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776|回复: 20

[【问道台】] 关于青少年时代的人生观与理想教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1 20: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想,对于一个人的青少年时代,理想与人生观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时期,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还处在不确定,模糊地状态,因此学校、家庭、社会的理想与人生观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发现很多学校对此是轻视的,将思想道德与人生观的教育看成是政治教育,是学校的副科,同时很多老师本身是成年人,难免存在很多世俗的观念和思想,偏于实用主义,本来这也正常的很,但是如果将此带入到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和人生观教育中,实在是最最不应该的,比如有这样一个老师,他对学生这样说:不好好学习不是?等你长大了没有哪个姑娘愿意跟你,没本事没出息,好好读书吧,考上北大清华,漂亮姑娘有的是!这样的一种思想层次,实在令人瞠目结舌。也许老师的出发点也不坏,想借此激发大家的学习动力,也许他的观念用世俗的衡量标准,也不无实用性,但我想对于青少年的理想导向,人生态度而言,是非常不好的。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充满了蓬勃的朝气,和一切无限的希望,个人认为应导致以富有宏伟志向的理想为目标,比如为祖国,为人类,为民族,为科学,等等,虽然在成年人看来,未免太离谱太不切实际,但实际上其对青少年的成长将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其励志作用不可低估,以此励志为动力,不但能对其现阶段的繁重的学习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也对将来产生不可低估的正面影响。不知大家对此有何看法?有无学校的老师,你们学校是怎么做的?你如果也是老师,你是如何做的呢?是否需要检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 21: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即使考上北大清华还是有许多问题需要面对,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校园生活只是他(她)人生的一个阶段,在学校里接触到的老师也不会很多,所以教育是一项很难的事,一个人的成长牵涉到更广大的问题,很难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 23:3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楼主,教师和学生只是个永恒的话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 10: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有点这些原因:

第一树立偶像的成本,青年建立理想和奋斗目标是要考虑自己成本的,现在社会上面不似80年代那时候很多都是精神偶像,拿成名的成本就是宣传,现在一个偶像成本要有多金+地位+成果这些因素,孩子们的目标如果定在这些成功的偶像上面,很多时候成本过大

第二树立偶像的现实和可实现程度,目前社会谈论的较多多的词语有‘富二代’‘官二代’,这些现实生活的例子里面很多孩子依靠是父母的社会背景就上位成为比较时髦的人士,对于多数没有背景的孩子确立自己目标时候不可避免的受这些现实因素影响,他要一个可实现的目标,那他最多只能选择可以实现的,比如有房有车,再高的他估计自己暂时够不到,所以暂时不追求

第三实现理想目标的通道的花费,读一个硕士博士要多少钱,教育通道的花费让很多家长把怒气不可避免的传递给孩子,看过一些成名的报道里面很多都是父母无力继续提供学费或者生活费用,孩子自己要扛(要知道这些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政策之后出生的,他们原先规划里面没有自带干粮的这些意外因素,这些都加大了实现崇高理想的难度)

所以孩子目前实现自己小目标已经不易,要崇高伟大的理想,那还要更多的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3 10: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尽管内在有联系,但有界限,这点我们建国后的教育一直都没有分清,稀里糊涂。笼统地划归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文明背景下的政治教育主要任务的公民教育(法的观念、个人和他人的权利观念、个人的社会责任义务观念)而非树立教化儿童服从某个社会组织和个人的顺从性、忠诚性的臣民意识。这是现代科学性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任何政党组织的方针、政策都是暂时。但人类对法(社会优良秩序之必须)的需求则是永恒的;
第二,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教育。教育本性是宗教性,超越性,精神性的。这是教育行为自身的内在价值,是政治、经济、军事等人类社会行为方式不可替代的。将搞政治、经济、军事行为的模式简单移植到教育领域,理论上是荒唐的,在实践中必然酿成一个时代和民族性的苦果。一个人没有超越精神的教育必然让一个时代一个民族迷失自我,行为堕落而疯狂,心灵痛苦而不堪忍受;
第三,理想和现实并不是彼岸与此案的关系。回归本性的教育是一种精神性教育(包括反思的、个性的、创造的、求真的科学精神,又包括追求实现自我潜能和意义的、意志自由的、自我担当的、平等尊重仁爱他者的宗教性德性精神),融合了理想的东西。理想是个体性的,将每个人潜在的创造能力和道德能力充分自由地实现就是理想。这种理想根植于每个人当下丰满的生活行为和细节中。宇宙大道并没有离开人——每一个当下活生生此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人。课程知识体系中一个符号、一个公式定理、一个哲理命题等等,都是活生生的生命和精神的开显,无不展示人类探索真理和意义的创造精神理想本性。当我们将知识看成僵化、固定的物的时候、不知觉中遮蔽了知识背后精神灵性,知识物化了,尤其是那些关于探讨人自身的思想政治人文知识。
  孤立地强化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不是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带来知识和生活的脱节,从而表现为知行不一。这是知识物化的后果。物化的知识不是真知识。物化的教育也不是真教育包括30年前教育和30年以来的教育。我们教育的失败不只是30年以来的,失败的根源在于我们对教育内在本性或内在律则(规律)的藐视,丢失了敬畏教育的态度和情怀。从而导致一个30年又一个30年的疯狂,忽左忽右。我们还要有几个30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3 11:05: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孩子的人生观与理想教育,除了学校,家庭起着很重要和不可或缺的作用。
孩子从小在家里,耳濡目染,与大人的习性息息想关!
家长的人生观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这是潜移默化的!

