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fly828

[历史文化♡] 金豆  留住记忆“02月20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20 11: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1961年2月20日,中国与扎伊尔建交

  概况

  扎伊尔共和国位于非洲中部。西邻安哥拉、刚果,北界中非、苏丹。东接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坦桑尼亚,南连赞比业、安哥拉。面积2 3 4 4 8 8 5 平方千米。西部沿扎伊尔河(刚果河),为通向大西洋的狭长走廊,海岸线仅长3 7 千米。

  1 4 世纪初,班图人在扎伊尔河下游建立刚果王国,扎伊尔曾是这个古代刚果王国的一部分。1 5 一1 8 世纪葡、荷,英、法、比等殖民者相继入侵。1 8 8 4 年沦为比利时国王的“私人采地”。1 9 0 8 年成为比利时殖民地。1 9 6 0 年6 月3 0 日独立,成立共和国,1 9 6 1 年2 月2 0 日同我国建交。

  居民

  有2 5 4 部族,8 4 %属班图语系的卢巴、刚果、班加拉、蒙戈、恩贡贝,及亚卢安达-乌隆迪等族,其他有阿赞德、孟格贝托、俾格米、阿卢尔等部族。居民中信天主教的占人口的1 / 3 ,其次为基督教新教等教派,主要民族语言有刚果语、林加拉语、契卢巴和斯瓦希里语,法语为官方语言。

   自然环境

  全国大部分地区为刚果盆地东部,刚果盆地在境内面积约7 5 万平方千米。除东端一小部分外,均属扎伊尔河流域,河流众多。全境分为五区:中部刚果盆地;东部东非高原大裂谷区,多洼地、湖泊、山脉和火山;北部阿赞德高原区;西部下几内亚高原区;南部隆达-加丹加高原区。赤道横贯北部。南纬5 度以北属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降水量l 5 0 0 -2 0 0 0 毫米,其中刚果盆地中部和米通巴山区超过2 0 0 0 毫米;南纬5 度以南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降水量为1 0 0 0 —l 5 0 0 毫米。

  自然资源

  矿物资源丰富,有“中非宝石”之称。铜、金刚石、锗、钴、镉、锡、锰、铀、钽的储量都居世界前列,还有镭、锂、钍、铌、钨、铝土矿、铁、金、石油和煤等。铜、铀和其它稀有金属主要集中在沙巴区境内,金刚石主要分布于东、西开赛区,金和铁主要分布于上扎伊尔区的东部边境,石油分布于下扎伊尔区的沿海地区。扎伊尔河(刚果河)水力资源丰富,水力蕴藏量估计1 亿千瓦。森林面积占全国面积5 3 %,多乌木、红木、花犁木、黄漆木等。


  经济概况

  经济以矿业为重要。采矿业发达。矿业生产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 5 %。铜占矿产总值的7 0 %。制造原子弹和喷气式飞机等必不可少的钴、钽;半导体的重要原料锗;工业用金刚石,以及锡、铜、锰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还是铀原料的重要出产国,1 9 9 2 年产铜1 5 万多吨,钴6 6 0 0 吨,钻石8 9 0 万克拉。工业以加工制造为主,有砖瓦、水泥、有色金属冶炼、服装、纸姻、制糖和小型石油提炼工厂。农业落后。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 2 %。主要经济作物有咖啡、油棕、天然橡胶、烟草、花生等。棕榈油产量居世界前列,年产棕榈油约7 万多吨,咖啡约1 0 万多吨;咖啡、天然橡胶产量居非洲前列。粮食作物以玉米、稻子、木薯为主,部分粮食需进口,主要贸易对象是比利时、法国等西欧国家及北美和日本。矿产品占出口总值的7 0 %左右,进口大部分是消费品和采矿机械设备。全国铁路5 2 5 4 千米,公路1 5 万多千米,其中沥青路2 8 0 0 千米。扎伊尔河(刚果河)干支流大部分河段可通航。

  重要城市

  金沙萨:首都。为全国最大城市和工商业中心,有纺织、建筑、食品、造船等工业。有国际航空站。卢木巴希:沙巴区行政中心,近郊是铜、铀开采中心,有规模很大的炼铜厂。有国际航空站。
 
  其它

  国庆日:1 1 月2 4 日。

  与我国建交日:1 9 6 1 年2 月2 0 日。

  货币:扎伊尔。

  时差:比格林尼治时间早1 小时;比北京时间晚7 小时。

  国徽格言:正义、和平、勤劳。

  誉称:世界原料仓库、中非宝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0 11: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196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成立于1968年2月20日。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目前中国最具实力的空间技术及其产品的研制基地和中国空间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主要从事空间开发、航天器研制、空间领域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卫星应用及空间技术二次开发等领域。还参与制定国家空间技术发展规划;研究、探索和开发利用外层空间的技术途径;承接用户需求的各类航天器和地面设备的研制并提供优良的服务。

  1970年4月24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功研制并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开创了中国探索外层空间的新纪元。

  2003年10月,神舟5号飞船载人飞行获得圆满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树立了中国航天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2005年发射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实现了多人多天的太空飞行。至2005年,研制并成功发射了68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4艘无人试验飞船和2艘载人飞船,形成了通信广播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地球资源卫星、气象卫星、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导航定位卫星和载人航天器为主的航天器制造业务领域。所研制的各类航天器在国民经济、国防建设、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航天器取得的新技术成果,移植推广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有力地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下设10个研究所、一个工厂,建立了空间技术研制试验中心,形成了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分系统研制生产、总装测试、环境试验、地面设备及应用、服务保障系统等配套完整的研制生产体系。8名两院院士、12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700多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以及一大批正在茁壮成长的航天新生代为中国空间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先后与俄罗斯、法国、巴西、美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宇航公司和空间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整星、卫星零部件出口取得突破。

  展望未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将秉承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瞄准人类探索宇宙活动的前沿,不断开创我国航天事业的新局面,为建成国际一流的宇航企业而不懈奋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0 11: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1844年2月20日,奥地利物理学家,统计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玻耳兹曼诞生于维也纳

生平简介
     玻耳兹曼是德裔奥地利物理学家。1844年2月20日生于“音乐之都”维也纳。父亲是文官;母亲是基督徒。十五岁时父亲病逝,次年弟弟夭折。家庭经济状况极端困难。青少年时代的玻耳兹曼聪明伶俐、志趣广泛,学习成绩始终在班上名列前茅。1863年,进入著名的维也纳大学学习物理学和数学专业。大学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1866年2月6日,不满22岁的玻尔茲曼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力学在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论文中,他利用原子运动轨道闭合的假设,将熵的表示与力学的最小作用原理直接联系起来,试图从纯力学的角度证明热力学第二定律。但他在博士论文中所提出的假设是难以令人置信的;证明也没有得到同行的认可。

  主要贡献
    1866年麦克斯韦相继发表了两篇关于气体动力学方面的论文,并计算出了分子速度的麦克斯韦分布律。玻耳兹曼在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力学证明遭致失败之后,随即转向研究麦克斯韦的工作领域。经过两年的研究,1868年,他在“关于运动质点活力平衡研究”的文章中,把麦克斯韦的气体分子速度分布律从单原子气体推广到多原子乃至用质点系看待分子体系平衡态的情况,把统计学的思想引入分子运动论。因此,他获得了大学任教的资格。1869年,受聘于奥地利的格拉茨大学继任马赫的数学物理学讲师职位。

   玻耳兹曼通过熵与几率的联系,直接沟通了热力学系统的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关联,并对热力学第二定律进行了微观解释。他认为,热力学第二定律所禁止的过程并不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只是出现的几率极小而已,但仍然是非零的。其经典名著:《气体理论讲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0 11:25:19 | 显示全部楼层
1907年2月20日,著名化学家莫瓦桑逝世

莫瓦桑是法国著名化学家,他在1886年制取了单质氟(F2),因此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

1906年,瑞典诺贝尔基金会宣布:把相当10万法郎的奖金授给莫瓦桑,“为了表彰他在制备元素氟方面所做的杰出贡献,表彰他发明了莫氏电炉。”同年12月,一大批莫瓦桑的学生和朋友,在巴黎大学的会议厅里,隆重举行庆祝大会,庆祝莫瓦桑制取单质氟20周年。会上, 54岁的莫瓦桑即席讲演,他在演讲的最后说:“我们不能停留在已经取得的成绩上面,在达到一个目标之后,我们应该不停顿地向另一个目标前进。一个人,应当永远为自己树立一个奋斗目标,只有这样做,才会感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人,只有这样,他才能不断前进。”在科学的事业上,莫瓦桑曾取得过重大的戌就,是一代科学巨人。然而,他成才的道路却十分坎坷,亲历许多困难和危险。

“起死回生”的药店学徒

1870年,在巴黎的一个交叉路口,有一家十分著名的老药店,名叫班特利药店。一天店铺里十分宁静,只有研杵和研钵发出的轻微均匀的响声,那是几个学徒在研磨药物,带着老花镜的老药剂师,在翻看一本很厚的书,寻找药物的化学配方。当时的巴黎,医药化学十分发达,化学家和医生都坚信,化学方法是治病救命、战胜死神的法宝。但是肉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当时的化学药品,只对少数极简单的疾病有效。在药店的学徒中,有一位机智聪明的青年,他就是莫瓦桑,正当他细心研磨药品时,突然,药店的门被撞开了,一个中年男子跌跌撞撞地冲了进来,他脸色焦黄,汗流满面,呼吸困难,眼神十分吓人,“救——救命吧——”他上气不接下气地低声说。药店的人都放下手里的工作,围在他身边。“您怎么啦?”老药剂师问:“我——中了砒霜毒,我把它当药吃了,现在——,药性已发作了——。我——肚子痛得厉害。”老药剂师慢慢地摘下眼镜,摇摇头,低声说:“已经没有办法了,在这个时候。最好的医生也无能为力了。您,还有什么话要嘱咐的吗?请快说吧,我们一定把您的遗嘱告诉您的家人。”气氛十分紧张,大家都默不作声。“请等一下!”莫瓦桑高声说。他拨开众人,挤到跟前,看了看病人,回身从药架上取来一些酒石酸锑钾、三氯化铁给病人吃“民然后又让病人服了一些其他药,结果病人病情很快就缓解了。又经两天治疗,病人完全康复了。事后,巴黎的一家小报以《“起死回生”的药店学徒》为题,报道了这件事,许多巴黎人部知道了莫瓦桑的名字。

十年寒窗

莫瓦桑1852年9月28日,出生在巴黎的一间旧房子里。在他10岁时,因生活所迫,全家迁到塞纳省的一个小村镇居住,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莫瓦桑把这个小村镇改名为莫镇。

莫瓦桑的父亲是一位铁路职工,微薄的收入,勉强维持一家人的最低生活,再无钱供子女读书。莫瓦桑一直到12岁,方勉强进了小学,放学以后还要帮助家里做些家务。全家人经常吃最廉价的食品,没有钱给莫瓦桑买书和文具。但是,这一切都没有影响莫瓦桑的学习成绩,在学校里,每次考试他都名列第一。很快。老师们都喜欢上了这个贫穷而聪明的孩子。少年时代的莫瓦桑,最喜欢学习化学,他从老师那里借来了各种化学书,如饥似渴地攻读,同时,还自己动手做各种化学实验。但是由于家庭生活十分困难,他被迫离家,到巴黎当了药店学徒。

莫瓦桑当了学徒之后,仍然坚持刻苦学习。1874年,他通过考试,获得了中学毕业证书:1877年,他又通过考试,获得了大学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他十年如一日长期自学,后来考上了法国著名化学家弗罗密的实习生,这相当于现在的研究生。他还经德勃雷教授的指导,通过了《论自然铁》的论文答辩,荣获巴黎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在学习过程中,莫瓦桑从来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他也不惧怕任何困难,有时连续十几个小时查阅资料。有一次他在实验室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不吃不喝。他的同学走进实验室时,看到他脸色苍自,眼窝深陷,眼睛周围出现了一圈黑圈,身子无力地歪在椅子上。“快,把他送回房间吧1”他的同学和实验员七手八脚地把他送回房间,但不到半个小时,他又回来了。“你不要命了吗?”同学责怪他。“您知道,实验数据马上就拿到手了!”莫瓦桑坚定地回答。同学无可奈何,只好任他去做。

莫瓦桑就是这样顽强地学习和工作,这一点成了他后来在科学上做出重大贡献的基础。

和死神搏斗

1878年,莫瓦桑在弗罗密实验室当实习生时,他的同学阿方曼,拿着一瓶药品对他说:“这就是氟化钾,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人能制出单质氟来!”

