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aazz1122

[历史文化♡] 金豆  留住记忆“03月05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5 08:02:20 | 显示全部楼层
1918年3月5日,蒋介石接到孙中山急电,由上海赶赴广州。这是孙中山首次起用蒋介石。
  1917年9月20日,蒋介石寄给孙中山一份《对北军作战计划》;10月,蒋介石又寄《滇粤两军对于闽浙单独作战之计划》,引起孙中山重视。
  此时,孙中山身边正缺乏军事人才,遂于3月5日电召蒋介石南下。3月15日,孙中山派蒋介石到汕头任职。后因粤军中派系观念很强,蒋介石难有作为,几个月后即辞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5 08:03:30 | 显示全部楼层
1827年3月5日 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逝世

  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1745年2月18日生,1827年3月5日逝世。他的主要贡献是发明了电池。1775年伏打因对电有兴趣而发明了用来产生静电的仪器(起电盘)。1778年发现并分离了甲烷气体,一年后被任为帕维亚大学物理学教授。1780年他的朋友伽伐尼发现两种不同的金属与蛙的肌肉接触就产生电流。1794年他开始单用金属实验,发现产生电流并不需要动物组织。这个发现引起动物生电和金属生电派的很多争论。但是,随着1800年展示了第一电池,他取得决定性的胜利。1801年他在巴黎把电池表演给拿破仑看,拿破仑封他为伯爵和伦巴第王国参议员。奥地利皇帝在1815年任命他为帕多瓦大学哲学院院长。驱动电流的电动势的单位伏特,就是为纪念他而命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5 08: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1949年3月5日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举行
毛泽东在全会上作报告
  1949年3月5日,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举行。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34人,候补中央委员19人、列席会议的有关人员12人。毛泽东主持会议,并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27人在会上发言。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作的报告。全会批准了自1945年6月党的七届一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认为中央的领导是正确的。全会批准了1949年1月14日毛泽东主席对时局的声明:批准了由中国共产党发起召开并协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及民主人士,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会议还通过了《关于军旗的决议》。最后,毛泽东代表中央政治局对全会作结论报告。该报告总结了“党委会工作方法”12条经验。会议决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确定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的各项方针;二、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三、决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的一系列基本政策;四、强调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防止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全会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指出防止资产阶级思想腐蚀和反对突出个人的6条措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5 08:36:51 | 显示全部楼层
1990年3月5日著名儿童教育家孙敬修逝世

  儿童教育家孙敬修。这位著名的儿童教育家,终生把给孩子们讲故事作为自己的事业,看成是一门艺术,一门科学。他讲的故事生动有趣,声情并茂,影响了几代青少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5 08:39:45 | 显示全部楼层

1994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公布实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5 08:4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极的臭氧层空洞从一个变成了两个
1989年3月5日到7日,拯救臭氧层世界大会在英国伦敦召开。1985年,科学家们发现南极上空有一个大小如美国大陆面积的臭氧层空洞,第二年在北极上空也出现了臭氧空洞。经过调查,地球各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臭氧耗损。在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倡仪下,1989年3月5日到7日,拯救臭氧层世界大会在英国伦敦召开。有123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大会,这次大会的主要目的是动员发展中国家参加《蒙特利尔议定书》。《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工业化国家在本世纪末把氯氟烃使用量减少50%”。在这次伦敦大会上,有20个国家表示希望在议定书上签字,另有12个国家表示将认真考虑。这次伦敦大会增进了人们对臭氧层破坏危害性的认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5 08:4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文学家拉普拉斯
  1827年3月5日,法国著名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卒于巴黎。他最主要的成就之一是复活和发展了康德的关于太阳系起源星云假说。早在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41年后拉普拉斯也独立地提出了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与康德的星云说不同之处在于,他认为太阳系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星云组成。气体因冷却而收缩,因此自转加快,离心力也随之增大,于是星云变得十分扁平。在星云外缘,离心力超过引力的时候便分离出一个圆环,这样反复分离成许多环,以后凝聚成行星。行星也用类似方式抛出物质,形成卫星。留下来的原始星云中心部分就是太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5 08:46:45 | 显示全部楼层
1991年3月5日,中国第一条全封闭全立交式高速公路――京石高速公路开工

  1991年3月5日,中国第一条全封闭全立交式高速公路――京石高速公路开工,1994年12月19日全线正式通车。公路北起北京六里桥,南至石家庄市,全长269公里。这是1993年10月17日京石高速公路河北段通车仪式现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5 11:28:34 | 显示全部楼层
1984年3月5号,“阿里亚娜”火箭发射成功

  欧洲航天局研制的“阿里亚娜”火箭1984年3月5号在圭亚那的库鲁航天中心发射成功,并将一颗国际卫星通讯组织的通讯卫星送入轨道。据西方通讯社报道,阿里亚娜火箭是西欧国家在法国倡议下,为打破美苏两国在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技术上的垄断而共同研制的。欧洲空间局的“阿里亚娜”火箭家庭有“阿里亚娜”-1~5种型号。“阿里亚娜”-1是一种3级火箭,全长47米,能将1850千克的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转移轨道,1979年12月24日首次发射。“阿里亚娜”-2和“阿里亚娜”-3是在“阿里亚娜”-1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运载火箭,二者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分别为2170千克和2700千克。“阿里亚娜”-4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可达4820千克,于1988年6月试飞成功后立即投入商业运营,占有近50%的世界商业卫星发射市场,是目前世界上最成功的商业运载火箭。“阿里亚娜”-5是最新研制的重型火箭,1996年6月4日首次试飞失败,1998年10月21日第3次发射获圆满成功,它能把质量为6800千克单颗卫星或总质量5900千克的2颗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5 11:37:39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年3月5日上海电车诞生100周年

  20世纪初,上海租界内外侨鉴于上海人口日益增长,市面渐趋繁华,发展公共交通成为急迫解决的问题,便酝酿成立电车公司。1905年,英商上海电车公司成立,着手铺设从今南京路口至延安东路外滩的电车铁轨。1908年3月5日正式落成通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5 11:46:24 | 显示全部楼层
1998年3月5日,美国科学家宣布在月球表面陨石坑深处发现水

  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管理局的科学家们,5 日在加利福尼亚州的芒廷维尤宣布,他们在月球表面陨石坑阴暗的深处发现了水。他们认为,这一发现对人类走向太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他们得出结论的依据是:两个月前于佛罗里达发射升空的“月球勘探者”号机器人探测器,对月球表面进行了7 个星期的扫描。探测器上的中子谱分析器发回的数据表明,月球陨石坑底部的土质很松,里面有大量的氢,而氢的存在表明干土里有冰碴。

  科学家们说,这一发现证实了下面的理论:在过去几十亿年里,冰彗星和冰陨石袭击月球时,把冰留在了月球上。

  “月球勘探者”号首席分析家宾德说:“月球生成时是干的,水是后来加上去的。我们现在可以肯定的是,月球上有水;我们现在还不能肯定的是,月球上有多少水。”宾德和他的同事、中子谱分析器专家威廉·费尔德曼博士根据机器人探测器发回的初步数据推断:月球上水的总储量有可能在1 1 0 0 万吨到3 .3 亿吨之间,如果月球陨石坑底土壤含水层非常深,那么月球上水的总储量有可能达到1 3 亿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5 11:52:58 | 显示全部楼层
1927年3月5日——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发表


  1927年2月5日毛泽东结束考察回到长沙后,在湖南区委几次作关于农民问题的报告。2月12日,毛泽东回到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驻地武昌,在武昌都府堤41号住所的卧室内,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篇重要的马列主义文献。从3月5日起,这篇报告先后在中共湖南区委机关报《战士》周报、汉口《民国日报》、《湖南民报》等连载。毛泽东热烈赞颂大革命中的农民群众推翻乡村封建统治势力的革命行动和历史功绩,尖锐地批评党内外责难农民运动的各种谬论,阐明农民斗争同中国革命成败的密切关系。
这是继《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之后,进一步解决了无产阶级正确对待农民这个最主要同盟军的重大原则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工农联盟的理论,成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农民革命斗争的纲领性文献。

  这篇报告发表后,很快就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它在历史的紧要关头,为革命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推动了农村大革命运动的继续发展。在湖南,广大农民群众从掌管乡政权发展为要求掌管县政权,从减租减息发展为要求没收地主土地和公平分配土地,农民群众夺取地主武装、扩大农民武装的斗争也进一步开展起来。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在随后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的极为险恶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才能够领导工农群众,从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中成功地转向土地革命战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5 11:59:43 | 显示全部楼层
1965年3月5日国民党元老陈诚病逝


陈诚(1898~1965)

  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字辞修。浙江青田人。

  1922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后在浙军、粤军中任排、连长。

  1924年入黄埔军校,历任特别官佐、炮兵营连长、营长等职。先后参加两次东征陈炯明和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

  1926年7月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第21师团长。

  1927年4月任第21师师长。

  1928年7月任第11师副师长,次年率第11师参加蒋桂、蒋唐(生智)等战争,竭力为蒋介石效命。

  1930年在蒋冯阎战争中,任蒋军第2军副军长,率第11师解曲阜之围与抢占济南有功,升任第18军军长。

  1931年5月任追击军第2路总指挥,参加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企图寻红军主力决战未遂。

  1933年2月任赣粤闽边区“剿共”军中路总指挥,率11个师参加第四次“围剿”遭惨败,被歼灭近3个师。7月任赣粤闽湘鄂北路“剿共”军军官训练团团长,分期训练中下级军官,以后,蒋介石多次在庐山等地举办训练团,陈均充任副团长或教育长。陈严于治军,强调“精神教育”,有实干家与战术家之称,深受蒋介石宠信。9月任北路“剿共”军前敌总指挥兼第3路军总指挥,对红军进行第五次“围剿”,采用步步为营、逐段推进战法,占领江西广昌、石城、瑞金等重镇。

  1936年3月任“剿共”第1路总指挥,率部入山西,阻止红军东进抗日。5月任晋陕绥宁四省边区“剿共”总指挥,进攻陕北红军。6月,李宗仁、陈济棠反蒋,遂离晋率重兵进驻衡阳,威慑李、陈。西安事变后,任第4集团军总司令,屯兵渭南,改编了张学良、杨虎城的部队。

  抗日战争期间,主张抗日,先后任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武汉卫戍总司令、第九、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和军政部长等职,指挥所部参加淞沪、武汉、宜昌诸战役。

  1946年5月任参谋总长兼海军总司令,力主内战,妄称在3至6个月内消灭人民解放军主力,协助蒋介石指挥国民党军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被挫败。

