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775|回复: 18

[【文史类】] 白崇禧之子白先勇谈四平之战《养虎遗患——父亲的憾恨》原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14 19: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白先勇曾撰一文《养虎遗患——父亲的憾恨》,谈四平之战:林彪狼狈万分,蒋介石满盘皆输。这篇文章在网上用google一搜就是满天飞了,但是满天飞的不是原文,而是各个论坛、博客、网站转载者断章取义的引用。虽然也能见一斑,终究管中窥豹,不得其原文的韵味。辗转得到了白先生的原文,放在帖里供诸位下载,希望从白先生叙事的角度,看看抗战后短短3年间重大变革的前奏,看看“三年内战时期国民党数百万大军灰飞烟灭、美式机械化部队顷刻倒塌、三大战役崩溃如山倒”的起因。

帖末再附更为断章取义的删节自白先勇为其父白崇禧所作传记中的《战后东北之争》,对比阅读,更见真意。

以下帖文为转载,google搜得一些抗战后东北官兵的图片,一并附上。

----------------------------------------------------------------------

白先勇先生有一长文《养虎遗患----父亲的憾恨》,在台湾《当代》杂志独家连载,记述其父白崇禧将军与四平之战,对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关键战役,做了详尽叙述和分析,包括战役的前因后果、起承转合、幕前幕后,均独有运思,颇得其实,亦保持理性态度,许多言外之意,显示作者对个人观点的某种控制,对重要人物褒贬亦有讽喻之旨,是一篇记史论事的好文章,也是关于中国现代战争史颇可一读之文。

这么重要一场国共大战,诚如白先勇先生所言,却极少有人研究、探讨。国民党方面,由于避讳蒋氏所犯错误,往往讳莫如深;***方面,则把林彪军队狼狈逃窜说成“主动撤退”,一直隐瞒实情,四九以后,较早有中共将领回忆录《红旗飘飘》系列,后来有《雪白血红》等访问性记述,还有所谓“伟大的战略决战”之类各种宣传性书籍以及毛泽东的内战电文之类,所有这些,或不同程度遮掩历史事实,或根本不知对方内情,都无法使人信服。因此,多年来,对于此战实情及其关键性意义,很少有人知晓。当年参战将领们一一离世,四平之战愈成奥秘,更使白氏此文具史学价值。


国共之间恩恩怨怨、风雨沧桑的各种较量,或明或暗,我知道不少,即使有所不知,也大抵能靠判断力,感知几分,因此并不疑惑。唯独对于三年内战时期国民党数百万大军灰飞烟灭、美式机械化部队顷刻倒塌、三大战役崩溃如山倒,心中一直大惑不解,在几百万平方公里广阔土地展开这样大兵团全面战争,这种军事行为非同寻常,决非靠一两个小手腕小阴谋就可奏效,国民党军队如此兵败,必有非寻常之因使外人不足道也。读了白氏此文,疑惑顿解。


四平一战乃国共成败之枢纽

抗战胜利后,国共展开长达三年的内战,是从一九四六年春夏东北四平街大战(国内称四平战役)拉开惨烈序幕。这个战役是国民党大胜、***大败,我多年前从国内若干书中,只知四平战役打得非常惨烈,却不知林彪军队败得如此狼狈。


四平之战是国共在东北战场上摆开正规的阵地战姿态、***以决一死战的意志与国民党正面交锋的第一场大战,对整个东北局势以及此后华北局势、华中局势乃至全国命运之深远影响,对于东北局势逆转和全局逆转产生的根本性作用,都是我以前所不知。


一九四五年,希特勒德国投降,欧洲战事结束;亚洲战场上,日本侵略者尚有七十八万关东军驻扎在中国东北做困兽犹斗。美军八月六日在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敦促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斯大林则为图谋亚洲势力范围,三天后命令一百五十万苏军全线挺进东北,日本关东军不战而降,苏军取代日本侵略军而占据中国东北大城市、重要工业基地和港口。正是前门赶狼,后门进虎。