“难道我们的老师弗罗密教授也制不出来吗?”莫瓦桑问。

“制不出来。”阿尔曼十分感慨他说,“以前所有人的所有制取单质氟的实验都失败了,大化学家戴维就曾想制取,不但没有成功,而且还中了毒。1836年,爱尔兰科学院的诺克斯兄弟。在制取单质氛时,哥哥中毒死了,弟弟进了医院。此外,还有比利时的鲁那特、法国的危克雷,都在做这类实验时被毒死了。著名的盖·吕萨克也差点送了命。你要知道。亲爱的奠瓦桑,氟是死亡元素,千万别去碰它。”

“我不怕。阿尔曼,我将来一定要制出单质氟来!”莫瓦桑坚定地回答。

“那你可要倍加小心!”阿尔曼又关照了一句。

这次实验室谈话以后,莫瓦桑增加了一件心事,单质氟总索绕在他的脑海中。“单质氟,单质氟,死亡元素,死亡元素……”他有时在梦中也嘟嚷着。怎么样才能把这种“死亡元素”的秘密揭开呢?莫瓦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1885年,莫瓦桑开始制备氟。开始,他想用氟化磷和纯氧气试验。当时化学元素周期律才发现十几年,氟和氧的化学势人们还根本不了解,所以他的实验开始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事与愿违,莫瓦桑不但没有成功,还白白烧坏了两个昂贵的白金管。他连续做了数次实验都失败了,“完了,又完了,又是毫无成效!”莫瓦桑叹息着。

莫瓦桑的化学知识和化学史知识很丰富,他经多方面的研究想到:氟必然是一种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那就不能在高温下制备它,也不能用一般的化学方法,如置换反应等。“看来,只有用电解法了。”他反复思考着。莫瓦桑设想用下式获得氟的单质:

2AsF3——>2As +3F2      2PF3——>2P +3F2  

为此,必须首先获得氟化砷(AsF3)或氟化磷(PF3),然后再创造电解的条件,用电解法制取氟。莫瓦桑首先制出合格但有毒的氟化砷和氟化磷,在其中加入少量的氟化钾(KF ),研磨均匀,安装好电解装置,接通直流电。开始,反应顺利,阳极上有气泡出现,但过了一段时间,阳极上覆盖上一层砷或磷,慢慢地反应停止了。莫瓦桑也觉得自己全身软弱无力,心脏剧烈地跳动,呼吸急促而困难。“难道我也会象历史上的化学家一样,国氟中毒死掉吗,绝对不能!氟还没有制出来,要赶快离开实验室!”莫瓦桑想。但是,他哪里还走得动!不过神智还清醒,他艰难地拾起右手,关掉了电门,随后就倒在沙发椅上……。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当他醒来的时候,看见妻子路更站在他的身旁,她在低声哭泣,脸上挂满泪珠。

“亲爱的路更,我对你说过,千万别到实验室来,这里全是毒品,连空气都一样,会影响你的健康……。”莫瓦桑艰难地对妻子说着。

“亲爱的莫瓦桑,如果我不来打开通凤窗,不知你还能否醒来……,你照照镜子吧,你现在又黄又瘦,还有些发青,我打电话叫医生来,他会让你休息一个月。”妻子路更不高兴了。

“我现在一天也不能休息,制取氟的工作就要成功了!”

莫瓦桑又开始做实验了,他用了4天的功夫,把一块莹石磨成一个U形管,管中放入氟化砷、氟化磷和氟化钾的混和物。U形管的两端装上电极,接通电源。很快,在阳极上方,冒出一个接一个的气泡。被称做“死亡元素”的单质氟,终于彼制取出来了。莫瓦桑万分激动,他自己大声喊着,“氟!氟!”这是1886年6月26日:出现的奇迹。当时,莫瓦桑年仅34岁。

专家鉴定会

莫瓦桑制出氟以后向法国科学院提交了书面报告。科学院派了一个三人组成的专家组,对他的实验进行鉴定。莫瓦桑经过准备,在专家面前重做他的实验,接通电流后,他的装置好像不听话了,几十分钟过去了,竟然一个气泡也不产生。莫瓦桑恐慌极了,他满头大汗,反复操作,奇怪的是,装置就是不产生氟的气体,这使他十分羞愧和焦急。幸而专家们态度还好,他们鼓励他过几天重做。专家走后,莫瓦桑仔细检查了他的装置,他发现,原因很简单,甚至有点可笑,是由于氟化钾加得太少了,因而使U形管不导电,所以没有氟产生三天以后,他再一次在专家面前表演他的实验时,顺利地收集了4升氟的气体。莫瓦桑在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二年,即1907年,就去世了,年仅55岁,长期和毒品接触,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他逝世后,世界化学界对他表示沉痛的哀悼。不久,他的妻子路更也固哀伤过度去世了。他们的独生子路易,把他父母的遗产20万法郎,全部献给巴黎大学作为奖学金,一种叫莫瓦桑化学奖,用以纪念他的父亲;另一种叫路更药学奖,用以纪念他的母亲。有这样的好儿子,莫瓦桑和路更在九泉之下,也就心安了。

莫瓦桑一生成果累累,他曾发明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电炉——莫氏电炉,这种电炉可以简单而迅速地熔炼各种金属。他自己用它制出了铀、钨、钒、铬、钛、铝等十几种金属。他的妻子路更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铝制烹调器的人,这种烹调器是莫瓦桑在实验室中用他的电炉自己制作的。莫瓦桑还是世界上第一个制造人造金刚石的化学家。他品格高雅,爱好诗歌、音乐和绘画,他的卧室中,挂满了各种名画。

莫瓦桑一生中获得很多荣誉,他曾彼聘为好儿所大学的名誉教授,俄国还授予他科学院名誉院士的称号。他著有《氟及其化合物》、《电炉》等著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0 13:37:47 | 显示全部楼层
1947年2月20日 解放军发起莱芜战役


  莱芜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山东省莱芜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运动战战役。
  1947年1月中旬,国民党军制订了“鲁南会战”计划,企图消灭华东野战军主力,全部占领华东解放区。蒋介石亲到徐州部署,派其参谋总长陈诚到前线督战,集中23个整编师53个旅的兵力,采取以临沂、蒙阴为目标,南北对进的部署。南线以整编第19军军长欧震指挥8个整编师20个旅为主要突击集团,由台儿庄、新安镇、城头一线分3路沿沂河、沭河向临沂进攻;北线以第2“绥靖区”副司令官李仙洲指挥的 第46、第73、第12等3个军为辅助突击集团,由淄川、博山、明水(今章丘)等地南下莱芜、新泰策应。
  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副政治委员谭震林,鉴于国民党军南线兵力密集、齐头并进、稳扎稳打,曾几次调动敌人都无战机可寻,北线李仙洲集团孤军深入、兵力分散的情况,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对外装作打南线模样,待第12军占领莱芜、第73军及第46军占领新泰、博山一线后,再秘密移动全军,首先歼灭第46、第73、第12军的指示,决定放弃临沂,以第2、第3纵队在临沂以南采取宽正面的部署,佯作决战态势,迷惑敌人;以第1、第4、第6、第7、第8纵队于2月10日起隐蔽兼程北上;以第9、第10纵队从胶东、渤海迅速南下,求歼李仙洲集团。同时,布置地方武装进逼兖州,并在兖州以西的运河上架桥,伪装主力西进与晋冀鲁豫野战军会合。
  15日,南线国民党军占领临沂。蒋介石、陈诚判断华东野战军放弃临沂,是由于“伤亡过大,不堪再战”,严令李仙洲集团加速南进,实施南北夹击。华东野战军主力利用在解放区内作战的有利条件,冒严寒,踏山路,夜行晓宿,于18日到达莱芜周围地区,形成战役合围态势。 战役于2月20日发起。第8、第9纵队主力于21日在和庄地区,以伏击手段,歼灭了由博山开往莱芜归建的第73军第77师。其余各纵队经20~21日激战,将李集团指挥所及第73军主力和第46军全部包围于莱芜城。2月23日晨,李仙洲率第46、第73军向口镇方向突围。华东野战军布置袋形伏击阵地,有意放其突围,并将新赶到的第2纵队部署在蒙阴寨西北地区,防止李集团向西南逃跑。上午10时,李集团先头部队进至芹村、张家洼一线,遭第6纵队顽强阻击。12时,当李集团后尾刚撤离莱芜城时,第4纵队即以一部占领该城,切断其退路;同时,第1、第7纵队由西向东,第4、第8纵队由东向西,展开猛烈攻击,大胆穿插,分割围歼。李仙洲集团进退无路,混乱不堪,激战至17时大部被歼,李仙洲被俘。第73军军长韩浚率1000余人逃至口镇,会同新编第36师余部逃向博山,途中被第9纵队歼灭,韩浚被俘。当李集团由莱芜开始北逃时,同中国共产党有联系的国民党军第46军军长韩练成,在陈毅委派的敌军工作干部劝告下,临阵放弃指挥,造成李集团内部混乱,对莱芜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役历时3天,歼灭国民党军1个“绥靖区”指挥所,2个军部,7个师,共5.6万余人,乘胜解放了博山、淄川等13座县城,使渤海、鲁中、胶东解放区连成一片,打破了国民党军南北夹击的计划,为尔后粉碎国民党军对山东的重点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0 14:59:29 | 显示全部楼层
1990年2月20日:禁毒特别联大开幕

  1990年2月20日至23日, 联合国就取缔毒品问题在纽约首次召开特别会议进行讨论。这次大会

的正式名称是,“国际合作取缔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非法生产、供应、需要、贩运和分销问题的联大

特别会议”。大多数国家都派代表参加。会议通过的《政治宣言》宣布,全面加强国际合作,同滥用

和非法贩运麻醉药品的祸害进行斗争,大会通过了《全球行动纲领》,提出各国应采取多方面的禁毒

措施,如预防和减少毒品的非法需求,控制麻醉品的供给量,取缔非法贩运毒品,加强司法系统等。

  大会宣布,1991年至2000年为“联合国禁毒十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0 15:24:29 | 显示全部楼层
1985年2月20日
我国南极长城考察站建成

我国科学家建起了中国南极长城站

  1985年2月20日, 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南极长城站胜利建成,标

志着我国南极科学考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座南极考察站是我国南极健儿在短短的

26天内经过顽强拼搏、昼夜奋战建设起来的。加上从两艘万吨轮卸下500吨建站物资

和器材的时间, 也仅仅用了45天,长城站的落成,结束了我国南极考察初期的帐篷

时代,考察队员们再也不用住在简陋的充气帐篷里忍受风雪之苦了。

  长城站是我国在南极的第一个科学基地,每年都有科学工作者来这里度夏或越

冬,从事各项专题性的考察,人数虽然不多,但是各种设施却缺一不可,因此有人称

长城站是一座微型的袖珍城,真是一点也不夸张。

  这里有长20多米,宽10多米的气象观测场,安装有各种气象观测器,它的气象观

测记录从1985年元月开始持续不断,为南极气象科学研究积累了宝贵资料。坐落在站

区西北角的发射天线和东南端的接收天线,以及分别高达28米和24米的菱形天线塔,

构成长城站的耳目。站区北部有一座发电房,这是长城站的心脏,负责全站的供电工

作。在:号楼的后方,有贮放各种食品的库房,和贮放鱼肉鲜货的冷藏库,此外,在

站区东部有一幢绿色木板房——原为长城餐厅,现在也是仓库。

  长城站位于南极的乔治岛,我国科学工作者之所以在这里选址建站,是因为这里

有充沛的淡水源。在站区西部、西南和南部, 宽浅的山涧洼地里散布着3个小淡水

湖,离站区最近的西湖,清澈、平静,像一面莹润的镜子。湖的最深处可达10米,一

道清溪由湖中溢出,从:号楼与:号楼之间,婉蜒流过注入海湾,这便是于武衡同志

命名的翠溪。长城站的供水主要依靠它呢。此外,还有一条水量非常丰富的溪流,也

为长城站提供了充沛的水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0 20: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1987年2月20日---中国在超导体研究上获重大突破

1987年2月20日,中国在超导体研究上获重大突破。1987年2月20日,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赵忠贤等13位科研人员,首次发现了起始转变温度在100K以上的超导体,使我国在低温超导材料研究领域又一次居世界领先地位。中国的这一重大突破是于24日在中国科学院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的。超导电性是物体在极冷状态下电阻完全消失的特性。超导性的制备和使用都要在液氮温区(4.25K附近)进行,需要许多低温设备和技术,所需费用昂贵。获得液氮温区(77K附近)超导体是各国科学家们多年的梦想。中国科研人员在液氮反复试验,发现了起始转变温度为100K以上的超导体。这样就可以用液氮代替液氦作超导冷却剂,效率可以提高20倍,而成本只有液氮的十分之一。利用超导现象可以制造量子干涉器件和其他高灵敏检测器件,还可用于超导计算机、高速磁悬浮列车、无电能损耗的超导电缆等等。其中最诱人的是,利用超导体产生强磁场实现受控热核聚变反应,有希望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0 20: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1986年2月20日——被命名为“蜜蜂六号”的我国第一艘热飞艇在北京试飞成功,填补了我国飞行器在这一项目的空白。