  1947年2月晋陆军一级上将。8月兼任东北行辕主任,妄图集中14个军的优势兵力与东北民主联军决战,又遭失败。

  1948年5月被免职,10月去台湾。历任台湾省主席兼警备总司令、台湾当局“行政院”院长、“副总统”、国民党副总裁等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5 18:42:53 | 显示全部楼层
1952年3月5日——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逝世

普罗科菲耶夫
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普罗科菲耶夫(Sergey Sergeyevich Prokofiev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1891-1953)6岁写出第一首钢琴曲《印度加洛普舞曲》,九岁自编剧词创作歌剧《巨人》,由家里人表演。23岁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时获得金质奖和鲁宾什坦荣誉奖。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力图表现出形象鲜明的俄罗斯民族风格,又表现出对十八世纪古典作曲家的偏爱,有时也能反映出现代主义倾向。

他的作品具有青春的活力、热情、乐观、清晰而富有魅力。二十年代前后的十五年间,他侨居国外,在日、美、英、法、德、比、意、西等国弹奏、指挥自己的作品演出,享有世界性声誉。 回国后选取爱国主义主题,把苏联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放在首位进行创作。先后获得极高荣誉:劳动红旗勋章、人民艺术家,六次获斯大林奖;外国诸多有名音乐组织成员。世界各国艺术界一致认为他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

普罗科菲耶夫的重要作品几乎包括各种曲式,主要作品有:

(1)舞台作品:歌剧《马格达伦》,《赌徒》,《火天使》,《谢苗·科特科》,《三桔爱》,《修道院的订婚礼》,《真正的人》;

芭蕾舞剧6部,包括《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灰姑娘》。

(2)乐队作品:7部交响曲,小交响曲,序曲,交响组曲,5部钢琴协奏曲,两部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协奏曲,电影配乐多部。

(3)室内乐4首;钢琴曲十几首以及声乐曲多首。

代表作:交响童话《彼得与狼》;D大调《古典》交响曲(第一交响曲)。





附:普罗科菲耶夫作品目录(曲名 编号 作曲年份  音乐类型) (*表示该曲为被改编成其他形式的作品,且改编者非作曲家本人)



Prelude in C major, from Ten Pieces, Op 12 (arr. for harp) *   Chamber
Piece for Harp   Chamber
Masks, from Romeo and Juliet, Orchestral Suite No. 1, No. 5 (arr. Heifetz) *   Violin
Lieutenant Kijé Suite (arr. Goss) *   Guitar
Aubade (Morning Serenade) from Romeo and Juliet (arr. Allen) *   Chamber
Romeo and Juliet *   1985-1986 Chamber
Ala and Lolli   1914-1915 Ballet
Distant Seas   1948-unfinished Opera
Cinderella - Five Pieces for Violin and Piano (arr. M. Fichtenholz) *   Violin and Piano
Khan Buzay   1942-unfinished Opera
Lieutenant Kijé Suite (arr. Chiu) *   1991-1992 Piano
Kotovsky   1942 Film Score
Gavotte (arr. Szigeti) *   1954 Violin and Piano
Lieutenant Kije   1933 Film Score
Fantasia (Improvisation) on themes from "Scheherazade" by Rimsky Korsakov   1923 Piano
Pushkiniana *   1962 Orchestral Suite
Lermontov   1941-1942 Film Score
Partisans in the Ukranian Steppes   1942 Film Score
Alexander Nevsky (arr. Brohn) *   1986 Film Score
Prelude and Fugue for Organ by Buxtehude (arr Prokofiev)   1920 Piano
Scenes from Eugene Onegin (arr. Downes) *   1936 Cantata
Tonya   1941-1942 Film Score
Waltzes by Schubert   1923 Piano
Waltzes by Schubert   1920 Piano
'O, no John!' (English folk songs)   1944 Vocal
Piano Sonata No 1 in F minor 1  1907-1909 Piano Sonata
Four Etudes for Piano 2  1909 Piano
Four Pieces for Piano, Op 3 3  1907-1908 Piano
Four Pieces for Piano, Op 4 4  1908 Piano
Sinfonietta in A major 5  1909 Orchestral
Dreams 6  1910 Orchestral
Two Poems for Women's Voice and Orchestra 7  1909-1910 Vocal
Autumnal 8  1910 Orchestral
Two Poems for Voice and Piano, Op 9 9  1910-1911 Vocal
Piano Concerto No 1 in D flat major 10  1911-1912 Piano Concerto
Toccata in D minor 11  1912 Piano
Ten Pieces for Piano 12  1906-1913 Piano
Humorous Scherzo for Four Bassoons 12bis 1915 Chamber
Maddalena 13  1911-1913 Opera
Piano Sonata No 2 in D minor 14  1912 Piano Sonata
Ballade for Cello and Piano 15  1912 Cello and Piano
Piano Concerto No 2 in G minor 16  1912-1913 Piano Concerto
Sarcasms 17  1912-1914 Piano
The Ugly Duckling 18  1914 Vocal
Violin Concerto No 1 in D major 19  1916-1917 Violin Concerto
Scythian Suite 20  1914-1915 Orchestral Suite
Chout (The Tale of the Buffoon) 21  1915-1920 Ballet
Chout, Fragments from the Ballet * 21  1915- Cello and Piano
Chout Symphonic Suite 21bis 1920 Orchestral Suite
Visions Fugitives 22  1915-1917 Piano
Visions Fugitives (arr. Barshai) * 22  1915-1917 Orchestral
Visions Fugitives (arr. Susskind) * 22  1915-1917 Orchestral
Visions Fugitives (arr. Harrison) * 22  1915-1917 Flute
Five Poems for Voice and Piano Op 23 23  1915 Vocal
The Gambler 24  1915-1916 Opera
Symphony No 1 in D major "Classical" * 25  1917 Transcription
Symphony No 1 in D major "Classical" 25  1916-1917 Symphony
Symphony No 1 in D major "Classical" 25  1917 Piano
Piano Concerto No 3 in C major 26  1917-1921 Piano Concerto
Five Poems by Anna Akhmatova 27  1916 Vocal
Piano Sonata No 3 in A minor 28  1907-1917 Piano Sonata
Piano Sonata No 4 in C minor 29  1908-1917 Piano Sonata
Andante for Orchestra 29bis 1934 Orchestral
Seven, They Are Seven 30  1917-1918 Cantata
Tales of an Old Grandmother 31  1918 Piano
Tales of an Old Grandmother (arr. Milstein) * 31  1918- Violin and Piano
Four Pieces for Piano, Op 32 32  1918 Piano
March from 'Love for Three Oranges' (arr. Tull) * 33  1919 Band
The Love for Three Oranges 33  1919 Opera
March from 'Love for Three Oranges' 33  Cello
The Love for Three Oranges: Symphonic Suite 33bis 1924 Orchestral Suite
The Love for Three Oranges: March and Scherzo for Piano 33ter 1922 Piano
The Love for Three Oranges: Scherzo and March (arr. Heifetz) * 33ter 1937 Violin and Piano
Overture on Hebrew Themes 34  1919 Chamber
Overture on Hebrew Themes 34b 1934 Orchestral
Melodie, Op 35 No 2 35  1920 Vocal
Five Songs without Words for Voice and Piano 35  1920 Vocal
Five Melodies (arr. L. Gilbert) * 35bis  Flute
Five Melodies for solo violin and strings (arr. J. Swensen) * 35bis  Violin
Five Melodies for Violin & Piano 35bis 1925 Violin and Piano
Five Melodies (arr. Wallfisch) * 35bis  Cello and Piano
Five Poems for Voice and Piano Op 36 36  1921 Vocal
The Fiery Angel 37  1919-1927 Opera
Piano Sonata No 5 in C major (1st Version) 38  1923 Piano Sonata
Quintet in G minor 39  1924 Chamber
Trapèze 39  1924 Ballet
Symphony No 2 in D minor 40  1924-1925 Symphony
Le Pas d'acier (The Steel Step) 41  1925-1926 Ballet
Le Pas d'acier - Symphonic Suite 41bis 1926 Orchestral Suite
American Overture for 17 performers 42  1926 Orchestral
American Overture for Orchestra 42bis 1928 Orchestral
Divertissement for Orchestra 43  1925-1929 Orchestral
Divertissement 43b 1938 Piano
Symphony No 3 in C minor 44  1928 Symphony
Things in Themselves (Choses en Soi) 45  1928 Piano
The Prodigal Son 46  1928-1929 Ballet
The Prodigal Son - Symphonic Suite 46bis 1929 Orchestral Suite
Symphony No 4 in C major 47  1929-1930 Symphony
Sinfonietta in A major (rev) 48  1929 Orchestral
Four Portraits from 'The Gambler' 49  1930-1931 Orchestral Suite
String Quartet No 1 in B minor 50  1930-1931 Chamber
Andante 50bis 1930 Orchestral
On the Dnieper (Sur le Borysthene) 51  1930-1931 Ballet
On the Dnieper - Symphonic Suite 51bis 1933 Orchestral Suite
Six Transcriptions for Piano 52  1930-1931 Piano
Piano Concerto No 4 (For the Left Hand) 53  1931 Piano Concerto
Two Sonatinas for Piano, Op 54 54  1931-1932 Piano
Piano Concerto No 5 in G major 55  1932 Piano Concerto
Sonata for Two Violins in C major 56  1932 Violins - Two
Symphonic Song 57  1933 Orchestral
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 58  1933-1938 Cello Concerto
Three Pieces for Piano, Op 59 59  1933-1934 Piano
Wedding of Kije and 'Troika' from 'Lieutenant Kije' (arr. Tull) * 60  1934 Band
Lieutenant Kijé - Symphonic Suite 60  1934 Orchestral Suite
Two Songs from 'Lieutenant Kijé' 60a 1934 Vocal
Lieutenant Kijé - Two Songs for Orchestra 60b 1934 Orchestral
Egyptian Nights 61  1938 Incidental Music
Pensées 62  1933-1934 Piano
Violin Concerto No 2 in G minor 63  1935 Violin Concerto
Romeo and Juliet 64  1935-1936 Ballet
Romeo and Juliet Suite No 1 64bis 1936 Orchestral Suite
Romeo and Juliet Suite No 2 64ter 1936 Orchestral Suite
A Summer's Day Suite * 65  1935-1941 Chamber
Music for Children 65  1935 Piano
A Summer's Day 65b 1935-1941 Orchestral
Six Mass Songs for Voice and Piano 66  1935 Vocal
Peter and the Wolf (arr. A. N. Tarkmann) * 67  1991 Chamber
Peter and the Wolf (arr. Dunhill) * 67  1936 Piano
Peter and the Wolf (arr. Nikolayeva) * 67  1936 Piano
Peter and the Wolf 67  1936 Speaker & Orchestra
Three Children's Songs for Voice and Piano 68  1936 Vocal
Four Marches for Military Band 69  1935-1937 Band
The Queen of Spades 70  1936 Film Score
Boris Godunov 70bis 1936 Incidental Music
Eugene Onegin 71  1936 Incidental Music
Russian Overture 72  1936 Orchestral
Three Romances for Voice and Piano Op 73 73  1936 Vocal
Cantata for the 20th Anniversary of the October Revolution 74  1936-1937 Cantata
Romeo and Juliet - Ten Pieces for Piano 75  1937 Piano
Songs of Our Days 76  1937 Cantata
Hamlet 77  1937-1938 Incidental Music
Gavotte 77b 1938 Piano
Alexander Nevsky 78  1938-1939 Cantata
Alexander Nevsky - Three Songs from the Cantata 78b 1938-1939 Vocal
Seven Mass Songs for Voice and Piano, Op 79 79  1939 Vocal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No 1 in F minor 80  1938-1946 Violin Sonata
Semyon Kotko 81  1939 Opera
Semyon Kotko - Symphonic Suite 81bis 1941 Orchestral Suite
Piano Sonata No 6 in A major 82  1939-1940 Piano Sonata
Piano Sonata No 7 in B flat major * 83  1983-1994 Piano Sonata
Piano Sonata No 7 in B flat major 83  1939-1942 Piano Sonata
Piano Sonata No 8 in B flat major 84  1939-1944 Piano Sonata
Zdravitsa (Hail to Stalin) 85  1939 Cantata
Betrothal in the Monastery 86  1940-1941 Opera
Cinderella - Suite from the Ballet transcribed for Two Pianos * 87  Piano
Cinderella 87  1940-1944 Ballet
Symphonic March 88  1941 Orchestral
Seven Mass Songs for Voice and Piano, Op 89 89  1941-1942 Vocal
March for Military Band 89b 1941-1942 Band
The Year 1941 90  1941 Orchestral
War and Peace: Symphonic Suite (arr. Palmer) * 91  1988 Orchestral
War and Peace 91  1941-1952 Opera
War and Peace: Concert Suite (arr. Aeschbacher) * 91  1941-1952 Orchestral
String Quartet No 2 in F major 92  1941 Chamber
Ballad of an Unknown Boy 93  1942-1943 Cantata
Sonata for Flute and Piano in D major 94  1942-1943 Flute
Flute Concerto (arr. Palmer) * 94  1942-1943 Concerto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No 2 in D major 94b 1943 Violin Sonata
Cinderella - Three Pieces for Piano 95  1942 Piano
Three Pieces for Piano, Op 96 96  1941-1942 Piano
Adagio from 'Ten Pieces from Cinderella' (arr. Piatigorsky) * 97  Cello
Cinderella - Ten Pieces for Piano 97  1943 Piano
Adagio from 'Cinderella' for Cello and Piano 97b 1944 Cello and Piano
National Anthem of the Soviet Union 98  1943-1946 Orchestral
March in B-flat (arr. Luboshitz) * 99  1943-1944 Piano
March for Band 99  1943-1944 Band
Symphony No 5 in B flat major 100  1944 Symphony
Romeo and Juliet Suite No 3 101  1946 Orchestral Suite
Cinderella - Six Pieces for Piano 102  1944 Piano
Piano Sonata No 9 in C major 103  1947 Piano Sonata
Twelve Russian Folk Songs for Voice and Piano 104  1944 Vocal
Ode to the End of the War 105  1945 Orchestral
Two Duets, Op 106 106  1945 Vocal
Cinderella - First Suite for Orchestra 107  1946 Orchestral Suite
Cinderella - Second Suite for Orchestra 108  1946 Orchestral Suite
Cinderella - Third Suite for Orchestra 109  1946 Orchestral Suite
Waltz Suite for Orchestra 110  1946 Orchestral Suite
Symphony No 6 in E flat minor 111  1945-1947 Symphony
Symphony No 4 in C major (rev 1947) 112  1947 Symphony
Festive Poem 113  1947 Orchestral
Flourish Mighty Land! 114  1947 Cantata
Sonata for Solo Violin or Violins in Unison in D major 115  1947 Violin Sonata
Ivan the Terrible, (arr. Sikorski) * 116  1942-1946 Film Score
Ivan the Terrible (arr. Lankester) * 116  Film music
Ivan the Terrible * 116  1942-1946 Film Score
Ivan the Terrible * 116a 1942-1946 Oratorio
The Story of a Real Man 117  1947-1948 Opera
The Tale of the Stone Flower 118  1948-1953 Ballet
Waltz from 'Tale of the Stone Flower' (arr. Piatigorsky) * 118  Cello
Sonata for Cello and Piano in C major 119  1949 Cello Sonata
Pushkin Waltzes 120  1949 Orchestral
Soldiers' Marching Song 121  1950 Vocal
Winter Bonfire 122  1949-1950 Cantata
Summer Night 123  1950 Orchestral Suite
On Guard for Peace 124  1950 Oratorio
Sinfonia Concertante for Cello and Orchestra 125  1950-1952 Cello Concerto
Wedding Suite for Orchestra 126  1951 Orchestral Suite
Gypsy Fantasy for Orchestra 127  1951 Orchestral Suite
Ural Rhapsody for Orchestra 128  1951 Orchestral Suite
The Mistress of Copper Mountain, Orchestral Suite 129  1953- Orchestral Suite
The Meeting of the Volga and the Don 130  1951 Orchestral
Symphony No 7 in C sharp minor 131  1951-1952 Symphony
Concertino for Cello and Orchestra 132  1952 Cello Concerto
Andante from 'Concertino' Op 132 * 132  1952 Cello
Concerto for Two Pianos and String Orchestra 133  1953-unfinished Piano Concerto
Sonata for Unaccompanied Cello 134  1953-unfinished Cello Sonata
Piano Sonata No 5 in C major (2nd Version) 135  1952-1953 Piano Sonata
Symphony No 2 in D minor (revised) 136  unrealised Symphony
Piano Sonata No 10 in E minor (unfinished) 137  1953-unfinished Piano Sonata
Piano Sonata No 11 (unrealised) 138  unrealised Piano Sonata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5 18:49:20 | 显示全部楼层
1901年3月5日出生——吴景超(1901~1968),中国社会学家。