现在的国学,小故事大道理等励志的书,如果天天讲,天天念,对孩子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个人浅见,欢迎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3 12:45:38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样的现实,造就什么样的理想;什么样的环境,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教育不可能脱离社会大环境独自树立教育的理想,至少在我们国家不可能。有时候老师也感觉到,在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今天,再和学生大谈爱国理想,奉献精神,就不是“与时俱进”了,甚至是一种“欺骗”。但无论是骗人也好,骗自己也罢,老师说出这样的话,总有些绝望的味道在里面,不仅是对教育,大概也对我们的社会吧。深处其中,总是身不由己,我们大家还是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对自己,也对他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3 12: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yyg680于2009-09-03 10:18发表的 :
第一,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尽管内在有联系,但有界限,这点我们建国后的教育一直都没有分清,稀里糊涂。笼统地划归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文明背景下的政治教育主要任务的公民教育(法的观念、个人和他人的权利观念、个人的社会责任义务观念)而非树立教化儿童服从某个社会组织和个人的顺从性、忠诚性的臣民意识。这是现代科学性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任何政党组织的方针、政策都是暂时。但人类对法(社会优良秩序之必须)的需求则是永恒的;
第二,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教育。教育本性是宗教性,超越性,精神性的。这是教育行为自身的内在价值,是政治、经济、军事等人类社会行为方式不可替代的。将搞政治、经济、军事行为的模式简单移植到教育领域,理论上是荒唐的,在实践中必然酿成一个时代和民族性的苦果。一个人没有超越精神的教育必然让一个时代一个民族迷失自我,行为堕落而疯狂,心灵痛苦而不堪忍受;
第三,理想和现实并不是彼岸与此案的关系。回归本性的教育是一种精神性教育(包括反思的、个性的、创造的、求真的科学精神,又包括追求实现自我潜能和意义的、意志自由的、自我担当的、平等尊重仁爱他者的宗教性德性精神),融合了理想的东西。理想是个体性的,将每个人潜在的创造能力和道德能力充分自由地实现就是理想。这种理想根植于每个人当下丰满的生活行为和细节中。宇宙大道并没有离开人——每一个当下活生生此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人。课程知识体系中一个符号、一个公式定理、一个哲理命题等等,都是活生生的生命和精神的开显,无不展示人类探索真理和意义的创造精神理想本性。当我们将知识看成僵化、固定的物的时候、不知觉中遮蔽了知识背后精神灵性,知识物化了,尤其是那些关于探讨人自身的思想政治人文知识。
  孤立地强化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不是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带来知识和生活的脱节,从而表现为知行不一。这是知识物化的后果。物化的知识不是真知识。物化的教育也不是真教育包括30年前教育和30年以来的教育。我们教育的失败不只是30年以来的,失败的根源在于我们对教育内在本性或内在律则(规律)的藐视,丢失了敬畏教育的态度和情怀。从而导致一个30年又一个30年的疯狂,忽左忽右。我们还要有几个30年?

我想yyg680兄这几句话可算是目前对教育问题最为深刻的剖析了吧。
也许我们国家有些人马列、毛学学得"太好了",总是“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内容决定形式,但我们却总是能够依据形式来填塞自己的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3 14: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尽管内在有联系,但有界限,这点我们建国后的教育一直都没有分清,稀里糊涂。】

这点上稍微有点小的不同看法

这三科的界限确实如您所说,但是要看到三个教育到最后要培养的是什么,就是最终目的是:又红又专的现代化人才

您看红在第一位,专在第二位,所以三者尽管有界限,但是最好合而为一,最后的教育结论就顺理成章,我们教育机构设想就是要红要专,这样最终都保障了。


【任何政党组织的方针、政策都是暂时。但人类对法(社会优良秩序之必须)的需求则是永恒的;】

还是有点小不同看法:

任何组织都想延长自己的组织机构的历史生命,这也是天然的基本的组织的动力,所以尽管我们可以设想那些单一条件或者想一种完美条件,但是现实是现实,组织的历史生命力在于教育符合自己要求和时代要求的新一代的接班人。所以教育首要的需求就是满足执政的领导组织的政治需求+其他专业需求,这点上面历史例子比比皆是。

教育从来就没有脱离开这个现实的需求,国外亦是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3 14: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6楼dspcan于2009-09-03 12:45发表的 :
什么样的现实,造就什么样的理想;什么样的环境,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教育不可能脱离社会大环境独自树立教育的理想,至少在我们国家不可能。有时候老师也感觉到,在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今天,再和学生大谈爱国理想,奉献精神,就不是“与时俱进”了,甚至是一种“欺骗”。但无论是骗人也好,骗自己也罢,老师说出这样的话,总有些绝望的味道在里面,不仅是对教育,大概也对我们的社会吧。深处其中,总是身不由己,我们大家还是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对自己,也对他人。


这几天看冰冷雨天的博客连载:

看到日本海军的一点当年往事:浩瀚的大洋是赌场

背景是同样接受了英国海军的手把手的教育,日本海军的传统很好的保持了这些传统,而大清海军有了好的教师仍然是另外一副模样!

【栗田无法说服这些下属,说出了最后的话:“联合舰队的现状大家都知道,我们已经无法和美国舰队战斗,无法取得制海权,杜甫有句诗是‘国破山河在’,但是决不能‘国破军舰在’。如果从海军军官的自尊心出发认为打击运输船队是耻辱的话,那么联合舰队在战争失败以后还有军舰继续存在才是最大的耻辱。这是我们唯一的机会了,消灭了麦克阿瑟的运输船队,菲岛防御战有可能进行得顺利一些,而我们在行动中也不是完全没有抓住敌人舰队决战的机会”,应该说栗田还有一句话没说出口:“军令部是给了联合舰队一个坟场,但联合舰队能够拒绝去这个坟场吗?”,话虽然没说出口,但大家都明白了司令长官的意思,士气又突然高涨了起来,既然军令部和联合舰队那么关心我们,连坟地都帮忙准备好了,那干嘛拒绝上级领导的关心,就去死吧。

一句感叹:如果甲午之战时的北洋水师也有“不能国破军舰在”的想法,可能历史也就不会给日本帝国崛起的机会。】

浩瀚的大洋是赌场
http://blog.ifeng.com/article/3114393.html

【长得团头团脑有点像弥勒佛的西村祥治满脸上也像弥勒佛似的在笑,他向所有在场的同僚一杯杯地敬酒。人人都在走向死亡,可能西村中将抛不下的东西更少一些。因为他的独生子,海兵65期航空科的的西村祯治大尉已经在1941年12月开战的时候已经战死了,就是在这个菲律宾,现在是父亲也要走向同一个战场,走向同一个命运了。

