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peng111

[历史文化♡] 金豆  留住记忆“01月27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7 15:55:04 | 显示全部楼层
缅怀大屠杀受难者国际纪念日——1月27日

2005年11月1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第60/7号决议,指定1月27日为一年一度缅怀大屠杀遇难者的国际纪念日。

  决议通过后,联合国秘书长说这特殊的一天是“提醒世人牢记大屠杀的普遍教训的重要日子,对这一独特的罪恶,不能简单地让它成为历史并遗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恐怖经历促使各国成立了联合国。确保人人享有人权,不管其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为何,这是《宪章》所载联合国最基本的任务规定之一。2005年3月,在亚德瓦谢姆(以色列)的大屠杀历史博物馆落成典礼上,时任秘书长科菲·安南回忆说“全世界对种族灭绝——对有计划有步骤地谋杀六百万犹太人和数百万其他人民——的深恶痛绝也是推动通过《世界人权宣言》的重要力量”。安南补充说,“联合国担负着打击仇恨和不容忍的神圣职责。如果联合国不能站在同反犹太主义和其他形式的种族主义斗争的最前沿,联合国就否认了自身的历史并破坏了自己未来”。

  1月27日被定为国际大屠杀纪念日,因为1945年的这一天,苏联军队解放了奥斯维辛-比克瑙(波兰)最大的纳粹死亡集中营。几个国家已经将这一天定为纪念日缅怀大屠杀遇难者。

从萨克森—安哈尔特岛到勃兰登堡,德国各地当天举行各种活动,纪念这一对德国人来说不同寻常的一天。

 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 27日正在德波边境的奥得河畔出席地区党派会议。“我很高兴能生活在民主社会,”她发表纪念日致词说,“我们知道那意味着什么,因此我们要对那些想把我们带回纳粹时期的势力采取零容忍。”

 会场外,约200人在极右翼组织国家民主党的号召下举行示威,其中一人因做出希特勒式的纳粹礼而被当场逮捕。这种动作在德国属于非法。

 在柏林,德国绿党在普利兹布吕克纪念地献上一束花圈。“我们有责任与右翼极端主义、反犹和排外的立场作战,”绿党主席克劳迪·罗思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普利兹布吕克是一处火车站,大批犹太人从这里被运往集中营。

 德国犹太人社团当天也发动一场宣传活动。他们在报纸上刊登整版广告,强调“国际大屠杀纪念日”的重要性。

  莫忘记

  1月27日也是苏联红军解放奥斯威辛集中营的纪念日。在这个位于波兰的集中营内,德国纳粹监禁过数百万人,屠杀了其中110多万人,大部分受害者是犹太人。

  当天,在奥斯威辛集中营遗址外,一些大屠杀幸存者和当地民众聆听来自波兰总统莱赫·卡钦斯基的一封信,缅怀那些二战期间生活在纳粹集中营附近、冒着生命危险营救集中营囚犯的人们。总统的一名助手向奥斯威辛小镇上的40名居民颁发了奖章。

 “世界舆论经常认为,(奥斯威辛)地区居民对囚犯的命运漠不关心,”卡钦斯基在信中说,“这是不公正的看法。”

  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欧洲议会议长汉斯—格特·珀特林也为“国际大屠杀纪念日”发表讲话。他呼吁欧洲人“永远不要忘记这片大陆令人可憎、可怕的一段悲痛历史”,让子孙后代记住“纳粹犯下的罪行”,以确保大屠杀永远不会重演。

  反否认

  去年12月,一个国际研讨会在伊朗 首都德黑兰举办,质疑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事件的规模和性质。作为回应,第61届联合国大会26日通过决议,谴责这一试图否定纳粹大屠杀历史事实的做法。

  在欧洲,随着个别极右势力的抬头,质疑纳粹大屠杀的杂音不时传出。曾因公开否认大屠杀而获刑的英国右翼历史学家戴维·欧文出狱后在一次电视采访中再次大放厥词,称奥斯威辛集中营只是一处旅游点,没有证据表明那里存在过纳粹毒气室。

  一些欧洲国家对这类言行采取严厉打击的立场。法国极右翼领导人、欧洲议会成员布鲁诺·戈尔尼施因质疑纳粹毒气室的存在被法院判刑。

 在德国和奥地利,发表否认大屠杀的言论属犯罪行为。德国政府还在推动欧盟通过新规定,谋求在欧盟范围内把否认纳粹种族屠杀行为的言行定为犯罪行为。

 德国检察官目前正要求法庭判处发表否认大屠杀文章的恩斯特·聪德尔入狱5年。“你可以质疑太阳不能从西边升起,”这名检察官说,“但你不能改变大屠杀的事实。”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聪德尔一直经营一家传播纳粹宣传材料的出版公司。他还曾出版过一本反犹书籍《我们为何热爱希特勒》。这本书宣称纳粹大屠杀从未发生过。(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浏览:

http://cyberschoolbus.un.org/discrim/race_b_ht_print.asp

http://www.un.org/News/Press/docs/2005/ga10413.doc.htm

http://www.un.org/News/Press/docs/2005/sgsm9762.doc.htm

http://www.un.org/News/Press/docs/2005/sgsm9689.doc.htm

http://www.un.org/News/Press/docs/2004/sgsm9375.doc.htm

http://www.un.org/Pubs/chronicle ... es/un_seminars.html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7 16: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0楼redant于2008-01-27 15:55发表的 :
缅怀大屠杀受难者国际纪念日——1月27日

2005年11月1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第60/7号决议,指定1月27日为一年一度缅怀大屠杀遇难者的国际纪念日。

  决议通过后,联合国秘书长说这特殊的一天是“提醒世人牢记大屠杀的普遍教训的重要日子,对这一独特的罪恶,不能简单地让它成为历史并遗忘”。
.......

纪念大屠杀是对历史教训的深刻省思


有的时候,人类离恶梦其实并不遥远。或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1月27日新华社报道,在第二届“国际大屠杀纪念日”到来前夕,第61届联合国大会于1月26日通过决议,谴责任何否定纳粹大屠杀历史事实的做法。1月27日是“国际大屠杀纪念日”,这是2005年11月1日,由第60届联大全体会议一致通过的,因为1月27日是奥斯威辛集中营被解放的纪念日。

  所有的大屠杀都展示了同一个事实。那就是当屠杀者面对同类举起屠刀的时候,他们的心中非但已经没有了理性、怜悯、同情,而且他们根本没有把刀下的那些生命当作人,否则绝对不会出现以杀死人数作为竞赛指标的情形。无论是70年前发生在南京的惨剧,还是同一时期奥斯威辛的哭号,有组织的大屠杀行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证明,人类有时会犯下不可饶恕的集体罪行。

  如果说大屠杀的核心是灭绝,那么屠杀的外延就是仇恨。历史上所有的屠杀和灭绝,都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引发两国、两民族之间长达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的交恶。在目前的国际体系中,这样的敌视仍然不少见。因此,在联合国层面上纪念大屠杀,一方面,是以全人类的形式对历史教训做出的深刻省思;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维护现有和未来国际关系体系的稳定,防止历史仇恨的来往重复。