吴景超
(1901~1968)

中国社会学家。安徽徽州(今歙县)人。生于1901年3月5日。1968年5月7日卒于北京。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1923年赴美入明尼苏达大学就读,获学士学位。1925~1928年入芝加哥大学,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1928年回国,任金陵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兼系主任。1931年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并进行城市经济调查。1935年在国民政府行政院任职,1947年返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任教。主要著作有:《社会组织》(1929)、《都市社会学》(1929)、《社会的生物基础》(1931)、《第四种国家的出路》(1936)、《劫后灾黎》(1947)。

1952年后长期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1957年,吴景超被错划为社会学界著名右派(1)。吴景超在其代表作《第四种国家的出路》中,提出了“发展都市以救济农村”的理论。他根据人口密度和职业两个标准将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4种,认为中国属于第四种国家,出路在于:充分利用国内资源;改良生产技术;实行公平分配;节制人口,并提倡“用机械的生产方法,去代替筋肉的生产方法”。他是中国社会学界最早研究都市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侧重于从经济的角度来研究社会,特别是都市社会,还探讨了理想都市等问题。

吴景超是中国社会学界最早研究都市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侧重于从经济的角度来研究社会,特别是都市社会。他在《都市社会学》一书中,阐明了都市社会学的研究范围,介绍了西方都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并明确界定"都市区域"与"都市的区域"两个概念的不同,认为都市区域不但包括都市的本身,还包括都市以外的附庸,而都市的区域主要指都市本身的情形。他还进一步探讨了理想都市等问题。

注1:中国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界最著名的大右派有:陈达、李景汉、吴泽霖、潘光旦、黄现璠、吴景超、吴文藻、费孝通等(按年龄大小排名),吴门三大右派吴泽霖、吴景超、吴文藻分别是中国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界的大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5 18:56:30 | 显示全部楼层
1904年03月05日出生──裴文中,中国考古学家。(逝于1982年)

裴文中(1904年3月5日-1982年9月18日),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是中国旧石器考古学和第四纪哺乳动物学的奠基人,中国古人类学创始人之一。河北省丰南县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辅仁大学教授。山顶洞人的发现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5 18:58:47 | 显示全部楼层
1871年03月05日——罗莎·卢森堡出生,德国和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

生平简介
罗莎·卢森堡(1871年—1919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著名政治活动家和理论家,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派领袖。

1871年3月5日,罗莎·卢森堡出生于俄属波兰边界附近的一个小城,3岁那年全家迁到华沙。1880年就读于华沙某中学。1887年毕业后,成了“第二无产阶级党”一个下属小组成员。次年10月,该党遭到破环,不少成员被捕,她曾流落外地,大约1889年底到了苏黎世。在一段时间内,她曾借居在德国社会民主党人卡尔·柳别克家,这对她成为马克思主义者起了不小作用。

1890年,罗莎·卢森堡在苏黎世大学社会政治系学习,翌年5月成为该系正式学生。在校期间,她除了努力学习规定课程外,还刻苦学习马克思、恩格斯著作。1892年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1893年7月她与约基希斯创办了《工人事业》杂志,第二年3月又创建了波兰王国社会民主党。

为了做德国占领区波兰民族的工作,卢森堡取得德国国籍,于1898年5月迁居柏林。到柏林后,她积极参加社会民主党的竞选活动,多次在集会上发表演说,表现了杰出才能,受到了党的信任。其重要功绩是,她挑起了批判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旗帜,写了一系列文章。1898年9月任《萨克森工人报》主编(后辞职),1900年与梅林共同主办《莱比锡人民报》。她还始终以极大的精力从事波兰王国与立陶宛社会民主党的工作,就策略和战略问题向该党的总委员会提出意见和建议,被认为是该党首屈一指的思想家和理论家。1902年波兰与立陶宛社会民主党起草了纲领性文件《我们要什么?》。1905年波兰革命斗争起,卢森堡于12月亲自到华沙参加斗争,翌年3月被捕。7月获释后,去彼得堡等地会见列宁,交换关于革命战略和策略方面的意见。1907年,代表德国和波兰与立陶宛社会民主党前往伦敦参加了俄国社会民主党在伦敦召开的第五次代表大会。

1911年,帝国主义军备竞赛愈演愈烈,世界大战一触即发,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也积极努力,号召工人起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卢森堡此时充分显示了杰出的组织才能和理论水平,被誉为“革命之鹰”(列宁语)。