海军的将军们也是人,当然也有怕死或者不想死的,但说到底海军没有像陆军的富永恭次那样开病假条临阵逃脱的将军,也没有像东条英机那样三个儿子没一个上战场的将军。】



我们也许应该反思,历史上的事例还是有更多启示的

看着这几段文字感慨着,日本在二战几乎被打得绝望时候,还能保持这种状态,确实有自己的那点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3 19:0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各位精彩的讨论,特别是yyg680的精辟见解甚好,欢迎关注教育的朋友继续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4 08: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教育。教育本性是宗教性,超越性,精神性的。这是教育行为自身的内在价值,是政治、经济、军事等人类社会行为方式不可替代的。将搞政治、经济、军事行为的模式简单移植到教育领域,理论上是荒唐的,在实践中必然酿成一个时代和民族性的苦果。】

接着商讨,几千年前的教育也是吸收别的行业的知识和思维的,教育的军事功能和政经功能从来都是教育的核心,至于模式那是大家看法不同的问题了,请看看孔子昔日的一些教育特色:

根据《论语》,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孔子的教学内容:一曰:“子以四教:文、行 、 忠、信。”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是指教学内容包括四个基本方面;二曰:礼、乐、射、御、书、数等

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学校中最基本的教材。“六艺”与“六经”的不同在于:“六经”偏重于文化知识, 属于文的范围;“六艺”则偏重于才能和技术的训练。因“礼、乐”也具有这方面的性质,所以也列在“六艺”中,“射”是射箭,“御”是驾车,都属军事课程。
  总的来说,孔子的教学内容有三方面特点:其一,偏重社会人事。他的教材,都属于社会 历 史政治伦理方面的文化知识,注重的是现实的人事,而不是崇拜神灵。他虽不是无神论者,但对鬼神持存疑态度。他不谈“怪、力、乱、神”,不宣传宗教迷信思想,不把宗教内容列 为教学科目,这种明智的态度,成为中国古代非宗教性教育传统的开端。其二,偏重文事。他虽要求从政人才文武兼备,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仍是偏重文事,有关军事知识技能的 教学居于次要地位。其三,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他所要培养的是从政人才,不是从事农工的劳动者,他不强调掌握自然知识和科学技术,他既没有手工业技术可传授,也没有农业技 术可传授。他认为社会分工有君子之事,有小人之事,“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与小人职责不同,君子不必参与小人的物质生产劳动,所以他从根本上反对弟子学习生产劳动技术, 樊迟要学种田、种菜,他当面拒绝。
http://hi.baidu.com/%D0%D0%D6%AA ... b62316a8d311e4.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4 12:5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说“教育的军事功能和政经功能从来都是教育的核心”是真实的,那这就是中国教育的问题所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4 13:2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2楼dspcan于2009-09-04 12:58发表的 :
如果说“教育的军事功能和政经功能从来都是教育的核心”是真实的,那这就是中国教育的问题所在。


请问您一个问题,所有的国家每年征兵,现在都对学历有要求,这样的要求不就是军队对成员的教育素质的要求,这样的教育要求是不是基础教育的一个功能核心呢?

操持武器保卫家园,诸葛亮的所谓屯田耕战,到今天的民兵组织预备役,社会组织对于安全的需求也一样烙印在基础教育里面,这是中国独家问题吗?

欢迎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4 15:2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找了点资料给大家继续讨论

西方的文明核心古代希腊文化教育的历史特点:

希腊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过程通常被划分为四个阶段:1.荷马时代(公元前1100~公元前800);2.古风时代(公元前800~公元前500);3.古典时代(公元前500~公元前330);4.希腊化时代(公元前330~公元前30)。

1.荷马时代

从《荷马史诗》的有关文字中可以看到,在荷马时代,尚等未出现学校这种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主要是在实际的生活过程中进行的。通过参与成年人的各种活动,儿童和青年逐渐获得了社会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内容大致以军事和与军事直接有关的知识、技能为主,同时也注重演说能力的培养。

2.古风时代
在斯巴达,教育被当做一项极为重要的国家事业。在7岁以前,公民子女在家中接受母亲的教育。从7岁至18岁,儿童进入国家的教育机构,开始军营生活。在这个阶段,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和道德灌输,使儿童养成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以及勇敢、坚韧、顺从、爱国等品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五项竞技”(即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和投标枪。

雅典儿童的体检是由父亲负责进行的。7岁前,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7岁以后,女孩继续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学习纺织、缝纫等技能。男孩7岁后则开始进入弦琴学校学习。弦琴学校主要教授音乐、唱歌、朗诵等。以后又出现了文法学校,教授读、写、算等知识。

3.古典时代

在希腊教育的发展史上,智者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智者的出现表明,在希腊,职业教师已逐步取代原有的“大众教师”(如诗人、戏剧作家),教育工作已经开始职业化。

智者不仅在希腊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他们对希腊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同样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第一,智者们云游各地,授徒讲学,以钱财而不以门第作为教学的惟一条件,这不仅推动了文化的传播,而且,由于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因而促进了社会的流动。第二,智者适应了时代对辩论、演讲的广泛需要,抱着实用的目的研究与辩论、演讲直接相关的文法、修辞、哲学等科目,并把这些知识传授给他人,因而,既拓展了学术研究的领域,又扩大了教育内容的范围。西方教育史上沿用长达千年之久的“七艺”中的前三艺(即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正是由智者首先确定下来的。第三,智者们最为关心的是道德问题和政治问题,并把系统的道德知识和政治知识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这样,不仅丰富了教育的内容,而且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即政治家或统治者的预备教育。这种教育是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鼎盛时期所必然产生的客观需要。智者派的教育活动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并使这种教育得以确立。不仅如此,随着奴隶主民主政治的衰落,这种教育不但没有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反而另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大问题。


4.希腊化时代

在古典时期,希腊的小学通常多注重实施以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为基本内容的多方面教育,以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和谐发展。而在希腊化时期,由于城邦的覆灭,带有军事目的的体育首先被取消,美育逐步被削弱,小学教育的内容主要局限于读、写、算等知识性科目。
在希腊化时期,原有的中等教育机构——体育馆(Gymnasium)为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所取代。与此相联系,中等教育日益偏重于知识教学,尤其强调文学教育,体育和美育被忽视。中等教育也逐步偏离了希腊教育的传统,其功能逐渐萎缩。

