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64|回复: 1

央行行长为何暗示不会大幅加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9 01:2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央行行长周小川6日在上海发出信号,表示到年底中国通胀预计会缓解,央行在那之前不会采取新的紧缩措施,不大可能大大收紧货币政策,“基本上采取同样力度”。这说明,央行到年底前不会以54个基点大幅加息。

央行在正确的道路上迈进了一步,但给出的理由并不充分,因为中国的通胀形势依然严峻。

几乎同时出台的发改委上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价格运行数据表明,猪肉(精瘦肉)、牛羊肉、蔬菜平均零售价格都在上涨,发改委告诫食用植物油生产经营企业要加强自律、合理定价,原因是60%依赖于进口的中国食用油价格大幅上涨。据商务部称,自年初以来,中国植物油价格大幅上涨了22%。还是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前三季度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3.6%,涨幅同比加快1.1%,近几个月环比涨幅逐月加快。加大了总体价格水平上涨的压力。加上近日发改委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上调成品油价格,给工业产品价格的普涨打开了想像空间。从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到高盛的研究报告都明确指出,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将持续攀升。

央行之所以暗示不会采取新的紧缩措施,原因很显然在通胀因素之外。

我国的货币政策虽然以通胀作为主要调控目标,但中国的现实决定了央行必须在保持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多个目标之间全面协调,保持平衡。而目前中国的经济景气数据已反映出经济隐忧。通胀压力虽然持续存在,但实体经济的衰落已经初现端倪。

根据宏观经济景气数据,反映大约半年以后经济情况的先行指数出现下降,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国债利率差、房地产开发领先指数、物流指数和消费者预期指数在9月都出现了减缓或下滑。从消费、房地产开发、物流到金融都在逐步降温,说明消费信心不足已经影响到今后中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速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可能平缓下滑,各研究机构纷纷下调了明年我国的GDP预期。从理论上来说,央行货币政策面对的是六个月后的未来经济指标,因此,央行此时驻足观望并不奇怪。

另一方面,经济数据还表现出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弊病。经季节调整去除季节因素影响后,9月份在预警指数的10个构成指标中,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工业企业利润、海关进出口和货币供应M2均呈平稳运行态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停留在趋热区间,而财政收入和工业生产指数继续保持过热态势。

虽然看上去经济偏热,但应该指出企业利润指标走高推动社会收入指数上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税收指标都出现下降,居民消费信心与可支配收入下降,物价却在上升,这种情况下内需怎么可能启动呢?而内需不启动,生产资料价格和居高不下的税收就是对中国大多数本小利微的制造企业的致命打击。

在央行冲销流动性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的广义货币M2从去年以来就保持平稳(这是跟本国的发行量相比,实际上美国在狂印美钞,但我们印人民币的速度比美国还要快),但包含和债券、股票等相关的资产的M3却在逐步扩大。M2是个失真的数据,如果央行“关注”资产价格就必须考虑到M3的增幅,加大回收流动性的力度,而不是相反。但在美国继续降息的预期下,加息回收流动性无异于引火烧身。

所以,央行的问题不是加息而是升值,不是利率而是汇率。在逐步放开资本管制的情况下,提升汇率的升值幅度,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不失为亡羊补牢之举。政府不再一味提高财政收入而将注意力集中在提高民众收入,除了将资源集中于央企还能尊重资源的市场配置原则,在金融资本市场上将资源导向有成长潜力、有竞争力的企业,才是财税政策的治本之术。

http://finance.phoenixtv.com/jjsp/200711/1108_2181_289990.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9 01:30:5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保持货币的稳定性和政策连贯性上来看,大幅加息的可能性也不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1 11:25 , Processed in 0.352421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