卢森堡与卡尔·李卜克内西全力以赴发动群众阻止世界大战爆发。他们到德国各地城市,在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说揭露战争阴谋。1914年8月3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8月4日德国社会民主党议会党团赞成军事拨款,背叛无产阶级变成了民族沙文主义者。12月卡尔·李卜克内西投票反对军事拨款。卢森堡和李卜克内西团结左派向社会民主党领导集团进行斗争。1915年2月18日,卢森堡被捕入狱。在4月出版的《国际》上刊有卢森堡揭露机会主义的《重建国际》一文。5月,李卜克内西散发传单《主要敌人在自己国内》,号召人民反对战争。1916年“五一”示威游行中李卜克内西被捕,7月10日卢森堡再次被捕,1918年10月李卜克内西获释。在他的推动下,11月9日,几万工人走上柏林街头,李卜克内西宣布自由的社会民主共和国成立。11月10日,卢森堡出狱。这时政府落到了社会民主党机会主义领导者谢德曼手里。卢森堡和李卜克内西团结左派,发动群众,开展了反艾柏特、谢德曼的斗争。12月30日建立德国共产党。1919年1月组织了大规模示威游行,15日,她与李卜克内西被资产阶级“自卫民团”逮捕,同日遇害。

罗莎·卢森堡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史上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理论家和革命家,她把一生献给了社会主义事业。在反对修正主义、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暴风雨中,她始终英勇斗争,不畏强暴,显示了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正如她所说:“要有耐心和勇气,我们还要活下去,我们还要经历惊天动地的事呢……”

目前德国提供以她为名的左派政党奖学金。



小故事
--------------------------------------------------------------
假结婚
罗莎•卢森堡是第二国际左派领袖之一,是德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1898年4月。这位杰出的女革命家和一位叫古斯塔夫•吕贝克的德国青年举行了庄严的婚礼。;然而熟悉卢森堡的人们都知道,她真正的爱侣是约基希斯。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次婚礼是假的。其实卢森堡和约基希斯的爱情早在这次婚礼的八年前就开始萌发了。1890年夏天,约基希斯进入了苏黎世大学。此前,他参加秘密革命活动,不幸被捕。被强迫在沙俄军队服役。后来他巧妙地摆脱法网逃到了瑞士。恰好与流亡瑞士进入苏黎世大学学习的卢森堡相遇。他们研究时事,追求真理。共同的理想、志趣使这对出生波兰的青年男女来往频繁,日益亲密。
卢森堡和约基希斯的性格不问,才能也各有所长。卢森堡热情大胆,活泼开朗;约基希斯严峻深沉,多谋细致。卢森堡善于写作和演讲,约基希斯则长于组织领导工作。在艰苦的斗争环境里,这对革命情侣常常含笑别离,只好在信中交流思想,互致关怀。他们以思想交流来缩短在空间上的距离,比起在朝夕相处的时候,更增加了几分思念之情。
1897年,卢森堡结束了在苏黎世大学的学习生活。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已经发展壮大,成为第二共产国际中最大最有影响的党。卢森堡常为德国党机关刊物《新时代》撰稿,德国党的领导人是了解他的。在无法返回祖国的情况下,她决定到德国去从事革命活动。约基希斯完全支持她的这一行动。遗憾的是,由于工作需要,他本人仍要留在瑞士。不仅如此,为了能公开地在德国活动,卢森堡还必须加入德国国籍。对于一个波兰女子来说,这是非常困难的。经过一番筹划,卢森堡使戏剧般地举行了假婚礼。对于一对情人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痛苦。但是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他们毅然决然地做了,卢森堡顺利地取得了德国国籍,她告别了约基希斯,只身来到了柏林。
从此,约基希斯只能在少数假日里秘密地来到柏林和卢森堡短暂相聚。
1903年,卢森堡和吕贝克的假婚结束了。五年的假婚岁月,使卢森堡和约基希斯的真正爱情,受到了一次特殊的考验、虽身居异国,处境艰难,但是他们的爱情却更加纯洁而真挚了。这时,约基希斯虽已移居柏林,可他仍然是一个秘密流亡者,他和卢森堡还是不能公开地在一起生活。在那风云变幻的年月,他们以全部精力投入了德国和波兰党的工作。根本顾不上建立自己的小家庭。
1905年,俄国革命的风暴吹向波兰王国。卢森堡和约基希斯先后秘密返回波兰,都化名为德国记者。两人密切配合,与其他同志一进领导着波兰革命运动。1906年,反动当局发现这两个德国记者原来就是领导革命的著名人物卢森堡和约基希斯,于是下令四处搜捕。不久,他们在同一个夜晚被捕。在波兰党和德国党的多方关怀下,卢森堡终于被营救出来,而约基希斯因此被判处八年苦徒。在押送西伯利亚之前,他买通警卫,成功地越狱逃到柏林。1916年,他们又分别被捕入狱。这时他们虽已结束了15年的爱侣关系,但仍是亲密的战友和同志。在狱中的苦难日子里,卢森堡还通过书信,向约基希斯表达了深切的怀念之情。
1918年的德国11月革命,使约基希斯和卢森堡得以冲出牢笼,在他们和李卜克内西等人的领导下,于年底召开了德国共产党成立大会。然而,仅半月之后,卢森堡和李卜克内西又遭逮捕,并于当日被害。这时约基希斯担负了德国共产党主要领导的重任。当他得知卢森堡不幸遇难,心情极其沉痛。谁能料到,就在卢森堡牺牲不到两个月,灾难又降临了:约基希斯和他的两位战友陷入魔掌,随即遇害。
卢森堡和约基希斯为了人类的自由和幸福英勇就义,他们的爱情是那样纯真和不幸。以至于他们一生也没能建立真正的家庭。




罗莎·卢森堡RosaLuxemburg(1986) 其它

类型:剧情 / 传记
更多中文片名:
罗莎·卢森堡
片长:Sweden:123 min / USA:122 min
对白语言:德语 / 波兰语
发行公司:Artificial Eye
上映日期:1986年4月10日 西德

剧情梗概:根据上世纪初一位激进犹太政治领袖的书信和演说改编,讲她参与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风风雨雨,直至1919年遭到暗杀。“红色罗莎”个性非常张扬,九次被监禁,但斗志永不消沉(直到一战后)。

罗莎.卢森堡简略年表
摘自《狱中书简》
1871 3月5日,生于波兰扎莫什奇一个犹太家庭。
1872 全家迁居华沙。
1889 因革命活动受沙皇追捕,流亡苏黎世。
1890 入苏黎世大学,攻读生物、数学、法学、何政治经济学。
1891 与利奥.约基希斯相识、相爱。
1893 3月,和利奥.约基希斯等共同制定波兰社会民主党党纲,成为党的创建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
1897 5月大学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
1898 4月19日,与古斯塔夫.吕贝克假婚以取得德国国籍。
    5月迁居柏林,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工作
1903 4月4日,正式解除假婚。
1904 1月,因反军国主义的演讲,被判处3个月监禁。
8月26日,元月的判处生效,被囚于茨维考。
    10月25日,因新国王登基,提前获释。
1906 3月4日,在华沙与约基希斯同时被沙皇逮捕入狱。
    4月11日,移囚华沙要塞监狱。
    7月8日,因病交保证金获释。
    12月12日,被德国魏玛国家法庭判处2个月监禁。
1907 6月12日——8月12日,上年12月判处生效,被囚于魏玛国家监狱。
    10月,自此至1914年,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党校任教。
1913 1月,《资本积累论》出版。
1914 2月20日,被德国国家法院以“叛国罪”罪名判处一年徒刑,因病缓期执行。
1915 2月18日,病中被捕,囚于柏林巴尔尼姆女狱。狱中撰《社会民主党的危机》(又名《尤尼乌斯小册子》)。
1916 2月18日,刑满出狱。
    7月10日,被以“预防性监禁”之名逮捕入狱,囚于柏林巴尔尼姆女狱。一个月后转送佛龙克要塞监禁。
1917 7月,转至布累斯劳监狱。
1918 9月,着手著作《论俄国革命》一书,至出狱尚未定稿。后经保尔.列维整理出版。
    11 月7日,因德国革命爆发而获释。
    11月11日,与李卜克内西、约基希斯等主持召开斯巴达克派全国会议,将其改组为斯巴达克同盟。
1919  1月15日,与李卜克内西同时惨遭杀害。

罗莎·卢森堡最重要的著作(部分):
1 《 社会改良还是革命?》(1898年9月——1899年4月)
2 《马克思主义的停滞和进步》(1903年3月)
3 《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组织问题》(1904年7月)
4 《群众罢工、党和工会》(1906年)
5 《我们想要什么?》——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纲领解说(1906年)
6 《疲劳还是斗争?》(1910年5月23、6月3日)
7 《资本积累论》(1913年)
8 《社民主党少数派的政策》(1916年)
9 《尤乌斯提纲草案》(1916年2月)(又名《社会民主党的危机》)
10 《斯巴达克联盟想要什么?》(1918年12月)

后人对罗莎·卢森堡的评价(1)
鹰之歌——卢森堡八十年祭(德国左派真是可惜了啊)
  