  许多大屠杀已然成为历史,但是在现今社会,与大屠杀类似的种族灭绝行为并不遥远。1994年,卢旺达发生了近年来罕见的屠杀和种族灭绝行为;1999年,在科索沃战争中,也出现了一定范围和一定规模的屠杀事件。更应当引起我们注意的是,随着历史性大屠杀记忆的远去和当事人的辞世,某些对大屠杀有所否定或者有所淡化的情绪,在一些国家和某些政治团体中间开始蔓延,并且影响舆论的看法。这种蔓延多数是和个别团体或者个人的政治利益联系在一起的,但是,有时也基于现有的国际体系矛盾。然而,无论怎样,都不是一件好事。

  另一方面,新的种族矛盾、文化冲突,也在埋下仇恨的种子。虽然二战结束后,我们已经自信有足够的国际法、国际舆论、政治道德甚至武装力量,来约束现有国际体系中的有组织行为,阻止屠杀或者种族灭绝,但是,我们仍然要警惕一种变相的屠杀开始滋生。恐怖主义的巨大幽灵,常常让人们对这种屠杀式的宣扬充满恐惧。这也是一种值得唾弃的事情。

  防止大屠杀的悲剧重演,其实不光只是防止一种形式上的灭绝生命,更是杜绝一种对人类心灵的杀戮。因此,在奥斯威辛集中营背后,有许多生命构成的纪念碑。我们都还记得当美军解放集中营时,那些幸存者从木栅栏背后望出来的目光。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能感受到他们作为人的全部恐惧和希望。这也是为什么奥斯威辛和南京,能够成为全人类历史的旗帜性符号,甚至连美国导演都要开始拍摄南京大屠杀纪念电影的原因。我们要通过纪念历史,给当事人以心灵的慰藉,给后来人以基本的信念。

  我们还需要不断强调一种理性和人道的国际关系准则,还需要反复强调一种共识,那就是,人类在经历这么多年的磨难之后,总该学会把每个人都当作人来看待,学会生命平等而崇高的精神。多元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共识,现代化也不意味着人类失去平等。每一个平凡生命在不同时刻的遭遇,其实正是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志。尽管我们不能对处在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文化语境的国家,都提出同质化的道德标准,但是,有一个基本准则永远在我们心中闪光,那就是:在人类公认的正义准则面前,生命至高无上,必成为亘古不变的信条。

转载自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7-01/28/content_5663096.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7 16: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1945年1月27日
中国远征军收复缅北,打通中印缅公路

1945年1月27日, 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在缅甸芒友会师,打通了中印缅公路。

1943年8月, 魁北克国际会议决定向缅北日军发动进攻,军事行动由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承担。驻印军总指挥史迪威,副总指挥郑洞国。10月下旬,中国驻印军向缅北进行反攻。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由云南向怒江以西日军反攻。1945年1月27日, 两军在缅甸芒友会师,中印缅公路完全打通。在历时一年半的作战中,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全歼日军两个师团,重创两个师团,日军阵亡31000余人,中国军队的伤亡人数也达4万余人。

中国远征军缅北征战纪实(1)
http://epochtimes.com/gb/5/2/12/n810255.htm
中国远征军缅北征战纪实(2)
http://epochtimes.com/gb/5/2/13/n810808.htm
中国远征军缅北征战纪实(3)
http://epochtimes.com/gb/5/2/14/n811387.htm
中国远征军缅北征战纪实(4)
http://epochtimes.com/gb/5/2/15/n812360.htm
中国远征军缅北征战纪实(5)
http://epochtimes.com/gb/5/2/16/n813464.htm
中国远征军缅北征战纪实(6)
http://epochtimes.com/gb/5/2/17/n814617.htm
中国远征军缅北征战纪实(7)
http://epochtimes.com/gb/5/2/18/n816007.htm
中国远征军缅北征战纪实(8)
http://epochtimes.com/gb/5/2/18/n816376.htm
中国远征军缅北征战纪实(9)
http://epochtimes.com/gb/5/2/18/n816380.htm
中国远征军缅北征战纪实(10)
http://epochtimes.com/gb/5/2/18/n816382.htm
中国远征军缅北征战纪实(11)
http://epochtimes.com/gb/5/2/22/n822303.htm
中国远征军缅北征战纪实(12)
http://epochtimes.com/gb/5/2/23/n822945.htm
中国远征军缅北征战纪实(13)
http://epochtimes.com/gb/5/2/24/n824832.htm
中国远征军缅北征战纪实(14)
http://epochtimes.com/gb/5/2/25/n826205.htm
中国远征军缅北征战纪实(15)
http://epochtimes.com/gb/5/2/27/n829912.htm
中国远征军缅北征战纪实(16)
http://epochtimes.com/gb/5/3/1/n830781.htm
中国远征军缅北征战纪实(17)
http://epochtimes.com/gb/5/3/1/n832148.htm
中国远征军缅北征战纪实(18)
http://epochtimes.com/gb/5/3/2/n833677.htm
中国远征军缅北征战纪实(19)
http://epochtimes.com/gb/5/3/3/n833989.htm
中国远征军缅北征战纪实(20)
http://epochtimes.com/gb/5/3/4/n835413.htm
中国远征军缅北征战纪实(21)
http://epochtimes.com/gb/5/3/4/n836484.htm
中国远征军缅北征战纪实(22)
http://epochtimes.com/gb/5/3/6/n839360.htm
中国远征军缅北征战纪实(23)
http://epochtimes.com/gb/5/3/7/n839897.htm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7 16:5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查尔斯·路德维希·道奇森(Charles Lutwidge Dodgson 1832年1月27日出生

查尔斯·路德维希·道奇森(Charles Lutwidge Dodgson 1832年1月27日-1898年1月14日),笔名路易斯·卡罗[1](Lewis Carroll),英国作家、数学家、逻辑学家、摄影家,以儿童文学作品《爱丽丝梦游仙境》与其续集《爱丽丝镜中奇遇》而闻名于世。


著作

儿童文学
《爱丽丝梦游仙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1865年)
是英国作家查尔斯·路德维希·道奇森以笔名路易斯·卡罗于1865年出版的儿童文学作品。故事叙述一个名叫爱丽丝的女孩从兔子洞进入一处神奇国度,遇到许多会讲话的生物以及像人一般活动的纸牌,最后发现原来是一场梦。

本书出版之后即广受欢迎,儿童和成人都喜爱这部作品,并且反覆再版至今。至今已有超过五十种语言的译本,上百种不同版本,以及许多戏剧、电影等改编作品。

在英文中,本书通常被简称为Template:Alice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并适用于大部分的改编作品。


