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204|回复: 2

[【其它原创】] 新型农民培养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15 19:4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By K. Sun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要“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党中央国务院,连续五年以中央一号文件来部署和指导全国“三农”工作,这说明党中央已经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来始终坚持。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要深刻认识“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把握新机遇新挑战,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紧迫感,扎实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培养新型农民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城乡一体化发展,就是要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统筹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着眼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新格局。更主要的是要健全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业和农村流动,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互动互促。全国9亿农民是农业的主力、农村的主体,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和受益者,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实现新农村建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一)“有文化”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根本内因。
加强新农村建设,必须要从根本上转变农民现有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使之能够真正融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积极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进程。这些方式的转变,需要有农民一定文化素质的支持,否则,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有文化,即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新型农民至少要具备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文化程度,有较好的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只有农民能够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国家对农民与农村经济的方针、政策、法规;具有民主法制常识,会运用自己拥有的民主权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自己的农村自己建”;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能够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只有真正成为思维活跃,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敢闯、敢干、敢试的新型农民,才能够担当起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重任。

(二)“懂技术”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主要动力。
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经济发展是前提和基础。农村经济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互动格局和可持续发展模式。这就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增收,继续搞好农产品优势区域规划和建设,支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和特色农业发展,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关键是打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发展现代农业,走“一村一品”的产业增收之路。“一村一品”不仅是需要有规模的地域特色产业,更需要能够推动产业发展的大批实用技术人才。培养懂技术的新型农民,不仅要使农民具有较好的技术素质,还要精通所从事产业的生产操作技术,崇尚科学,尊重规律,追求知识;能够积极学习、掌握和运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及成果,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富于创新,善于将自身拥有的科技知识运用到新农村建设上来。

(三)“会经营”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手段。
从整体市场经济体系中,限制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快速发展的瓶颈是农业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增强,保障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农产品贸易竞争加剧,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和适时适度调控进口难度加大。这就要求加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提升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必须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大市场、大流通,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按照求实效、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要求,整合资源,共建平台,健全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这样的大市场、大流通,要求新型农民必须会经营。经营能力强,就是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市场意识、品牌意识、竞争意识和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能及时捕捉市场信息,懂得如何优化成本,能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在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活动中,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获取高的经济效益,使农业生产的经济利益最大化,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进而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二、培养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生产过程的主体。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质上是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先进科学技术完美结合的结果。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关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只有培育千千万万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才能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才能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潜力,最终真正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新型农民是生产发展的有力推动者,培养大量新型农民是实现生产发展的基础工作。
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物质基础。要达到生产发展的目的,就要激活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力。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只有把培育新型农民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怎样实现生产发展,怎样加快生产发展,取决农民的综合素质的高低。没有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生产力,没有高水平的生产力,很难会有高质量的生产发展。显而易见,生产没有得到高质量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成功便无从谈起 。新型农民是生产发展的发动机,则新型农民培养是生产发展的助推剂。因此,新型农民培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长期依赖的基础性的系统工程。

(二)新型农民是生活宽裕的真正创造者,培养大量新型农民是实现生活宽裕的必要途径。
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刚性指标,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成效显现。只有实现农民的生活宽裕,使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富起来,才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实现生活宽裕,必须增加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农民的劳务性、工资性收入是增加农民增收的快捷途径。同样,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但是,从当前农民的受教育情况看,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很少,大多农民都在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而这种生产方式,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脱贫致富。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无法达到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对科学知识和技能水平要求。即便是那些能够常年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往往因缺乏就业技能而就业不稳。所以,要实现农民生活宽裕,必须培养大量的有一技之长的新型农民,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从业能力、就业能力和竞业能力,大大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三)新型农民是乡风文明的主要倡导者,培养大量新型农民是实现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
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实质,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灵魂所在。新农村建设不仅是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其最终落脚点还是要加强农村的软实力建设,提高农民的文明程度,倡导和谐的文明乡风。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文化建设的范畴,内容包括思想政治、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虽然有些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由于农村文化生活单调乏味,致使一些不良文化有所抬头。通过培养新型农民,提高村民的文化、道德水平,从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新型农民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进一步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陶冶村民情操,从而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乡村文化氛围。只有培养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知荣辱、思进取、重科学、倡新风”的新型农民,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牢固地占领农村的思想、文化阵地,乡风文明才能得以真正实现并长久保持下去。