靳树鹏  
  
共产主义幽灵从出现那天起,为之奋斗献身者遍布世界各地,反对诅咒者也势力强大,都毫不奇怪。  
  在自己营垒内,即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诸领袖人物中,反思这个运动者也代不乏人。波兰的伟大女性罗莎·卢森堡,是较早较突出的反思者之一。反思是值得称道的,反思就是总结经验教训。  
  卢森堡1871年生于波兰扎莫布奇一个木材商家庭,她是家里五个孩子中最小的,但也最聪敏,五岁时已经能够读书写字。她出生后几年,全家迁居华沙,她入华沙第二女子中学。由于父母醉心于文化生活,这个家庭里充满了崇拜席勒的气氛。卢森堡特别迷恋波兰的伟大诗人密茨凯维支,她自己也写诗。她十二岁时,德国皇帝威廉一世访问华沙,她就写了一首带有政治色彩的讽刺诗。  
  中学毕业不久,她参加了无产阶级党的一个小组的地下活动,并在不到十八岁时秘密越过边境,流亡瑞士。从此她就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工人阶级的革命事业。她考入苏黎世大学,先后曾学哲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自然科学。她对植物学和动物学有着特殊的兴趣,但多灾多难的人类社会使她转到社会科学,研究国民经济学。她对亚当·斯密、李嘉图和马克思的研究,使她的老师也不得不刮目相看,认为她是“一个天资最高的学生”。这期间她结识了许多著名的人物,其中就有普列汉诺夫。她大学毕业的论文《波兰工业的发展》,获得博士学位。她出席了第二国际的苏黎世代表大会和伦敦代表大会,并开始在《新时代》杂志上发表文章。1898年,她以假婚取得德国国籍,迁居柏林,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工作,后来成了领袖人物。她曾在德国社会民主党举办的党校讲授政治经济学,后来在这一时期讲稿的基础上写成两部著作《国民经济学入门》和《资本积累论》。她出现于数以百计的大会之中,她在哪里演讲,群众就潮涌而去。反动派称她为“嗜血的罗莎”,工人称她为“勇敢的女英雄”。她一生九次被捕或被判处监禁。1919年,她与李卜克内西同时被捕,当日即被凶杀,遗体被投入运河,五个月后才浮出水面,安葬于柏林弗里德里希墓地。  
  卢森堡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著名的领袖人物,公认的革命活动家、理论家。她的伟大品格,对共产主义事业的真诚和献身精神,没有人怀疑过。列宁曾列举了卢森堡一生所犯的“错误”,仍认为“她始终是一只鹰”。列宁还引用了俄国一个寓言的两句话:“鹰有时比鸡还飞得低,但鸡永远不能飞得像鹰那样高。”  
  鹰确实飞得更高远,然而鹰的翅膀就不能被折断吗?事实上我们以前对卢森堡的介绍是不客观不全面的。1964年我国翻译出版了东德弗雷德·厄斯纳的《卢森堡评传》。这本书在苏联及相似国家中有过很大的影响。不能说这本书不是精心撰写的,但最大的毛病是,一切以列宁、斯大林和《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的论断为真理,有违此者均被斥为错误,成了一个标准的斯大林主义读本。这本评传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战斗的一生》,就在这部分中也时不时揭露和批评卢森堡的所谓错误;第二部分《一个错误的体系》(卢森堡主义),则是从历史根源、哲学观、经济概念及革命理论等方面彻底清算卢森堡主义了。198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卢森堡专辑),读者才得以全面客观的认识卢森堡。  
  她一生著作丰富,但引起争论最多的是她的两篇文章:《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组织问题》(1904年)和《论俄国革命》(1918年)。她的《资本积累论》一书也引来不少批评,那是更理论性的话题,这里从略。  
  1904年2月5日,列宁写了《进一步,退两步(我们党内的危机)》,阐述了他的建党思想,指出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是无产阶级的最高组织形式,党必须按照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等等。卢森堡看到列宁这个著作后写了《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组织问题》一文,对列宁的书提出批评。列宁认为:“要利用党章条文锻炼出比较锐利的武器来反对机会主义。机会主义的根源愈深,这种武器也就应当愈锐利。”卢森堡认为:“党的章程本身也不能成为防止机会主义的武器,它仅仅是党内实际上存在的革命无产阶级大多数用来施加决定性影响的形式上的手段。”列宁认为机会主义潮流的特殊标志就是知识分子生来就喜欢自治制和组织涣散状态,害怕党的生活中的严格“纪律”和任何“官僚主义”。卢森堡认为:“极力强调无产阶级具有接受社会民主党组织的天赋能力而‘知识’分子却是怀疑社会民主党运动的,这种说法本身就毫无‘马克思主义革命家’的气味……”“恰恰从列宁害怕知识分子对无产阶级运动产生危险的影响这一角度来看,列宁的组织观念对俄国社会民主党是最大的危险。”她与列宁在建党思想上最重要的分歧是集中制问题。她并不反对俄国社会民主党实行集中制,在沙俄的专制恐怖统治下,一个战斗的工人政党,如果没有纪律和集中制,就没有战斗力,她与列宁的分歧是在党内如何实行集中。她认为列宁所主张的是“无情的集中主义”,是“极端的集中主义”,其结果“中央委员会成了党的真正积极的核心,而其他一切组织不过是它的执行工具而已”。她说:“工人群众还没有做到的对党的机关的活动和行为的公开监督反而可以由中央委员会对工人阶级的活动实行的监督来代替,那就是错误的。
  “谓工人阶级决不是一个七人或哪怕是十二人的党的执行委员会,而是有觉悟的无产阶级群众本身。”因此,社会民主主义的纪律决不意味着八十万有组织的党员要服从一个中央机构、一个党执行委员会的意志和决定,而是相反,党的所有中央机构要执行八十万有组织的社会民主党人的意志。”她还嘲讽地说,“这一次是以社会民主党工人运动中央委员会的皇帝陛下的身份出现”。她的名言是“真正革命的工人运动所犯的错误,同一个最好的‘中央委员会’不犯错误相比,在历史上要有成果得多和有价值得多”。  
  从理论上说,卢森堡的这些意见是正确的,问题在于全体党员的意志通过什么形式和渠道集中到中央去,中央又以什么方式保证不歪曲执行全体党员的意志。这个问题当时列宁没解决,卢森堡也没解决,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似乎也没有解决好。但是卢森堡的建党思想侧重在充分发挥党内民主,增强党的活力,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确实有许多闪光之处,但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随着列宁在国际上取得崇高的威信,就较少有人重视卢森堡的建党思想了。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时,卢森堡还被关在德国布勒斯劳监狱中,但她非常关注这个革命,次年秋季在狱中写出《论俄国革命》手稿。她满腔热情地歌赞这个革命,开篇即说:“俄国革命是世界大战最重大的事件。它的爆发,它的史无前例的激进主义,它的持久的影响,最好地驳斥了官方的德国社会民主党起初迫不及待地从思想上为德帝国主义征服战争进行粉饰的谎言:德国刺刀担负着推翻俄国沙皇制度和解放受它压迫的各民族人民的使命。”她进而论道:“他们的十月起义不仅从实际上挽救了俄国革命,而且也挽救了国际社会主义的荣誉。”她认为“列宁和托洛茨基以及他们的朋友们是第一批给世界无产阶级作出榜样的人”。同时,她对这次革命中的土地问题和民族问题也提出自己的看法,最有争议的是她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的意见。  
  八十多年过去,今天读她这篇文章,仍然能感到那种难得的历史洞察力。她分析了一些具体问题,如1917年11月著名的解散立宪会议事件,苏维埃政府关于选举权的规定,恐怖统治等等。她认为“恐怖统治恰恰是败坏道德的”。她进而说“列宁和托洛茨基用苏维埃代替了根据普选产生的代议机构,认为苏维埃是劳动群众唯一真正的代表。但是随着政治生活在全国受到压制,苏维埃的生活也一定会日益陷于瘫痪。没有普选,没有不受限制的出版和集会自由,没有自由的意见交锋,任何公共机构的生命就要逐渐灭绝,就成为没有灵魂的生活,只有官僚仍是其中唯一的活动因素。公共生活逐渐消亡,几十个具有无穷无尽的精力和无边无际的理想主义的党的领导人指挥着和统治着,在他们中间实际上是十几个杰出人物在领导,还有一批工人的精华不时被召集来开会,聆听领袖的演说并为之鼓掌,一致同意提出来的决议,由此可见,这根本是一种派系统治——这固然是一种专政,但不是无产阶级专政,而是一小撮政治家的专政……”她认为,无产阶级专政“在于运用民主的方式,而不是在于取消民主”,“不是一个党或一个集团的专政”,“这一专政必须是阶级的事业,而不是极少数领导人以阶级的名义实行的事业,这就是说,它必须依靠群众的积极参与,处于群众的直接影响下,接受全体公众的监督……”。她还有一句名言:“只给政府的拥护者以自由,只给一个党的党员(哪怕党员的数目很多)以自由,这不是自由,自由始终是持不同思想者的自由。”卢森堡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的见解同她的建党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她的这些意见十分精彩,说出了民主的真谛。  
  波兰的霍赫弗尔德认为《论俄国革命》一文有两个极有价值的思想。一是在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如果法律、自由和民主保障遭到破坏,或者哪怕受到限制,这个革命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蜕化。二是把第一个取得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当作战略和策略的样板向国际工人阶级推荐是有害的。关于后一点卢森堡写道:“这是工人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世界历史性试验,而且这试验是在想象得到的最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如果认为在如此不正常的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工人专政的试验中,俄国所做的一切正好就是完善的顶峰,这确实是一种荒谬的设想”,如果“把它当社会主义的样板推荐给国际(无产阶级),要他们加以模仿,从这时起危险就开始了”。她还说:“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经济的、社会的和法律的体系,它的实际实现决不是一些只需要加以运用的现成处方的总和,而是十分模糊的未来的事情。”历史已经证明,这确实是她的英明预见。


后人对罗莎·卢森堡的评价(2)
卢森堡和她的《狱中书简》(代序)

林贤治

革命渐次随着岁月的尘烟远去。
  有各种革命,也有各种不同的革命者。真正的革命者,委身于他理想中的事业,这事业,是同千百万无权者的福祉联系在一起的。在革命中,他们往往为自己选择最暴露、最危险、最容易被命中的位置,结果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当黎明还没有到来,他们已经在黑暗中仆倒。
  