《爱丽丝镜中奇遇》(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and What Alice Found There,1871年)
Sylvie and Bruno(1889年) 是英国作家路易斯·卡罗于1871年出版的儿童文学作品,也是《爱丽丝梦游仙境》的续作。作品中有大量关于镜子的主题,像是对称、时间逆转等,同时包含了许多国际象棋的要素。

在英语中,该书通常简称为《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The Hunting of the Snark
"Jabberwocky"(收录于《爱丽丝镜中奇遇》书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7 17:05: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丁肇中
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3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
1956年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在物理系与数学系学习。
1960年获硕士学位。
1962年获博士学位,在瑞士欧洲核子中心工作一年。
1964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
1976年因和里克特彼此独立地发现一种称为ψ/J的新粒子,与里克特分享了1976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中国山东省日照市,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中学时代是在台湾度过的。1956年丁肇中入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博士学位。1963-1964年在欧洲核研究中心工作,1964-196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7年起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丁肇中主要从事高能实验物理、基本粒子物理、量子电动力学、γ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他最杰出的贡献是在1974年,与里希特各自独立地发现了J/ψ粒子。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小组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质子加速器寻找质量在1.5×109eV~5.5×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子。1974年,他们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能量为3.1×109eV)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汉字"丁"字形相近,寓意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与此同时,美国人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并取名为ψ粒子。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粒子称为J/ψ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比预料值大5000倍。这表明它有新的内部结构,不能用当时已知的3种味夸克来解释,而需要引进第四种夸克即粲夸克来解释。J/ψ粒子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此外,通过高能正负电子对撞的物理实验,丁肇中在1979年夏发现了三喷注现象,为胶子的存在和量子色动力学提供了实验依据。他进行的高能下电磁作用与弱作用干涉效应的实验,为弱电统一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1981年起,他组织和领导了一个国际小组──包括中国在内的约13个国家近400名物理学家参加的L3组。在欧洲核子中心高能正负电子对撞机LEP上进行高能物理实验,寻找新的基本粒子及其粒子物理的新现象。

丁肇中热心培养中国高能物理学人才,经常选拔中国青年科学工作者去他所领导的小组工作。他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5年世界物理年活动日前在欧洲启动。他正领导着来自美、法、德、中等14个国家43所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的581名物理学家,在日内瓦建造的世界上能量最大的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探索宇宙中的新物质、反物质.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1936~)。实验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3个月后随父母回中国,1936—1949年,丁肇中随双亲到过中国许多地方。他童年没有进校受过正规教育,但接触了不同省份的文化、历史和方言,也聆听过许多常到他家访问的学者的讨论。1949年丁肇中进入台湾建国中学,接受严格的教育,他的数学、物理和历史学习成绩优秀。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在物理系和数学系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63年,他获得福特基金会的奖学金,到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工作。1964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5年成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1967年起任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系教授。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包括量子电动力学、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的研究。他所领导的马克·杰实验组先后在几个国际实验中心工作。

  由于丁肇中对物理学的贡献,他在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并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1988年被意大利政府授予特卡斯佩里科学奖。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巴基斯坦科学院院士。他曾被密歇根大学(1978)、香港中文大学(1987)、意大利波洛格那大学(1988)和哥伦比亚大学(1990)授予名誉博士学位。他是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名誉教授。他曾获得过许多奖章,如1977年获美国工程科学学会的埃林金奖章,1988年获意大利陶尔米纳市的金豹优秀奖及意大利布雷西亚市的科学金奖章。他也是《原子核物理B》(Nuclear Physics B)、《核仪器方法》(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和《数学模型》(Mathematical Modeling)等科学期刊的编委。

二、科学成就

1.发现丁粒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5年起,丁肇中领导的实验组在联邦德国汉堡电子同步加速器(束流能量为7.5×109eV)上进行了关于量子电动力学和矢量介子(ρ,ω,φ)的一系列出色的实验工作,其中包括光生矢量介子、矢量介子衰变的研究、矢量为主模型的实验检验、ρ、ω、φ介子光生相位的测量和ρ、ω介子干涉参数的精密测量等,推进了对矢量介子的认识(见介子)。还在实验上证明了量子电动力学的正确性。

  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组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3.3×1010eV质子加速器寻找质量在(1.5~5.5)×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子。

  1974年,他们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质量为3.1×109eV)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丁”字形相近,寓意这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与此同时,美国人B.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并取名为ψ粒子。后来(1975)人们就把这种粒子叫作J/ψ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比预料值大5000倍;这表明它有新的内部结构,不能用当时已知的3种味的夸克来解释,而需要引进第四种夸克即粲夸克来解释。J/ψ粒子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为此丁肇中和里希特共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奖。

2.丁肇中的研究工作以实验粒子物理、量子电动力学及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为中心。

到目前为止,他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有:(1)反氘核的发现;(2)25年来进行了一系列检验量子电动力学的实验,表明电子、μ子和τ子是半径小于10-16厘米的点粒子;(3)精确研究矢量介子的实验;(4)研究光生矢量介子,证实了光子与矢量介子的相似性;(5)J粒子的发现;(6)μ子对产生的研究;(7)胶子喷注的发现;(8)胶子物理的系统研究;(9)μ子电荷不对称性的精确测量,首次表明标准电弱模型的正确性;(10)在标准模型框架内,证实了宇宙中只存在三代中微子。

3.热心培养高能物理人才

  1981年起,丁肇中组织和领导了一个国际合作组——L3组,准备在欧洲核子中心预计在1988年建成的高能正负电子对撞机LEP上进行高能物理实验,将在质心系能量为1011eV能区中寻找新粒子,特别是电弱理论预言的黑格斯粒子(见黑格斯机制),并研究Z0及其他粒子物理新现象。L3组目前共有包括中国在内的约13个国家近400名物理学家参加。

  丁肇中热心培养中国高能物理学人才,经常回国选拔年青科学工作者去他所领导的小组工作;并受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4.领导“阿尔法磁谱仪”实验探索反物质

  1998年6月2日,美东部时间凌晨6时零9分,发现号航天飞机腾空而起,机内载中、美等国共同研制的“阿尔法磁谱仪”进行运行实验,此举揭开了人类第一次到太空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的序幕。

  阿尔法磁谱仪实验是一个大型国际合作科学实验项目,实验由丁肇中教授领导,包括美国、中国、意大利、瑞士、德国、芬兰等国家和地区的37个研究机构的物理学家和工程师参加,仅中国参加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就不下200人,其目的是寻找太空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

  这次在航天飞机上运行的“阿尔法磁谱仪”传回的数据,从接收到的1%数据判断,它工作正常,并出现了预想的反质子,但由于数量太少,尚无法说已经发现了反物质。阿尔法磁谱仪将随航天飞机于本月12日返回地面。下一次将在2002年再一次进入太空,并在太空逗留3—5年,今年下半年将组建阿尔法太空站,第一批组件将于1998年11月20日首次进入太空。

三、趣闻轶事

1.不放过任一个难题

  丁肇中的祖籍是山东省日照县。父亲丁观海、母亲王隽英皆任教于大学。1936年丁观海和已有身孕的妻子王隽英到美国进行学术访问时,王隽英意外早产。这个提前来到人间的婴儿,就是丁肇中。