希腊化时期教育中真正得到明显发展的是高等教育。除原有的柏拉图的“学园”(Akademia)、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Lyceum)和伊索克拉底开办的修辞学校之外,出现了由芝诺(Zenon Kitieus,前336~前264)开办的斯多葛(Stoics)学派的哲学学校(前300年)和伊壁鸠鲁(Epicurus,前341~前270)开办的伊壁鸠鲁学派的哲学学校(前311年)。公元前200年前后,上述四所学校合并成为雅典大学(University of Athens)。

从另一方面看,与希腊化时期的整个教育状况一样,这个时期的高等教育也呈现出某种蜕变的趋势。这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的内容逐步压缩,日益侧重于修辞学的教学。由于城邦的沦陷和奴隶主民主政治的衰败,演说、雄辩已失去原有的实际功用,因此,修辞学的教学逐步陷于形式主义的泥沼。

http://www.zjzk.cn/kj/work/show_ ... &chapter_id=867

大家可以看到,希腊文化教育仍然在政治和军事上面着墨很多,到了希腊末期才开始减少军事的教育,这时候距离希腊文明的沉沦的时间已经很近了。

请大家参考!欢迎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4 15:3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接着摘录古罗马的教育特点

公元前800年,古罗马部落中的一个分支——拉丁部落联合其他部落,在第伯河口建立了罗马城,逐渐形成了罗马国家。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600年,被称为罗马的王政时期,相当于希腊的英雄时代,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由于这个时期的教育缺乏可靠的文献资料,所以学习和研究古代罗马的教育,只能从其后的共和时期讲起。


一、共和早期的教育
共和早期的教育旨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主要是农夫和军人。这一时期还没有出现学校,教育是在家庭中进行的。从氏族公社所沿袭下来的家长制,使父亲在家中居于核心地位,对子女有生死予夺的权利,且对孩子的教育具有很大的影响。母亲在家里也有一定的影响,并受到尊重。孩子7岁前的教育由母亲亲自负责。7岁以后,父母分工负责孩子的教育,父亲教导儿子,母亲教导女儿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罗马公民。父母虽分工不同,教育的内容不同,但采用的方法却是一样的,都采用“做中学”的方法,即观察和实际行动。儿子跟随父亲学习农业生产知识、技能,到城市广场聆听演讲,学习有关的社会、政治方面的知识。他们还教儿子一些军事体育技能,如骑马、角力、投掷、游泳等。知识的学习并不占主要地位,罗马人极其重视道德的培养。早期的罗马人有许多传统美德,诸如孝道、勇敢、果断、节俭等,这些成为对儿童教育的主要内容。公布后的“十二铜表法”成为儿童必读的教材。通过它,儿童得以学习法律知识。儿童至16岁,对其进行家庭教育的任务便告完成;通过一定的仪式,就可成为一个合格的罗马公民。

二、共和后期的教育

共和后期存在着两种平行的学校系统。一种是外来的以希腊语、希腊文教学为主的希腊式学校;另一种是产生较晚的罗马人自己的拉丁语学校。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希腊化的教育内容占据主导地位。
  1.初等教育
  共和后期的初等教育机构——小学虽然存在,但却不受社会的重视。儿童7岁入学。小学教育内容极其简单,以道德格言和“十二铜表法”为主,旁及基本的读写算知识。教学条件极其简陋,学生没有课桌,写字时,将一块腊板放在膝盖上,用一枝象牙状的尖笔在腊板上书写。小学教师的报酬很低,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因而很少有希腊人愿意办这种学校。它的生源主要是平民的孩子,奴隶主和贵族的子弟不进入小学学习,而是由家庭教师在家中为其传授必要的知识。
  2.中等教育
  中等教育机构有两类:希腊文法学校和拉丁文法学校。学生入学年龄在12岁左右。教育内容以文法和语言为主,希腊文法学校传授希腊语和希腊文学;拉丁文法学校传授拉丁语和拉丁文学,主要是西塞罗等人的作品。除此之外,这两类学校都开设有地理、历史、数学和自然科学等课程。教学方法比小学灵活,有讲解、听写、背诵等几种。教学管理很严格,纪律严明,普遍实行体罚。上课时间较长,往往是从清晨到黄昏;学校也有寒暑假,以及神农节、智慧女神节等假日。中学教师的收入比较丰厚,社会地位也较高,受人尊重。它的学生主要是贵族和富豪子弟,平民子弟是无力上中学的,只能接受粗浅的小学教育。
  3.高等教育
  共和后期的高等教育机构是修辞学校。它直接为政治服务,为国家培养高级官吏和演说家。学生16岁入学,学校教学内容很丰富,有修辞学、辩证法、法律、数学、天文学、几何学、伦理学和音乐等。和中等教育一样,存在两类学校——希腊修辞学校和罗马修辞学校。修辞学校比文法学校在时间上要晚得多。它的教师都是当时有名的修辞学家和哲学家。
在这一时期,希腊的文化教育对罗马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冲击力,并主导了罗马学校教育的内容。那么,军事上无往不胜的罗马为何在文化教育上向希腊认输呢?这里面有其深刻的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原因。首先,希腊语是当时大半个“文明世界”的通用语言。罗马为了有效地统治被征服地区的居民,便要求派往各地的官吏会讲希腊语。因此,希腊式的文法学校便应运而生了。其次,在政体上,罗马和希腊一样,都是奴隶主专政,因而为希腊统治者培养人才的摇篮——修辞学校也被引进了罗马,为罗马统治者培养人才。再者,反映在文化上,当时的希腊文明是一种高水平的文化。它远远高于罗马文明,这使得罗马人不得不向希腊人学习。但是,罗马人并没有被完全地希腊化,而是在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尽力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在罗马本土,官方语言仍是拉丁语。后来,一批文坛巨匠出现以后,拉丁文学便蓬勃发展,并逐渐取代了希腊文的主导地位。