(四)新型农民是村容整洁的辛勤建设者,培养大量新型农民是实现村容整洁的根本保证。
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外在体现,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实现途径。村容整洁不是简单的“盖新房、树成行,扫垃圾、刷白墙”,必须要有科学的规划。实现村容整洁,就是要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通过稳步扎实的村庄整治和建设,创造适于人居的环境;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协调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速度,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保障农民的生存,保进农村的发展。培养新型农民,就是要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变村容村貌,改善生活生产条件,使社会主义新农村真正达到“环境整洁优美,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硬件建设标准。

(五)新型农民是管理民主的最终实践者,培养大量新型农民是管理民主的客观要求。
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和谐要求,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制度保障。管理民主不仅是新农村的治理手段,而且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基层民主的重要保证。通过加强和完善村进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进村民自治。培养新型农民珍惜和正确行使民主权利,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使农村的管理按农民意愿办事,照规章制度办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让村民当家作主,立足村民的整体利益实施村政事务的管理。目前,有些农村基层组织之所以在管理上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干群矛盾激化,往往与管理不民主,搞暗箱操作有很大关系。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这一目标,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加大农村管理型人才的培训,真正以村务公开为载体,深化村民自治为主线,在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和各项活动中真正实现管理民主。

三、整合资源、统筹联动、探索新型农民培养长效机制
当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农业和农村正经历着深刻变化。农村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兼顾各方利益和搞好社会管理难度加大,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任务也越来越艰巨,对新型农民培养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要积极探索“体系健全、资源优化、灵活开放、保障高效”新型农民培养工作长效机制,努力培养一大批“技能型、技术型、知识型、管理型、现代型”的新农村建设者。

(一)要加强对新型农民培养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新型农民培养的长效机制。
新型农民培养工作是一个庞大、复杂和持久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方力量,建立起联动、协同的工作机制。应着力从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探索创新工作方法,加大财物投入力度,拓展培养教育渠道等方面,全力开展新型农民培养工作。因此,必须要加强对新型农民培养工作的组织领导,通过定期召开农民教育培养工作联席会议等形式,召集各相关负责农民培养工作单位的主要领导,研究和部署新型农民培养工作,及时总结农民教育培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先进经验和工作成果,分析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健全完善农民教育培养工作体系和各项机制制度,加强新型农民培养工作的统筹协调,从师资、场地、经费等各个方面,保证农民教育培养工作切实取得实效。将新型农民培养纳入职能部门和乡镇政府的目标管理体系。村级组织承担就业服务工作,负责新农民就业培训的基础性工作。真正形成 “县、乡(镇)、村”三管齐下的新型农民培养长效机制。

(二)要整合新型农民培养培训资源和拓宽服务渠道,增强培训工作的系统性运作。
开展整合新型农民培养资源、完善工作机制试点工作。加大各项工作投入。紧紧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需要这两条主线,坚持“农民需要什么,就培养什么”的原则,积极调动各类培养机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积极申报和确定新型农民培养项目。结合当地主导产业发展和布局,进一步整合新型农民培养的教育资源,推进新型农民培养专业基地建设。同时以农业科技入户指导员、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乡镇企业培训师、农民自主创业培训师等为核心力量的新型农民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新型农民培养工作的投入,并建立相应的增长机制。通过开发新型农民培养项目、整合教育资源、建设高素质的培训教育队伍、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等“四位一体”的措施,扎实推动新型农民培养工作。

(三)要制定各类新型农民培养工作的扶持政策,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新型农民培养的积极性。
新型农民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力量的有效补充,因此要把新型农民培养与创建学习型社会等有机结合起来,制定新型农民培养工作的扶持政策,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各种专业协会的社会力量,紧紧围绕镇村主导产业,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面向农村基层干部、青壮年农民、有带动能力的农民和农村妇女等不同培养对象,因人而宜地举办培训班。在强化政府职能单位新型农民培养职责的同时,加强对社会培训机构的扶持力度,从师资建设、财物投入等方面提供制度化保障。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民教育培养工作的积极性,使之能够结合农民的生产生活实践,尊重农民的个性化需求,对农民开展多门类、多技能、多形式的“菜单式培训”,从而激发农民的求知欲。保证农民有兴趣、有能力、有条件学习和吸收先进技术,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要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民培养的各项制度,提高新型农民培养的组织化、制度化程度。
新型农民培养工作是一个庞大、复杂和持久的系统工程。因此,要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民培养的各项制度,形成面向农村、多元化办学、灵活开放的新型农民培养体系。一是确定目标分解制度。将新型农民培养工作责任目标分接到职能单位和乡镇政府。二是确定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新型农民教育培养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加强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综合管理。三是建立监督检查制度。新型农民教育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不定期对各职能部门和乡镇开展教育培养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对存在的问题监督整改,对行动迟缓的进行督促。四是完善考评激励制度。对工作中涌现的先进单位给予表彰,对重视不够、工作不力的单位及时提出批评,并督促落实。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提高新型农民培养的组织化、制度化程度。