  1948年冬,丁肇中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受家庭的影响,他对学习一丝不苟,读书专心致志,遇到疑难问题,便找遍书本,务必得到答案才肯罢休。一次物理老师出了一道思考题,很多同学想了想觉得很难就放弃了,等着老师讲解,丁肇中不是这样,他吃饭想、走路想,别的同学都出去活动了,只有他还对着那道题苦苦思索,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上小时过去了……终于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他马上跑到图书馆查找资料验证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确,直到确认自己的解题方法没有错误,他才满意而去。课堂上他聚精会神地听课,不论对自己的答案有没有把握,他总是第一个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课后和同学们讨论问题时,往往要辩论到“甚解”才肯罢休。他的课余时间大部分是在图书馆度过的,很少与同学一起打球、看电影。他认为“最浪费不起的是时间”。

  由于丁肇中勤奋刻苦,各门功课成绩优良,尤其突出的是数理化,这为他实现终身的奋斗目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决定当实验物理学家

  1956年9月,丁肇中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父母赴美国学习。开始了在密执安大学的艰苦学习。

  在大学期间,丁肇中能打破书本的局限去理解物理现象。他认为“作为一个科学家,最重要的是不断探寻教科书之外的事物。”

  丁肇中经过三年的努力,获得了数学和物理学硕士学位,之后又在密执安大学物理研究所攻读了两年,提前获得博士学位。他本来想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但有两件事促使他改变了自己的志向。一件是在研究所中,他虚心向乌伯克·凯斯等学识渊博的名教授请教,他们都非常喜欢这个勤奋的中国学生。乌伦伯克教授告诉他:作一个实验家比理论家有用。另一件是进研究所的第一个夏天,有两位教授正在进行一项暑期实验工作,缺少一名助手,丁肇中应邀参加了实验。从此,他与实验物理结下了不解之缘。

3.关心祖国科学发展
  丁肇中虽然入了美国籍,但他深深地知道他的根在中国。为了祖国高能物理的发展,他不辞辛劳,远涉重洋,多次来大陆从事学术交流和参观访问,介绍国际高能物理的发展,努力促进国际物理学界同中国物理学家合作。在他亲自指导和无微不至地关怀下,从事研究的中国科学工作者有的已经在欧美获得了博士学位。他不仅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实验物理的科研人才,而且还热心为祖国培养实验物理的研究生而努力奔波。现在他受聘出任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丁肇中说:“四千年以来中国在人类自然发展史上有过很多重要贡献,今后一定能做出更大的贡献。我希望在自己能工作的时间内,为中国培养更多的人才。”

4.学术思想特点

  丁肇中的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视实验,他认为,物理学是在实验与理论紧密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进展的基础在于理论能够解释现有的实验事实,并且还能够预言可以由实验证实的新现象。当物理学中一个实验结果与理论预言相矛盾时,就会发生物理学的革命,并且导致新理论的产生。他根据近四分之一世纪以来物理学的历史和他亲身的经验指出,许多重要实验,例如K介子衰变中电荷共轭宇称与宇称复合对称性(CP)不守恒的发现,J粒子的发现,以及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开辟了物理学中新的研究领域,但这些实验发现都是预先在理论上并没有兴趣的情况下作出的。又如高能加速器实验近年来作出的有关粒子物理的基本发现,除W粒子和Z粒子外,几乎都是在加速器开始建造时未曾预言过的。他强调,没有一个理能够驳斥实验的结果,反之,如果一个理论与实验观察的事实不符合,那么这个理论就不能存在。他重视科学实验的观点,对科学工作者是很有教益的。

5.丁肇中亲历的几个片段   
  
丁肇中教授是世界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他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祖籍中国山东省,中学时代是在台湾度过。1960年丁肇中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博士学位。1963—1964年在欧洲核研究中心工作,1964 —196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7年起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 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在1974年,丁肇中与美国科学家里希特各自独立地发现了J/ψ粒子。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丁肇中所从事科学实验研究工作中,有几个他亲历并引以为自豪的精彩片段。

第一个片段是发生在1966年,丁肇中重做了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个实验,那就是测量电子的半径。丁肇中得到的实验结果与理论物理学家推导出的理论相符合,因为早在1948年,理论物理学家根据量子电动力学的理论,得出电子是没有的体积的结论。但是到了1964年,实验物理学家经过实验得到电子半径为10—13厘米实验结果。随后,多个物理学家同样得到电子半径为10—13厘米实验结果,即得出了实验与理论不相符合的结论。1966年,丁肇中重做这个实验,证明以前那些科学家做的实验结果都错了。后来丁肇中总结这个故事得出的体会是“做实验物理,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

第二个片段就是J粒子家族被发现的历史。这个发现,被国际高能物理学界誉为物理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970年代初,物理学家们普遍认为,世界上只有三种夸克,用三种夸克的理论就能够解释世界上所有的现象。1974年,丁肇中提出了“寻找新粒子与新物质”的实验方案,可惜未能被多数物理学家们重视。但他执著地求索,终于在实验中发现了新粒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7 17: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我还是要在这个帖子上留个言的,因为今天是我的生日。
请斑竹给我红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7 17: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刚才看到上面好多名人啊,荣幸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7 17: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齐亚茨科,Karl Franz Otto Dziatzko (1842~1903),德国图书馆学家、古典语文学家。1842年1月27日生于上西里西亚的诺伊施塔特。1903年1月13日去世。1871年在弗赖堡大学图书馆工作。1872~1886年任布雷斯劳大学图书馆馆长。1886年起任格丁根大学图书馆馆长和图书馆学教授,直到逝世。他是德国学术图书馆事业的开拓者,曾在布雷斯劳大学图书馆进行一系列整顿和改革,1872年为该馆建立参考书阅览室,1874~1882年主持编制馆藏字顺卡片目录。1886年发表《布雷斯劳王国和大学图书馆字顺卡片目录编目条例》。1886年在格丁根大学开设了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学课程,并在1887年编辑了《图书馆学著作论文集》丛刊。1899年普鲁士政府以上述条例为基础制定了《普鲁士图书馆字顺目录适用规则》。他对德国图书馆事业的贡献还有:推进普鲁士10个大学图书馆的协作计划、编制联合目录、统一编目标准、建立馆际互借网和标准管理程序、制定教育计划以及授予图书馆员资格证书等。1893年被任命为普鲁士的图书馆职位考试委员会主席。他还是1900年成立的德国图书馆员协会的主要创始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7 17: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年逝世——约翰内斯·劳,德国前总统,终年75岁

约翰内斯·劳(Johannes Rau,1931年1月16日-2006年1月27日),德国政治家,于1999年7月1日—2004年6月30日间出任德国联邦总统。

早期生活
劳氏出生于伍珀塔尔(Wuppertal)市一个新教家庭,在5名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三。他在小学时活跃于认信教会,该新教教会反对当时的纳粹主义。