  蜜蜂”系列飞机是我国的第一种超轻型飞机,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计并制造,其设计者为胡继忠教授。1978年11月至1979年4月,胡继忠和他的同事设计制造出了中国的第一架无线电遥控伞翼机——“蜜蜂一号”,并成功地进行了试飞;1982年,第一架超轻型飞机“蜜蜂二号”试飞成功,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1983年,又设计制造了双座双翼的“蜜蜂三号”,并进行了万里飞行实验,其优良的性能价格比使该飞机颇受欢迎。随后还改进和设计出了“蜜蜂三C”、“蜜蜂四号”、“蜜蜂十一号”超轻型飞机,其中“蜜蜂六号”为小型热气飞艇,“蜜蜂十六号”为共轴式轻型直升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0 20:33:19 | 显示全部楼层
1897年2月20日--“大清邮政”在北京开办

  1897年2月20日,“大清邮政”在北京开办,标志着我国国家邮政正式开始。当时的北京邮政总局设在北京东交民巷附近关帝庙内,下面设隆福寺、广济寺、骡马市和崇文门外蒜市口四处分局,一共只有13名职工。1905年,北京邮政总局搬到小报房胡同,1909年又迁往长安东街,当时北京城区共有支局10处、信柜26处、信筒223个、邮票代售处68个。辛亥革命后,北京邮政较稳定发展。1917年开始配备汽车1辆,1920年增为7辆。同年5月,京津间第一次航空邮运成功。1922年,北京邮政管理局搬进户部街新的邮政大楼。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0 20:56:43 | 显示全部楼层
1960年2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在黑龙江省大庆地区进行石油勘探开发大会战。大庆油田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辽盆地中央凹陷区北部,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石油生产基地,也是世界大油田之一。1976年,油田原油产量首次达到了5030万吨,跨入世界十大油田行列。此后,油田的原油产量一直稳定在5000万吨以上,创造了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连续数十年高产稳产的世界奇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0 21:04:11 | 显示全部楼层
1950年2月20日,彻底消灭了国民党在云南最后军事力量的解放大军由陈庚、宋任穷率领进入昆明城,当天30万昆明市民在拓东路与金碧路夹道欢迎,举行了盛大的迎军仪式。昆明也由此迎来了解放的曙光。  
  
    1949年12月9日,国民党云南省主席卢汉在昆明通电起义后,蒋介石任命汤尧为陆军副总司令兼第八兵团司令,率部在滇南地区继续顽抗。
  为将汤尧部歼灭于国境之村,人民解放军迅速由广西向云南急进,于1950年1月11日占领河口,封锁了中越边境;16日占领蒙自,控制了飞机场,切断了汤尧部逃往越南和空运台湾的通道,然后将汤尧部歼灭在滇南地区。
  2月20日人民解放军进驻昆明,云南省获得彻底解放。
  此役共歼灭敌军27万人,生俘汤尧等6000多人。这个战役亦称“滇南战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0 00: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1915年2月20日——巴拿马运河开通。

  

巴拿马共和国拥有和管理的水闸型运河,切过狭窄的巴拿马地峡,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其长度,从一侧的海岸线到另一侧海岸线约为65公里(40哩),而由大西洋(更确切地讲是加勒比海)的深水处至太平洋的深水处约82公里(50哩)。巴拿马运河是世界上最具有战略意义的两条人工水道之一,另一条为苏伊士运河。行驶于美国东西海岸之间的船只,原先不得不绕道南美洲的合恩角(Cape Horn),使用巴拿马运河後可缩短航程约15,000公里(8,000浬)。由北美洲的一侧海岸至另一侧的南美洲港口也可节省航程多达6,500公里(3,500浬)。航行於欧洲与东亚或澳大利亚之间的船只经由该运河也可减少航程3,700公里(2,000浬)。
  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航运要道,被誉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并被誉为“世界桥梁”。位于美洲巴拿马共和国的中部,横穿巴拿马地峡。巴拿马运河全长81.3千米,水深13米~15米不等,河宽150米至304米。整个运河的水位高出两大洋26米,设有6座船闸。船舶通过运河一般需要9个小时,可以通航76000吨级的轮船。
  巴拿马运河是由美国建成的,自1914年通航至1979年间一直由美国独自掌控。不过,在1979年运河的控制权转交给巴拿马运河委员会(由美国和巴拿马共和国共同组成的一个联合机构),并于1999年12月31日正午将全部控制权交给巴拿马。运河的经营管理交由巴拿马运河管理局负责,而管理局只向巴拿马政府负责。
  巴拿马运河的开凿过程是一段不平凡的历史。多少年来,帝国主义一直试图控制拉美国家,包括这些国家的主权领土、能源、交通等。处在这一地区的巴拿马共和国曾经就是一个受到扩张、侵占的国家,巴拿马人民在历史上总是陷入复杂的国际角逐,巴拿马运河就是最好见证。
[编辑本段]【地理特征】
  