***势力八年养精蓄锐,立刻下山摘桃,与国民政府争受降、抢夺沦陷区。林彪受命调兵遣将、日夜兼行、全力奔赴东北。这原因显而易见----东北约一百二十万平方公里,幅员辽阔,地缘独特,处中国东北边陲,形若鸡头,扼守山海关,可成独立王国;又与苏俄、外蒙、朝鲜比邻,回旋余地很大,进可图中原,退可守辽东,再退可走苏俄,成一流亡政府;东北又是当时中国、也是亚洲工业最发达地区,这是日本把它作为称霸亚洲的工业和军事基地来建设的结果(苏军从四六年三月开始陆续撤军,拆卸价值二十亿美元的工业设备和原料运回苏联发展自己的工业经济);东北也是中国最富庶地区之一,江河水系交织,土地肥沃辽阔,农业潜力很大,森林植被资源在全国首屈一指,各种矿藏储备极为丰富。这些得天独厚条件,正是当年日本垂涎欲滴的原因。


日本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宣布投降,九月初,第一批***军队已到达东北第一大城沈阳以及本溪;至十一月,已有十一万人抵达东北,林彪为司令员,彭真为政治委员。这支部队从蜗居黄土高原穷困角落扑出来,抢先进入东北,胜败在此一举,必须全力以赴。他们在占领东北大城市的过程中,得到过苏军提供的帮助和便利,也获得日本关东军的武器和装备。但是,他们的问题也很多,诸如临时拉来两手空空的大批民夫或散兵游勇,无钱少粮、骚扰民众、遭东北民众厌恶、逃兵严重(甚至达十分之一)等等。






2白先勇谈四平之战:林彪狼狈万分,蒋介石满盘皆输

国民政府方面没有***那么心急火燎,他们更多考虑行动的合法性、全盘性和对国际局势的牵动,诸如分外交、行政、军事三方面接收东北,与苏联的关系和外交谈判问题。八月三十一日,国民政府国防最高委员会和国民党中常会才通过《收复东北各省处理办法纲要》,任命熊式辉为行营主任、杜聿明为保安司令;九月初立法院长戴传贤召开会议讨论东北接收办法;十月十二日熊氏等人抵长春,与苏军司令马林诺夫斯基开始艰难的谈判过程。此时***军队马不停蹄,已经有十万人开进东北,国民政府的人士们还在开会研究、外交谈判。


不过,抢先一步,并不就能占上风。国民政府方面的外交谈判和行政接收均告失败,不得不采取军事接收行动,使用飞机空运和军舰运兵方式,抵达东北,却遭到苏军以种种借口拦截和阻遏,不允许中国军队在大连、营口、葫芦岛、安东等港口登陆,只得改在秦皇岛登陆,因此再度迁延时日,难以尽快占据战略要点,形成钳形攻势。


自一九四五年十一月至次年五月,国军进入东北的,有石觉的十三军,廖耀湘的新六军,孙立人的新一军,陈明仁的七十一军等七个军共二十八万人。这些部队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由越南、缅甸及中国西南调运东北。杜聿明坐镇秦皇岛指挥。


***军队赶在国军前面占据东北,必然导致双方在东北首先爆发战争。双方对此心知肚明。国军向北挺进,一路与先占地利的林彪军队激战而迅速推进,十三军全部美式装备,战斗力强大,逼迫林彪部队一路后退,很快攻占锦州;次年三月占领沈阳,随后四面开花,占领抚顺、铁岭、辽阳、鞍山、营口等重要城市。***军队则占领北部四平、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等城市。这样,形成南北对峙态势。


打正规战林彪大败

四平位于沈阳和长春之间,为交通枢纽,成为国共两军攻防重镇。国军向北推进,必克四平,***固守长春,必守四平。另一方面,毛泽东想固守四平以拖延时间,确保北部大城市,等待调停中国内战的美国特使马歇尔由美返华,可获得更多谈判筹码。不过,林彪对毛死守四平主张最初持不同看法,他不看重固守城市,而强调消灭敌人,实际上他深知对方火力强大,不愿硬拼;在激战中,因兵力悬殊而无法守住,黄克诚电报吁求放弃四平、长春,毛置之不理。毛在战前指示,准备数万人伤亡。