他于1949年离校,任职记者及出版者,常为新教青年会出版刊物。


政治参与
劳氏于1952年加入西德的全德人民党,该党主张两德统一,至1957年正式解散。

1958年,他与他的政治恩师古斯塔夫·海涅曼一起加入德国社民党,并活跃于伍珀塔尔的党支部。海涅曼出任党支部的副主席,及后当选为市议会议员(1964-1978),期间于1964至1967年间出任党主席,以及于1969-1970年间出任该市市长。

劳氏于1958年首次参选北威州州议会选举并成功当选,1967年成为该党于州议会的派别主席,1970年成为该州的科学厅长,为德国教育带来重大改革。在1970年代的普及教育运动中,他创立了5所大学,座落于不同的地方,其中一所更是全德首家提供函授教育的大学。

1977年,劳氏成为社民党北威支部主席,翌年成为北威州州长,至1998年离任及辞去党主席职务。他于1999年5月23日的总统大选中胜出,并于7月1日宣誓就职,至2004年7月1日任期届满后,总统一职由霍斯特·克勒接任。

劳氏于2006年庆祝75岁生日后几天因重病逝世。


格言
在劳氏的生涯中,影响他最深的格言如下:

“不是去分化,而是去调和。”
“要继续抓下去,因为已经抓紧。”

奖项
劳氏共得到9个荣誉博士学位。以及于2000年获得国际奥委会国家元首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7 04:36:54 | 显示全部楼层
1888年1月27日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出版者国家地理学会在华盛顿成立

  

国家地理学会(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是一个于1888年1月27日在美国正式创立的非营利科学与教育组织。该学会的创立是在当年1月13日时,由33位初期创会会员决议创设目的在于“增进及普及地理知识”,在经过两周左右的讨论后正式确定该学会的组织章程与营运计划,正式开始运作。

在创会9个月后,1888年的10月,该学会出版了第一期的《国家地理杂志》月刊(原名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但之后简化为National Geographic),是与地理知识相关的杂志产品之先驱,到今日已经发展成拥有诸多语版的国际性出版品。由于在经过几次改版后,国家地理杂志的封面开始采用黄色外框的设计,从此之后“黄色方框”遂成为国家地理杂志与相关出版品的企业识别标志。

除了出版杂志推广地理知识与资讯外,国家地理学会向来都非常热衷于赞助一些国际性的地理探索或调查活动。而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拓展传播资讯的广告,开始从平面的书籍进入多媒体的领域,开始制作地理知识相关的影片,与拥有专属的有线电视频道“国家地理频道”。除此之外,国家地理学会每年都会举办针对四年级到八年级学童(相当于10岁至14岁)的全国性地理知识竞赛,称为“国家地理小蜜蜂”(National Geographic Bee),且具有非常高的水平,而全国(美国)等级的冠军,可以得到高达25,000美元的奖学金。至于1993年起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原称国际地理奥林匹亚(International Geographic Olympiad)竞赛的国际级地理知识竞赛则在2002年时改名为国家地理知识世界竞赛(National Geographic World Championship),是世界上类似竞赛中水平与规模最高的一个。


评论:有这样高水平的学会和杂志才能真正做好科学普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7 08: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1910年01月27日——中国著名作家、翻译家萧乾出生。


作家萧乾


  萧乾(1910.1.27--1999.2.11),原名萧秉乾,蒙古族,现代著名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
  1929年进燕京国文专修班学习,一年后考入辅仁大学。1933年转入燕京大学新闻系 ,选修“特写——旅行通讯”课程,采访过欧洲战场、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纽伦堡战犯审判。1986年获挪威王国政府授予的国家勋章。出版有著译作品43部。其中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长篇小说《梦之谷》,报告文学集《人生采访》,译著《好兵帅克》(捷),以及《八十自省》、《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等。并在1935年6月毕业。1939年他赴英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作为《大公报》的记者,奔波在西欧的反法西斯战场上。1945年,他从莱茵河前线返回伦敦,经加拿大东岸转旧金山,采访了联合国成立大会。在那些年代里,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南德的暮秋》及《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认识的真实记录。
  一提起萧乾,现在的年轻人马上会想到他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和翻译家,其实他还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二战记者。1910年,萧乾出生在北京一个贫民区里,他是蒙古族人。少年时代的萧乾生活十分贫苦,他不仅没有玩具,没有书读,甚至连起码的温饱都没有着落。13岁的他就成了孤儿。在亲友的资助下,萧乾一边读书,一边在学校开设的工厂里劳动。他在地毯房当过学徒,在羊奶厂做过杂活,这样断断续续地一直念到中学毕业。1928年,18岁的萧乾到中国南方的一所中学里担任教师,一年后,他以教书所得的积蓄为学费,回到北京,考入当时最有名的大学燕京大学,不久又转入辅仁大学。他先学英国文学,后改学新闻专业,美国的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就曾经作过他的老师。
  1935年萧乾在燕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开始了自己的报人生涯。他先后在天津、上海、香港三地的《大公报》主编《文艺》副刊。1939年在萧乾的一生中是一个重要的转折。这年夏天,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来信,邀请他到该院中文系任讲师。当时的欧洲已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影所笼罩,去还是不去呢?经过再三考虑,萧乾还是去了英国,这一去就是7年,直到战争结束。在英国,他先是做教师,后来进入剑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43年,他放弃读书,领取了随军记者证,正式成为了《大公报》的驻外记者,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在战火迷漫的欧洲,他随英军几次横渡过德国潜艇出没的英吉利海峡,到达过美、法两个占领区的战场,也曾随美军第七军挺进莱茵,进入刚刚解放了的柏林。从苏、美、英三国首脑讨论战后问题的波茨坦会议到纽伦堡审判纳粹战犯,再到联合国成立大会,这些重大的历史性场面他都报道过。每当回忆起这段难忘的历史,这位老人总是感到很自豪。正是他使当时的中国及时了解到世界上发生的大事。
  正象人们熟悉的那样,萧乾同时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一位重要作家。早在30年代初,他就因长篇小说《梦之谷》而名噪一时,还先后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篱下集》、《栗子》、《落日》等。他非常珍惜自己早年所写的小说,觉得这是他人生不可分割的部分。因为正是写小说使他开始了创作生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萧乾返回祖国,先后从事报刊编辑和文史研究工作,并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他的译作有《莎士比亚故事集》,曾销售近一百万册,此外有捷克作家哈谢克(HASEK)《好兵帅克》(THEGOODSOLDIERSCHWEIK),英国作家菲尔丁的《汤姆.琼斯》等,他还因为翻译易卡生的《培尔.金特》(PEERGYNT)而被授予挪威国家勋章。而最让人惊叹的是,在80多岁高龄时,他还与夫人文洁若合作翻译了“最难懂的巨著”——爱尔兰小说家乔尹斯的《尤里西斯》,令文坛和世人瞩目、惊叹。晚年的萧乾,勤奋笔耕,写了大量散文、笔记、随笔、回忆录等作品,同时,作为一位有影响的文化战士,他还几次出国参加国际作家聚会。评论界一致认为,萧乾的作品,真诚坦荡,深邃警醒,读来发人深省,耐人寻味。萧乾是一生用“心”写作的人。而他自己则认为,自己这辈子的处事原则之一,就是讲真话。萧乾一生历经沧桑,就在他90诞辰前夕,反映他一生创作和翻译成就的10卷本《萧乾文集》出版,320万字的文集,包括了小说、散文、特写、杂文、回忆录、文学评论和书信,让读者得以欣赏他各个历史时期的大部分作品。
评论: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7 08:04:02 | 显示全部楼层
1898年01月27日——水土保持学家任承统出生。

