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依荷听雨

[【编辑部】] 《书园》——5.12大地震专刊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3 10:56:12 | 显示全部楼层
软着陆:摆脱灾难的心理学策略
作者:airp


     地震过后,需要建设的不仅只有现实的生活世界,对于许多人来说,心灵的空间也同样需要铲除杂草,播种信念与希望。在地震的电视直播里,笔者看到心理医生正在给孩子一张纸,教他们撕掉,然后和他们说,地震就像一张破掉的纸,我们没有办法“弥补”(改变现实),但可以“改造”(重新塑造生活),比如折纸飞机,大家把破碎的纸,再折成纸飞机,最后开始滑翔(象征着生活重新开始)。这样的“情境暗示”其实是用到西方心理学的“认知改造”(认知治疗),下面拙文会详细介绍。
  在《灾后心理救助与心理重建》里,专家罗列出常见的地震心理恐惧,例如:我很担心地震会再次发生,人在灾难前无能为力,我恨自己没能力救出家人,上天对我很不公平……德国心理学家弗里茨•李曼在《直面内心的恐惧:探索自身的人格心理》里说,“恐惧属于生命的一部分,你我都在劫难逃,它以不同的面貌伴随着我们,从出生直至死亡”,首先,对于所有经历过灾难的人来说,害怕是正常的,如何从高度的害怕(惊恐)中摆脱,恢复到正常的生活里去。在这里,笔者仅以心理学爱好者的身份,提供一些方法,给所有在地震里感到不安的朋友。

  

1、行为的脱敏训练

    可能看着标题觉得专业,但实际上这个方法非但对于灾区的朋友有用,对于其他有地震恐惧的朋友也有效果。假想出几个让你不安的地震事件,按照恐惧的程度打分(1—10),比如:轻微的摇晃动(1分)、桌子摇动(2分)、地在动(5分)、房屋倒塌(10分),按1-10分来打恐惧程度,然后暗示自己可以坚持到最底。
在前一个想象,有极度恐惧,则返回到前一个较为轻些的主题,不断克服自身的恐惧,直到最后,只存在很轻微的恐惧,不断提醒自己,不要害怕,害怕无济于事,并不能改变什么,学会用冷静和克制的态度去面对情景,直至,完全摆脱恐惧的元素,行为疗法只要是用不断的行为想象适应“恐惧”,最终把恐惧当成最常态的事情,牢记:恐惧是你身体的一部分,是你身体的一个“球”,你用聚集的方式把“球”丢出去(这很像是中国式气功的意念假想),你拥有控制恐惧的收放能力。



2、ABC认知改变世界

  有一个故事:一位老奶奶有两个孩子,大儿卖伞,小儿晒盐巴。老奶奶感觉自己的生活每天都不快乐,下雨就担心晒盐巴的小儿子,而天晴就担心大儿子的伞不好卖。忽然有天人家告诉她:你反过来想想,比如下雨,你就多想想卖伞的儿子,天晴就想想晒盐的。结果,老太太就开心起来,但世界依然没有改变。
这里涉及到心理学的“认知”改变的方法,美国心理学家Ellis提出了“ABC”理论,A指与情感有关系的激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指信念(Beliefs),包括理性或非理性的信念;C指与激发事件和信念有关有的情感反应结果(Consequences)。例如,对一幅抽象派的绘画,有人看了非常欣赏,产生愉快的反应;有人看了感到这只是一些无意义的线条和颜色,既不产生愉快感,也不厌恶。画是激发事件A,但引起的反应C各异,这是由于人们对画的认知评估B不同所致。用很通俗的说法:改变世界现实是不可能的,只有改变我们自己的“认识结构”。
比如地震是A(activating events),我们开始来评估我们对“灾难”的B(Beliefs):
1、 我应该是幸福的,我必须保护我的亲人。
2、 灾难是恐惧的,现实是难以面对的。
3、 为什么不幸总发生在我身上。
4、 我根本无法逃离这个阴影,我这一生都要在黑暗里生活了。
面对同样的A(地震),为什么有人坚强,有人恐惧,有人焦虑,心理学家从认知角度出发,发现大部分人喜欢使用“必须”“应该”“一定”“恐怕”等,这些绝对化的观念让你陷入一个逻辑的角落,而心理学就是要把这些“B”打破,重新建立起客观完善和有韧度的信念,最终达到和谐的C,这就是ABC的原理。(可参考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危机干预策略》)
对于灾区的朋友,心理学家改变的是:灾难是永在的,天有不测风云,人必须去面对现实。生命固然有脆弱的一面,但从另一个角度,更告诉我们要珍惜活下的权利,好好生活。这样的Beliefs才是客观和全面的,可以经受时间的考验。如同电视里的小朋友被告诉,地震就肯定会有破坏,对人的生活会有影响,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人最大的观念是:生活不是完美的,但你可以努力趋利避害,人可以积极面对自然,面对人生。这样的生活观念,可进可退,不像前面所叙述的那样容易“折断”,心理学家和地震拯救者的原理一样,是在生活的信念上,给你的精神空间加固。

群众恐惧:社会心理空间的稳定

  阿巴斯的电影《生生长流》里,写了一个地震后还在外面看电视球赛的男子,家人都死去了,这其实不是“冷血”,而是很像通过“看球”暗示生活照旧,也许是过度悲伤的反弹。人死不能复生,但球赛得继续。其实在社会咨讯的危机里面,比地震可怕的是,心理暗示的传播,比如哪哪又有蛇出洞、蟾蜍过街等等,全社会都在传播一种地震的心理恐惧,人与人之间互相传播,并通过媒介的不断播出有关的地震咨讯的氛围,最后激发一种心理的恐惧,强迫性的联想。有些人出现无法入睡、失眠焦虑、自发的恐惧,甚至害怕一切的“应急状态”,心理高度紧张,无法进入正常的生活状态,这些都是不正常的心理暗示强化的结果。