  运河 
  巴拿马运河位於北纬9°,北美大陆分水岭在该处剧降至其最低点之一。运河并不是如一般人所想像的由东向西横过地峡。而是在大西洋一侧科隆(Colon)的入口向南通过加通水闸(Gatun Locks)进到加通湖的最宽处;然後急转向东,沿一条大致向东南的航道到达太平洋一侧的巴拿马湾。其位於巴尔博亚(Balboa)附近之终点在科隆附近之起点的东南,相距约40公里(25哩)。与运河平行的交通设施有巴拿马运河铁路和博伊德-罗斯福公路(Boyd-Roosevelt Highway)。
  船只从大西洋通过运河到太平洋时,先经由利蒙湾(Limon Bay)内长约11公里的进口航道到达加通水闸。在加通有连续3座水闸将船只升高26公尺(85呎),进入加通湖。加通湖系由查格雷斯河(Chagres River)上的加通水坝拦蓄而成,湖水源自阿拉胡埃拉湖(Alajuela Lake, 又名马登湖〔Lake Madden〕;由马登水坝拦蓄而成),面积425平方公里(164平方哩),水深14∼26公尺(46∼85呎)不等,至甘博阿(Gamboa)长约37公里(23哩)。切穿大陆分水岭的盖拉德人工渠(Gaillard Cut, 又名库莱布拉水道〔Culebra Cut〕)就是从甘博阿开始的。这条人工渠平均水深约13公尺(43呎),延伸约13公里(8哩)至佩德罗米格尔水闸(Pedro Miguel Locks)。佩德罗米格尔水闸将船只降低9公尺(30哩),进入高於海平面16公尺(52呎)的米拉弗洛雷斯湖(Miraflores Lake)。船只通过一条长约2公里(1哩)的水道,在米拉弗洛雷斯由两级水闸降低至海平面。运河的最後一段是挖掘而成的进口航道,长约11公里(7哩),船只经此进入太平洋。运河全程的底宽至少150公尺(500呎);在加通湖,航道的宽度不等,介於150公尺(500呎)至300公尺(1,000呎)之间,而在米拉弗洛雷斯湖段航道宽度为225公尺(740呎)。
  水闸 在巴拿马运河太平洋一侧的佩德罗米格尔水闸
  运河的水闸靠加通湖、阿拉胡埃拉湖和米拉弗洛雷斯湖等各湖的重力水流运作,这些湖的湖水是由查格雷斯河及其他几条河流入的。各水闸的长度、宽度和深度均一致。每组水闸都是成对的,船只可以双向同时通过。每一座闸门有两扇,宽20公尺(65呎),厚2公尺(6.5呎),固定在铰链上。门的高度为14∼25公尺(46∼ 82呎)不等;门扇由安装在闸墙凹处的电动机驱动。门扇的开合则由坐落在成对船闸闸墙上的控制塔操控,闸室的充水和放水也由控制塔操控。闸室长300公尺(1,000呎),宽33公尺(110呎),深12公尺(40呎)。
  由于水闸机械装置精巧易损,故只允许小船以自身的动力驶过水闸。稍大的船只须靠运行於闸壁顶部齿轨上的电动机车牵引通过水闸。船只在进入水闸之前,必须经过一道在入口两壁间拉直的防护链。如果一切进行得恰当无误,防护链就会落入水道底部的凹槽内。万一船只行驶太快,为安全起见,防护链就会张紧,於是船只就会撞上防护链。此时,由闸壁上的液压装置控制的防护链会自动松开,慢慢放出,直到把船只拦截停住。如果船只脱出了牵引机车的牵引,冲破防护链,越过第一道门,15公尺(50呎)外的第二道门就会保护水闸,阻止船只进一步向前。
  防波堤 
  在两边海洋的运河入口航道附近都筑有很长的防波堤。利蒙湾的东、西两面都有防波堤;西面的防波堤保护港口不受大风(gale)侵袭,而东面的防波堤则是为了减少运河航道的淤积。在太平洋这边,自巴尔博亚到3座小岛(瑙斯〔Naos〕、佩里科〔Perico〕和弗拉明哥〔Flamenco〕)筑有堤道,使得从巴拿马城浅水港口流入运河航道的带有软物质的横流改变方向。
[编辑本段]【经济】
  航运 
  通过运河的每艘船只都有一名或几名领航员领航,他们一直待在船上直到船只离开运河终点。连同等候的时间船只可能需要花15∼20个小时才能顺利通过运河。船只一旦获准通行时,其从深水到深水的平均通过时间约为9个小时。盖拉德人工渠在不进行疏浚的时候,一般可双向通行。虽然在每次船只通过时都免不了会流失大量的水,但巴拿马的丰富降水量可维持正常的运作。为节约用水,同一航向的船只,只要其大小容许,就可同时一起通过两艘或多艘船只。
  每艘船都有测量员登船查验载重量并收取通行费。船货清单、船照及其他证件均须呈验并登记。沿著航线各点都有自动海洋交通运输控制系统安排并监控船只通过。
  维护 
  在热带气候条件下,运河及其有关设施均须不断地进行维护以保持畅通。维护工作包括疏浚航道、水闸定期检修,以及机器的修理和更换。由於降雨量大和土质疏松,盖拉德人工渠两岸山丘的坍塌一直是运河建成以来时常发生的问题。因而必须经常采取防护和补救措施以保持航道畅通,并且定出加固两岸的计画,将雨水引向别处以免破坏山坡。自1970年代以来曾发生过两起严重坍塌,第一次在1974年,第二次在1986年;在两次山崩期间,坍塌地段都有一段时期只能单向通航。
  另一个威胁运河的严重问题是集水区的各条河川与溪流(乃至运河本身)的淤积和沈淀速度加快。这种恶化情况的发生是由於当地四处迁徙的农民所采行的刀耕火种农业耕作方法所致。1950年代早期运河集水区的林木还很茂密,但是到了1970年代晚期,就减少了近70%。美国和巴拿马政府均曾采取各种控制水土流失的措施。
  运河的交通 
  通过巴拿马运河的交通流量是世界贸易的晴雨表,世界经济繁荣时交通量就会上升,经济不景气时就会下降。1916年通过船只807艘是最低的,1970年交通量上升,通过各类船只高达15,523艘。当年通过运河的货物超过1.346亿公吨(1.325亿长吨)。其後,每年通过的船只数虽有所减少,但由於船舶平均吨位加大,载运的货物比以往还多。
  穿过巴拿马运河的主要贸易航线来往於以下各地之间:美国本土东海岸与夏威夷及东亚;美国东海岸与南美洲西海岸;欧洲与北美洲西海岸;欧洲与南美洲西海岸;北美洲东海岸与大洋洲;美国东、西海岸;以及欧洲与澳大利亚。
  在运河的国际交通中,美国东海岸与东亚之间的贸易居於最主要地位。通过运河的主要商品种类是汽车、石油产品、谷物,以及煤和焦炭。
  巴拿马运河管理局 
  巴拿马运河管理局负责运河的行政、营运、保护、维修以及巴拿马运河的现代化。巴拿马运河管理局是根据巴拿马宪法修正案成立的巴拿马政府自治机构,1999年12月31日正午从美国巴拿马共同组成的巴拿马运河委员会手中接过运河的管理权。巴拿马运河管理局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对巴拿马运河集水区的水资源的管理、维持和保护。集水区对运河的运作至关重要,并且还供水给运河航线两端的城市。
  巴拿马运河管理局由一个董事会领导。董事会由11名董事组成。董事长具有主管运河事务的部长级地位,由共和国总统遴选任命。董事中,1名由政府的立法部门指派,其馀9名由总统徵得内阁会议同意後任命。董事的任命须经立法议会绝对多数通过批准。
  通行费 
  在美国管理时期,运河通行费的费率是按维护和营运的成本计算的,因而运河的经费是自筹的。每次通行收取的费用根据船舶装货或载客的容量计算。1914年设定的费率实际上一直没变,持续60年之久。1973年运河的经营第一次亏损,1974年第一次调高几项费率。
  传统上,货物都装在甲板之下,通行费是按仓内所载货物计算。然而,由於船舶设计的改变,以及广泛以货柜运送货物,所以一大部分装载货物是在甲板上。通过运河的货柜货物量仅次於谷物和石油产品的装运。这些变化导致计量规则的改变和制定甲板上货柜箱容量通行费的估定办法。在巴拿马运河委员会的领导下,巴拿马运河管理局批准了在计量规章上的类似改变,并在运河移交之後仍然保持美国管理时期的通行费费率。
  从收取的通行费中,巴拿马运河管理局必须缴纳给巴拿马国库年度税费。在缴纳年度税费并付出运河的营运与维护开支後,所有的盈馀也都全部上缴国库。
[编辑本段]【历史】
  在遥远的殖民时代,巴拿马地峡是连接太平洋与西班牙宗主国的交通枢纽,每年一度的波托弗洛交易会吸引着欧洲各大商行的代理商,在这里,成吨的秘鲁白银与欧洲货物进行着有利可图的交易,巴拿马因商业和海运日益繁荣。然而,这并没有改变它从属的地位,18世纪,巴拿马是西班牙的领地,19世纪则成为新兴的哥伦比亚共和国的一个省。 也许从那时开始,巴拿马成了冒险家的乐园,官僚、军官、商人、海员、工匠、奴隶和来自加勒比海地区的代理商们充斥着这座城市。商业的兴盛对航运提出了更高要求,人们发现在狭长的巴拿马地峡开凿一条运河,沟通两大洋,将是一项事半功倍、惠及万代的壮举。其实,早在15世纪,征服墨西哥的西班牙人瓦斯科•科尔特斯就提出过修建运河的主张,但他未指明适合开凿的地点,后来,在瓦斯科•努涅里•巴尔沃亚征服巴拿马之后,1523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即神圣罗马帝国的查理五世)明确提出了开凿一条中美洲运河的主张。 当时,根据已知的勘查资料,人们列出了可供开凿运河的四个备选地点: 1、墨西哥南部的特万特佩克地峡; 2、哥伦比亚西北部的阿特拉托河附近的某个地点; 3、尼加拉瓜地峡 4、巴拿马地峡 1534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下令对巴拿马地峡进行勘查,西班牙人沿着山脊用鹅卵石铺出了一条穿越地峡的驿道,算是为开凿作了准备。从18世纪开始,西班牙殖民政府陆续派员勘查了四个备选地点,1771年,勘查了特万特佩克地峡,1779年,勘查了尼加拉瓜地峡,然而到1814年,当西班牙终于决定开凿运河时,拉美独立战争的爆发却打乱了整个计划。1823年,由危地马拉、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和哥斯达黎加五国组成的中美洲联邦共和国成立,这个徒有虚名的小国虽然拥有200万人口,但从未真正统一过,1825年,它正式向美国提出了援建运河的请求,次年6月,拉美自由之父西蒙·玻利瓦尔在巴拿马召开的国际会议上,也提出了相同建议,中美洲运河的开凿正式提上了日程。 在拟议的四个开凿地点中,巴拿马地峡以最窄(61公里)、尼加拉瓜地峡以有尼加拉瓜湖和圣胡安河可资利用,逐渐成为众望所归。 在经济上,开凿运河的好处不言而喻,随着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运日益发达,一条更为便捷的航路显然会带来很多好处,如果运河开通,纽约至旧金山的航程可以缩短16%,利物浦至旧金山的航程缩短43%,而纽约至悉尼的航程也缩短28%,意义非凡。 下令开凿巴拿马运河的是美国第十二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注意:非富兰克林·罗斯福),这是他任内的主要功绩,他也因此被美国人民雕入拉施莫尔山(即“总统山”)。
[编辑本段]【开凿权的争夺】
  在19世纪,巴拿马地峡处于哥伦比亚共和国的管辖之下,1831年-1858年,哥伦比亚改称为新格拉纳达,这个年轻的小国显然希望未来的运河能在它的版图之内,但其有限的财力又无法支撑如此浩大的工程,于是,借重外部力量成为合理的选择。然而,拉美民族天生的敏感,使得新格拉纳达政府小心地规定开凿运河的租让权只能交给民间公司,而不允许外国政府介入。
  1838年,一家法国公司曾派人对巴拿马地峡进行了勘测,卒因得不到政府的支持而作罢。1843年,新格拉纳达政府照会英、法、美、荷、西班牙等国,提议由它们合建巴拿马运河,并由各国共同保证运河未来的中立地位,但除美国以外,各国均未予理睬。
  早在1835年,美国即与新格拉纳达就开凿运河一事进行过磋商,当时无果而终,这次新格拉纳达旧事重提,美国自然乐于接受。1846年12月12日,经过历时一年的谈判,美国与新格拉纳达缔结了《美国、新格拉纳达和平、友好、航海及通商条约》,也称《彼得拉克-马利亚里诺条约》,条约共36条,有效期为20年,其中第35条规定美国获得以下权利:
  美国公民、船只、商品在其境内可以享有新格拉纳达公民所能享有的种种权利(全部免税、特权和豁免),通过巴拿马地峡的美国旅客、邮件和商品也应给予同等优惠,将来在巴拿马修建任何交通设施时,其通行权或过境权应对美国政府和公民自由开放,新格拉纳达政府不得向美国公民征收高于新格拉纳达公民的通行费用,对美国商品也不得征收进口税。
  在此基础上,美国政府也对新格拉纳达作出三项承诺:
  1、保证巴拿马地峡地带的完全中立;
  2、保证未来运河的自由通行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被中断或受到阻碍;
  3、保证新格拉纳达政府拥有巴拿马地峡的主权和财产权。
  考虑到新格拉纳达政局动荡,为防意外,美国人也还留了几手。1848年美墨战争结束后,美国与墨西哥签订《瓜达卢佩-伊达尔哥条约》,掌握了在特万特佩克地峡开凿运河的权力,1849年,又与尼加拉瓜签订《斯夸尔条约》,取得了开凿尼加拉瓜运河的特权。
  1849年,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经济飞速发展,运河的开凿日益受到各方关注,羽翼未非的美国预见到实力雄厚的英国可能会参与开凿运河的争夺,于是未雨绸缪,抢先向英国提出未来巴拿马运河中立化的建议,得到英国热烈响应。1850年4月19日,美国国务卿约翰•克莱顿与英国全权代表亨利•布尔沃在华盛顿签订了《美国和英国关于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通航运河的条约》,规定:美国和英国均不得对前述通航运河为自己取得或维持任何排他性的控制,同意任何一方均不得在该运河的要冲地区或附近建立或维持任何要塞,也不得对中美洲的任何部分实施占领和统治。条约承诺,当缔约双方发生战争时,任何一方也不能向对方封锁运河,美、英两国共同负责保护任何一方修建运河工程的财产不受侵犯,运河完工时,双方将保护它,使其不受阻碍、劫夺或不公允的没收,双方共同保证运河的中立,以使该运河永久自由开放,所投入的资本稳固可靠。通过这一条约,美国排除了英国以武力独占运河的危险。
  然而,《克莱顿-布尔沃条约》是一个充满妥协和折衷的外交文件,存在许多漏洞,它虽然使未来的巴拿马运河中立化,但文字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执行中存在极大的争议。1850年,美国耗资750万美元在巴拿马地峡修建连接两大洋的铁路,历时五年完工,1849年,一家美国公司准备开凿以格雷敦为终点的横贯尼加拉瓜的运河时,英国人援引《克莱顿-布尔沃条约》,指责美国侵犯了受英国保护的印第安人莫斯基托王国的合法权益,致使工程下马,这个挫折让美国人认识到也许在巴拿马地峡开凿运河是一个更为合算的选择。
  按照美国与新格拉纳达签订的条约,从1846年起,美国公民获得穿过巴拿马地峡的权力,潮水般涌来的美国游客带来了美元,但在对北方强邻怀有恐惧的巴拿马人看来,这种经济上的输血却几近侵略,1856年发生的一起看似偶然的流血事件就是证明。
  当年4月15日,一名美国人在巴拿马火车站购买西瓜时与摊主发生纠纷,拒付货款,双方遂起争端,由于围观的巴拿马人和美国人情绪激动,冲突很快演变成一场持续数小时的枪战。作客的美国人自然难讨便宜,死伤31人,巴拿马方面伤亡15人。事件发生后,美国的特派全权专使警告新格拉纳达政府:如果拒绝迅速赔偿损失,美国将立即占领巴拿马地峡。对此,新格拉纳达总统的回答很简单,但却形象地反映了弱小民族的微妙心态:
  硬要使任何一个地峡的过客有权向我们的公民开枪,而我们的公民必须逆来顺受,这是极不公平的,也是横行霸道的,容忍这种屈辱的民族是不配生存的!
  然而,爱国的冲动和激情的表白无法掩饰国家的虚弱。7月,2艘美国巡洋舰“独立”号和“圣玛丽”"号驶抵巴拿马,9月19日,16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登陆,占领了巴拿马火车站,这才让激动的新格林纳达政府平静下来。1857年2月,两国开始谈判,美国代表提出巴拿马城与科隆城应成为自治的自由港,两国共管以巴拿马铁路为中心的宽约40公里的地峡,巴拿马湾的某些岛屿要割让给美国,赔偿美国公民在事件中的一切损失。美国代表也表示,如果新格拉纳达政府接受这些条件,美国愿支付200万美元作为补偿。然而,新格林纳达政府显得毫无诚意,除赔偿外,它拒绝接受其它条件,谈判一直拖延到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才正式达成条约,1861年已改名为哥伦比亚的新格拉纳达承诺赔偿美国41万美元。
  1867年1月23日,因1848年的条约行将期满,哥伦比亚照会美国,要求重新谈判。12月,哥伦比亚将新约草案交给美国审议,该条约规定:哥伦比亚同意美国承建巴拿马运河,提供修建运河的地区,对未来运河的中立,由两国实行共同防御,但此时的美国忙于南北战争的重建和1868年的总统选举,因此迟至1869年1月14日,条约才正式签署。
  按照这份新约,哥伦比亚将巴拿马运河开凿权及运河地区租让给美国,租期100年,期满后归还哥伦比亚,美国政府不得将租让权转让给它国,仅可转让给私营公司。浮躁的哥伦比亚舆论认为条约迁就了美国的利益,群情激奋,3月,哥伦比亚国会否决了这个条约。
  1870年1月,两国签订了一个补充条款,规定美国军舰可以随时通过运河而对美国的交战国则实行关闭政策,哥伦比亚舆论又认为这一条款事实上使哥伦比亚成了美国的军事盟友,要求修改,结果被美方拒绝。美国的强硬态度令哥伦比亚政府感到失望,哥伦比亚舆论则认为,山姆大叔根本不急于修建运河,而只是对独霸运河区感兴趣。
  为了“惩罚”美国,哥政府改弦更张,转而把目光投向欧洲大陆,开始积极与欧洲国家商讨开凿运河的可行性,恰逢1869年,由法国主导的苏伊士运河通航,欧洲金融资本顺理成章地将目光转移到中美洲。1876年,由法国控制的洋际运河工程国际公民协会在巴黎成立,着手对巴拿马运河的开凿进行相关论证,此举得到了哥伦比亚政府的认可。
  不久,协会派出以法国军官吕西安•怀斯中尉为首的调查团赴巴拿马进行实地考察,怀斯的活动能力很强,1878年3月20日,他居然以协会的名义成功地与哥伦比亚政府达成了由法国来承建巴拿马运河的协议。规定:协会必须在五年内组成运河工程公司并完成运河工程的勘测,从第五年开始的12年内应当建成巴拿马运河;运河通航后,哥伦比亚政府每年可从运河公司的收益中按比例提成,头25年为每年5%,此后三个25年分别为6%、7%、8%,但最低数字每年不得少于25万美元,租让期为99年,期满后运河即归哥伦比亚政府所有,期满以前,租让权可转给其它公司,但不得转让给其它大国政府。
  1879年5月,协会邀请因规划组织开凿苏伊士运河而声名鹊起的法国著名外交官费尔南德·德·雷赛布为主席,召开了审议巴拿马运河问题的国际会议,英、美、德等国的代表也分别与会,会议不顾美国代表的强烈反对,通过了开凿巴拿马运河的决定。7月5日,法国洋际运河工程总公司正式成立,得到开凿运河的租让权,开始积极筹备运河工程。
[编辑本段]【费尔南德·雷赛布与巴拿马运河】
  在雷赛布的领导下,法国洋际运河公司经过数年的准备,制定了8套施工方案,最后定于1883年2月,正式动工开凿巴拿马运河,整个工程由雷赛布本人亲自主持,这使欧洲的投资者深怀信心。雷赛布是职业外交家,1825年以来,历任驻里斯本副领事助理、亚历山大领事、开罗领事、巴塞罗那总领事,最后升至驻马德里公使,因为曾在埃及、突尼斯长期工作,雷赛布在阿拉伯世界中享有相当高的威信。1854年,埃及总督赛义德帕夏授权雷赛布开凿苏伊士运河,雷赛布详细研究了拿破仑远征埃及期间,法国工程师勒佩尔对苏伊士地峡的考察报告,定下了在地中海和红海之间开辟直接通道的施工方案。由于准备充分、资金到位,运河的工程进展顺利,1859年4月25日动工,到1869年11月17日苏伊士运河就正式通航了。
  苏伊士运河的成功修建,使雷赛布的声誉达到顶峰,他成为法兰西学院院士、法国科学院院士、得到荣誉军团大十字勋章和印度星形勋章,英国皇室授予他伦敦荣誉市民称号。往昔的成功令雷赛布十分陶醉,他机械地照搬修建苏伊士运河的成功经验,而对巴拿马的特殊地形估计不足,在没有详细调研的基础上草率地制定了施工方案,结果酿成了一场灾难。
  巴拿马地峡是热带雨林气候,潮湿闷热、丛林密布、交通闭塞、地形复杂,基础设施落后,缺乏起码的施工条件,当来自55个国家的4万施工大军进驻之后,人们才发现那里简直是一个人间地狱:参天的密林中毒虫遍布,令人难以容忍,炎热的天气使可怕的疫病蔓延开来,夺走了大批工人和技术人员的生命,在加通水闸附近的希望之山上,林立的墓碑令人不寒而栗。
  比炎热气候和恶劣环境更可怕的是人为的失误,起初,雷赛布照搬苏伊士运河的经验,认为可以利用巴拿马地峡众多的湖泊修建一条海平式运河,谁知施工四年之后,傲慢的法国人才发现巴拿马地峡临太平洋一端的海面,要比加勒比海一端高出5-6米,根本无法修建海平式运河,这个过迟的发现给法国洋际运河公司以致命的打击。