双方军队在四平第一次正面大战。毛泽东一厢情愿地要求“死守四平,寸土必争”,林彪(此时已拥有三十万人)在四平和本溪各集结十万军队死守。这给一路攻势锐利、渴望大试锋芒的国军一个良机。蒋介石电文要求“一举击破大陆之主力”,指示此战应集中空军全力、采用空陆联合作战模式。此次大战,空军轰炸发挥巨大威力,重创本溪林彪十万部队。参战的七个军,五个是全副美式机械化装备,其中孙立人的新一军、廖耀湘的新六军则是国军五大主力中的两支精锐,士兵训练有素,拥有强大火力。孙立人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军校,具有杰出军事才能,他的军队是当时中国最现代化部队;廖氏亦是出色军事人才。此时,国军在东北共二十八万。


这次大战,从一九四六年四月十八日打到五月十八日。国军在本溪和四平两地发动强大攻势,空军猛烈轰炸,首先力克本溪,十万林彪守军大败溃逃。国军挥师北上,援战四平,然后兵分三路,以空中优势发起立体攻势,四平十万林彪守军又溃败。五月十九日占领四平。


林彪驻守本溪、四平两地二十万军队重创溃逃。前来四平督战的白崇禧将军已被任命国防部长,他当机立断,命令杜聿明乘胜追击,一举拿下长春,然后兵分三路,向北挺进,穷追再创逃往哈尔滨方向的林彪败军,一路收复许多要地。孙立人将军指挥的新一军锋芒所向,如秋风扫落叶,至五月三十日,已越松花江,直逼离哈尔滨不到一百里的双城,实已兵临城下。


白先勇先生以双方史料揭示,林彪部队四平大败,伤亡极大,一路长途北逃哈尔滨,在国军飞机轰炸和机械化部队之汽车坦克追击下,已成惊弓之鸟,乱成一团,其状狼狈万分;官兵极为颓丧,奔逃中被俘、投降极多,有的部队丧失三分之二,已失去战斗力。四平大败,使林彪心理大受挫败,情绪反常,亦受部下奚落。他承认四平战役伤亡重大,承认美式装备厉害:“我们对全部美械装备的敌人还是估计不足……这是最大的教训。”政府军估计此役林彪军队伤亡四万人。






3白先勇谈四平之战:林彪狼狈万分,蒋介石满盘皆输

五年后林彪拒绝担任朝鲜战争指挥员,我想,四平大战和美式装备之威力给他的这一惨痛记忆和心理震撼应当是最重要原因之一。

四平惨败,也是毛泽东的失败。中共中央大惊,毛电告林彪“应主动地放弃四平”时,林已带败军前一天逃了。这时,毛才意识到四平兵败后果严重,严饬其余各部不可行动,勿惹国军,避免给对方在中原开战以口实。孙立人大军兵临哈尔滨城下,林彪守军不能再战,黄克诚、林彪分别于五月三十一日、六月一日电告毛泽东:无法阻止敌军占领齐哈,若退出齐哈而得停战,亦属万幸;准备游击、放弃齐哈。两天后,毛同意。这意味,十个月来,***在东北的军事行动彻底失败。毛泽东牺牲数万将士生命以死守四平,与火力强大、锋芒颇锐的国军展开阵地战这一决策,是大错误,导致满盘皆输。


对于***兵败四平的原因,白先勇先生说得很中肯:一、战略错误,***军队一向以游击战、运动战著称,灵活机动,但四平之战,打的却是集中主力的阵地战,并非其所长,这种正规战***必吃大亏;二、国军美式机械化装备,飞机、坦克、重炮,战斗力强大,且士气旺盛;又采取陆空联合作战方案,完全掌握制空权,是林彪军队从未见过的强大火力;三、***军队在东北还来不及建立根据地,没有群众基础,东北人民当时仍心向国民政府,对***有敌意,林彪军队在供给方面得不到百姓支持。


蒋介石下停战令,作现代宋襄公

此时正是国民党一举取得东北军事胜利的绝好契机。白崇禧在五月三十日随蒋介石飞抵长春,及时向蒋提出的全盘计划:乘林彪部队溃不成军、丧失战斗力之际,穷追猛打,一举拿下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满洲里等重要城市;然后组织民众编成三百万民团,保卫地方,肃清***残余势力;再调五个机械化师回华北消灭聂荣臻部。


当时孙立人之精锐新一军已在哈尔滨城下,这一计划若执行,可望全部或大部歼灭林彪余部,则整个东北可以安枕。那时,无论和谈,还是挥师进关,继续以立体攻势军事解决,局面将完全不同。毛泽东则不敢再轻举妄动,或全线收缩至西北地区,保持实力,或回到谈判桌上就范。


