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93|回复: 0

[【社会视角】] 乒乓相关:国人为何不愿宽恕小山智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24 20: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世乒赛中国人充当国外“雇佣军”越来越多。国际乒联主席沙拉拉多次说:“在2007年的
女子世界杯上,16名选手中,有13个是中国人,这使比赛的观赏性大大降低。”

这种现象在中国人眼里已经司空见惯了。中国观众不会再像前些年,把这些“雇佣军”视
为不忠于祖国的叛逆行为。尤其看到曾被报纸热评的唐娜对荷兰连输两场留下辛酸的泪,
看到一些选手年过40依然战斗不息,甚至心生同情之心。

但是有一个“海外兵团”始终不能得到中国观众的谅解,就是小山智丽。

小山智丽(当时叫何智丽)的争议始于“让球”,“让球”是一个冷战时代的产物,也是
一个相当复杂的历史现象。我们不能一味谴责“让球”,就像我们不能一味赞美“让球”
,任何事件割断它的历史都是谈不清的。

“让球”的宗旨是“一致对外”,这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天经地义的,但到了80年代后期,
“让球”已不是铁板一块,一些不大顺从的举动出现了,有的运动员听说 “让”脸上阴沉
沉的,不满开始溢于言表;有的既然叫“让”,干脆吊儿郎当,明眼人一眼看穿;有的牢
骚满腹,把“让”的内幕向外透露。及至1987年世乒赛上,终于爆发了前所未有的“何智
丽事件”。何智丽先是接受了陈静的让,接着又被指派让给管建华,但她上场后劈里叭啦
真地打开了,管建华不知所措,场外的焦志敏也喊:“管建华,你真打吧,她不让你了。
”代表团一位领导也在何智丽拣球时轻声说:“何智丽,你过来一下。”何智丽知道这话
的份量,她连输10个球,但她突然发誓:“我不能让,我一定要赢!”她最后还是拿了下来
,当她与管建华握手时,管建华的眼圈红了,不愿与她的目光对视,管建华哭了,她对教
练说:“ 说让,这叫什么让啊!”后来何智丽战胜梁英子拿了冠军,她第一个当了“让球
”的叛逆。有人说何智丽太自私,说她缺乏道德,她应该在与陈静比赛前讲明,从这一点
讲她的确有“不道德”之处。其实,即使真在赛前讲了也不完全“道德”,她应该在参加
大赛前在北京就讲明“我不让球”,那么她也不可能入选国家队。

即使这样,人们对何智丽事件依然是毁誉参半。同情她的人依然不少。第二年,何智丽被
排除在奥运会之外,她的老师孙梅英在体育报上列表,表明何智丽在 1987年3月至1988年
7月国内外比赛中共负4场,而戴丽共负8场,队内模拟比赛何智丽9胜1负,戴丽丽5胜4负1
弃权,而戴丽丽入选何智丽却落选了。这也让何智丽产生了一种抗拒心理,甚至有了“复
仇”的愿望。不久她离开了国家队,临行前给体委李梦华主任留下一封信:



    李梦华主任:

      感谢国家体委多年来对我的培养,由于大家知道的原因,我自愿离开国家队


……

  其实,在这个集体中,你必须接受这个现实,这不是个人所能抗拒的。在汉城奥运会
之后,另一位比何智丽更出色的选手焦志敏也退了队,她在半决赛中被通知让给李惠芬。
她的实力最具冠军相,若真打,她多半会赢李惠芬,决赛再碰陈静,也会占上风。但她只
能束手就擒,她不愿充当第二个何智丽。她在离队前也交织着爱与惆怅,她说话很得体:
“我非常感谢这个集体,是这个集体培养了我……对于让球我不想说得更多,我只想说,
我已经让过四次了,这次让球,我在思想上一点准备都没有。我本可以再打二、三年,我
不想再打下去了。”

焦智敏成了韩国媳妇,她不愿披韩国队球衣和中国人打,如果她要打,要远远强于今天的
唐娜,也强于当年的何智丽,她可以威胁任何一位中国选手,但她不愿这样做。而何智丽
成了日本媳妇,她憋着一口气,而且真在“夭息”声的呼喊中打败了奥运会冠军陈静、世
界冠军乔红和双料冠军邓亚萍。但她没有球星的风范,用一些刺耳的语言羞辱失败者,尤
其讲了伤害同胞的话,她后来处处以“我们日本队”自居,将“战胜中国队很高兴”“比
我任何一次得冠军都高兴”之类的话挂在嘴边,实在很无聊。

何智丽在技战术上的提高除去乒乓球队这个优良的群体,还有她最信服的恩师孙梅英和乒
坛最具实力的庄则栋。何智丽一直把孙梅英视做母亲。1988年底,我和一位年轻记者国燕
多次去孙梅英家,为我的一本书《泪洒汉城――奥运反思录》进行采访,书出版后,孙梅
英还拉上何智丽一起签名售书,我对她们一直心存感激。当时孙梅英说:“何智丽没有头
脑,从小打球,受文化教育太少,说话不太注意,弄不好会吃亏”。后来何智丽到日本,
成了小山智丽,孙梅英说:“我可以指导你,但感情上使我不能在赛场出现。”可惜,孙
梅英1993年脑溢血猝然去世,否则有孙梅英在,会劝告小山智丽不要讲绝情的话。

小山智丽的话说的太过分,而且远远超出球场的语言,使得中国观众至今提起她仍然没有
好感。

尽管何智丽讲了不少讨好日本、轻蔑中国乒乓球的话,但中国选手还是大度的。1995年何
智丽没来到天津参加世乒赛,邓亚萍所说,对她应该有一颗平常心。她已经是日本人,她
需要活得更好些。她在日本打球的条件远不如在中国,当时30几岁的年纪还在拼杀,与其
说是对事业的执着,不如说更有一份面对生存的无奈。后来她的球技已使任何一位中国选
手可以轻而易举地打败她,她总是躲着中国代表团。在1999年世界杯与王楠比赛时,人们
发现她在休息时连喝水都要亲自去取,在悉尼奥运会上人们看见她连个教练都没有,与中
国大兵团的井井有条相比,显得太势孤力单。何智丽在日本生活得并不幸福,曾被传为佳
话的她与丈夫的恩爱婚姻没有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尽管她得到大阪法院判决的650万日元赔
偿,但她受到精神上的折磨是难以消除的,甚至让人感到她在那种环境下所产生的冲动心
理。

世界乒乓球的中心在中国,小山智丽当年的语言为她今后事业的拓展埋下难以消除的隐患
,尽管她多次解释当年的行为,但那些话留给中国球迷的印象太难以消除了。

这是几句斗气的话给她带来的后果。




来源:http://www.lilybbs.net/bbstcon?b ... file=M.1219494722.A
理由:一些曾经发生的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2 03:08 , Processed in 0.360934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