天兴叹了。不过伯兮兄也说得在理,至少在做研究之前要了解目前的整个研究现状,对自己的研究是百利无一害的。
有关白居易与陶渊明的研究蛮多的,唐宋两朝的文人受陶潜的影响都比较大,这是文人骨子里的一种情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 12:3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灌一下吧!

理工科炒剩饭的现象非常普遍,乱创新、假创新更是多得要命。借用以前某地骂贪官的一句,全枪毙可能有冤枉的,隔一个毙一个很少有冤枉的。

文科难免也有重复研究。但由于每个人对于类似资料(或史料)的甄别、学习、消化情况不同,也许会有一些新意呢。

现在的大学及以上学生这么多,教育这么急功近利而又短平快,哪里去找那么多有创新的课题来?

希望楼主继续研究本帖所述问题,希望最后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当然,不能再拔高了哈。

这里的人可不像学校官僚那么好糊弄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 12:46:53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居易和陶渊明二者思想比较我不知道是否有人做过,但我知道一点,白居易和陶渊明二者是不一样的,理由如下:
1、大凡古代文人没有一个不想入世拜相,所谓: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陶渊明也迈不过这个坎,他的桃花源情结是他经历宦海风波后,不得已的下下选择,反过来看,白居易一生几乎都是为唐皇服务,直到晚年才隐居东都龙门山,生活经历不同,怎么会思想趋同?从心理学研究,缺乏基础;
2、即使白的落魄之时,他还是抱着学以治世的思想,即使被贬江浙,还是满怀渴望的眺望千里以外的长安,而陶渊明恰恰相反,他的眼光已经局限于村子那几洼稻田了;
3、如果偏偏要提到白的所谓陶渊明情结,(我要特别指出的是:陶渊明情结就是鸵鸟情结,落魄情结。)恐怕不仅仅是香山居士所有,每一个人都有落魄之时,落魄之时暂时消沉无可厚非,怕就怕消沉一生,幸亏白居易坚持下来,为唐王朝也为治下百姓作出自己的贡献,流芳万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 16:05:5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当初文献工作还做得不够,夸此大言,已删除评论部分,在此受教了,自当回去潜心修炼!!

在此感谢 伯兮 雨荷梦晓 desertboy  钱一文 兄还有斑竹醉乡常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3 16:3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妙笔区的书友,若能受启发而纠正在现实社会的学术圈中潜移默化学到的坏毛病,就已经受益匪浅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3 20: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居易是个怀有强烈报国热情的爱国诗人,他渴望得到当朝统治者的重用,为国效力,为民请命。因此,他在做谏官时每每直言上书,主持正义,但是这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同和赏识,虚伪的统治阶级对此反而怀恨在心。”

不知道是什么年代了,还有楼主这样的文风,概念空洞,主观臆断,繁冗拖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2 14:04 , Processed in 0.432448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