三、帝国时期的教育

教育内容的变化。帝国时期的学制结构和共和后期一样,但教育内容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一,拉丁文取代希腊文占据主导地位;其二,教学形式主义严重、内容空洞。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中,教学与生活相脱离,实用学科减少。高等教育中原有的雄辩术教育不受重视,因为辩才和智慧不是帝国所需的品质。帝国需要的是安守分己的公民和唯命是从的官吏,这也是国家控制教育的主要原因。
  大学萌芽的出现。公元75年,皇帝韦柏芗在罗马设立了一个大图书馆,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大学。大学教师的职称经过许多年的试行,最后由皇帝哈德良于公元125年确定,并且把教授职称在法律和文法学校推广。帝国时期各地有许多的法律学校,在法律教育普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法律学校的学习年限为4年至5年,教育水平达到了大学的水准,它的私立性一直持续到公元5世纪。同时,帝国境内医学学校、建筑学校和机械学校也相继成立。不过,这些学校的教学一般采用的是“艺徒制”,即由学生向著名的实际工作者学习,教学注重实践。
  教育呈现出宗教性。公元1世纪前后产生的基督教在公元325年被君士坦丁皇帝主持的尼西亚宗教会议,宣布定为国教,成了罗马帝国统治人心的工具。教会为了宣传自己的教义并扩大影响,就不断扩大教会学校的数量。此举对罗马的世俗教育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力量,并使罗马世俗教育最终走向衰落。

http://www.china001.com/show_hdr ... =H1H7941&xpos=5


我看到的这点资料有几个想法:

第一古罗马被希腊文明也渗透过,但是古罗马没有盲从,而是坚持了自己的特色,最终从希腊文明里面汲取了养分,而升华出自己的有特色的文化教育

第二作为综合希腊和罗马两大文明集成者,在高等教育上面的成就是非常大的,并且分科已经很详细了

第三古罗马开始作为后发文明,为了保持自己文化特色做了过度的努力,而古罗马后期宗教的渗透使得古罗马最终世俗教育走向末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4 21:5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找到了点英国教育的情况分析:

我想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强国,作为世界霸主一百多年,作为教育的强国,具备一点西方的代表性:


Margaret Hodge(英国青少年和家庭发展署署长):
  一个孩子一生中的幼年时代是极其珍贵的。这不仅仅是因为成长带来的喜悦,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学习是极其关键的。家长固然是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如果我们能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高质量的早期教育,那么我们就能为孩子创造他们自己的美好生活奠定基础,同时帮助孩子在这一阶段学会怎样去学习。研究表明,在游戏中学习能够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拥有更多的机会。健全的情感、身体发展、智力发展对于孩子同样重要。我们应该为孩子提供质量足够高的教育,除了语言、算术等能力,还要教他们学会分享,让他们的各种能力和道德全面发展。

James Tooley(纽卡斯特大学教育学教授):
  教育是为了全人类的发展。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首先,从个人发展出发,人们想要得到的是通过教育获取公认的“最佳传统知识”。这是教育最基本的目的,它是人类通过一代一代之间对话的方式来完成的。第二,通过个人的发展,你的潜力得到挖掘,为将来成年时代的家庭生活、工作,以及个人和社会的责任做好了准备。我们需要通过教育,使孩子们加入到人类历史的对话中去,以此来发展自己的个人潜力和作为社会成员的功能。

Julia Neuberger(法学博士、作家):
  教育应该是挖掘孩子拥有的个人才能和技巧,应该将人类的才能发挥到极致。我们必须首先发现孩子们的才能是什么,然后再对之加以培养。我们当今社会的教育遭受到了过多的约束,我们一直在努力告诉孩子们应该怎样去读和写,但是我们忽视了去抓住他们迸发的灵光。我们的教育模式越保守,能够帮助孩子发现灵感的机会就会越少。


http://www.ttgood.com/info/article_310.htm


下面这个文章是讨论英国教育衰落:

英国衰落的教育探源——兼评近年来中国相关教育改革
作者:叶赋桂/罗燕


【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最早在英国发生,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单就文化因素来说,深厚的功利主义传统无疑是重要的影响之一。英国不但有着源远流长的功利主义思想渊源,而且对现实功利的追求也是普通民众的日常观念和行动准则。】

【这里我们应当注意的是,英国商人追逐财富并不是其根本的目的,而毋宁说是一种手段,追求社会地位的手段。不管是在16、17世纪从事商业贸易和金融,还是18、19世纪致力于制造业,他们都是为了最大化地追逐利润,并以此博得社会地位、权力、声望等他们与生俱来所没有的东西。正因为如此,近代英国商人并不像暴发启那样炫耀财富,挥金如土,穷奢极欲,相反倒是如韦伯所说的那样“冷酷无情的节俭”,赚来的钱不消费而投身于更赚钱的事业。不过,这未必就是由新教伦理而来的资本主义气质,而更可能是商人和企业家们有比金钱更高的欲望和追求,即成为他们所一向钦羡的绅士。而最终,这种欲求必然要影响他们对技术进步和工商业发展的热情。“当19世纪后期英国工业革命的工商业和技术动力的势头减弱时,至少部分是因为革命中大多数人正忙于成为绅士。”】


【在绅士文化传统的影响下,英国教育基本上就是绅士教育。首先在教育思想上,古典的自由教育占绝对统治地位。伴随意大利文艺复兴在欧洲的持续发酵,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也吹到英国。】

【而在他们的绅士的理想模型中,强调的无非是道德法则、荣誉法则和责任法则。教育因此就是道德和性格训练,于是教学内容和课程就是自由学科,如希腊语、拉丁文、文学、哲学、历史、地理、体育,等等。(注:英国绅士教育的自由学科来源有二:一是传统的古典学科,如文法、修辞、天文、音乐等。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中,教会对学校的控制削弱了,但学校的主要学科、教材和课程并没有多大变化,传统的古典学科仍继承下来(参见博伊德,金.西方教育史[M].229-230.);一是近代人文学科,哲学、历史、地理、语言乃至自然科学等。这主要是因为文艺复兴对新贵族的强大影响。)泰恩曾指出,英国公学和大学“其重要的东西总是伦理、道德、心智训练、人的性向。”(注:Youssef Cassis,Business Elites.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1994,122,130,138-139,133,137.)而那些为从事工商业所需的自然科学和实用学科却始终被排除在外。绅士教育是坚决抵制实用知识的,即使是自由知识,也只能为知识而知识,任何把知识当作手段的功利性目的和运用都是不能容忍的。】