  最令雷赛布烦心的还有美国人的拆台,运河的设计走向与美国人经营的巴拿马铁路平行,这主要是为了便于运输物资,但美国人根本不予配合。铁路部门对运河物资的配送百般设障,消极对待,最后逼得法国运河公司不得不以2550万美元的天价买下这条仅值750万美元的铁路,但留用的美国员工继续捣乱,破坏怠工,致使铁路根本无法正常运营。
  最后,法国运河公司在经营管理上也出现了问题,以雷赛布为首的高管层在工程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却大肆侵呑公开发行的运河股票资金;为掩盖真相,继续增发债券,公司动用大笔金钱贿赂官员,法国政府先后有150名部长和议员接受了贿赂,然而纸包不住火,到1889年,法国洋际运河公司山穷水尽,不得不宣告破产,雷赛布本人也上了法庭。
  1894年9月,为了收拾这个烂摊子,法国政府牵头另组了一家公司,接手运河工程,决定将原来的海平式运河改成水闸提升式运河,但是由于雷赛布的工程仅完成了三分之一,预算超过原计划一倍以上,剩下的三分之二又是最艰难的地段,而距离原定的竣工日期只有6年了。眼看无法按期交工,1898年11月,法方不得不请求哥伦比亚政府将工期宽限至1910年10月,为此法国愿意支付2000万法郎作为补偿。2月,哥伦比亚政府派代表尼科拉斯•埃斯格拉来到巴黎,他充分体谅法方的困难,提出只要补偿500万法郎即可,这样,法国人就以比较有利的条件得到了延期4年竣工的权力,虽然如此,完成巴拿马运河仍然是杳然无期。
[编辑本段]【《海约翰-埃尔兰条约》】
  本来,美国政府就对法国如此轻易地得到巴拿马运河的租让权,感到不满,时任美国总统的拉瑟福德·伯查德·海斯指出:美国必须把巴拿马运河控制在自己手中,它决不能放弃这种控制而将运河交给任何一个欧洲国家!
  在美国,以阿尔弗雷德·马汉和西奥多·罗斯福为代表的海权论者,非常重视巴拿马运河的战略地位,1898年美西战争期间,美国新式战列舰“俄勒冈”号为了从西雅图赶往古巴参战,居然要绕道合恩角,这一事实极大地刺激了美国政府和舆论。
  为了向哥伦比亚和欧洲国家施压,与法国运河公司抗衡,美国也组织了一个巴拿马运河工程临时协会,由南北战争的著名将军、前总统尤利塞斯·格兰特为主席,1880年,美国2艘巡洋舰驶抵哥伦比亚港口“访问”,炫耀武力,1881年2月,美国与哥伦比亚签署了一项协定:两国应在巴拿马地峡的战略要点建立海上军事防卫据点,这些据点平时由哥伦比亚人守卫,战时则由美国海军陆战队负责,不过,这项协议很快又被哥伦比亚国会否决。
  为了纾解美国的压力,哥伦比亚呼吁欧洲国家共同保证巴拿马运河的中立地位,但这一要求遭到美国政府的坚决抵制,这时的美国逐渐意识到原来的"克莱顿-布尔沃条约"是一个束缚,于是策划抛开英国,独享巴拿马运河的控制权。在1898年的美西战争之后,美国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都成为世界强国,而英国却深陷于布尔战争的泥潭,在这种背景下,英国政府决定放弃原来对巴拿马运河的分权要求,以换取美国的外交支持。
  1898年12月到1900年2月5日,英、美两国历经旷日持久的谈判,终于签署了《美国和英国关于促进建造通航运河的条约》,也称《海约翰-庞斯福特条约》,以取代原来的"克莱顿-布尔沃条约"。新约确立了美国主持开凿巴拿马运河并享有制定运河管理规定的特权,英国只保有运河通航的自由权,12月20日,美国又抛出三个修正案,进一步强化了对运河的控制,英国亦无条件接受,至此,美国完全排除了英国的干扰,可以专心对付法国了。
  法国人在开凿巴拿马遭遇滑铁卢后,1899年8月,美国派一个以海军专家约翰•沃尔克为首的技术委员会来到巴黎,与法国政府接触,探寻转让运河租让权的可能性,次年4月,又提出收购法国运河公司的要求,但遭到该公司总经理于坦和法国政府的拒绝。此后,美国加紧向法方施压,1899年12月27日,美国新泽西州成立了一家巴拿马运河公司,展开大规模游说活动,为收购法国运河公司制造舆论。此招未能奏效,美国转而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故意放风说要与尼加拉瓜合作,另建运河与巴拿马运河抗衡,这个故意散布的假消息收到了奇效,被吓懵了的哥伦比亚驻美公使马丁内兹·席尔瓦,在未请示本国政府的前提下,就匆忙草拟了一个将法国运河公司的租让权转让给美国的协议,建议由美国代替法国开凿运河,租期为100年,期满后可续租,美国可以在运河区驻军,每年只需支付给哥伦比亚政府60万美元。
  席尔瓦的草率方案遭到了哥伦比亚政府的严厉批驳,但它的内容却意外地泄漏了出去,成为美国要胁哥伦比亚的一张王牌,席尔瓦因此很快被撤职。为了给内外交困的法国运河公司施压,1901年12月,美国议会开始讨论拨款建造尼加拉瓜运河的问题,这对巴拿马运河的开凿造成了很大冲击,迫使态度强硬的法国运河公司总经理于坦辞职,新任总经理莫理斯•博无意与美国人叫板。1902年1月4日,在征得公司董事会同意后,莫理斯•博电告美国政府,愿以4000万美元的价格转让其财产和租让权,1月28日,美国国会授权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完成对法国运河公司的收购,但转让还须得到哥伦比亚政府的同意才能生效。
  这时,哥伦比亚新任驻美公使文森特•孔查接到本国政府指示:只要美国付给法国的4000万美元中有一半属于哥伦比亚,可与美国进行谈判。哥伦比亚政府的方案是:将宽度为6英里的运河区划归美国,租借期为99年,期满后运河由哥伦比亚收回,不得续租,运河治安由哥国军警负责,租金也需相应提高,但这个方案遭到美国的坚决反对。
  6月28日,美国通过《斯普纳法案》,规定美国以4000万美元取得法国运河公司的财产,并对运河区的治安作出了符合美国利益的规定,法案强调如果哥伦比亚政府拒绝上述建议,美国就着手开凿尼加拉瓜运河,并立即拨款1000万美元筹备工程。此时,巴拿马已经出现了由美国策动的独立运动,内外交困的哥伦比亚却幻想借助美国的力量平定叛乱,于是训令孔查立即接受美国的要求,并且只索取1000万美元及每年60万美元的租金。消息传出,哥伦比亚舆论哗然,孔查更是拒绝执行,11月15日,哥伦比亚外长保拉再次训令孔查无条件接受美国的建议,孔查以辞职作为抗议,11月28日,他竟作为精神病人被美国驱逐出境。
  孔查离职后,哥伦比亚驻美公使馆一秘托马斯·埃尔兰继任谈判代表,此君是亲美分子,为使美国满意,他甚至将运河年租金降至25万美元,1903年1月22日,美国与哥伦比亚签订了《海约翰-埃尔兰条约》,该条约纯粹是席尔瓦草案的粗暴翻版。哥伦比亚媒体一致认为《海约翰-埃尔兰条约》是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号召人民起来反对,甚至提出"寸权不能失、寸土不可丢"的口号。美国驻哥伦比亚公使也不得不承认:"哥伦比亚舆论在情绪上是坚决反对批准条约的,他们把这个条约看成是强国企图花几个小钱来剥夺它所享有的世界上最有价值的财富!"1903年3月17日,美国参议院悍然批准了《海约翰-埃尔兰条约》,但8月12日,哥伦比亚国会慑于公众压力,否决了这个条约。
[编辑本段]【巴拿马的独立】
  《海约翰-埃尔兰条约》遭到哥伦比亚否决后,美国转而策动巴拿马独立,这样在夺取运河的开凿权时,就不必再与讨厌的哥伦比亚国会打交道了。长期以来,巴拿马就存在独立倾向,1821年,当巴拿马最终脱离西班牙独立时,不情愿地与委内瑞拉、厄瓜多尔一起成为了大哥伦比亚联邦共和国的一员,然而,巴拿马的精英阶层对于这个纯粹由玻利瓦尔的个人魅力拼凑起来的联邦国家缺乏认同感,为此,波哥大的中央政府不得不多次用武力镇压巴拿马的独立运动,其结果是增加了仇视和膈膜。
  1830年,当所谓的大哥伦比亚联邦共和国烟消云散时,巴拿马成了新格拉纳达共和国的一个省。一方面,巴拿马的精英阶层抱怨哥伦比亚在与美国的条约中出卖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这个城市的经济又因美国游客的涌入而受益,1896年,巴拿马的人口增加到31.6万,铁路的修建和运河工程的展开,使巴拿马的精英阶层对未来充满了幻想。当美国与法国、哥伦比亚为运河租让权的问题闹得不可开交时,巴拿马的精英阶层很忧虑,他们意识到哥伦比亚国内过于激忿的爱国情绪会使运河开凿成功的前景变得暗淡,而当法国运河公司因经营不善陷入困境时,巴拿马人深切地感到了对自身利益的巨大威胁。
  与此同时,深陷危机的法国运河公司的董事和股东们也为未来感到焦虑,公司的董事兼总工程师菲利普•比诺•瓦里亚为了将公司以合理的价格出售给美国,自愿充当后者与巴拿马独立者之间的联系人,瓦里亚的想法得到美国律师威廉•纳尔逊•克伦威尔的赞同,后者是公司大股东的代言人。这样,美国、巴拿马独立者和法国运河公司组成了一个奇怪的利益共同体。当时,由于哥伦比亚政府的固执,美国有一部分人主张在尼加拉瓜开凿运河,与巴拿马运河竞争,1902年,美国会已准备为开凿尼加拉瓜运河拨款,这是瓦里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位能干的法国工程师决心让美国参议员们改变意见。正巧,加勒比海的一座活火山喷发,轰动世界,瓦里亚灵机一动,他想起几年前尼加拉瓜曾发行过一张邮票,上面有著名的摩摩通博火山喷发的照片,而这座火山就在尼加拉瓜运河开凿路线附近,虽说摩摩通博是座死火山,但邮票上印有一缕烟围绕着山顶,恰如活火山那样。瓦里亚设法搞到了90多枚这样的邮票,把它们分别寄给美国国会的参议员,邮票背后有瓦里亚的亲笔附言:“尼加拉瓜火山活动的官方见证。”意料之中的,当美国参议员们看到邮票后,他们果然否决了尼加拉瓜路线。现在,讨厌的哥伦比亚成了瓦里亚眼中的惟一障碍,为了法国运河公司能卖一个好价,游说美国人支持巴拿马独立运动,将是排除哥伦比亚干扰的最好办法。
  在巴拿马,独立运动的主要首领是大庄园主何塞•奥古斯丁•阿兰戈父子,还有托马斯•阿里亚斯、费德里科•博伊德等人。1903年3月,美国陆军部长按照总统的指示,派出情报人员到巴拿马地峡协助亲美分子组织独立运动时,就看中了阿兰戈父子,以他们为首组成了“巴拿马爱国者小组”,5月,曾任科隆省长,并长期在美国巴拿马铁路公司任职的曼纽埃尔•阿马多•格雷罗加入了“爱国者小组”,成为其首领。6月14日,美国《纽约世界报》发表文章,鼓吹如果哥伦比亚政府一意孤行,仍然为美国收购法国运河公司的租让权设障,则巴拿马人民为捍卫自身利益,应该脱离哥伦比亚而独立。 7月,“爱国者小组”开始讨论独立起义的具体计划,8月,阿马多到纽约会见了克伦威尔和瓦里亚,得到了美国政府将会支持独立起义的消息,瓦里亚表示,他已得到西奥多•罗斯总统和米尔顿•海约翰国务卿的明确承诺,美国政府将承认巴拿马独立并保护革命者。
  9月1日,美国国务院将起义需要的文件等物品交给了瓦里亚,包括军事计划、密电码、独立宣言文稿、巴拿马宪法、国旗等等,瓦里亚自己预支了50万法郎给阿马多,作为起义经费。10月20日,阿马多返回科隆,他虽对此行的成果感到欣慰,但又觉得光凭一个法国人的承诺,就拿自己的命运、事业甚至生命去冒险有些不妥,关键时刻,阿马多的妻子多尼亚•玛丽亚给了他巨大的精神支持。这时,经过革命者的游说再加上5万美元的赠款,哥伦比亚驻军司令埃斯特万•乌埃尔塔斯决定加入“爱国者小组”,这对起义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很快,阿马多又用3.5万美元收买了一位哥伦比亚炮艇艇长,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哥伦比亚政府终于察觉了巴拿马政局的异常动向,立即派2名将军率领40名士兵乘一艘炮艇前往科隆,以防非常事变,但此时美国巡洋舰“纳什维尔"”号突然开进科隆港,公开阻止哥伦比亚军队进入巴拿马城。11月3日,两位将军刚到巴拿马城,下午17时就被已经叛变的乌埃尔塔斯逮捕了,阿马多通知美国领事馆,巴拿马已经与哥伦比亚正式脱离关系,阿兰戈父子在巴拿马城的大教堂广场,当众宣布成立巴拿马临时执政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包括巴拿马精英分子和美国铁路公司的高级职员。当晚,巴拿马市议会举行特别会议,承认了这个新政权,11月4日,巴拿马举行群众,宣布独立,推选阿马多为共和国首任总统,阿马多在会上致辞时高呼:“巴拿马共和国万岁!罗斯福万岁!美国万岁!”的口号,成为世界外交史上的一个趣闻。
  对于巴拿马的独立,一位美国参议员写道:巴拿马人民是站起来了,像11个人一样!因为巴拿马独立起义是在美国支持下,由7个巴拿马人和34个美国人策划的。古斯塔夫•阿道夫•梅利安德写道,"巴拿马是为了便宜而嫁给美国",是一个"损害主权的杂种国家"。埃里克•莱昂则认为,巴拿马是一个"得了萎缩症的国家"。巴拿马独立后,美国立即催促新政府签订运河条约,瓦里亚被巴拿马政府任命为驻美国公使,授予签订运河条约的全权。
  1903年11月18日,美国与巴拿马共和国签订了《美国与巴拿马共和国关于修建一条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通航运河的专约》,简称“美马条约”或“海约翰-布诺•瓦里亚条约”。条约规定,美国保证巴拿马的独立,巴拿马把宽10英里、面积1432平方公里的运河区交给美国永久占领、控制,巴拿马湾中的一些岛屿也交给美国使用,美国一次性付给巴拿马1000万美元,自1913年起,每年支付25万美元,第三条甚至明确规定巴拿马共和国不得在运河区执行国家主权,这就把运河区变成了国中之国。第五条规定美国拥有对巴拿马运河和铁路公司的全部财产的永久垄断权,第八条规定法国运河公司和铁路公司的全部财产和权利均须转让给美国,第二十四条规定,今后巴拿马共和国的政治形势无论发生什么变动,都将不得影响本条约规定给予美国的权力。条约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美国有权对巴拿马城和科隆城进行干涉,以维护公共秩序。
  美国人的介入使巴拿马运河工程全面恢复,预算得到了控制,工期大大提前,1904年8月15日,完成了试航,1920年6月12日,巴拿马运河正式通航。在几十年的运河开凿史上,共有近3万人因伤病致死,其中包括不少中国工人。
[编辑本段]【美国与巴拿马运河】
  在传统的观点看来,美国人是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了巴拿马运河,并掠夺了本应属于巴拿马人民的财富。事实上,当1903年的条约签订时,西奥多·罗斯福高兴地说:“我拿到了地峡!”塞缪尔•早川教授则说了一句令人费解的评语:“我们是正当地偷窃了它!”
  也许,巴拿马人有理由抱怨现实的不公平:1903年的条约损害了巴拿马的主权,使巴拿马成了美国的保护国,巴拿马人被排除在运河管理机构之外。据巴拿马运河管理委员会的统计,从1914年运河通航后的86年中,共有约82.5万艘各种船只通过巴拿马运河,通过运河的货运量约占世界贸易货运量的4.3%。自1920年运河向国际开放至20世纪80年代末的60年中,美国从运河过往船只中收取的费用高达450亿美元,而巴方仅得11亿美元。
  如果说拉美是美国的后院,那么,巴拿马就是大门。美国在运河区常驻重兵,先后建立了14座军事基地或要塞,并成立了“加勒比海司令部”,后又扩大为“南方司令部”,负责美国本土以外西半球的三军行动。巴拿马运河区的美军基地有太平洋沿岸的克莱顿堡陆军基地、阿马多堡、罗德曼海军基地、霍华德空军基地和阿尔布鲁克空军基地,以及大西洋沿岸的加莱塔岛海军电子通信中心、谢尔曼堡陆军丛林作战训练中心和科科索洛空军基地。冷战时期,有6.5万名美军官兵和数千名文职人员部署在运河区内,密度之高可谓全球第一。
  对于美国与巴拿马的关系,1927年10月2日,一位巴拿马外交官曾在《纽约时报》上作过如下自嘲性的陈述:“当你以卵击石时,卵碎;换言之,当你以石击卵时,卵碎;美国,石也,巴拿马卵也;无论何种情况,卵皆碎矣。”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巴拿马似乎也应该感谢美国对运河的占领和控制。20世纪初,在弱肉强食瓜分世界的狂潮中,弹丸小国巴拿马能够幸免于难,美国的因素无疑是决定性的,在巴拿马的精英阶层看来,美国的控制或多或少"是开明和讲道理的"。
  曾经有一个时期,两位巴拿马建国元勋-阿马多与乌埃尔塔斯间的矛盾变得不可调和,后者掌握着一支250人的军队,以巴拿马的“考迪罗”自居,阿马多向美国求助,美国大使威胁说,如果乌埃尔塔斯试图建立军事寡头统治,美国海军陆战队将予以干涉。无奈中,乌埃尔塔斯只得宣布辞职,阿马多趁机解散了军队,这从根本上保证了巴拿马政体的延续性。
  最初,运河区对美国货物实行免税政策,这对严重依赖关税的巴拿马经济是一个沉重打击,稍后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废除了它,代之以“威廉•塔夫脱协定”,允许巴拿马对某些进入美国控制区的货物征税,从而使巴拿马的经济重获生机。
  在运河管理机构中,职员被分为好几个层次,来自美国的白人占据了所有黄金级职位,他们的待遇非常优厚,收入免税,且薪酬超过美国本土25%以上,食宿、医疗都是免费供应,还可在内部商店买到价格低廉的商品。在白银级职员中,主要是来自英属西印度群岛的黑人,绝大多数是巴巴多斯人,他们成群结队地定居下来,这令巴拿马人非常反感。
  虽然巴拿马人被排斥在运河管理机构之外,并不公平,但他们必须承认,巴拿马人尚不具备黄金级职员的技术素养,也不具备黑人的劳动素质,这是客观现实。长期以来,巴拿马人已经习惯于把美国看成侵略者,认为这个北方强邻掠夺了本应属于自己的财富,然而他们却对自己没有能力单独开凿运河这一关键问题视而不见。
  事实上,巴拿马人无法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历任总统都受到贪污腐化的指控,骚乱是周期性的,为了稳定巴拿马的经济,在1923年和1928年,美国两次借款450万和1200万美元给巴拿马政府,1916年,美国驻运河总督理查德·布拉奇福德将军还为巴拿马引入了公共卫生设备,尽管如此,在运河区之外,美国公民经常无缘无故地遭到杀害。
  至于运河的收益,虽然1903年的条约早有规定,但为了照顾巴拿马的利益,美国还是不断加以调整,偿付额在1936年到1945年增至每年43万美元,从1955年起增至每年193万美元,而当年,埃及从苏伊士运河总收入中分得的比例只是7%。1977年美国和巴拿马签署《巴拿马运河地位和永久中立条约》时,又规定1999年12月31日之前的过渡期,每年从通行税中支付给巴拿马5300万美元,再支付1000万美元为使用费,当运河收入允许时,另支付1000万美元作为年金。按照条约,巴拿马几乎不需要任何付出,就获得了巨大的收益。
  在运河管理机构中,巴拿马人员的比例的逐年上升,曾经高达7000人的来自西印度群岛的职员一再被裁减,1951年,新的巴拿马运河公司成立,黄金和白银级区分被废止,美国雇员25%的超额薪酬也被取消。1953年,巴拿马又提出实行基于美国标准的单一工资标准,工资等级按1936年的外汇平价计算,其实这个绝对平均主义的计划,将导致运河公司完全破产。
  1973年3月,巴拿马为了争取签订一项有利于自己的正当的和公平的条约,将巴拿马运河相关问题提交联合国审议,但在形成决议时遭到美国的一票否决。
  在巴拿马人看来,运河是一个聚宝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巴拿马运河通行能力有限,由于采取水闸提升式而非海平式方法开凿,运河目前只能通过具有2000-3000TEU的载箱能力的第三代集装箱船舶,从1972年开始,运河的经营已经出现亏损,技术老化的倾向日益明显,它已经不再是财富的代表,作为一种正在缩水的资产,其收入不到美国GDP的1%。
  虽然如此,当1977年,吉米•卡特政府准备与巴拿马签订交还运河的条约时,美国舆论仍一片哗然,1978年3月16日,条约在参众两院以极其微弱的多数获得通过。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巴拿马运河永远是星条旗下的财产,当被问及如果将来巴拿马政府以“维修”为理由关闭运河,美国会如何应对时,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有一句名言:“如果那样,美国军队就会进去关闭并维修巴拿马政府。”
  也许,罗纳德·里根在1976年总统竞选中喊出的一句口号,可以作为对巴拿马运河地位的最终评价:我们买下了它,我们付了钱,它(巴拿马运河)是我们的!


