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554|回复: 0

[【文史类原创】] [原创非首发]荐福碑杂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14 11: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时来风送滕王阁,运去雷轰荐福碑。”盛夏酷暑之日,我,来自滕王阁之侧的一介书生,随着一群同仁远赴鄱阳去看荐福碑:我不知道这样的一种说法、或这样的一个行动,意味着什么,但我知道它必有意味。“时运”一直是每个中国人对生命进行思考时绕不过去的重大命题。当一个人飞黄腾达,人们便说他的“时”来了;当一个人沦落潦倒,他便安慰自己说“运”尚未至。中国典籍中关于“时运”的记载数不胜数,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引车卖浆者流,大至裂龟燔祭,小至抛币猜数,中国人时刻都在琢磨着“时运”的微妙轨迹。每念及此,我对国人(包括我自己)的同情和悲悯便油然而生——毕竟“时”来的人寥寥无几,而“运”去的人则在所皆是;“时”来,或许来的只是小“时”,而“运”去,去的通常都是大“运”。国人在如此巨大而又坚硬的生存困境面前,把一己的浮沉悲喜仅仅归结为“时运”的捉弄,当真让我感慨系之,唏嘘不已。而我们一行人通过一次并不漫长的旅行将时运的两端连结起来,似乎也是一个巧合。在去鄱阳之前,我们并不知道荐福碑是那里的一个景点;我们也没有特别地意识到自己一直在滕王阁之侧生活工作着。如此这般的联系是当我需要撰写这篇文章时才清晰地显现在我眼前的。
  车子拐来弯去,缓缓驶入鄱阳一中的校舍。著名而又令人不甚了了的荐福碑竟然座落在一所中学内,似乎也颇有些自嘲的风度。要知道荐福碑故事的主角是一位潦倒之极的读书人,甚至连当时身为天下读书人领袖的范仲淹也帮不了他。这样一个倒霉蛋,某种意义上竟然成了后世学子的“神助”(鄱阳一中似乎是当地最好的中学),不知让人作何感想。只能说,这似乎又成了“时运”转寰之妙的一个例证。
  言归正传。荐福碑作为一个景点,天生就有着极为尴尬的处境:它的出名正是因为它的被毁,也就是说,它之所以能千古流传正是因为它已经不存在了。比滕王阁更不幸的是,它甚至不能被重建。它作为“运去”的象征只能存在于传说、文学作品和想象中。恐怕也没有人愿意大张旗鼓地宣传它。它名为“荐福”,却并没有给人带来福气,甚至也没有给自己带来福气。那么我们看什么呢?果不出我所料,我们看到的只是后人立的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介绍荐福碑来龙去脉的文字。石碑竖在一个小亭子中,仿佛要和传说中那两句话的意义相应,它的简陋和滕王阁的雄伟壮丽恰成对比。
  我站在这个简陋的亭子前,在脑海中重现了古代的那个夜晚:一道闪电划破长空,击碎了那块刻着欧阳询书体的荐福碑。在我的想象中,闪电击碎石碑的瞬间,同时照亮了不远处正兴冲冲赶来的那位倒霉书生的脸,他的脸上浮现着恐惧、震惊和沮丧。那天他拜访了当时的文化界巨人范仲淹,诉说了自己坎坷的命运。他艺术地向范仲淹表达自己的困境:用一个字形容是“穷”;两个字形容是“没钱”;三个字形容是“缺衣食”;四个字形容是“一无所有”。当他声称自己一辈子没吃过一顿饱饭时,范仲淹的同情心就像鄱阳湖水一样泛滥了:当时的范仲淹正身处贬谪之中,而年轻时的范仲淹也同样经历了长期的饥饿。悲悯使这位大文豪出了一个今天看来并不高明的主意。范仲淹给这位穷书生一批纸张,让他去拓印荐福寺中的荐福碑,因为欧阳询的字在市场上可以卖个很不错的价钱。用今天的观念来看,这无疑是一种盗印行为。我想,雷电击碎荐福碑,或许不完全是由于这位穷书生的命运太不济,某种意义上可能是上苍觉得如此明目张胆的盗版行为实在无法容忍。(顺便说一句,这可能是中国知识产权史上最早的维权行为吧,虽然似乎有点小题大作了。)穷书生仍然衣食无着。我不知道范仲淹后来有没有采取别的行动去帮助穷书生对抗命运,我只知道,这次雷击事件成为一个象征,在传说和书籍中广泛流传,直到今日。
  当我离开时,那不存在的荐福碑似乎也随着我走了,因为我心中总会不由自主地再一次琢磨荐福碑的故事。我正面临着一个不大不小的抉择, 和所有中国人一样,我在面临抉择时也总会考虑“时运”的问题。现在,我看过了荐福碑,过两日就要回到滕王阁之侧去了——和往常一样,“时运”如何我仍然一无所知。


首发网址:http://www.pyhcn.com/News_View.asp?NewsID=2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8 12:12 , Processed in 0.316067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