  


任承统(1898—1973),水土保持学家。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研究的主要奠基人。曾开创中国的土壤侵蚀试验研究和观测工作,创建早期的水土保持实验区,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并组建水土保持管理机构,为中国水土保持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任承统,字建三。1898年1月27日生于山西省忻县令归村的一个书香之家。其父任够世是光绪年间秀才,以教塾书为业。任承统从小学习勤奋,所学四书、五经等能熟读成诵。1912年考入忻州中学,毕业时,成为全校品学兼优的佼佼者。1918年,他被保送山西大学预科学习,1919年毕业。此时,正值“五四”运动风起云涌,在太原以山西大学为中心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学运高潮、任承统受到了民主主义的启蒙,投入运动。他笃信科学救国,立志学好科学报效祖国。1920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林科。1923年在金陵大学毕业前夕,他利用暑期独自由南京步行回山西宁武山天然林区,调查了滥伐森林与水土流失危害情况,受到该校美籍水土保持教授W.C.罗德民的赞赏,准其提前半年毕业,并留任助教。后在该校任讲师,主持森林工程与林业防冲之研究。1924年跟随W.C.罗德民教授赴山西五台山区作土壤径流与植被关系的试验研究。1926年赴淮河流域作土壤流失情况调查。后在绥远及川康黔滇等地进行垦殖及水土流失考查。1940年2月,他应聘到黄河水利委员会林垦设计委员会任常委兼总干事,主要负责黄河中下游林业垦殖与水土保持的设计工作。1940年10月,任承统筹建国内第一个水土保持试验机构,即黄河水利委员会陇南水土保持实验区,并兼任该区主任。1941年3月随林垦设计委员会办公机构由成都迁到天水。1943年辞去黄河水利委员会职务后,仍以农林部专门委员的身份,在农林部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协助工作。1945年6月至1946年6月在美国研习水土保持。回国后继续在天水水土保持试验区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任甘肃省天水陇南人民农林实验场(由原农林部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甘肃省陇南农业试验场,天水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甘肃省天水气象站等单位合并组成)主任。1950年春到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任土地利用科科长。1952年在西北农林部水土保持总站、西北水土保持委员会任总站主任及委员会委员兼办公室副主任。1954年到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即现今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工作。1958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西北分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员。1963年2月参加全国农业科学技术会议,作了综合发展我国水土保持之展望的发言,同与会代表一起讨论制定了全国水土保持十年规划,受到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中央领导接见。1966年5月退休。文化大革命中他承受了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压力。后在身体欠佳的情况下,仍然关心并进行水土保持研究工作,直到1973年7月21日因患脑溢血与世长辞。

点评: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研究的主要奠基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hnjzcrp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9-1-27 08: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1890年——中国著名机械工程学家和工程教育家刘仙洲出生

  


  1890年1月27日 出生于河北省完县。
  1914—1918年 香港大学工学院机械系,获工程科学学士学位。
  1918—1924年 崇实中学留法勤工俭学高等工艺预备班机械学教员。
  1924—1928年 北洋大学校长。
  1928—1931年 东北大学教授,兼工学院机械工学系主任。
  1931—1937年 清华大学教授。
  1937—1946年 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6—1947年 赴美国考察。
  1947—1975年 清华大学教授,副校长。
  1975年10月 逝世于北京。
  中国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890 年1月27日生于河北完县,1975年10月6日卒于北京。1913年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二年考入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1918年毕业,获“头等荣誉”毕业文凭。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历任北洋大学校长,东北大学、唐山工学院、清华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第一副校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在教学过程中,为改变中国工科教学,坚持用汉语讲课,并发奋编写中文教材,成为中国自编工科大学教科书的创始人。1933年,开始编订《英汉对照机械工程名词》,成为中国机械工程名词的统一者。他长期从事机械工程发明史的研究,并积极从事农业机械的推广和中国农业机械工程发明史的研究工作。著有《机械原理》、《热工学》、《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中国农业机械方面的发明》等。

评论:中国机械史研究的开拓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7 09: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2000年01月27日——世界著名钢琴家弗里德里希·古尔达逝世。