四平大胜、长春攻克,苏俄冷脸变春风,向国民政府频示友好,对中共这个被斯大林戏称为“人造黄油***”则视若敝屣。五月六日,斯大林邀请蒋介石访苏;长春攻克,又向国民政府表示不会支援中共。整个局面对国民政府十分有利。


可是,现在轮到蒋介石一着棋错、满盘皆输了。

在这千载一时、稍纵即逝的关键时刻,蒋介石没有采纳白崇禧计划,亦不听取杜聿明等前线将领建议,独自于六月六日(实际于六月二日已发出命令)正式向东北部队发出停战令,要求“停止攻击前进及追击,其期限为十五日。此举在使中共再得一机会,使其能确实履行其以前所签订之协定。”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宋襄公再世,亦是哀兵能胜、骄兵必败的重演。蒋氏是否真懂军事,此举已露端倪。他与***打了二十余年交道,竟不懂得对方是何等随机应变、死命顽强、绝处逢生之辈,亦不记取四次围剿之失败,使***万里奔逃延安扎根图强,更不记取一九三六年西安事变***幕后之阴谋操作能力使他险死于骊山华清池边。现在,大败东北林彪部三十万大军,实是重演十二年前第五次围剿、迫敌万里奔逃故事。可惜,当此历史关键时刻,蒋氏不记取历史教训,居然勒马回兵,给对方以绝处逢生的喘息机会。蒋氏最后失败,实非偶然。蒋毛之斗,毫无新意,不过为中国历史多增添一页现代版项羽刘邦逐鹿中原故事而已。


此时,中共中央极为惊恐。林彪部队慌忙准备运走物资,放弃哈齐诸城,去山野重玩打游击的老把戏。孙立人新一军气势如虹,得到停战令,大为吃惊,力争不果,只得勒马城下,口中猎物,就此放弃。此后,国军再未跨过松花江。


六月二十一日,蒋氏应周恩来请求,竟再次宣布停战令延长八日,至六月三十日。***在战场上占便宜时,绝不谈判;一败涂地时,则乞灵于谈判桌。



4白先勇谈四平之战:林彪狼狈万分,蒋介石满盘皆输

从此,国军一举获胜的良机和优势一去不返。林彪正是利用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等城市得到喘息,迅速重整军队,至一九四六年底,增至三十六万,一九四七年夏季反攻之际,增至五十万,一九四八年冬季辽沈决战之际,已成一百万大军。辽沈决战,林彪的百万大军把国民政府驻在东北的四十七万精锐军队全部消灭。于是,两千辆汽车、七十六辆坦克、一百五十多辆装甲车以及大量重炮武器这些美式装备,全部武装起林彪军队。林彪“四野”入关南下,平津不战而降。淮海战役中,国军又被消灭六十万。林彪大军节节挺进,直抵海南岛。蒋介石只有逃往台湾一途。历史从此成了另一种样子。


蒋氏后来在《苏俄在中国》一书沉痛检讨自己这个停战令导致的满盘皆输后果:“从此东北国军,士气日渐低落,所有军事行动,亦陷于被动地位。可说这第二次停战令之结果,就是政府在东北最后失败之唯一关键。……若不停止追击,直占中东铁路战略中心之哈尔滨,则北满的散匪,自不难次第肃清,而东北全境亦可拱手而定。若此**既不能在北满立足,而其苏俄亦无法对**补充,则东北问题自可根本解决,**在东北亦无死灰复燃之可能。故三十七年冬季国军最后在东北之失败,其种因全在于这第二次停战令所招致的后果。”


败在蒋之心性气质

为什么蒋介石在这个稳操胜券的关键时刻发出停战令,伤害自家士气,放对手一马?