评论:巴拿马运河的开通大大的缩短了亚欧之间的航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0 00: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1966年2月20日,美国海军五星上将切斯特·威廉·尼米兹逝世,享年81岁。



  切斯特·威廉·尼米兹(Chester Wiliam Nimitz,1885~1966年)。1885年2月24日,尼米兹出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弗雷德里克斯堡。1901年9月,尼米兹考入安纳波利斯的美国海军学院。4年之后以优异成绩毕业,赴战列舰上实习。1907年1月实习期满即获海军少尉军衔,成为“帕奈”号炮艇艇长,同年7月又成为“迪凯特”号驱逐舰舰长。尽管曾因工作疏忽大意而受到警告处分,但仍于1909年越级晋升为海军上尉并改任潜艇军官,先后出任“潜水者”号、“甲鱼”号、“独角鲸”号等潜艇的舰长,晋升上尉。

  1917年8月,尼米兹海军少校由油料供应船副船长调任大西洋舰队潜艇部队司令罗比森的工程副官,受后者的影响而开始将主要精力集中到指挥和人事方面。1918年秋至1919年初,就任海军作战部潜艇设计委员会高级成员,此后出任“南卡罗莱纳”号战列舰副舰长。1920年6月,奉命前往珍珠港修建潜艇基地。同年年底,晋升为海军中校,就任基地司令兼第14潜艇分遣队司令。