【结果,英国的学校也就仅是以培养绅士为目的进行自由教育的公学和大学受到重视。英国在世俗化的进程中,教会对学校的控制权力被削弱了,但国家并没有将教育管理和领导起来,而是贵族从僧侣手中接过了教育权。英国上层精英的子弟多在家庭中接受初等教育,然后就进入中等学校,为大学作预备。而无论是中等教育的公学、文法学校和私立学校,还是大学,都是由私人和团体捐赠和开办的。而进入这些公学和大学的也都是上层精英的子弟。在早期是贵族和乡绅,在工业革命后,新兴的工商业阶层和专业阶层为了跻身上层社会,也开始把子弟送到公学和大学。而公学和大学在上层精英的支持下自然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与此相应的则是英国国民教育学校长期无人重视,在1870年《初等教育法》颁布前政府也始终没有承担起职责,结果国民教育制度迟迟没有建立,科技教育也进展迟缓。到19世纪中期,德国、法国的国民教育制度已相当完善,教授和研究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的高等学校也蓬勃发展,而英国培养绅士的公学制度反因科技教育的刺激和宗教教育的消褪而达到极盛,牛津、剑桥等古老大学也仍然以保守传统为宗旨。】


【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在科技和科技教育方面当然不会是一片空白,相反,英国的科学技术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科技教育的提倡也很早就有了。但绅士文化却最终遏制了科技和科技教育的发展。
绅士文化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纯粹理论,轻实践技艺。因为绅士是不从事体力劳动,过着闲暇生活的阶级,他们无需职业技能的训练,只作纯粹科学的理智训练。所以,作为技艺性的技术教育始终进入不了公学和大学。英国技术教育的失败在于对“纯粹”科学与“应用”科学的不同态度。科学作为对事物性质的抽象研究一直在英国受到青睐,英国绅士们常将对纯粹科学的研究作为闲暇的业余爱好来追求。但科学却很难制度化为公学和大学的课程和教学,始终是这些“有教养的业余爱好者”的个人趣味。所以,17世纪的皇家学会不过是有科学业余爱好的贵族和绅士的俱乐部,而与技术的脱离使得其在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早期的衰落也是必然的。
另一方面,英国工业革命起源于绅士们所看不起的从事实际工作和体力劳动的手工艺者(practical man),“领导技术革命的英国工程师首先是实际操作者。”(注:Keinth Evans,The Development and St-ructure of the English Education System,University of London Press,1975,P.240.)这种情形反过来又加强了英国的一个传统观念,就是从事实际工作的人需要的不是教育而是训练,在工场等工作场所获得实际的经验和技艺。到1911年理查森仍然坚持“技术教育仅能确信是一种技能的教学……我认为没有比工场更好的学校。你可以在那里获得最好的工匠的经验和技艺……你处在最能激发技能的氛围中……你通过做来学。”(注:Youssef Cassis,Business Elites.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1994,122,130,138-139,133,137.)虽然17世纪英国曾产生了像胡克、玻义耳那样的科学家,但直到20世纪后,实验科学才重被绅士接受为合适的职业。
正是这两方面的因素导致了英国的科技教育长时期在教育体制之外发展,现代学科难以进入公学和大学。即使在19世纪后期,受多方面的压力,一些科学课程和试验室在公学和大学出现,但科技教育仍无效应。(注:参见Martin J.Wiener,English Culture and the Decline of the Industrial Spirit,1850-1980,Pp.17-18. 单中惠.赫胥黎与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A].科学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0-11.)19世纪中期,英国发生了关于科技教育的激烈争论,但就是那些强烈主张科技教育的人,如赫胥黎、普鲁诺(I.K.Brunel)、蒲莱法(Playfair)等,连到他们自身时,却很少把他们的主张付诸实践,反而都将自己的子弟送到公学和大学,(注:Martin J.Wiener,English Culture and the Decline of the In-dustrial Spirit,1850-1980,P.14.)一无例外地匍伏在传统之下。等到大多数英国人和英国政府醒悟过来时,却发现德国、美国的科技教育和工业、经济都已走在了其前面,即使如此,绅士文化和教育的传统仍阻碍着英国彻底的教育改革。
回顾近现代历史,英国是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也是最早建立现代民主政治的,然而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现代大学、现代学制、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等现代教育的因素却没有一项是英国首先创立的,英国工业、经济和整体国力的衰落也许早就由其教育命中注定了。】


【不错,中国学生的文化素质及其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但更不够的、更急迫的还是科技知识和能力及科技教育。这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存亡的根本,关系国家强盛的关键。如果中国的科技教育及由之而来的科技水平在国际上不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就将始终处在危险中。中国现在本来就很落后,再不抓科技和科技教育,中国将被先进国家甩得更远。自国家控制教育权和以教育实现政治目标以来,还没有谁把推行人文教育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相反,美国80年代以来一直在削减高等教育中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和教育的拨款和资助),而只看到促进国家竞争的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科技教育等政策。就是英国,绅士教育也仅是个人、学校和阶层的行为,19世纪英国政府的行动虽然缓慢,但其政策方向也是科技取向的。再说,人文素质的养成更多的也来自个人性向和家庭性格。
此外,我们知道一个社会的经济和生活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们没有谋生和生活的压力,自然地就趋于接受人文学科的教育,以享受闲暇和生活。9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先富起来的阶层的需要推动下,各地都兴起了“贵族”学校,大款们把其子弟送进来,希望贵族学校把其培养成有身份有修养的人。这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商人极为类似。而这将使其下一代再也没有工商业的雄心、进取心、冒险精神等。现在这一代的中国人是太唯利是图了,只知追逐“铜臭”,但这恰恰是“资本主义精神”的表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始动力。而中国人享乐的本性、太浓重的儿女心,加上下一代已经富裕起来的财富地位和状况,更有贵族学校式的教育,21世纪中期后的中国人是否还会对理工科趋之若鹜,是否还会有足够的逐利动力和进取心,很是疑问。对此,中国教育应有前瞻性的思考和政策措施。而现行的政策却导向人文教育,真不知置国家利益于何处,20年后中国凭什么与参与国际竞争。】