白先勇先生讨论了蒋氏本人、国民党官方以及西方学界几种看法。一种说法是,蒋氏一九四六年六月六日宣布停战令,是美国特使马歇尔施加的压力。我以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它一直牵扯和压迫着蒋氏思维。马歇尔不懂中国国情和政治,只希望国共双方停战,以完成自己使命。他对蒋介石施加很大压力。但白氏认为
“蒋氏指挥国军进退,自有主见,不一定那么容易受马歇尔左右。”

白先生认为蒋发出停战令应该还有更深刻的原因与动机。首先,蒋认为大陆经此重创,决无再起可能,对当时东北局势作了错误判断,产生自信、轻敌心理,贸然下令停战,放虎归山,使哈尔滨这个工业和经济中心成为林彪部队整顿、反攻的最大基地,这是极大错误。后来参战将领一致认为蒋氏这个停战令是导致失败的关键性错误。白先勇指出:“毛泽东命令林彪死守四平,犯了严重的军事错误,差点输掉整个东北,但蒋中正下令国军停止追击,犯下更严重的错误,把东北失去了。很可能,国共内战的胜负,在一九四六年六月初,已经决定。”此言击中要害。


此外一个原因和动机,白先生委婉指出,那就是不让白崇禧继续督战东北。白崇禧督战四平时,不顾蒋氏命令,果断下令追击逃敌、直取长春,迅速扩大战果,而且提出全盘计划,即直取哈齐诸市,彻底消灭东北的***部队,并且向蒋氏提出要求,留在东北,完成此计划。蒋氏则要求白氏回南京就国防部长职位,且以马歇尔方面压力为理由。白氏表示,他留在东北彻底解决残敌,恰好可以为蒋提供向马氏辩解的理由: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然而,蒋意已决,令白氏回南京主国防部事,将东北战事全交“天子门生”杜聿明负责。白先勇未便明言者,即蒋氏对白崇禧权力、战功的忌惮。或许,东北大局定于自己门生杜聿明之手而非白崇禧,乃是蒋氏所希望的?


如李宗仁在《回忆录》中就认为,蒋发出停战令,原因在于嫉贤妒能、对白有芥蒂:“我知道蒋先生不是不想歼灭大陆,而是讨厌这主意出自白崇禧,纵可打一全胜的仗,他也宁可不要。”这话虽有几分理由,却也不尽然。蒋对白之个人威望或权力的疑虑,是没有问题的,但决不至于因此宁愿打败仗。蒋氏因为渴望胜仗,才在四平大战关键之际派白氏飞抵东北督战,如果忌惮他,根本不会派他去;公平地说,是蒋氏认为大局已定,稳操胜券,才把白调回南京(对照他调白氏来督战一事)。


我以为,蒋氏下停战令,应当有这样五个基本原因和动机:一、东北战事必胜的情势和信念,因此不怕暂停战事半月二十天,与过于自信和轻敌的心智错误相连,这是最重要原因;二、发出停战令,向屡屡大发脾气的美国特使马歇尔显示自己大度和诚意,给他面子,舒缓压力,柔化与美国关系,这不是主要原因却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此念构成蒋氏心灵极大困扰,因此不能不出现停战令这种纯属作态式考虑;三、林彪部大败,似乎举手可擒,白在东北已无必要,留下除了以举手之劳得首功,已无实际意义;四、门生杜聿明从最初就在东北指挥,功不可没,其所率诸军应可势如破竹,轻松拿下北部剩余几个大城市,让他建功立业;五、宣布停战令,可把收复东北的战事,明显分为为两个阶段,即四平之战、收复长春为前一阶段,而攻克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最后消灭东北全境林彪势力,变为后一阶段。他不令孙立人新一军挺进一百里一举拿下哈尔滨和齐齐哈尔诸城,与此有关,他希望将其余大城市的攻占,让杜聿明去轻松完成。




5白先勇谈四平之战:林彪狼狈万分,蒋介石满盘皆输

隐藏在蒋氏这个大错误阴影里的,还有其他原因,如用人不当,对迁延战事产生消极影响。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与杜聿明意见相左,杜不免受制于熊。但是,对于这一因素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后来东北战事,白氏此文未做论述。陈诚下令解散东北三十万伪军,后来这支大军被林彪收去,势力大张,成为林彪后来反扑、获胜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一个大错误,等于为渊驱鱼。蒋氏任用的东北大员及其行政系统之庸碌无能,不能动员和组织东北人民辅助军队,确实也是最后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方面,与***的活动能力和宣传能力对照,一目了然。不过,这些原因和错误,实际影响来得较为缓慢,都不能和蒋氏贻误战机、擅自宣布停战令这一军事上的根本大错误相比。这种军事上的大错误,实为世界军事史上一大笑谈,白白让手下一群虎将英才遗恨终生。