  1922年,尼米兹进入海军军事学院深造。在听课和演习之外,广泛阅读战略战术著作、战争史、海军史和名人传记,接受了以航空母舰为中心的环形编队思想。尼米兹认为,这次深造比其他任何经历都重要,为他后来在战时担负指挥工作奠定了基础。1923年6月,尼米兹出任战列舰舰队司令罗比森的副官、助理参谋长和战术官,在罗比森的支持下进行环形编队试验和演习。1925年10月,罗比森晋升为美国海军总司令,尼米兹仍任其副官、助理参谋长和战术官。

  1926年秋,尼米兹调任伯克利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海军科学与战术教授,组建海军后备军官训练团。1928年1月,晋升为海军上校。1929年6月,改任圣迭戈第20潜艇分遣队司令。两年之后升任圣迭戈驱逐舰基地司令。1934年出任“奥古斯塔”号重型巡洋舰舰长。

  1935年,尼米兹调任海军部航海局(现为人事局)局长助理。因航海局长经常不在办公室而海军部长又体弱多病,尼米兹经常代理局长职务并代行部长职权。1938年6月,尼米兹晋升为海军少将。同年7月,出任第2巡洋舰分遣舰队司令,稍后因病改任第1战列舰分遣舰队司令。

  珍珠港事变后,根据罗斯福的指示,尼米兹于1941年12月17日晋升为海军上将,赴珍珠港接替金梅尔海军上将出任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为了重建太平洋舰队并战胜日本海军,尼米兹并未急于惩处失职人员,而是选拔重用英勇善战的军官(如哈尔西、斯普鲁恩斯、特纳、史密斯等),重建指挥系统以协调太平洋战区的海陆空三军力量,承接调拨给战区的人员、武器和补给物资,参与华盛顿的最后决策以制定横跨太平洋而战胜日本的战略计划,亲自筹划切实可行的作战行动。

  1942年1月,在尼米兹的决策下,美国海军的两艘航空母舰组成联合编队,突袭了日军控制的马绍尔群岛和吉尔伯特群岛,一举击沉了日军潜艇2艘、运输船1艘和小型船只8艘,并炸毁了岸上的部分设施。这是"美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得分"。它的成功,振奋了美军的士气。

  接着,尼米兹又开始策划对日本首都东京的空袭行动。这一计划因困难重重,在2月份曾被束之高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美军所有太平洋基地均离东京过远,实施这一计划只有依靠航空母舰,而航空母舰上的轰炸机航程又很有限。发动这样一次袭击,航空母舰过于靠近日本机场十分危险。陆军建议使用B-25轰炸机,詹姆斯·H·杜立特中校训练了从航空母舰甲板上起飞的16名机组人员。经过审慎研究,决定用航空母舰把轰炸机运至日本以东500海里的区域,飞机空袭东京和其他日本城市后,到中国沿海机场降落。于是,从大西洋调来了新航空母舰"大黄蜂"号以搭载旧金山附近阿拉米达机场的B-25型轰炸机。而"大黄蜂"号因为在飞行甲板上装载了陆军轰炸机,不能再用它的飞机进行侦察巡逻.需要另一艘航空母舰将其护送到日本海域。4月18日,16架B-25轰炸机满载炸弹从"大黄蜂"号甲板上腾空而起,在短短几小时内,飞抵东京、名古屋、横须贺、神户等城市上空,投下炸弹和燃烧弹后顺风直飞中国。空袭东京的行动虽未取得重大的直接成果,却从心理上打击了日本的嚣张气焰,振奋了美国的民心士气。在日本,亿万臣民目瞪口呆,天皇裕仁深感震惊,山本五十六再三请罪。在美国,朝野上下大受鼓舞,悲观情绪一扫而光。

  鉴于珍珠港事件的教训,尼米兹大力加强太平洋舰队情报机构的建设。情报机构设法从被击毁的日本潜艇中找出日本海军密码本,致使日本海军的电文得以破译。通过情报破译,尼米兹得知日军企图攻占图拉吉岛并进而夺取新几内亚的莫尔兹比港,参战兵力包括由2艘航空母舰、3艘重巡洋舰和6艘驱逐舰组成的突击部队,由1艘航空母舰、4艘重巡洋舰和1艘驱逐舰组成的支援掩护部队,以及由1搜巡洋舰和6艘驱逐舰护航的登陆部队。为了迎击日军,尼米兹将2艘航空母舰、8艘巡洋舰和11艘驱逐舰紧急编成特混舰队,由弗莱彻海军少将指挥前往珊瑚海。此次作战由舰载飞机进行,双方的水面舰艇互不照面,故珊瑚海战役可谓第一次航空母舰会战。战役从5月3日日军攻占图拉吉岛开始。次日,日军分乘14艘运输船由l艘轻巡洋舰和6艘驱逐舰护航,驶往莫尔兹比港;美国"约克敦号"航空母舰的舰载机攻击图拉吉,击沉驱逐舰1艘、毁伤其他舰船数艘,导致日本航空母舰机动部队南下。7日,日本机群击毁美国1艘驱逐舰、重创1艘油料船,美国机群则击沉日本"祥凤号"轻型航空母舰。8日,美国"列克星敦号"航空母舰被日本机群击沉,尼米兹命令美军撤离战场。珊瑚海海战,美国的直接损失较日本为大,但是,尼米兹挫败了日本攻占莫尔兹比港的企图,使日本的2艘航空母舰无法及时恢复战斗力(其中之一未能参加中途岛战役)、对后来美国在中途岛的胜利产生了积极影响。

  根据对大量情报的分析,尼米兹判断中途岛将成为日军的作战目标,决心适时组织反击作战。他将仅有的2艘航空母舰"企业号"和"大黄蜂号"从南太平洋调往夏威夷,编组两支特混舰队,开往中途岛东北200海里处隐蔽待机(后来紧急修复的"约克敦号"航空母舰亦赶来参战);向中途岛增派B-17"空中堡垒"轰炸机、B-25轰炸机、俯冲轰炸机和战斗机;将潜艇全部部署在中途岛西北海域,于5月14日命令太平洋舰队进入全面战备状态。5月25日,情报机构甚至破译了日本联合舰队的作战计划。尼米兹命令加强空中搜索,力争先机制敌。6月4日,美机先发现日本舰队,开始交战。日本参战部队有机动舰队、主力舰队、中途岛攻击舰队、北方舰队和先遣舰队,拥有各种战舰约160艘;美国参战部队为航空母舰攻击舰队,下辖第16特混舰队、第17特混舰队和第11特混舰队,拥有各种战舰约50艘,力量对比处于劣势。日机轰炸中途岛使美军遭受重大损失,美机则击沉日本2艘航空母舰。6月5日,中途岛海战结束。美国损失"约克敦号"航空母舰、l艘驱逐舰、150架飞机和307名官兵;日本损失4艘航空母舰、1艘重巡洋舰、322架飞机和3500名官兵,1艘战列舰和2艘驱逐舰受创。尼米兹情不自禁地宣称:"先生们,今日已报珍珠港之仇!"

  尼米兹和金决定实施以攻占瓜达卡纳尔岛和图拉吉岛为目标的"瞭望塔"作战计划,通称瓜达卡纳尔战役。1942年8月7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图拉古岛和瓜达卡纳尔岛的登陆作战获得成功,但掩护登陆的特混舰队在日本海军的攻击下被迫撤离。在随后的萨沃岛作战中,美国海军失利,损失4艘巡洋舰和1000余名水兵。为了收复瓜达卡纳尔岛,日军动用人称"东京快车"的驱逐舰运送陆军增援部队。该岛美军则固守待援。8月24日至25日,东所罗门群岛作战展开,美国舰载机击沉日本"龙骧号"航空母舰,日本舰载机则重创美国"企业号"航空母舰和1艘驱逐舰。10月8日,尼米兹任命哈尔西接替戈姆利任南太平洋战区最高司令以改善战场指挥。10月26日,两方在圣克鲁斯岛海域交战,美国损失"大黄蜂号"航空母舰和74架飞机,日本仅有2艘航空母舰略受创伤、损失100架飞机,美国再次遭到战术性失利。瓜达卡纳尔岛争夺战更趋激烈。11月12日晚至13日,瓜达卡纳尔岛海域发生巡洋舰大战,美国损失近1000名官兵和2艘巡洋舰,另有2艘巡洋舰受创,日本损失1艘巡洋舰。14日,美国海军向日本运输舰队发起反击。15日,瓜达卡纳尔岛海域发生战列舰交战,日本损失2艘战列舰、l艘重型巡洋舰、3艘驱逐舰、11艘运输舰和几十架飞机,联合舰队再也不能以如此沉重的代价去支援陆军的作战行动了。1943年2月,瓜达卡纳尔岛日军被迫撤离。瓜达卡纳尔战役的胜利,标志着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开始由战略防御态势转为战略进攻态势。但是,在1943年6月以前,日本联合舰队仍占据力量优势,拥有10艘航空母舰(舰载机480架)、9艘战列舰、30艘巡洋舰、98艘驱逐舰,但舰载机飞行员伤亡过多;美国太平洋舰队仅有3艘航空母舰(舰载机217架)、6艘战列舰和25艘巡洋舰。

  1943年5月,盟军决定沿中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两条路线向日军进攻,中太平洋作战由尼米兹指挥,西南太平洋作战由麦克阿瑟指挥,以逐岛进攻为基本战略。11月20日,尼米兹下令发起吉尔伯特群岛战役。由于美军炮火准备时间太短和日军防御工事极为坚固,美军耗时3天、牺牲1300人才攻占塔拉瓦岛。有鉴于此,尼米兹决定改逐岛作战方针为越岛作战方针,即对某些岛屿围而不打(使之困死),越过这些岛屿而进攻关键性岛屿。是年年底,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完全转归盟军。

  尼米兹将下一个作战目标指向马绍尔群岛的心脏。作战始于1943年12月31日。此役注意足够的炮火准备,并一再运用夺取日军机场而压制周围地区的战术,战役于次年2月结束。此后,尼米兹决定不对5万日军坚固设防的特鲁克群岛发起突击而先用航空母舰舰载机实施猛烈轰击,然后绕过该岛前进。接着,尼米兹锋芒直指马里亚纳群岛。1944年3月,美军炮击帕劳群岛,6月15日,开始在塞班岛登陆。日本联合舰队赶来对阵,损失3艘航空母舰和315架飞机。7月9日.美军以伤亡1.65万的代价攻陷塞班岛,歼敌约3万。

  尼米兹和麦克阿瑟之间曾就此后作战方向发生争执。前者主张先获得棉兰老岛空军基地,孤立吕宋,进攻台湾和中国沿海,继而打击日本本土;后者则主张迅速攻占菲律宾并获得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支持。尼米兹派哈尔西率第3舰队参加解放菲律宾的作战。

  1944年12月,尼米兹晋升为海军五星上将。到1945年初,太平洋日军伤亡和被困人数约为75万,共损失19艘航空母舰、12艘战列舰、34艘巡洋舰和125艘潜艇。

  攻克硫黄岛之后,1945年4月1日,尼米兹命令向冲绳岛发起突击,守岛日军殊死抵抗,"神风"攻击队则向美军舰船发动自杀性进攻。6月22日,该岛陷落。美军伤亡近5万,日军伤亡近12万。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之后,1945年9月2日,尼米兹代表美国参加日本投降仪式。战争期间,尼米兹获得3枚优异服务勋章,10月5日被美国政府定为"尼米兹日"。

  1945年11月,尼米兹出任美国海军作战部长,继续强调海军的重要性。1947年11月任期届满卸任。与波特合著有《海上力量:海军史》和《太平洋的胜利:海军的抗日战争》。1966年2月20日,尼米兹病逝于美国旧金山。在最后的弥留之际,尼米兹上将要求死后葬礼从简,并把他埋葬在太平洋岸边的夏威夷的国家公墓里。因为这位来自深山的海军上将,希望在公墓里可以朝夕不停地眺望他曾经创造出盖世伟业的蔚蓝色太平洋。

  为了纪念尼米兹,,美国把70年代开发的一级核动力航空母舰以尼米兹命名,该级航母共十艘,是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航母。

  尼米兹级的首舰即尼米兹号核动力航空母舰。同时也是该级核动力航母中,唯一不是以前美国总统的名字命名的一艘。


  评论:美国最杰出的军事统帅之一,二战战绩辉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0 00: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1547年——爱德华六世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成为英格兰国王。



爱德华六世(英文名Edward VI,1537年10月12日-1553年7月6日),英国国王,1547年1月28日到1553年7月6日在位。
亨利八世独子。母亲是其第三位王后—珍·西摩,在生下爱德华六世之后的第12天过世。九岁即位,舅父萨默塞特公爵爱德华·西摩(Edward Seymour, 1st Duke of Somerset)摄政。坚持其父亲的国教政策。1549年萨默塞特公爵在宫廷斗争中失势,诺森伯兰公爵(John Dudley, 1st Duke of Northumberland)摄政。由于国王年轻病弱,在位六年便去世。由于爱德华六世生前不曾结婚,因此死后并无遗下任何子嗣,便由他祖父亨利七世的外曾孙女—琴·格蕾继承王位。