【90年代中期后,受各种因素的驱动和误导,又出现了大学扩展和大学扩招的政策导向。结果专科院校纷纷升格为大学,单科性学院和理工科院校都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大学生招生和在校生人数急剧攀升。相反,80年代中后期所倡导的中等职业教育和专科层次的技术教育则在萎缩。这种政策若不迅速改变的话,中国将会经受教育、经济和政治上的苦果。对中国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最迫切需要的是中等专业技术人员,看看中国广大农村的生产方式和中国工业经济的生产水平,就知道中国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和教育。
从大学来说,综合性大学并不是世界的普遍模式,德、法、俄等大都是理工大学、单科性工业大学。印度这些年在信息经济上的突飞猛进,也是理工大学的教育成就。而美国有限的综合性大学也是以数量巨大的各种学院为基础的。另外,从美国这些年大学排名来看,科技主导型的大学明显位次靠前,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已经赶超哈佛、耶鲁。实际上,中国近些年来大学的排名、声誉、影响也呈现同样的趋势。80年代以前,理工科大学除了清华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外,最有影响的大学基本上都是综合性大学。但80年代中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无论是官方或民间的排名,还是在学生和民众中的影响和声誉,占据大学排行榜前列的尽是理工科大学,例外反倒是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了,而支撑北大和南大的却是其强大的理科。最吸引高中生的,清华、北大、科大历年不变,而当年人气极高的一些综合性大学在今天却要让位于理工科大学了。既然如此,理工大学又何必一味追求综合性呢?国家更不必要通过合并等教育政策措施推动大学的综合化发展。
中国应当以英国与德国、美国的教育为鉴,努力发展科技教育。英国当年虽然公学和大学排斥科技教育,但却有各种科技专业团体和协会,也有一些工商业者热心科技和科技教育,这对英国技术进步和工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国却无这样的民间传统,更无牛顿和皇家学会的科学基础,所以政府的责任更加重大,大力推进科技教育来不得一点松懈。教育决策部门在制定教育改革与发展政策时应当有不为纷纭乱象所迷惑的清醒理智和判断力,紧紧把握国家的教育政策方向。
如果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那也决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要靠中国传统文化拯救西方文化,相反中国传统文化要在世界上生存下去和发挥影响,只能靠中国在科技技术上赶上和超过西方国家,否则一切都是痴人说梦。】


http://www.scrtvu.net/thesis/files/lwk/lw1797.html


这篇论文说得有点道理,记得宋晓军宋宜昌在军事大家谈一次访谈说过英国现在最优秀的人才都集中在金融地产和文化创意,而英国的最先进的科技制造却在慢慢落后,英国现在连战略导弹要买美国的,战斗机已经把更新的希望寄托在美国的F35上面了,这样的落后也不是偶然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6 15:0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不同的人生目的支配下,人们以不同的人生态度生活着。世界观、人生观和人生目的对人生态度有直接指导作用,人生态度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人生目的的形成也有直接影响。
一、人生态度的内涵及影响

(一)人生态度的含义
所谓人生态度,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生活体验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看法。人生态度往往借助语言、表情和行为方式表现出来。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一部分。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如何,往往直接影响到他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从而对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人生态度与人生目的有密切关系,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前者指出人一生应该做什么,后者则表现为在人的一生中应该怎样去做。人生态度的形成和改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般受制于人的社会环境条件、个人阅历、文化教养和心理因素的消长变化。

(二)人生态度对人生的影响
在人的一生中,人生态度作为制约人一生行为的内在心理机制,对人的一生有重大影响。一方面,人生态度影响着一个人对人生课题和人生矛盾的认识,影响着人的人生走向和精神状态。正确的人生态度使人积极乐观地对待学习、工作、事业、友谊。爱清、健康等人生课题,正确地处理苦乐、得失、生死、善恶。荣辱等人生矛盾,选择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有益的人生道路,做生活的强者。错误的人生态度则相反,它使人错误对待人生的矛盾,或自以为是,惟我独尊;或意志消沉,丧失人生奋斗精神;或为求得物欲的满足而计较个人得失;或苟且偷生,颠倒善恶,以辱为荣。另一方面,人生态度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效率。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人只争朝夕,珍惜人生的分分秒秒,保持较高的行为效率,在有限的一生中实现尽可能大的人生价值;而消极的人生态度则使人心灰意懒,散漫怠情,于碌碌无为中浪费光阴和生命。


二、人生态度的类型
人生态度作为人的特定心理倾向,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消极的人生态度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1、消极、悲观、碌碌无为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否定人的积极能动性,以个人为中心,对他人和社会不负责任的人生态度。消极的人生态度在少数大学生中也有一些具体表现。一是看破红尘。其特点是认为人生无意义,对人生和社会悲观失望,得过且过,无所追求;学业上不思进取,高呼“60分万岁”;生活上松散疲沓,放任自流,既无时间观念又无纪律观念;人际关系上“天马行空”,独往独来,既感叹人情淡漠又对别人一副铁石心肠。二是追求享乐。在大学生中,这种人生态度也有相当影响,除了那些“牺牲一家人,幸福我一个”的“消费发烧友”外,校园里还有置学业于不顾的‘嘛将先锋”、“双升大将”和“舞林高手”。有人给这样的大学生作了形象的描绘:“穿的是名牌.用的是品牌,吃的是牛排(西餐),看的是脸盘儿,学习挂‘红牌”’。他们评判事情的标准,是看能否给自己带来享乐和实惠,有则趋之,无则避之。三是狂妄自大。持这种人生态度的人,自我意识膨胀,虚荣心极强,惟我独尊,狂妄自负,爱出风头,嫉贤妒能,视他人为“阿斗”、垫脚石,他们不屑于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不屑于与工农相结合。四是批判一切。持这种人生态度的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一切,对谁都不满意,自认别人欠了自己,社会对自己不公,总是挑别人的“刺”,攻击社会的“暇疵”,终日牢骚满腹,怨天尤人。