白崇禧一九五六年在台湾上蒋氏密函,痛陈当年在东北没有乘胜追击林彪败军而任其坐大反噬这一“养虎遗患”教训;蒋氏亦痛悔自己下停战令铸成的大错。


白先勇先生认为,东北战争的胜负,对整体内战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东北是国共主力较量的第一战场,却由胜转败,导致四十七万最精锐军队受困在此,动弹不得,消耗巨额军需费用,政府财政支出近百分之七十用于军事,而军事预算大半用于东北战事,最后寸功皆无、全军覆没。驻守华北军队力量单薄,无法抵挡林彪百万大军,平津陷落势所必然。东北精锐全军覆没,对其他非精锐部队产生的心理震动,对全国军心的挫折,是无法言传的。林彪败军一瞬间变成不可抵挡的神威之军,这种心理效果比枪弹可怕得多。


白先勇先生还指出,在四平战后有四个月双方没有大的战争,如果东北国民政府大员(指熊式辉等人)能够励精图治,以政治辅军事,组织民众,建立地方势力,最后两军决战时,国军不致那么孤立而被一一击破。这也是切中肯綮之言。他批评政府用人不当,所选之人既无政治才能又无组织才能,既乏人望声威又缺外交才能,东北党、政、军三方面彼此不合。其他有识之士则指出,军方除了孙立人将军外,多是骄兵悍将,甚至贪赃枉法。此后,陈诚取代熊氏,在一九四七年秋冬连吃败仗,不得不卸职。一九四八年二月卫立煌受命,已无法改变败局。在军事上,卫与蒋严重分歧,抗命不从。


国民政府一系列军事和政治上的错误,使他们在东北很快由军事优势转为劣势,由主动进攻变为被动挨打。一系列内政无能和军事失败终于铸成最终败局:一九四八年十月十四日,锦州陷落,七万人被俘;廖耀湘兵团十万人覆没;第六十军叛变,长春陷落;郑洞国部六万人被俘;十一月二日,沈阳陷落。蒋介石在东北的军队全部覆没。在我看来,这些问题是蒋氏政府本身的顽症,下停战令而非追击令,实为蒋氏后半生所有错误中最大错误,作为领袖,他有很多个人优点(试与毛泽东对比),但他不是大政治家、大军事家,亦可知也。


反观四平败将林彪之举措,却能在策略和技术手段上立刻进行检讨和调整,一方面在谈判桌上通过周恩来采取妥协的低姿态,另方面在农村积极发动民众,打土豪分田地,发挥***独特的宣传、劝诱和组织民众的才能,既有兵源又有物源,在短短半年左右,奇迹般又是一支大军,而且越过松花江,反攻国军。这里不必探讨其政治正义性质方面问题,仅就其策略的灵活和技术手段的有效而言,是蒋氏政府那些无能官僚和悍将无法比拟的。东北胜负,只在蒋氏举手之间,甚为宿命。蒋氏与***斗争二十余年,至此,由他本人心性气质之局限而注定最终的失败命运。性格即命运,此之谓欤?

----------------------------------------------------------

《养虎遗患——父亲的憾恨》pdf下载地址http://www.boxcn.net/shared/99tc6ttm4p
独家制作,欢迎转载

《战后东北之争》txt见附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4 19: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贴一些图片

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1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4 19: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2

不知道是不是一次只能上传4个图?我这儿有2、30个图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4 22:24:38 | 显示全部楼层
白的文章只涉及蒋介石满盘皆输之因的表层。

看看从日军投降之时当事人的回忆,看看收复东北城市的军政要员的回忆,看看战前东北局势,就会明白当时的东北是怎样的情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6 17:2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关键是tg争取到占当时中国大多数的农民的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7 21:41:2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白先生是怎么样看的,非常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9 21:0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mmh1于2009-11-16 17:24发表的 :
关键是tg争取到占当时中国大多数的农民的支持

这个还不是关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4 03:50:48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先勇还是把历史归结于偶然。国军能进攻到松花江已经是极限了,战线已经过长了,过松花江非不想而是不能。