评论:爱德华巩固了亨利八世所建立的英国圣公会,基本上完成了英国的宗教改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0 00: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殉难(1933年)-----


  

小林多喜二生于1903年10月13日。他家祖辈是村里的地主,到了父亲这一代,一个颇为富有的家庭竟不可挽回地败落下来,变成佃户。
  小林多喜二在小樽度过了他的童年。人民的苦难给这位未来作家的心灵刻下了永不消失的印记。他不仅在《龙介和乞丐》、《杀人的狗》等作品中真切地再现了童年的一幕,而且这一时期的生活,对他的全部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929年,小林多喜二完成了猛烈抨击天皇制国家本质的杰作《蟹工船》。小说最初发表在《红旗》上,日本政府立即下令禁止发售。但作品仍以惊人的速度销售着,单行本也被抢购一空。中国在1930年最先翻译出版了这部名著,小林多喜二专门为中国读者写了序言。战前的日本,天皇是至高无上的神,谁都不能对他表示怀疑和不敬。而小林多喜二却在《蟹工船》里第一个指出,天皇是吞食人民膏血的魔王。因此东京的警察当局以对天皇不敬的罪名,把他逮捕入狱。
  小林多喜二在1927年矶野佃农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并创作了中篇小说《在外地主》。这部小说是日本20年代农村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的艺术总结。
  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经过以小林多喜二、德永直为代表的创作活动,以及藏原惟人、中野重治等杰出评论家的理论活动,已经形成一支左右文坛的巨大力量。这引起了日本反动政府的恐慌,他们加紧了对革命文学的镇压。东京警察当局再次把小林多喜二投进监狱,到1931年1月22日被保释出来,小林多喜二被囚禁达7个月之久。出狱后,小林多喜二又写了中篇小说《组织者》、《新女性的性格》(后改名《女子》)和长篇《转形期的人们》。
  小林多喜二在1931年10月参加了日本共产党,担负着作家同盟内党的工作。镇压开始后,他连续发表文章,分析当时的形势,给文化运动继续发展指出方向。与此同时,他又着手恢复、整顿组织,积极开展反对侵华、反对白色恐怖的斗争。这期间,他又完成了《地下党员》和《地区的人们》两部中篇小说。其中,《地下党员》是小林多喜二以国内反对侵华战争为背景,以自己的地下生活经历为素材写成的一部不朽名著。
  1933年2月20日,小林多喜二在东京被捕入狱。当天晚上,他因遭受毒打牺牲在狱中,年仅29岁。
  鲁迅获悉小林多喜二逝世,寄去了悲愤的吊辞,还发起了为他的遗属的募捐活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也发表了抗议书。鲁迅在吊辞中说:“中日两国人民亲如兄弟,资产阶级欺骗人民,用血在我们中间制造鸿沟,并且继续在制造。但是无产阶级和它的先锋队正在用自己的血来消灭这道鸿沟。小林多喜二同志的死就是一个证明。这一切我们是知道的,我们不会忘记。我们正在坚强地沿着小林多喜二同志的血路携手前进”。


《蟹工船》封面


评价:历史不会忘记这位日本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0 00: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1886年2月20日库恩·贝拉诞辰
  
  1886年2月20日,是匈牙利共产党创始人库恩·贝拉的生日。库恩出生在特兰西瓦尼亚莱列村。中学时代,他就参加了匈牙利社会民主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被征入伍,在对俄作战中被俘。1917年夏,他参加俄国布尔什维克党。1918年11月6日,他化名谢拜什捷·艾米尔少校回到匈牙利。
  当时,匈牙利由于受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奥匈帝国军事上的溃败,国内民主民族革命高涨。1918年11月16日哈布斯王朝被推翻,宣布共和国成立。但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的匈牙利自由资产阶级却在列强的支持下,力图阻止革命的发展。1918年11月20日,匈牙利共产党成立,库恩被选为党中央书记,向全党提出了“解除资产阶级的武装,武装无产阶级,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口号,使革命斗争得以继续发展。1919年2月,资产阶级政府逮捕了以库恩为首的绝大多数匈共中央委员。1919年3月匈牙利政府因丧权辱国被迫下台,让位于社会民主党。社会民主党为了取得共产党的支持,释放了库恩。1919年3月21日,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库恩也就成了这个新政权的实际领导人。4月16日起,新政权遭到列强全线的武装入侵,库恩立即发动工人群众,奋起保卫新生政权。最后终因担任红军参谋长的茹利耶尔的叛卖而失败,成千上万革命者被杀害和监禁,库恩也被迫流亡于国外。1924年10月又秘密回到维也纳。并于1925年又重建了匈牙利共产党。1928年,库恩因革命而遭奥方逮捕,被判驱逐出境。之后,他一直侨居在国外,直至1939年11月30日逝世。
  人民为了纪念他,在首都布达佩斯至今仍设有库恩·贝拉广场,并矗立着他的塑像。

评论 匈牙利共产党创始人,在“大清洗”中被执行死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0 00: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1966年2月20日
江青说文艺界被黑线专了政



  1966年2月20日,受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林彪的委托,江青在上海召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形成《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

  该《纪要》讲“文艺界建国以来被一条与毛主席思想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这条黑线就是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现代修正主义的文艺思想和所谓30年文艺的结合”。《纪要》批判了建国以后文艺界提出的一些有现实意义的理论观点,如“xxx实”、“写中间人物”、“现实主义的深化”“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以及“反题材决定论”、“反火药味论”、“离经叛道论”、“时代精神汇合论”等,说建国以来的文艺作品不是“中间状态的作品”,就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
毒草”;要党培养起来的文艺队伍,说成是“资产阶级教育培养”出来的。《纪要》提出一条极“左”的文艺路线,打着为工农兵服务的旗号,排斥和敌视文艺的独创性和多样化,推行文化专制主义。3月22日,林彪致信给中央军委党委,特别推荐了《纪要》。信中说:“这个纪要,经过参加座谈会的同志们反复研究,又经过主席三次亲自审阅修改,是一个很好的文件。”林彪重复了江青的意见,认为“16年来,文艺战线上存在尖锐的阶级斗争,谁战胜谁的问题还没有解决”。

评语:一个癫狂的年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0 00: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1980年2月20日 中国老干部大规模引退大幕拉开

 

1983年8月,离休老干部在江西省委、省政府开办的老干部活动室打康乐球。


 1982年9月13日,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由薄一波、程子华同志主持。   

1982年5月,山东省一支由离休老干部自发组织的采药队活跃在乡间。


1980年2月20日,中共中央颁发《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
《决定》对老干部离休年龄界限作了规定:担任中央机关部长、省政府省长一级职务的干部,年龄一般不超过65岁,担任副部长、副省长一级职务的干部和担任司局长一级职务的干部,年龄一般不超过60岁。

《决定》是干部制度方面的深刻改革。4月10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缺席的几项规定》,对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达到规定年龄的老干部,实行离职休养的制度。对离休老干部,国家授予《老干部离休荣誉证》,他们的基本政治待遇不变,生活待遇略微从优,原工资照发。对抗日战争及其以前各个革命时期参加工作的老干部,离休以后,每年还增发一定数量的生活补贴。在1982年开始的机构改革中,遵照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决定和规定,一大批老干部退出了一线。1982年,全国有3万多老干部办理了离职休养的手续。


评价:“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这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一大历史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0 00:29:09 | 显示全部楼层
 1902年2月20日美国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出生

  
  安塞尔·伊士顿·亚当斯(Ansel Adams )1902年2月20日-1984年4月22日)是美国摄影师,生于旧金山。又译作安瑟·亚当斯。亚当斯对事事要求划一的教育体制相当反感,13岁即离校自学,梦想成为钢琴家。14岁那年,由于用功过度,健康受到损害,才到约塞密提(Yosemite)的舅父家去疗养。他去Yosemite公园游玩,获赠一台照相机,从此开始以摄影手段表现约塞密提的风景,并奠定了他一生在摄影事业上作出卓越贡献的基础。在那儿,他也与维吉尼亚·贝斯特邂逅,她后来成了他的太太。那几年间,亚当斯在钢琴家或摄影师的职业选择间游移不定。
  17岁时,亚当斯加入了山脉俱乐部,山脉俱乐部是一个致力于保护自然风景和资源的组织。他终身未曾脱离这个组织,还曾与太太分任俱乐部的领导人。年轻的时候,亚当斯是个狂热的登山爱好者,参与俱乐部一年一度的登高旅行,后来还负责过内华达山脉的首次登顶行动。1927年在Half Dome山上,他第一次发现原来在那个高度还是可以摄影的,用他的原话说:“……一首冷峻又炽热的真实的诗”。他从此成为环境保护论者,摄影作品呈现未沾人迹前的自然风光。山脉俱乐部也因此声望大增。
  在那以后,在漫长的摄影生涯中,他始终对约塞密提怀有特殊的感情,每年都要专门来这里拍照。亚当斯之于约塞密提大有“百看不厌,百拍不烦”的感情。亚当斯的拍摄对象除了约塞密提(Yosemite National Park)外,还有大苏尔海岸(the Big Sur Coast)、 内华达山脉(the Sierra Nevada)、美国西南部以及美国国家公园。亚当斯摄影艺术的成就,受到他的前辈摄影家史丹特和纯摄影派代表人物斯蒂格里茨的巨大影响。他初期就学于威士顿门下,而后与威士顿成为密友。1932年受威士顿思想作风的影响,以“Group F/64”为名,组成一个摄影团体。“F64”是当时照相机上最小一级光圈,这个组织的定名就是他们艺术主张的宣言。就是说,他们主张用很小的光圈,获得较长的景深和极好的清晰度。因此亚当斯属于“纯摄影派”的显要人物。他的作品都不愧列入纯摄影派典型,最优秀的代表作之列。
  亚当斯限量发行的电视系列剧《内华达山脉:约翰·缪尔之踪迹》,配有他的述辞,出版于1940年,收益贡献作保护美洲杉和大峡谷之用。1943年他进入纽约艺术博物馆,任摄影部主任。1946年回到他的故乡旧金山,在州立美术学院教授摄影艺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亚当斯挂职华盛顿中心的室内部门,专事摄影壁画创作。珍珠港事件后,他对战局甚感失望,跑到威廉森山下、欧文斯河谷的曼札纳国家历史地界取材。此行的摄影作品和随笔,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初次展出,出版时定名为《生而自由平等》,展现在曼札纳、加利福尼亚等地日裔美国人的处境。
  亚当斯一生三度获颁古根海姆奖金。1966年,他获美国艺术与科学学会奖金。1980年,吉米·卡特授予他总统自由勋章,这是国家给美国公民的最高褒奖。
  亚当斯还是一位摄影著作家和摄影教育家,从1960年到1979年的二十年里,出版了十五部著作,比如技术革新三部曲《照相机》、《底片》和《冲印》。亚当斯一直到八十岁高龄仍然不懈地著述和创作,他的艺术叹为观止。1984年二月,这位摄影老人与世长辞。
  他提出“区域系统”的技术概念,认为摄影师应借光线的变化,控制底片和相纸上的密度观感。亚当斯也倡导“可视化”的概念(他亦常称之为“前可视化”,但这个词并未为后世所接受),指照片给予人的观感,取决于光线的测量值,即在景物摄入镜头那一刻已经决定。
  亚当斯用“纯粹”的摄影艺术去表现真实美丽的世界,唤起摄影家对纯粹摄影艺术表现特性和伟大潜力的注意。亚当斯认为,摄影家正如其它艺术家一样,选择自己有独到性的事物和领域,去表现世界。他正是这样规范自己的创造活动的。在他六十多年的摄影创作活动中,一直以风景摄影作品驰环宇。可以说亚当斯的每一幅作品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他的风景照片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画上没有人物,与社会、历史不发生联系,也没有新闻要素,但是他的作品所表现的美感,是超乎人的一般感受的。他从青年时代就迷恋着的约塞密提,这里的风景是他创作的不竭的源泉。更有趣的是亚当斯拍摄的富有诗意的约塞密提的风景摄影作品,不仅使这里吸引了千百万游人,使亚当斯获得有“约塞密提大师”的声誉,而且使得美国国会在1916年通过了国家公园法,开辟约塞密提为国家公园。摄影艺术居然发挥了如此显著的社会功用是亚当斯预料所不及并引以为荣的。几十年里,亚当斯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翻越在加利福尼亚东部的金斯峡谷区,把大自然表现得特别深刻而有气魄。他倡导的“区域曝法”也是为了使作品获得最好的素质,从而表达出风光的美感。

推荐理由:著名的摄影家,区域曝光理论的创造者,值得记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2 06:09 , Processed in 0.453241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