  在这个倒下的队列里,我们记住了一个人:罗莎·卢森堡。
  “红色罗莎”
    卢森堡自称是犹太裔波兰人,不止一次地声称波兰是自己的祖国。曾经有人在书中提及,波兰有史以来,在对外斗争中从来不曾出现过叛徒,足见波兰人的忠诚、英勇和傲岸。她的独特的犹太家庭背景,使她从小培养出一种人性的、平等的观念;民族的浪游性质,又使她恪守“犹太同龄群体”的伦理规则,而不与任何“祖国”相一致。正如政治学者阿伦特指出的,犹太知识分子的祖国事实上是欧洲;用尼采的话说,他们会因自身的位置和作用而注定成为最卓越的“好欧洲人”。
1871年3月5日,卢森堡出生于波兰扎莫什奇的一个木材商人家庭,两岁时,全家迁居华沙。在这里,她完成了中学教育,并开始参加革命活动。
  1889年底流亡瑞士,入读苏黎世大学,先后学习哲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及自然科学。在此期间,结识利奥·约基希斯,后来他成为她事实上的丈夫和情侣。1894年,他们共同组建了波兰王国社会民主党。1898年,卢森堡取得德国国籍,迁居柏林,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工作。在党内,她积极从事组织活动,为报刊撰文,发表演讲,先后批判党内元老伯恩斯坦和考茨基,也曾同列宁展开过论战。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由于德国社会民主党议会团一致支持帝国主义战争,背叛革命,卢森堡和李卜克内西等组织斯巴达克同盟,后成立德国共产党,成为党的重要的领导人之一。
  卢森堡自称是一个永远的理想主义者。读书时,她在题赠女同学的照片背后写道:“确保以纯洁的良心去爱所有的人,那样一种社会制度是我的理想。只有在追求它并为之奋斗时,我才有可能产生憎恨。”像这样一个怀抱着宏大的社会理想的人,在当时,命运注定要和革命扭结到一起。为此,她多次被捕,在监狱里度过相当长的岁月。1917年春夏之交,斯巴达克同盟鉴于她在狱中健康恶化,曾酝酿过一个营救计划,考虑到她拥有俄属波兰地区的出生证,试图向官方提出要求,放她出狱到俄国去。然而,她拒绝了这个计划,因为她根本不愿意与官方当局发生任何联系。在革命队伍中,她以思想激进和意志坚强著称,所以,帝国主义者及右翼分子称她为“嗜血的‘红色罗莎’”。
  1919年1月,德国共产党与其他革命组织共同行动,举行大规模游行示威。接着,斗争遭到政府军队的血腥镇压,卢森堡和李卜克内西同时被捕,当日惨遭杀害,她的尸体被扔进运河。当此危急时刻,约基希斯倾全力搜集卢森堡遗文,调查事件真相,一个多月后随之遇害。
  卢森堡逝世后,列宁下令出版她的传记以及她的著作的完整汇编,同时,还斥责了德国党对于承担这一义务的冷漠态度。斯大林不同,于1931年著文强调卢森堡犯过许多极其严重的政治错误和理论错误,这等于给卢森堡盖棺论定,以致后来发展到谁引用卢森堡的话便是反革命的地步。苏共二十大以后,情况有了变化,在苏联和东德等国家,开始寻找卢森堡与列宁的思想的一致性,涉及两人的分歧,当然仍将错误归于卢森堡。所以,阿伦特在一篇论述她的文章中把她描写成欧洲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一位“边缘性人物”, “德国左派运动中最有争议的、最少被人理解的人物”。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红色罗莎”才获得应有的崇高的评价,她的著作在国际上兴起出版和研究的热潮。
  “重新发现”卢森堡,在国际共运史上,是一个堪称奇特的现象。
  “永远是一只鹰”
     卢森堡的政治思想,在论战中显得特别活跃和鲜明。其中,关于革命与暴力问题、政党问题、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民主等问题,带有很大的原创性。在苏联、东欧剧变十多年以后,回头再看卢森堡的相关论述,判断的深入和准确是惊人的。
  在卢森堡看来,革命,不是任何组织或个人“制造”出来的,不是根据哪一个政党的决议产生的,而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自动地”爆发的。不是组织先于行动,而是行动先于组织,而这“行动的迫切压力”总是来自社会下层。她指出:首先应当具备“革命形势”这一必要的条件,必须认真考虑大众的情绪。在组织问题上,她从不信任有一种绝大多数人在其中都没有位置、也没有声音的所谓的革命的“胜利”,不信任那种不择手段、不惜代价夺取权力的行为,以致她“担心革命受到扭曲更甚于担心革命的失败”。
  正由于当时德国的客观形势与俄国不同,卢森堡和李卜克内西都没有作过以武装夺取政权的尝试。
但是,卢森堡并没有因此否定暴力,相反对于那些把暴力等同于革命,从而加以反对的“机会主义的学理主义者”予以严厉的批判。暴力是有阶级性的,她特别指出,必须警惕来自反动政府的合法性暴力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她认为,无条件地否定革命暴力,把议会政治、宪政政治看作被压迫阶级得救的惟一出路是空想的、反动的,这也正如把总罢工或街垒看作惟一的出路一样。在她看来,并不存在一种预设的绝对合理的方式,任何方式的采用都是随机变化的、可选择的。人民群众惟有拥有潜在的暴力,并足以作为自卫的武器或攻击武器,来发挥它的作用,才能在阶级力量的对比中,最大程度上改变政治斗争的条件,其中包括议会条件。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卢森堡指出,改良是革命的产物;而革命,并非出于革命者对暴力行动或革命浪漫主义的偏爱,而是出于严酷的历史必然性。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告别革命”之声不绝于耳。颇有一批学者极力夸大革命的破坏性,俨然历史真理的代言人。事实上,阶级社会发展的诸种因素,是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又互相排斥的。革命暴力的正当性和正义性,正在于被压迫阶级在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中,在所处的阶级对抗的有限的阶段中,他们自身的损失可以因此被减少到最小。所以,卢森堡才会一再指出,。暴力是革命的最后手段。她承认,“在今天的情况下,暴力革命是一件非常难以使用的双刃武器。” 1904年春,列宁发表《进一步,退两步(我们党内的危机)》一书,论述关于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7月,卢森堡发表《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组织问题》,评论了列宁的建党思想,引起论争。在建立一个集中统一的政党这一问题上,两入之间没有分歧;争论的中心,是卢森堡说的“集中程度的大小、集中化更准确的性质”问题。
  卢森堡批评列宁的“极端集中主义观点”,是“无情的集中主义”,认为这是把“布朗基密谋集团的运动的组织原则机械地搬到社会民主党的工人群众运动中来”;她说,这样做的结果是“中央委员会成了党的真正积极的核心,而其他一切组织只不过是它的执行工具而已”。文章尖锐地提出:究竟是谁执行谁的意志?她认为列宁设想的中央拥有“无限的干涉和监督权力 ”,强调的是党中央机关对党员群众的监督,而不是确保自下而上对党的领导机关的公开、有效的监督。她确信权力的高度集中必然产生思想僵化、压制民主和轻视群众,形成并助长专横独断的危险,窒息积极的创造精神,惟余一种毫无生气的“看守精神”。
  在这里,卢森堡表现出了重视人民群众的非凡的热情,以致后来有人称她为“一个纯粹群众民主的理论家,一个出色的非定型的革命的预言家”。
  1918年,她在狱中写下著名的《论俄国革命》,直接地把社会主义民主等同于“无产阶级专政”。这部未完成的手稿对苏联布尔什维克党的批评尤其激烈,其中除了土地问题、民族自决权问题之外,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批评布尔什维克党把专政和民主对立起来,强化专政而取消民主。她强调说,无产阶级专政是“阶级的专政,不是一个党或一个集团的专政,这就是说,最大限度公开进行的、由人民群众最积极地、不受阻碍地参加的、实行不受限制的民主的阶级专政”。她从来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在于大多数劳动群众不再是被统治的群众,而是自己的全部政治和经济生活的主人,在有意识的、自由的自决中主宰着这全部的生活。
  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卢森堡总是把它同自由联系到一起,并且以自由进行阐释。在《论俄国革命》中,她指出,“自由受到限制,国家的公共生活就是枯燥的、贫乏的、公式化的、没有成效的,这正是因为它通过取消民主而堵塞了一切精神财富和进步的生动活泼的泉源。”又说:“随着政治生活在全国受到压制,苏维埃的生活也一定会日益瘫痪。没有普选,没有不受限制的出版和集会自由,没有自由的意见交锋,任何公共机构的生命就要逐渐灭绝,就成为没有灵魂的生活,只有官僚仍是其中惟一的活动因素。”她提出,要警惕无产阶级专政演变为“一种小集团统治”,“一小撮政治家的专政”,“雅各宾派统治意义上的专政”;同时警告说,如果听任这种情形的发展,一定会引起“公共生活野蛮化”,引起强制、恐怖和腐败,引起“道德崩溃”。她进而指出,“这是一条极其强大的客观规律,任何党派都摆脱不了它。”阿伦特认为,她对布尔什维克政治的批判是“惊人准确的”,“ 她的异端性是坦率的、毋庸争辩的”。
  关于自由,在《论俄国革命》稿的边页上,卢森堡加注道: 只给政府的拥护者以自由,只给一个党的党员(哪怕党员的数目很多)以自由,这不是自由。自由始终是持不同思想者的自由。这不是由于对“正义 ”的狂热,而是因为政治自由的一切教育的、有益的、净化的作用都同这一本质相联系,如果“自由”成了特权,它就不起作用了。其中,“自由始终是持不同思想者的自由”这句话,作为卢森堡的“名言”,代表着她的一个深刻的信念而广为流传。
  《论俄国革命》出版后,列宁于1922年2月写了《政治家的短评》一文,称它是一部“犯了错误的著作”。他在文中列举了卢森堡一生所犯的“错误”,但是,对卢森堡仍然给予高度的评价,说:“无论她犯过什么错误” ,“她都是而且永远是一只鹰”。
  政治。人性。美学
    阿伦特有一段比较卢森堡和列宁的话说,当革命对她像对列宁那样迫近和真实时,她除了马克思主义之外就再没有别的信仰条款了。“列宁首先是一个行动者,他可以在任何事件中都参与政治;而罗莎,用她半开玩笑的自我评语来说,天生就是个‘书呆子’,假如不是世界状况冒犯了她的正义和自由感的话,她完全可以埋头于植物学、动物学、历史学、经济学和数学之中。”其实,即使对马克思,她也不是一味盲从的,她并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劳永逸地解决一切问题的样板。正因为她不满于马克思在著名的《资本论》的解决图式,才写了《国民经济入门》和《资本积累论》。
  卢森堡个人确实有过不少试图远离政治和革命的表示,比如致信约基希斯说:“俄国革命对于我,就像第五条腿对于狗一样,没有多大的意义。” 可是,对于俄国革命,她不但关注到了,而且介入太深,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诸如《论俄国革命》等许多相关的论著那样。正义和自由感对于她是支配性的,致命的。在信中,她说:“我得不断地关心全人类的大事,使得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既关心人类,便无法摆脱政治的诱惑和制约,以致她不得不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对政治事务的关心,在卢森堡的著作中,可以说随处可见。她的私人通信,也记录了不少关于工人罢工,失业,冬小麦歉收,革命,党的会议,党纲的制订及人事变动等内容。但是,书信毕竟不同于政论,除了表现对应于公共性的立场、思想、观点之外,更多地体现了她个人的人格、品质、情感、趣味,精神世界中最基本、最深隐、最柔弱的部分,更人性化的部分。或者可以说,政治原则在书简中转换为一种道德原则,一种特有的气质。
  卢森堡的内在气质,在《狱中书简》中展示得最为充分。她敬畏生命,从一只粪甲虫到一只蝴蝶,从一只土蜂到一只知更鸟,她都会留心地观察它们,倾听它们,像亲人和朋友一样亲近它们,为它们经受的惨剧而悲愤,而痛苦,一旦离去以至于黯然神伤。她那般感动于青山雀的问候般的啼声,每次听到那“戚戚勃”的活像孩子嬉笑的声音,就忍不住发笑,并且模仿它的叫声来回答它。她写道: 昨天我忽然从墙那边听见了这熟悉的问候声,可是声音全变了,只是很短促的接连三声“戚戚勃——戚戚勃——戚戚勃”,以后就寂然无声了。我的心不觉紧缩在一起。在这远远传来的一声短促的啼声中包涵着多少东西呵。它包涵着一只鸟儿的全部简短的历史。这就是青山雀对于初春求偶的黄金时代的一个回忆,那时候它成天歌唱,追求别的鸟儿的爱情;可是现在它必须成天飞翔,为 自己为家庭寻觅蚊虫,仅仅是一瞬间的回忆:“现在我没有时间——呵,的确,从前真美——春天快完了——戚戚勃——戚戚勃——戚戚勃!—— ”相信我吧,宋尼契嘉,这样一声情意绵绵的鸟叫会深深地感动我。
  她曾经写到,在读地理书的时候,得知德国鸣禽减少的原因,在于日趋合理化的森林经济、园艺经济和农业学,使它们筑巢和觅食的一切天然条件被消灭,想到那些“毫无抵抗能力的小动物”竟因此默默无声地不断灭绝,不禁深感悲痛,差点要哭出声来。她还说到在监狱里遇到的“一件极端痛心的事”,就是看见驾车的水牛被兵士鞭打得血迹斑斑的情景。她悲悯地写道: ……卸货的时候,这些动物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已经筋疲力尽了,其中那只淌血的,茫然朝前望着,它乌黑的嘴脸和柔顺的黑眼睛里流露出的一副神情,就好像是一个眼泪汪汪的孩子一样。那简直就是这样一个孩子的神情,这孩子被痛责了一顿,却不知道到底为了什么,不知道如何才能逃脱这种痛楚和横暴……我站在它前面,那牲口望着我,我的眼泪不觉簌簌地落下来——这也是它的眼泪呵,就是一个人为他最亲爱的兄弟而悲痛,也不会比我无能为力地目睹这种默默的受难更为痛心了。那罗马尼亚的广阔肥美的绿色草原已经失落在远方,再也回不去了!…… 卢森堡表白说,她有一种感觉,就是她不是一个真正的人,而是一只什么鸟、什么兽,只不过赋有人的形体罢了。她致信宋娅说:“当我置身于像此地的这样一个小花园里,或者在田野里与土蜂、蓬草为伍,我内心倒觉得比在党代表大会上更自在些。对你,我可以把这些话都说出来:你不会认为这是对社会主义的背叛吧。你知道,我仍然希望将来能死在战斗岗位上,在巷战中或者在监狱里死去。可是,在心灵深处,我对我的山雀要比对那些‘ 同志们’更亲近些。”对于植物,她也一样怀着对小昆虫和雀鸟般的喜爱,说:“我研究植物,跟干其他事情一样,也是满腔热忱,全身心地投入。世界、党和工作,都悄然隐退。每日每夜,我的心中只翻卷着这么一个激情:去春天的原野漫游,采集成抱成捆的鲜花,然后回家整理、分类、鉴定,再夹到书页里去……”阳光、白云、湖光、山色,大自然的一切,都被她赋予了极其生动的人类情感,成为她的外化的生命。正如她所说: 不管我到哪儿,只要我活着,天空、云彩和生命的美就会与我同在。
  在书信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卢森堡那般倾情于艺术。从小说到诗,从歌剧到油画,从高尔斯华绥、萧伯纳到歌德,从伦勃朗到巴赫、贝多芬,她熟悉许多杰出的艺术家,熟悉他们作品中的许多出色的细节。她的眼前展现着一个浩瀚的艺术世界,她常常沉浸其中,内心充满愉悦。她写道:她曾因所有的剧场和音乐厅变成政治集会和抗议的场所,无法欣赏音乐而感到遗憾。她写道:她想重返纽伦堡,但原因不是去开会,而是想听朋友朗诵一卷默里克或者歌德。她写道:当她听完一支温柔的小曲时,心绪宁静,却随即想到自己曾经给予别人的冤屈,并为自己曾经拥有如此苛酷的思想感情而感到惭愧…… 卢森堡对美的欣赏,还及于女性的形体与仪态。很难想象,这样一位革命家会在书信中那么仔细地描绘她在狱中见到的一个年轻女囚的美貌,在“ 十八世纪法国展”上看到的汉密尔顿夫人画像和拉瓦利埃女公爵画像的不同类型的美。她甚至表示,一些遥远的事物,比如数万年以前的黏土片,中世纪风光,乃至“带有一点腐朽味道的真正的贵族文化”,都是她所喜爱的,迷恋的,对她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一个一刻也不离开现实斗争的人是如此地喜欢古典,一个投身于政治运动的人是如此地喜欢安静,一个坚强如钢、宁折不弯的人是如此地喜欢柔美,一个以激烈不妥协著称的人是如此地博爱、宽容!——这就是“嗜血的‘ 红色罗莎’”! 她坦然承担生活所给予她的一切:囚禁、各种伤害和痛苦,别离和思念,并且把这一切看成是美的、善的,开朗、沉着、勇敢,在任何情况下都感到幸福,惟是不放弃工作。在书信中,她不只一次说到她的人生哲学。她强调指出,认识历史的必然性对个人来说非常重要;但是,把对历史必然性的认识演绎为一种消极无为的哲学,又是她所反对的。她坚信人类的能力、意志和知识的作用,坚持自主意识,所以说,宁可从莱茵瀑布上跳下去,像坚果那样逐浪漂流,也不愿站在一旁摇头晃脑,看着瀑布奔泻而下。她要做一个和生活一同前进的人。
“比男人伟大” 革命不是想象。从某种意义上说,革命就是革命者。通过革命者的形象,我们可以目睹革命的面貌,它的全部构成。
  说到卢森堡,仅仅阅读她的政论,哪怕是一度遭禁、以自由和民主作为革命的表达中心的《论俄国革命》,也还不是她的全部;只有结合她的《狱中书简》,她作为革命者的形象才是大致完整的。在她这里,不但具有明确的政治信念和道德原则,而且富于同情心,人性和丰饶的诗意。革命并不如某些自命为“自由主义学者”所描绘的那样只有恐怖,恰恰相反,革命是为了解除恐怖统治而进行的。
1907年的一天,卢森堡和她的朋友蔡特金在散步时忘记了时间,因此在赴倍倍尔的约会时迟到了。倍倍尔开始还担心她们失踪了,这时,卢森堡提议这样来写她们的墓志铭: 这里躺着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最后两个男人(men)。
  汉娜·阿伦特赞同此说:卢森堡身上的“男子气概”(manliness),在德国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中是空前绝后的。如果用这个比方定义革命,应当承认,仅仅有男子气概可能是野蛮的,强制的,可怕的,所幸其中的参与者和领导者有如卢森堡似的女性。她在信中说:“我这个人太柔弱了,比我自己想象的还要柔弱。”正由于有了柔弱的人性做基础,有人类理解和人道主义做基础,革命风暴的力量才是可接受的。
法国诗人雨果有一首赞颂巴黎公社的女英雄、诗人米雪尔的诗,题目是《比男人伟大》。面对卢森堡这样的革命女性,除了这,我们还有什么更恰切的语言去形容她呢?——“比男人伟大!”当然,比男人伟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5 18:58:47 | 显示全部楼层
1986年3月5日,针对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王大珩4位著名科学家经过深思熟虑后撰写的一份《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建议,邓小平作出重要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
   4位科学家提出,在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今天,谁把握住高技术领域发展方向,谁就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真正的高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高技术研究的实效要花气力和时间;搞高技术不仅可以集中现有的科研实力出成果,而且可以培养新一代高技术人才。之后,在邓小平的亲自过问下,中央组织了数百位专家进行反复论证,制定了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并于当年10月21日经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准,开始实施著名的“863计划”。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经过科学家们的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就是从载人飞船起步。
   1992年1月8日,国务院、中央军委专门委员会(中央专委)召开会议,听取“863计划”航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关于发展我国载人航天的意见,决定对载人飞船工程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同年8月1日,中央专委再次召开的会议就发展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形成共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分三步走:第一步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在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如轨道舱)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1992年9月21日,《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正式被批复。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我国第一艘飞船———神舟1号由一枚新研制的“长征2号”F型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成功升空。2003年10月14日,神州5号作为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飞船在飞行14圈后于10月16日安全着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5 19: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1897年03月05日出生——宋美龄,蒋介石夫人。(逝于2003年)