1、 群体的效应:如何在群体里安抚自己
  
“群体”一词却有着完全不同的重要含义。“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它无疑是暂时的,然而它确实表现出了一些非常明确的特点。这些聚集成群的人进入一种状态,因为没有更好的说法,我姑且把它称为一个组织化的群体,或换个也许更为可取的说法,一个心理群体。”(勒旁《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地震的事件被放大后,有任何轻微的风吹草动,则出现大量的谣言,这些没有经过任何政府和专家机构确认的“谣言”,可以瞬间形成一些紧张的气氛,达到“三人成虎”的效果,就是利用了人在“群体”里的从众效应,让紧张更加紧张恐慌更加恐慌,因而失去个人独立的理性判断。


2、 地震心理准备与心理按摩

  从人群的分流看:那些不处与地震地带的朋友,则无须过于紧张,可以利用时间去运动和放松下阅读些心理学的图书。注意让情绪平稳,而处于余震地带的朋友,则勿要过度恐慌,一方面将家里的家具固定,将可能的保护措施做好,这样心理有个底气,准备好需要的备用包,装好水和一些干粮,在准备工夫上做好也可以避免自己的担心,同时要相信政府,一起齐心协力把灾害的心理恐惧降低。

  3、生活信仰的重新建立

   最后,说一说在灾难里,有的人可能完全改变以前的价值观念,有的人完全陷入自卑和绝望,心理学上有纸条暗示,将你自己的觉得生活有意义的事情写在纸条上、每天即使写一句,你会发现:生活其实是这样的有意义,人类的生活像一张巨大的罗网,你的价值,在其他人的价值的实现里更加充实,所以你对生活的世界的看法决定你的一切,如果,我们不是很浮泛去谈“信仰”,你会发现,你要建立的就是你生活里最核心的价值,好象太阳在天空照耀,这恐怕远比心理学更加重要,这篇小文的目标没有那样长远,只是和大家一起讨论,在大自然的灾害面前,人处怎样的位置,应了那句老话:我们无法改变世界,但可以改变生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4 10: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初审稿件
卷首语——心和你们在一起
书乡漫录——了解地震
1、初识地震 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php?tid=4608404&fpage=3
2、唐山地震自救十二例 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php?tid=4608404&fpage=3
3、如何识地震谣言 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php?tid=4608284&fpage=3

阅读交流——地震后心理自救与互救
4、软着陆:摆脱灾难的心理学策略 http://tel.readfree.net/bbs/read.php?tid=4608957&page=e#a (请复制本帖20楼修改好的内容)
作者:airp
5、地震后人们会出现哪些心理反应?我们该如何做?(见3楼)
书园编辑部整理
6、如何面对危机创伤障碍-关爱英雄女警蒋敏谈起  (见4楼)
作者:psychology
7、抚平心灵“余震”——教你震后自我情绪调整(见12楼)
书园编辑部整理
8、救助者如何自救?(见13楼)
书园编辑部整理
9、地震中伤残人员如何进行心理自救(见14楼)
书园编辑部整理
10、要及时给刘小桦们以有效的心理救助(见18楼)
书园编辑部整理
11、九二一心灵辅导示范(见6楼)
作者:林博
12、抗震救灾中儿童心理应激反应的预防与处理(见9楼)
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组织编写
13、抗震救灾中居丧者的干预(见10楼)
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组织编写
14、抗震救灾中的大众心理危机干预(见11楼)
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组织编写

书园风云
15、震后心理援助热线(见14楼)
书园编辑部整理
16、书园热点(见1楼)
书园编辑部整理

编后语
封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5 09: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step 设计的专刊封面

尺寸:650*786
主色为白和黑,象征着生与死,同时也表示对地震死难同胞的哀悼。
绿色的树叶不仅代表着希望,也象征着生命、健康与和平。
采用了与第一期网刊封面相近的字体。使用了简洁的设计风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5 21: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编后语

    5.12大地震后,心理救助的问题被重点提了出来。因此,我想整理一期实用性较强的心理自救互救专刊,送给每一颗因5.12大地震受伤的心灵。
    这期心理自救互救专刊得到很多书友的支持,在此表示感谢。也感谢热心友善的网友张贴的心理资料和心理专家所写的各种心理书籍,我是从这些搜索、下载到的资料中归类整理的,知道作者的稿件我都注明了来源及该作者名字,有的转贴我无法弄清原作者,在此向原作者道谢并请求谅解。
    很感激临床心理医生督导psychology及时援手参与《书园》专刊的制作。现在他已出发到上海接受培训,随时等待进入灾区进行心理援助。真希望这期专刊能早点出来等打印后随他一起带进灾区,送到需要它的亲人手上。
    我知道心理障碍如不及时消除会影响人的一生,虽然有许多心理专家在行动,但我看完后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我想普通民众更希望要一本浅显易懂的自救互救手册。这就是我用爱心弥补我专业知识的不足,坚持把这期《书园》专刊编辑好的原因。希望每一位有缘读到《书园》的朋友能从中获益,每一位读到《书园》的朋友都能轻松下来,抛弃恐惧,让甜美的微笑在脸上绽放。

  

封底
总编  依荷听雨
主编  linsi
副主编 雪融鸿飞
责任编辑 psychology
美术编辑 step
特约记者 读书园地日报
制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8 10: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整理的书园专刊稿件,请主编下载排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4-28 02:48 , Processed in 0.328231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