当时的KMT从根子上已经烂掉了。常凯申从来就没有把KMT整合为一个现代意义政党意愿。
蒋记KMT军只是使用现代武器的近代化军队、军阀集团。

抗战结束后的东北,对国共两党都是处女地。共方在抗战结束前就已经未雨绸缪,预先准备。加上共军的抗日根据地在华北、山东,和东北都是紧邻着的,所以抗战一结束就迅速能从各地调遣10万之众的干部和军队出关。虽然初期犯了迷恋大城市、盲目扩军的错误,但很快就纠正了偏差,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加上东北背靠苏联和朝鲜,最不济也可以退到苏联朝鲜,把东北变成游击区,使得KMT无法保证东北安定。一旦获得稳定的根据地,凭当时共党的组织能力和发动能力,加上土改,迅速就能扩军,占据大量农村。

KMT到抗战后期只能偏居西南一隅。抗战结束,根本就不可能迅速派军队入东北,已经落了后手。之后在美军帮助下派驻了正规部队到了东北。初期虽然能够利用火力的优势,暂时占据上风,进攻至松花江,但这也是国军的极限了。KMT的性质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发动起东北人民,以战养战。所有战争物资只能靠关内补给,代价巨大。以KMT政府的能力根本就无法承受。所以国军在东北只能维持那么多的军队,否则关内的兵力就不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0 22: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的本来面目是一定要被公开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1 21:45: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北之战,四平之战,还有其他战役,还有许多谜团没有解开,真实的面目还没有完全公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1 22: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部《血红雪白》,某某就喊要把作者枪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5 16:46: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两军的实力对比并不像一般看法中那样悬殊,好像一方是小米加步枪,一方是美械,其实不然。日军精锐关东军投降苏联后,其大量的物资装备落入东野之手,东野还有兵工厂,辽沈黑山阻击战塔山阻击战所用轻重机关枪数以百计,火炮数量也决不在国军之下,并且在投降的日军教官传授之下掌握了火炮抵近射击等优良的技术。华野装备稍弱,但也有大量日式枪械,国军任何一支部队遇到,火力上都不占优势。较弱的是西野和中野。
国军中央军在抗战中损失极大,战后能打的部队几乎只剩下五大主力,其余的战斗力还不如杂牌军。胡宗南20万大军在西北被彭德怀的不足2万人打得无法还手,虽然指挥层被渗透,可是战斗力也太弱。平津中解放军打的唯一一场硬仗是35军,也不是中央军。淮海中表现最好的是被围在碾庄的黄伯韬,没有一直黄埔系的队伍。被围在双堆集的全是嫡系,可是18军一完,黄维兵团就全完了。
原属于地方军阀的杂牌军不乏善战之师,可是最高统帅基本上指挥不动,像白将军的广七军,号称钢七军,战力不在五大主力之下,可是李宗仁白崇禧为保存实力,总是不派到最前线,只有刘邓挺进大别山时,打了几场硬仗。等到解放军过了江,钢七军也无力回天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31 19:34:5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相党就少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31 22: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2楼lxysea于2010-01-31 19:34发表的 :
真相党就少来了。
这位不妨具体说说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 23: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好看;
有材料的继续跟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1 00: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后来者,还是双方都要看。自己分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6 11: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6 12: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文章只能再次的说明gcd的厉害,
对于***兵败四平的原因,白先勇先生说得很中肯:一、战略错误,***军队一向以游击战、运动战著称,灵活机动,但四平之战,打的却是集中主力的阵地战,并非其所长,这种正规战***必吃大亏;二、国军美式机械化装备,飞机、坦克、重炮,战斗力强大,且士气旺盛;又采取陆空联合作战方案,完全掌握制空权,是林彪军队从未见过的强大火力;三、***军队在东北还来不及建立根据地,没有群众基础,东北人民当时仍心向国民政府,对***有敌意,林彪军队在供给方面得不到百姓支持。

看看这三条吧,假如说的是真的,那么就在短短的三年后,gcd就打了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进步不是一般的快,这不算是游击战了吧。美军装备那么厉害,最后不是还是一个败吗?

我宁愿相信,四平战役对国民党来说是一个奇迹,是一个偶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7 18:4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年凤凰台有个东北专栏讲这个的 分析的比较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7 12:24 , Processed in 0.501840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