宋美龄(1897年3月5日-2003年10月23日)蒋中正的妻子,中华民国前第一夫人,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中国国民党中央妇女工作委员会指导会议指导长、辅仁大学董事会前董事长与名誉董事长。宋美龄在近代中国历史与对美关系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生平

早年(1897-1926)

父亲宋嘉澍1897年3月5日(农历2月12日),宋美龄出生于中国上海虹口朱家木桥(今东余杭路)。她的父亲宋嘉澍是中国海南文昌县人,曾经担任美南监理会(今卫理公会)的牧师,后来离开传教职务经营出版业致富;母亲倪桂珍则出身上海本地的富裕家庭,其母系祖先可以追溯到明末大学士徐光启。宋美龄是兄弟姊妹6人中第4个出生的,2个姐姐宋霭龄、宋庆龄分别比她年长8岁和4岁,哥哥宋子文比她年长3岁,2个弟弟宋子良、宋子安则分别比她年幼2岁和9岁。

1903年,6岁的宋美龄进入上海三一堂女塾就读。1908年,11岁的宋美龄与二姐宋庆龄同时赴美国留学,先后在新泽西州萨米特镇以及乔治亚州梅肯市的皮德蒙特学校、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就读,1912年进入马萨诸塞州的威尔斯利学院(Wellesley College, MA),1917年回到中国。这时,她必须努力学习汉语,并重新融入华人社会。回国前,宋美龄已经与哥哥宋子文的好友刘纪文秘密订婚。

1920年,蒋中正与宋美龄在上海初次见面,立刻展开了热烈的追求。由于蒋介石已经结婚,并且信仰佛教,倪桂珍强烈地反对他们的交往,要求蒋中正先行与所有妻子、侍妾解除婚约才答应他的追求。


第一夫人(大陆时期)(1927-1949)
1927年12月1日,蒋宋两人于上海西摩路(今陕西北路)369号的宋家和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的大华饭店举行结婚仪式,此一结合曾被一语双关的称为“(蒋)中(正)(宋)美(龄)合作”。