2、积极、乐观、有为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健康、正确、符合人类发展需要的人生态度。其特征在于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并以高度的人生责任感参与社会生活。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人类战胜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也是青年大学生应该努力树立的人生态度。作为大学生,要活得对社会有意义、有价值,真正活出个“人样子”来,就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对待人生。人活着,不仅是个人问题,而且还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命运。青年大学生应该正视现实,积极进取,热爱人民,服务社会,顺应历史的发展,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

三、正确对待不同的人生境遇
(一)人生的顺境与逆境及其影响因素
人们把追求理想目标实现过程中出现的顺利境遇,称之为顺境;反之,称之为逆境。顺境和逆境,对每个人的“机会”是不均等的,这取决于人所处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1、社会生活中,人生的境遇受制于社会环境和自身的客观条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共进,就为人的发展顺境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制约人们的社会条件中,有些是人一出生就已经确定了的,有些经过人们后天的改造会发生相应变化。比如,一个人出生的时代、民族、国家、家庭。性别,是无法改变的,它们从不同角度制约着人们。而人的工作环境或工作性质,则可以通过努力发生变化,使之与自己的理想目标相吻合。一个人也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使自己获得某种能力,从而获得顺利发展的某种机会。

2、顺境和逆境的形成还受人主观条件的制约。由于各种原因而使人们的主观条件和能力不尽一样,如学识不同,修养不同,思维能力、记忆能力、交际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等。一个人的主观条件好,主观能力强,就有利于创造条件,抓住机会,使自己进入人生发展的顺境;反之,就容易失去机会,甚至可能进入恶性循环,遭遇或者陷入人生发展的重大逆境。

3、人对自身境遇的主观判断受种种主观因素的影响。由于人的阅历不同、学识不一、心理素质相异,对所处顺境和逆境的主观判断也大不一样。心理素质差,缺少生活磨练的人,轻微的挫折就使他们感到遭遇了逆境。而同样的挫折,对那些历尽磨难的人算不了什么。所以,不同的人对同样的境遇可能得出不同的感受。

4、某些偶然因素也会影响人的境遇,可能会改变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条件,从而对一个人顺境或逆境的转化发生作用。但是,不应过于强调偶然因素的作用,因为偶然的背后往往包含着必然。人生更应该把握那些可以把握的、带规律性的东西,而不能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偶然因素上。

(二)正确对待人生的顺境和逆境
顺境和逆境比较,人们都喜欢顺境。因为在同等条件下,在顺境中向目标奋斗,如同顺水行舟,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因素,使人们更容易接近和实现目标。但是顺境对人的事业发展也有不利因素。顺境中的宽松气氛、优越条件,易使人滋生骄娇二二气,自满自足,意志衰退。古人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对顺境消极作用的一种警诫。积极利用顺境的有利条件,避免顺境的消极影响,是大学生在人生的旅途中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在逆境中向目标前进,犹如逆水行舟,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更多的艰辛,才可能成功。但是,逆境只是增大了人们向理想、目标前进的难度,而不是剥夺了为理想目标奋斗的权利和实现理想目标的可能性。事物常具有两面性,在逆境中向理想目标奋斗,可能会有顺境中难以得到的收获。因为,逆境的恶劣环境,对于挑战者而言,可以磨练意志、陶冶品格、丰富战胜困难的经验。当处于人生的逆境时,如何战而胜之呢?

1、要有自尊自爱的人格。人生是顺境还是逆境,人们常常难以控制。但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却是自己可以坚守不变的。“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的做人准则。有了这样的做人准则,才能在顺境中不狂妄自满,在逆境中不妥协丧志。

2、要淡化个人名利,做到“心底无私大地宽。”一个以自我为中心、充满私欲的人,容易患得患失,瞻前顾后,难以实现宏图大业。一些人一生的许多苦恼,多源于个人私欲的不满足;当人们从私欲中解脱出来,就会发现,许多所谓的逆境,不过是由于私欲难填而杜撰出来的虚幻。况且,即使真正陷入人生的逆境,只要置个人得失于不顾,视荣辱毁誉如浮云,就能做到无私无畏,勇敢抗争,从而战胜困难,走出逆境。

3、要有乐观的精神和积极的行动。乐观的精神,是战胜逆境的精神动力;积极的行动,是走出逆境的有效途径。没有乐观的精神,不可能在逆境中长期不懈地坚持抗争;没有积极的行动,大不了是个盲目乐观主义者,不可能真正战胜困难,取得胜利。

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型进行的,逆境与顺境的交替过程也是这样。人的一生往往是在顺境和逆境的交替中向前演进。因此,当身处顺境时,切莫得意忘形,因为顺境只是一时,不是一世;当身处逆境时,也勿悲观失望,因为只要勇于战胜逆境,顺境就在前面。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对人生的作用都是二重的,关键是怎样去认识和对待它们,只要善于利用顺境,勇于正视逆境和战胜逆境,远大的人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http://qjh198766.blog.163.com/bl ... 147200931695737147/
说得很有道理,但是真正施行现实生活还是很大差距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7 21:2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人生观教育,中国教育是失败的。
你可以看看现在的,小学,中学,大学等等。一味的政治教育,共产主义教育。

我觉得人生观教育:至少应该包含对生活的态度,对人与人之间关系,
对社会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这些问题解决了,人生观和价值观会
有问题吗,肯定没有问题。不用搞的很神秘和大,现实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8 11: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理想是自己锻炼出来的,靠体外移植或者拔苗助长都是急切间得不到的

孩子现在往往都是畏难如虎的,独子化和家长过分的溺爱呵护,孩子往往知道有问题家长+钱都可以搞定,所以和孩子谈理想时候,先要看清楚孩子的实际状况,孩子的需求,孩子的能力所及,给不同阶层(孩子的认知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孩子以不同的方案,不能在课堂上面泛泛谈什么理想,那是没有具体感知和体验的空话,孩子不会接受的

还有社会气氛对孩子影响也是很大,七八十年代那时候整个社会沉浸在追赶世界先进的弥补文革损失的一种顽强向上的追求知识的社会心态里面,那时候的老师孩子都有一股子气力,和现在完备的教育环境不一样,穷有穷的骨气吧

所以理想教育要落实在孩子实际环境里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9 20:01 , Processed in 0.472667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