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51|回复: 0

[【教育时事】] 激发大学生压抑已久的科学探索热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9 12:2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的很好,中国很需要这个


•多年的教育实践给我留下了一个很深刻的印象:相当一部分年轻一代大学生学习热情不高,似乎失去了对学习的享受。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之一,是激发学生被压抑已久的对科学探索、对知识创造的热情与内在冲动,并尽快引导大学生进入科研前沿。
  
•要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培养他们享受学习、享受实践、享受创造的感觉。
  
  改革开放30年,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条件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随着社会对科技推动经济发展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并不断提出中国大学能否培养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甚至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问题时,如何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各类创新性人才,就成为当前研究型大学面临的重要挑战。
  
  就此,教育界已有很多讨论,也有很多颇有见地的思考。我想,有一点应该引起特别的关注,那就是在新的一轮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中,尤其需要重视学生主体的成长成才规律,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出发,认真分析,有针对性地改革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突出问题。
  
  固有教育模式不适应教育对象新变化
  
  因材施教是古代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虽朴素,但依然应该是今天我们各种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基本点。30年来,从学生到教授,我一直在高校和研究机构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我觉得当代大学生比起当年的我们具有很多优势,是完全可以寄予期待和厚望的。他们拥有的知识量大大增加,阅读范围和开放的视野也远在我们当年之上,英语水平比那时候的博士生水平都不差,其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和宽容,和我们这一代有了很大的差别。然而,多年的教育实践又给我留下了一个很深刻的印象:相当一部分年轻一代大学生学习热情不高,似乎失去了对学习的享受。
  
  我想,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教育模式经过30年的沉淀,已经形成一种固有的模式,这种模式没有能够根据年轻一代的特点作适当的变革和调整。就像家族化管理模式很难造就出成功的现代化企业一样,沿袭30年的教育模式也很难将已经变化了的教育对象培养成新时代所需要的创新性人才。
  
  具体来说,中国基础教育的应试痕迹根深蒂固,从小学到高中,追求的目标是考分与升学率,采用填鸭式方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灌输,这不仅压抑了青年人的兴趣、个性和想象力,而且让他们养成了一种学习和思维的惯式,习惯于在学校、老师、家长的安排下按部就班地学习、生活,缺乏学习和生活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
  
  大学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应试的模式和思维,不仅课程压力繁重,学业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生的核心指标,而且在知识传授中特别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性,缺乏科研实践训练,缺乏有效引领学生进入科研前沿的条件和主动性,学生顺乎个性爱好和发自内心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出来。
  
  由此,我们认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之一,是激发学生被压抑已久的对科学探索、对知识创造的热情与内在冲动,有效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尽快引导大学生进入科研前沿,在实际训练中明确目标、锻炼能力、培养意识、完善知识。
  
  少年班仍是中国科大教育改革的试验田
  
  如果说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完成了第一轮以数量增长为主的教育教学改革的话,那么,我认为,当今中国高等教育亟待启动新的一轮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
  
  中国科大是改革开放年代教育改革创新的排头兵,从1978年创办少年班、全国第一个研究生院,到20世纪80年代率先实行学分制、开办不分系科专业的教改试点班,再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行本-硕-博分流培养、推行大学生研究计划、让本科生到研究机构开展科研实践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举措,在全国高校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而这些改革举措,大多是从少年班开始试点,取得经验后在全校推广的。少年班已经成为科大教学改革的试验田。
  
  中国科大即将开展的新一轮教育改革,我们仍然选择从少年班起步。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少年班同学思维敏捷、兴趣广泛、聪明好学,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强,对科学研究的好奇心和兴趣比较浓厚,可塑性较大。而且,少年班有着长期探索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的成功经验,所实行的培养模式比较适应新一轮教学改革的试点。
  
  目前,中国科大已经成立“‘少年班’学院”,以现有的少年班、理科实验班为基础,扩大规模,并与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联合组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试验区”,构建良好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内在热情
  
  最适合现代大学生、能够重新唤起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的大学教育是什么?如何让年轻人从应试教育的惯性中解脱出来,真正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来自主安排学习?这是我们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简单地讲,就是要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培养他们享受学习、享受实践、享受创造的感觉。我们的主要思路有4条。
  
  在多学科交叉中培养人才。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跨学科性日益明显,学科之间的边界变得更加模糊,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的突破也越来越依赖于多学科的交叉与合作。因此,如何为国家培养基础扎实同时具备多学科交叉知识背景、适应能力强的跨学科创新人才,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与挑战。经过认真的调研与思考,我们决定整合少年班与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优势力量,成立以培养多学科交叉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少年班人才培养实验区。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是在长期坚持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一个多学科综合交叉的新型实验室,其学科领域涉及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学和信息科学,实现了五个一级学科之间大跨度的整合。将“‘少年班’学院”与国家实验室有机整合,将使得学生培养拥有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现实基础。
  
  不分系、不设固定专业。“‘少年班’学院”将改变原来少年班一年基础课完成后分散到校内各学院自选专业的做法,而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集体,本科四年全部集中在学院管理。学院内不分系,不设固定的专业,不对学生进行学业上的统一要求,而是对每个学生都根据其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设计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除了基础课集中授课外,其他课程可在全校范围内选择修读。毕业时,授予数学、物理、生物等不同专业学位。
  
  一流教授与学生共同成长。为了实践因材施教的理念,少年班学院将为学生配备学业导师,由精心挑选的近20位来自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业务水平高、学生培养经验丰富的教授组成。他们的职责是:在基础课程学习阶段,通过定期与班级开展集体交流和学生个别交流,使学生尽快地适应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引导他们如何来选择未来的方向;在专业学习阶段,将组成若干学导小组,根据学生兴趣和职业规划制定指导性学习计划,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引导学生参与不同学科背景的教授沙龙和最新学术进展报告,同时让学生参加学导的科研活动。
  
  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学校不对少年班学院的学生设定系统的、统一的知识结构和要求,而是根据各不相同的个性化学习计划,让学生在全校范围内修读相关课程,同时尽早进入校内实验室或中科院研究所的科研一线,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大学生研究计划,通过实践锻炼发现各自的知识需求,然后再有针对性地修读相关课程。从而在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发现自己的知识需求,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我们希望,这种贯穿大学四年的、将课程学习与科技创新活动有机融合的自主化学习,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积极性,也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科技进步的社会贡献率,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更为迫切的要求。大学都应该围绕国家目标,找准自己的定位,充分发挥办学自主权,积极开展多层次、多种类办学。在这其中,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更是重任在肩,理应切实推进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把提高培养质量放在首位,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创新型人才作出更大贡献。

转自:http://www.hitsz.edu.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12 09:13 , Processed in 0.399084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