1930年,在宋美龄的促使下,蒋中正在上海虹口昆山路景林堂正式接受洗礼,成为基督教徒。

1932年,宋美龄担任中国航空委员会秘会长,并曾经负责当时中国空军之组建,日后被空军誉为“中国空军之母”。
1934年,国民政府在蒋中正与宋美龄的主导下开始推行“新生活运动”,宣传新政内容;秋天,随蒋中正作了1个月的西北考察。
1935年,在宋美龄的促成下,中国成了美国武器和飞机的最大进口国。
1936年12月12日凌晨,杨虎城与张学良扣押蒋中正,实行“兵谏”,发生了举世闻名的西安事变。蒋中正在西安被扣押的消息传出后,宋美龄大为震惊。她当时正在上海养病,没有随行。闻讯后,顾不得身体不适,急忙赶回南京同政府有关人员,商议解救办法。宋美龄竭力陈说用和平方法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中正的重要性,要求各方面“检束与忍耐,勿使和平绝望”,“推进军事之前,先尽力求委员长出险”。随后,宋美龄、宋子文等于12月15日飞往西安,代表蒋中正同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正式进行谈判,进展顺利。最后达成协议。12月25日下午,蒋中正偕宋美龄等人飞离西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937年,蒋中正授权宋美龄掌握空军;宋美龄聘请陈纳德将军整顿中国空军。
1938年,宋美龄的《战争与和平通讯》出版;组织妇女工厂和战时学校,以“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工作指导委员会”为全国妇运最高指导机关。
1938年影响非常大的美国《时代》周刊把蒋中正和宋美龄作为一九三八年第一期的封面人物,评选他俩为一九三七年“世界风云人物”,指出“一九三七年,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国家是中国。在陆地,在海洋,在天空,中国人同入侵的日本人展开了殊死搏斗。尤其是在上海,中国军队连续十三周阻止了日本人的前进。在这个关键时刻,领导这个国家的是一位最能干的领导人蒋中正和他的杰出夫人宋美龄。

1943年为了取得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更多支持和同情 ,宋美龄作为蒋中正的特使,于该年二月访问美国。她成为美国罗斯福总统的夫人的贵宾,在白宫住了十一天。她那优美的仪态、高雅的风度和适度的言谈,赢得了罗斯福夫妇的敬佩。在此期间并完成对美国募款的任务,并于二月十八日在国会发表演说,成为第一位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的中国人,也是第二位女性(第一位是荷兰女王),劝说美国将注意力从欧洲战场转移到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为中国赢得了美国的同情,随后,宋美龄又去美国各地发表演说,所到之处无不引起轰动,总计有超过25万人听过她的演说。
当时,美国朝野对日本空袭珍珠港和美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所遭受的重创还记忆犹新,所以对中国艰苦抗战的英勇表现产生了由衷的敬意。他们把这种敬意集中表达在对宋美龄的欢迎上。加以宋美龄有着在美国接受教育的背景,美国人觉得这是自己国家培养出来的高雅人才,油然而生出一种自豪感。因此,美国一时掀起“宋美龄热”,传播媒介大量报导她的行涵,许多杂志以她的肖像作为封面。她所到之处,人们鼓掌欢呼,慷慨捐款,支援中国抗日战争,美国国会更顺势废除实行已有60年恶名昭彰的“排华法案”,提高美国华人的地位。接着,宋美龄又去加拿大访问,进一步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国际影响。
战时,她为国军缝制军服以及在医院探望国军的照片成功地激起许多中国人民的爱国心。
1943年宋美龄再次被美国《时代杂志》选为封面人物和年度风云人物。
1943年11月,宋美龄随蒋中正出席中、美、英三国首脑开罗会议,穿梭于蒋中正和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邱吉尔之间,充分显示了外交才干。由于蒋中正不会说英文,居中翻译协调的工作全部由宋美龄负责,罗斯福事后说:“我对蒋先生的印象十分模糊,现在想想,我对蒋先生的认识,几乎全部是透过他的夫人。”。事后,邱吉尔对罗斯福说:“这位中国女人可不是弱者”!
1946年,为调停国共冲突,美国派遣特使马歇尔来华,接受蒋中正夫妇招待,由于接受西方美国教育,宋美龄与马歇尔在各方面的交流反应,引起民情不同的中国人及部分美国人批评。
1946年10月,蒋中正夫妇首次造访台湾,参加“台湾光复一周年纪念”活动,两人皆对台湾留下深刻的印象。
战后,宋美龄姐夫孔家与宋家所形成的孔宋集团在政治力的默许下,在贸易特许权、金融等等方面上下其手,被许多近代史研究者认为是导致当时中国国民党形象败坏的主因之一。台湾公视“世纪宋美龄”第二集“奋起与挫败”中,曾描述宋美龄亲人孔宋家族以权势谋私利,蒋经国1948年在上海“打老虎”,打到宋美龄的姨甥孔令侃,但在宋美龄干预下,蒋中正还特地发了一封电报给当时上海市长吴国桢处理此事,暴露出内心的挣扎[1]。
1948年底,国民政府在国共内战一路失守,蒋中正为了争取美国对他再次的支持,再度派遣宋美龄前往美国,然而被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冷冻处理,在美国无可为力。

第一夫人(台湾时期)(1950-1975)

1950年宋美龄来到国民政府的台湾与夫蒋中正会合,开始了在台湾的生活。她基于宗教信仰与认知,反对共产主义,反对共产党,大力支持“反共复国”的大业,并创办中华民国妇女反共联合会、华兴育幼院等等。
1967年担任在台复校的天主教辅仁大学董事长。
1975年4月5日蒋中正病逝于台北,中华民国政府举行国葬,宋美龄旋于隔年离开台湾,远走美国。

晚年(1976-2003)
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后,宋美龄在美国仍坚持反共复国的理想,并曾发表“给廖承志的公开信”[1]、“为劝告邓颖超信服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公开信。
1981年5月29日宋美龄二姊宋庆龄过世,华盛顿的中国大使馆曾向她发讣闻,并希望她能够回大陆赴北京祭拜,宋美龄在几经考量后,拒绝了这项请求。
1986年宋美龄返台,发表了“我将再起”演说,引起台北政坛议论。同年参与出席“蒋中正百年诞辰”纪念活动,上台发言说出“我只希望,让三民主义的光辉,普照大陆”。
1988年蒋经国过世,国民党拟推李登辉代理党主席之前,宋美龄致函当时的国民党秘书长李焕表达异议,认为此事不宜过急。7月,国民党13全大会,通过李登辉总统为党主席,宋美龄以中评会主席团主席身分发表“老干与新枝”演说,这是她在台湾公开政治场合最后一次发表演说。
1991年再次离台赴美,并从官邸带走大批行李共100多箱,之后除了孔家甥辈过世外,不再回过台湾,1994年后长居纽约。
1995年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五十周年,宋美龄接受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杜尔及参议员赛蒙,分别代表共和党及民主党的邀请,出席美国国会为她举行的盛大致敬会,以表彰她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中美关系所做的贡献[2]。
2003年10月23日于纽约逝世,享年106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参战国领袖及夫人中最长寿者。

家族
她的2位姐夫分别是孔祥熙和孙中山。


身后各界反应

台湾
泛蓝阵营多表达对夫人过世感到难过,并肯定她对中华民国的贡献。众多外省老兵主动前往设在台湾的简易灵堂,向这位“永远的第一夫人”致敬。
中华民国政府通过总统陈水扁颁布褒扬令给予褒扬,褒扬令原文为:
“ 故总统蒋中正夫人宋美龄女士,资赋颖秀,维四岳之通灵;才慧双修,随百花而诞降。早岁负笈游美,卒业麻州卫斯理女子学院,学贯中西,超群拔萃;相夫弼政,沥胆披肝,历经开国、靖难、剿共、抗战、戡乱等诸役,尤以西安事变,蹈危履险,深入虎穴,厥绩至伟。抗日战争期间,周旋坛坫,应邀赴美国国会参众两院演讲,蜚声海甸,巩固中美邦谊,终至胜利。出席开罗会议,确保我国领土完整,盛誉扬辉,贡献至巨。为我国空军建军,展布新猷;创办华兴育幼院,施爱遗孤;成立中华妇女反共抗俄联合会,恢弘妇权;筹设振兴复健医学中心,泽惠群民。综其生平,跨历三世纪,惠爱在朝野,简册留芬,允垂世范。上寿归真,殊深轸悼,应予明令褒扬,以示政府崇念懿德之至意。
总统 陈水扁。



中国大陆
官方与民间多半肯定她在抗战时对中国的贡献。[来源请求]

美国
美国总统布希表示:“蒋夫人是美国人民的亲密中国朋友,为她的过世感到难过。”

除了颁发褒扬令外,中华民国政府还致送国旗覆棺。由于家属认为宋美龄已经入殓,致送之国旗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致送之党旗到纽约后,家族并未为此举行覆棺仪式。宋美龄与宋子文、宋蔼龄、孔祥熙都安葬于纽约冯克里芬墓园。

在纽约的宋美龄告别式上,可以说是蒋家多年来的大集合,除了身体健康不佳的蒋方良没能前去外。包括蒋孝文遗孀徐乃锦、蒋孝章俞扬和夫妇、蒋孝武前妻汪长诗、遗孀蔡惠媚、蒋孝勇遗孀方智怡、蒋纬国遗孀丘如雪,子蒋孝刚以及第三代的蒋友梅、蒋友兰、蒋友松、蒋友柏、蒋友常、蒋友青等皆出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2 18:5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金豆 留住记忆“03月05日”目录


内容  楼层
1827年3月5日 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逝世  21
1827年3月5日,法国著名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卒于巴黎  26
1871年03月05日——罗莎·卢森堡出生,德国和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  36
1886年3月5日 董必武诞辰  8
1897年03月05日出生——宋美龄,蒋介石夫人  38
1898年3月5日 我国杰出领导人之一周恩来诞辰  5
1901年3月5日出生——吴景超(1901~1968),中国社会学家  34
1904年03月05日出生──裴文中,中国考古学家。  35
1918年3月5日,孙中山首次起用蒋介石  20
1925年3月5日 高君宇逝世  18
1927年3月5日 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发表  6
1931年3月5日甘地一欧文协定签订  17
1932年3月5日《星条旗永不落》的曲作者苏泽去世  12
1940年3月5日 教育家蔡元培逝世  9
1946年3月5日,邱吉尔发表的“铁幕”演说发出了冷战的第一个信号  11
1949年3月5日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举行  4
1952年3月5日 毛泽东确立对违法工商户的处理原则  19
1952年3月5日——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逝世  33
1953年3月5日 斯大林逝世  1
1958年3月5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正式成立  2
1963年3月5日 《人民日报》发表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楼主
1965年3月5日国民党元老陈诚病逝  16
1979年3月5日我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边防部队奉命撤回中国境内  7
1984年3月5号,“阿里亚娜”火箭发射成功  28
1986年3月5日,4位著名科学家撰写《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建议  37
1989年3月5日 拉萨发生严重骚乱事件  3
1989年3月5日拯救臭氧层世界大会召开  15
1990年3月5日著名儿童教育家孙敬修逝世  23
1991年3月5日,中国第一条全封闭全立交式高速公路――京石高速公路开工  27
1994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公布实施  24
1998年3月5日,美国科学家宣布在月球表面陨石坑深处发现水  30
2008年3月5日上海电车诞生100周年  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2 02:08 , Processed in 0.421106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