(五)要探索新型农民培养互促共进的工作模式,提高新型农民培养的成效。
积极拓宽新型农民培养思路,创新培养模式,紧紧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需要这条主线,使新型农民培养做到全员培养、全方位培养与全过程培养相结合;集中培养与分散培养相结合;新型农民培养理论讲解与技能实践相结合。从农民最缺的、最盼的知识需求入手,根据不同的培养对象,科学合理确定培养内容,创新培养形式,突出针对性和灵活性,增强实效性。切实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是主导产业领动模式,培养技术型农民。新型农民培养要紧紧围绕当地的主导产业来进行,让农民能够在最短时间内看到通过实用技术培训带来的增产增收,激发农民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XXX县XXX村紧密结合“火盆锅”农家院的主导产业,开展各类专项培训累计达48次,涉及文明礼仪、民俗文化、烹饪技能、市场营销、日常英语、朝鲜语,法律法规、环保知识等多个方面。通过培训,提高了农民的服务水平,有效地推动主导产业的健康发展。农家院从最初的4户发展到现在的68户,累计接待游人11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3000万元。新型农民培养增强了农民自主创业能力,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的多元化。

二是服务信息带动模式,培养技能型农民。培养大批的技能型人才,是适应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岗位需要。只有技能培养与岗位需求的市场信息流畅,才能持久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这就需要坚持就业岗位服务信息带动,大力开展技能性培训。XXX县劳动保障局发挥职能优势,开展城乡“手拉手”结对子,直接对接XXX区、XXX区等七个社保所,建立了就业信息协作机制,免费为农民提供职业指导、培训等服务,参加招聘会人次达2106人次,推荐就业1100人,进一步提高了新型农民培养和就业工作水平。2008年上半年,XXX县培养新型农民4464人,有3363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实现了农民生活富裕的职业化。

三是扶助骨干推动模式,培养管理型农民。农村“两委”成员、合作社主要发起人、驻村企业主等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这些骨干力量的能力、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农村的管理水平和社会稳定。所以,新型农民培养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干部队伍、农村经纪人队伍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队伍的培训力度,提高管理型人才的综合素质。2008年6月,XXX县委组织部举办了全县农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全县15个乡镇所有行政村的党支部书记、驻村指导队队员以及各乡镇的党委副书记、组织委员近800人次参加培训。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会计人员培训,已有50人报名参加此项培训。通过加强农村骨干力量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基层组织办事效率,促进了农村民主管理的规范化。

四是学历教育促动模式,培养知识型农民。农民的学历水平偏低,影响着新型农民培养的整体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速度。为此开拓农民的视野、转变农民的思维方式,扩展农民的发展思路,是对开展农民学历教育的根本要求。XXX县以XXX电大为依托,加强村级干部学历培训,实施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培养工程,首批75名学员已毕业,获得大专学历。XXX县教委采取“学历+技能”的模式和弹性学分制的管理办,先后在XXX镇、XXX镇、XXX镇、XXX镇、XXX镇、XXX镇、XXX镇7个乡镇举办了农村中专学历教育加技能培训班,涉及农村经济管理、蔬菜种植、旅游管理与服务、果树养护、畜牧养殖、郊区旅游、现代乡村综合经济管理、法律、人口与计划生育等9个专业,目前在校学员达到1644人,引导和培育了广大农民的致富意识和发展能力。学历教育进一步改变了农民的知识结构,做到了农民思维转变的智能化。

五是文化素养驱动模式,培养现代型农民。要占领农村的文化市场,首先要加强农民的文化素养培训。积极开展等各类农村业余文化艺术培训,是倡导乡风文明的具体表现。为此,XXX县结合乡村特点开展乡土文化建设。先后打造了XXX镇为合唱之乡、XXX镇为舞龙之乡、XXX镇为舞狮之乡,丰富了当地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2008年上半年,XXX县共组织各类公益服务岗培训89期,培训农民4797人,举办县乡农村信息员培训120人。农村文化培训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进程中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生活,倡导了农民文明行为,体现了农村乡风文明的自动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15 19:47: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是帮朋友发的文章。朋友在京郊的某县负责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初次发文到妙笔版,不知合适否?如有问题,请斑竹酌情处理,多谢!
此外,下面的链接是朋友博客的网址,是工作相关的内容和习作,欢迎朋友们光临指导。。。
http://blog.sina.com.cn/u/147735375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16 09:4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才是根本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0 17:50 , Processed in 0.433740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