弗里德里希·古尔达(Friedrich Gulda,1930年5月16日—2000年1月27日),奥地利钢琴演奏家。  古尔达生于维也纳,其父亲是一位老师。古尔达从七岁开始学琴,师从 Felix Pazofsky,嗣后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分别在 Bruno Seidlhofer 与 Joseph Marx 门下学习钢琴以及音乐作曲理论。十六岁那年,他在日内瓦赢得他的第一项国际钢琴竞赛,旋即展开世界性的钢琴演奏会之旅。二十岁的古尔达即能够在纽约的卡内基音乐厅弹奏全本的贝多芬奏鸣曲,因此被称为杰出的贝多芬钢琴演奏家。
  自1950 年代之后,古尔达开始接触爵士乐,并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1956 年,他在美国新港爵士音乐节演出,随后又到美国爵士之都巴德兰特演奏。他不但写了很多的爵士乐曲,协助创立欧洲爵士交响乐团与即兴音乐学校,后来也开始在自己的演奏会中融合了古典音乐与爵士乐的曲目。然而这些在 1970 年代的混合音乐会并未受到高评价。1982 年他与爵士钢琴家 Chick Corea 开始合作,两人推出了一张混合爵士与古典乐风格,漫长的即兴演奏曲专辑 "The Meeting"。此外,他也实验过用改装的大键琴演奏巴赫的曲目。然而,这些表演,以及他特立独行的个性,并没有让他成为特别成功的跨界演奏家,反而获得“问题少年”的昵称。1999 年三月,出现谣言表示深居简出的古尔达已去世,数日后却又“复活”而令人错愕。不到一年之后,古尔达就真的因为心脏病发而逝世,享年六十九岁。
  虽然古尔达早年以诠释贝多芬的钢琴曲目闻名于世,事实上他对于演奏巴赫,莫札特,舒伯特,萧邦,德布西以及拉威尔也有自己的心得与见解。他曾表示,比较起贝多芬,他觉得自己“和海顿、莫札特和印象派作曲家心灵上更接近”。由于古尔达在中年之后受到爵士乐风的影响,除了即兴作曲外,在弹奏古典乐曲目时也会带有一些即是风格,最明显的是他晚年所灌录的莫札特专辑,他在演奏时使用了大量的装饰奏。而爵士乐的影响所产生最正面的效果则在于他到 1967 年时开始重新录制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这套全集录音兼备演奏技巧与诠释深度,也成为他在贝多芬演奏成就方面的定评。维也纳音乐学院曾经想要颁发贝多芬戒指给他,以表扬他的成就。但天生不喜欢权威的古尔达拒绝接受而将之退还。
  让古尔达的艺术成就停滞在贝多芬曲目的主要原因,或许不在于他对爵士乐的兴趣,而在于他未能追求个人琴技的突破。他曾说:“我的练琴时期是从13到16岁,之后便是寻找音乐真理的过程”,然而,对于一个钢琴家来说,音乐的真理恐怕仍只能透过对技艺的不断精链而达到纯熟的境界。
  古尔达结过两次婚,有三个小孩。其中 Paul 以及 Rico 也都是钢琴家,而古尔达的第二任妻子佑子·古尔达(Yuko Gulda,日本人,旧姓胁山)也是一位钢琴家。虽然古尔达并不喜欢教钢琴,但他在维也纳也指导过一些学生,其中包括玛塔·阿格丽希。
以演奏贝多芬钢琴曲目著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7 10: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列宁墓坐落在红场西侧,在克里姆林宫墙正中的前面。1924 年1 月27日建成,最初是木结构的,1930 年改用花岗石和大理石建造。卫国战争后,装有列宁遗体的水晶棺重新更新了。列宁墓一半在地下,一半露出地面,体表是阶梯状的3 个立方体,采用黑、红两色大理石和花岗石建成。陵墓体积为5800 立方米,内部容积为2400 立方米。墓前刻有“列宁”字样的碑石净重60 吨。墓顶是平台,平台两翼是可容纳万人的观礼台。沿黑色大理石台阶而下,可进入陵墓中心的悼念大厅。列宁安祥地躺在铺有红色党旗和国旗的水晶棺内,身穿黄色上衣,胸前佩戴一枚红旗勋章。距列宁墓不远,有列宁博物馆,里面珍藏有列宁的遗物和列宁的传记等。在列宁墓和克里姆林宫墙之间,是前苏联其他领导人的墓地。红场是莫斯科历史的见证,也是莫斯科人的骄傲。

感叹历史的变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7 10:4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心如(1976年1月27日-),台湾影视女演员、流行音乐歌手。

林心如出生于台湾台北。在17岁时,林心如便以兼职广告模特儿开始自己的演艺生涯。 1998年因出演电视剧《还珠格格》中“紫薇公主”一角一飞冲天,而被大众熟知,成为当红的偶像艺人。成名后林心如的演艺事业向多方向发展,包括接拍影视、电影,发售唱片,为多种商品作广告代言。

《还珠》之后,林心如又在大陆接连主演了, 并凭借其甜美乖巧的形象而备受广大大陆观众的关注。 时至今日,林心如目前仍为中国地区最受欢迎的偶像艺人之一。林心如更在2006年,与佘诗曼、刘亦菲、赵薇并膺“年度华人四大名旦奖”。2008年,成立“林心如工作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7 11:31: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著名钢琴家弗里德里希·古尔达逝世



   弗里德里希·古尔达(Friedrich Gulda,1930年5月16日—2000年1月27日),奥地利钢琴演奏家。早年以演奏贝多芬钢琴曲目著称,晚年则将自己的兴趣转往爵士乐与即兴音乐。
  古尔达生于维也纳,其父亲是一位老师。古尔达从七岁开始学琴,师从 Felix Pazofsky,嗣后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分别在 Bruno Seidlhofer 与 Joseph Marx 门下学习钢琴以及音乐作曲理论。十六岁那年,他在日内瓦赢得他的第一项国际钢琴竞赛,旋即展开世界性的钢琴演奏会之旅。二十岁的古尔达即能够在纽约的卡内基音乐厅弹奏全本的贝多芬奏鸣曲,因此被称为杰出的贝多芬钢琴演奏家。
  自1950 年代之后,古尔达开始接触爵士乐,并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1956 年,他在美国新港爵士音乐节演出,随后又到美国爵士之都巴德兰特演奏。他不但写了很多的爵士乐曲,协助创立欧洲爵士交响乐团与即兴音乐学校,后来也开始在自己的演奏会中融合了古典音乐与爵士乐的曲目。然而这些在 1970 年代的混合音乐会并未受到高评价。1982 年他与爵士钢琴家 Chick Corea 开始合作,两人推出了一张混合爵士与古典乐风格,漫长的即兴演奏曲专辑 "The Meeting"。此外,他也实验过用改装的大键琴演奏巴赫的曲目。然而,这些表演,以及他特立独行的个性,并没有让他成为特别成功的跨界演奏家,反而获得“问题少年”的昵称。1999 年三月,出现谣言表示深居简出的古尔达已去世,数日后却又“复活”而令人错愕。不到一年之后,古尔达就真的因为心脏病发而逝世,享年六十九岁。
  虽然古尔达早年以诠释贝多芬的钢琴曲目闻名于世,事实上他对于演奏巴赫,莫札特,舒伯特,萧邦,德布西以及拉威尔也有自己的心得与见解。他曾表示,比较起贝多芬,他觉得自己“和海顿、莫札特和印象派作曲家心灵上更接近”。由于古尔达在中年之后受到爵士乐风的影响,除了即兴作曲外,在弹奏古典乐曲目时也会带有一些即是风格,最明显的是他晚年所灌录的莫札特专辑,他在演奏时使用了大量的装饰奏。而爵士乐的影响所产生最正面的效果则在于他到 1967 年时开始重新录制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这套全集录音兼备演奏技巧与诠释深度,也成为他在贝多芬演奏成就方面的定评。维也纳音乐学院曾经想要颁发贝多芬戒指给他,以表扬他的成就。但天生不喜欢权威的古尔达拒绝接受而将之退还。
  让古尔达的艺术成就停滞在贝多芬曲目的主要原因,或许不在于他对爵士乐的兴趣,而在于他未能追求个人琴技的突破。他曾说:“我的练琴时期是从13到16岁,之后便是寻找音乐真理的过程”,然而,对于一个钢琴家来说,音乐的真理恐怕仍只能透过对技艺的不断精链而达到纯熟的境界。
  古尔达结过两次婚,有三个小孩。其中 Paul 以及 Rico 也都是钢琴家,而古尔达的第二任妻子佑子·古尔达(Yuko Gulda,日本人,旧姓胁山)也是一位钢琴家。虽然古尔达并不喜欢教钢琴,但他在维也纳也指导过一些学生,其中包括玛塔·阿格丽希。

评论:一位极富个性的当代钢琴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7 12:29:23 | 显示全部楼层
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道光帝向英国宣战。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人称为“通商战争”。(1840年6月28日-1842年8月,清朝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是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战争,战争的导火线是英国强行向中国推销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结束。因此而签署的《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香港岛也在这次战争中被割让给英国,除此之外,英国还得到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等,至于割地和赔款,对近代中国来说也是第一次。

英国方面经常称第一次鸦片战争为第一次中英战争,虽然这场战争只是鸦片战争的一部分,但有时也经常把它称作鸦片战争。这场战争一直是断断续续进行,其间的一系列战斗和军事行动相互之间并无关联。

评论:闭关锁国政策埋下了中英两国冲突的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7 14:51:5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年1月27日,中国选手郑洁(右)和晏紫在颁奖仪式上亲吻奖杯。当日,郑洁/晏紫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女双决赛中,以2比1战胜本次比赛女双头号种子雷蒙德/斯托瑟,获得冠军,实现了中国选手在大满贯比赛中的历史性突破。此前中国选手在四大满贯赛事中的最佳成绩也是由郑洁/晏紫创造的,她们在2004年曾进入澳网四分之一决赛。郑洁和晏紫都是四川选手,她们配对已近9年。新华社发

祝愿郑洁/晏紫这对中国金花能够更好的成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7 15: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各地积极迎战暴风雪 全力保障春运和节日供应(图)
2008年01月27日







1月27日,国务院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针对当前大范围雨雪冰冻灾害给煤电油运造成的严重影响,部署各项保障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马占成摄

  中国紧急应对大范围极端天气 温家宝要求坚决打好抗灾减灾硬仗
  国家减灾委、民政部针对安徽雪灾紧急启动四级响应
  各地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应对冰冻雨雪灾害
  各地各部门全力以赴应对冻灾保障生产生活   

  新华网北京1月27日电 针对近来恶劣的雨雪天气,我国各地启动应急预案,积极迎战暴风雪,全力保障春运和节日供应。



  1月27日,许多货车拥堵在合(合肥)宁(南京)高速合肥道口。当日,安徽再次大范围降大到暴雪。受恶劣天气影响,安徽境内高速公路全部封闭,合肥骆岗机场停航,合肥所有客运班车从26日起全线停运已两天,造成大批旅客滞留合肥。新华社记者 李健 摄

  记者马姝瑞自安徽报道,受暴雪影响,27日安徽省高速公路总公司所辖合宁、合巢芜、合徐、合安、高界等高速公路紧急封闭,部分司乘人员滞留。经过统一部署,安徽高速已为受困滞留的司乘人员免费提供了饮水、食物等救援物资。安徽省驿达高速公路服务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紧急驱车赶往合安高速庐江段,沿着合安线步行三公里,将从陈埠、丰乐服务区调运来的热水和方便面、饼干、矿泉水等食品免费送到滞留在冰天雪地中的司乘人员手中。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仅驿达公司所辖服务区在雪雾恶劣天气期间共出动车辆100余次,组织救援人员500余人次,提供各类救援物品13万余元,服务受困车辆2600余次、受困司乘人员9500余人,保障受困滞留司乘人员的基本需要。



  1月27日,市民在雪中前行。当日,河南省气象台发布道路结冰橙色预警,预计27日夜里到28日早晨,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将出现降雪,路表温度低于0摄氏度,将出现对交通有较大影响的道路结冰。新华社记者 朱祥 摄

  记者訾红旗自河南报道,自1月25日起,又一次大范围降雪天气已自南向北普降河南。据河南省救灾办介绍,1月19日至27日,河南省多次普降大雪,形成灾害,涉及到洛阳、信阳、平顶山、驻马店、新乡、濮阳、安阳等省辖市的22个县。

  面对接连不断的雨雪冰冻天气,河南省委、省政府要求各受灾地区的主要负责人要亲临一线,靠前指挥,切实把各项应对措施做细、做实。特别是对因堵塞滞留司乘人员,及时提供食宿、医疗等服务,确保滞留人员不受冻、不挨饿、有水喝,车辆有燃油。河南省应急办连续三次下发紧急通知,对全省的应急工作一再督促检查。

  记者沈翀、黎昌政自湖北报道,26日晚到27日的强降雪使湖北雨雪低温冰冻灾害损失进一步升级,因灾死亡人数已增加到8人。27日19时,武警湖北省总队紧急派遣百余名官兵连夜抢运2.2万件救灾棉衣、绒衣和棉被到宜昌、咸宁、黄冈大雪灾区。



  1月20日,黔东南州锦屏县电力职工抢修遭受冰冻灾害的电力设施。由于出现持续大范围的雪凝天气,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的凯里电网遭遇严重的冰冻灾害,当地电力部门已采取紧急措施,确保电网稳定运行。新华社发

  记者刘文国自贵州报道,为了加快因冰冻灾害受损严重的贵州电网抢修进度,以及保证电力供应短时间内难以恢复的城镇居民春节期间照明用电,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已紧急调集12台大功率移动式柴油发电车支援贵州省。这些车到达后,将首先保证当地指挥机关、医院等重要场所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用电,以及临时停电的铁路沿线车站的信号灯用电等。
今日国内聚焦
· 温家宝:让群众过个欢乐祥和的春节
· 国税总局:物业税6月前开征没影儿事
· 各地各部门应对冻灾保障生产生活
· 云南:十情形应予“行政问责”
· 重庆歌乐山烈士雕像遭人断头分身
· 北京市长郭金龙履新鼎言"为民"
网言网语
· 温总理北京考察春运:车票好买吗
· 湖南宜章公安局爆炸案 打黑遭反扑
· 石家庄要改名西柏坡无疑"挥刀自宫"
· 春晚节目单曝光 总导演发火下令


  据了解,为了保证更多线路受损严重短时间内难以恢复供电的县城及乡镇用电,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27日已紧急采购了200台柴油发电机,准备陆续运往目前贵州省缺电比较严重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等地,以尽快恢复这些地区的电力供应。

  记者李荣自上海报道,近期上海雨雪天气不断,气温下降,对上海本地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上海市农委已经要求各区县农业部门组织力量深入基层,加强各类农业设施的防护,组织人力及时清除农业大棚上的积雪,对棚架设施进行紧急加固,防止棚架和棚膜损坏,影响棚内作物生长。加强在田农作物的防雪防冻措施,对大棚蔬菜和西甜瓜、草莓等作物进行覆膜增温;采取多膜覆盖、电热加温等措施,切实保护好各类蔬菜和西甜瓜秧苗不受冻害。

  据上海市农委人士说,保障农产品市场供应,要在畜禽、水产、蔬菜等不同种类间形成互补和平衡。上海在加强蔬菜流通的同时,还积极组织禽蛋、水产品及其他农产品入市,确保市场供应。沪郊各地正加强家畜家禽和水产苗种的防寒保暖,对棚舍进行堵风防漏,名特优水产品亲本养殖池及时落实室温保暖措施,确保畜禽和水产苗种正常生长。

点评:2008年开始最让人担心的灾害就是雪灾,这个事件要记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0 10:21 , Processed in 0.408153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