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5557|回复: 35

[【政法哲学类】] 聊聊宋立道翻译的《印度逻辑和原子论:对正理派和胜论的一种解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9 08:5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偶然看了两页,觉得被吓着了。本以为研究生阶段翻译《佛教逻辑》就能收进商务汉译名著的一定不简单,再经过这些年翻这本书,也一定是对得起原著的佳作了,不过情况好像远非如此。本来想写个像样的评论,对读了两段前言以后决定放弃,但又有点忍不住不说,呵呵。

从总体印象上说,译者虽然是专门搞佛教逻辑和哲学,而且早年就翻译了《佛教逻辑》这样的巨著,但是不客气的说,英文理解似乎有些问题,对于梵文更是七窍通了六窍。但是他又乐意就后者发些议论,比如大家熟悉的“因明”一词,他就在“译者的话”里评说道:

“‘因明’这个名称,似乎是由我们汉地去印度取经的唐三藏的发明。译者一直疑心这个据称为‘hetu-vada’的名词,是玄奘或他的高足那位叫窥基的发明出来的。这就像前些年,我们曾盛谈过‘动员社会力量办学’,后来为了让外国人知道这个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我们的新闻界曾杜撰了一个‘run education through mobilizing social forces’,……佛教因明,从留存至今的梵本上看,玄奘译为因明的,其实原文并无对应的梵文名词——如像《因明入正理门论》的名称就是一例。”

首先,《因明入正理门论》这个书名有问题,要不就是《因明入正理论》,要不就是《因明正理门论》,后者好像还没有发现梵本;第二,虽然《因明入正理论》现在发现的梵本书名没有“因明”一词,但这还不能够确证玄奘所见本没有这个词;第三,即使这里确实是玄奘为了表示所属学科而加的,我们也可以在大藏经中找到比他更早的用例,比如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菩薩地持方便處慧品第十四:“云何菩薩自性慧。入一切所知境界。隨入已如法擇觀緣五明處。所謂內明。因明。聲明。醫方明。世工巧明。是名自性慧。”第四,再看该论“留存至今的梵本”Bodhisattvabhūmi中的对应段落(http://www.uwest.edu/sanskritcan ... 78e0915662e470e1735 第二段),其中五明俱全,而“因明”的原词正好是hetuvidyā;第五,这一段在奘译《瑜伽师地论》里也有:“云何菩薩自性慧。謂能悟入一切所知。及已悟入一切所知簡擇諸法。普緣一切五明處轉。一內明處。二因明處。三醫方明處。四聲明處。五工業明處。當知即是菩薩一切慧之自性。”第六,“动员社会力量办学”的联想很有趣,但是这只能说是英文没翻好,跟译者所疑心玄奘或者窥基发明了“因明”及其梵文没有可比性。第七,“如像”我在词典里查到了,但是似乎不是他的用法,他那么烦唐僧的话,何妨不像他那么罗嗦呢。

我们现在至少知道是谁在杜撰了。事实上如果不去查佛教文献,也可以通过简单查一下Monier-Williams之类的梵语词典来知道在檀丁的《十王子传》里也有hetuvidyā一词。我实在不知道玄奘和窥基在什么地方害了这位宋先生,让他一直犯着疑心病,连查查词典大概了解一下的时间和力气都没有了。

他所翻译的前言,现在取Keith原文的前四句为例:

1. WHILE the philosophy of the Vedanta is well known in Europe, the Nyaya and Vai鏴sika, the Indian systems of logic and realism, have attracted hardly a tithe of the interest due to them as able and earnest effort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knowledge and being on the basis of reasoned argument.

尽管欧洲已经很熟悉印度吠檀多哲学了,但印度的正理-胜论作为印度逻辑的和实在论的哲学体系还没有引起西方的关注,有关知识论问题的合理解决还有待于才华之士的认真努力。

2. The systems are indeed orthodox, and admit the authority of the sacred scriptures, but they attack the problems of existence with human means, and scripture serves for all practical purposes but to lend sanctity to results which are achieved not only without its aid, but often in very dubious harmony with its tenets.

这些哲学体系都属于正统的印度思想传统,它们服从经典的权威性。不过,在抨击存在的问题时,它们仍采用的是人的手段,而经典只是被当作实用主义的工具,目的是给那些并非由经典达成的结论提供神圣性。但在许多情况下,它们的结论与经典的信条之间又存在着可疑的和谐性。

3. The neglect of these schools in Europe is abundantly explained by the nature of the original sources.

欧洲之所以忽略这些哲学派别,是因为第一手的根源性资料的性质决定的。

4. The contempt of Indian science for the uninitiated has resulted in modes of expression unequalled for obscurity and difficulty ; the original text-books, the Sutras, present endless enigmas, which have not, one feels assured, yet been solved, and which in most cases will never yield their secrets.

这方面的行家因为轻视印度学问而在表述方式上流于不应有的晦涩和艰深。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所有的原典,印度的经文中充满了尚未解决的迷惑,在多数情况下都让人不得要领。


我就不评论了,后边有趣的还很多,有兴趣的自己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9 12: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寒一个。英文都弄不懂,还搞印度学问?

不过其实,我也看不太懂的。。。勉强说说,向parivraj兄请教:

1.the interest due to them as able and earnest effort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knowledge and being on the basis of reasoned argument.
due to them as...都是修饰the interest的吧?
这些体系,作为以合理论辩为基础的,解决知识与存在问题的,有才且诚挚的努力,本应得到足够关注,可惜至今乏人过问。

2.serves for all practical purposes but to
all..but,只除了。服务于各类实际目的,只是不。。。

3.The neglect of these schools in Europe is abundantly explained by the nature of the original sources.
原始文本的特点充分说明了为什么这些学派在欧洲被忽视。

4.The contempt of Indian science for the uninitiated
印度学术对于未开蒙者的轻视?

modes of expression unequalled for obscurity and difficulty
多种晦涩难解的表达方式,可谓世间无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9 13:3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有些个专业的词汇看不大懂,不过宋大师的作品果真的开创了意译派的新风

门外汉也来试着说一下,挑个最简单的句子。
3. The neglect of these schools in Europe is abundantly explained by the nature of the original sources.
原始资料的本质特点充分解释了这些学派在欧洲被忽视的原因。

original sources   我想了想,可能翻成“原始文本”或者是“原始资料”,始终显示不出“第一手的根源性资料”那么浓厚的学究气息,可能是宋老师怕流于通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9 14: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句中the interest due to them as able and earnest effort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knowledge and being on the basis of reasoned argument.
似乎them指前面提过的Nyaya and Vai鏴sika,英文可解为(Nyaya and Vai鏴sika are) able and earnest effort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knowledge and (are) on the basis of reasoned argument. 原文理解有误,而chaque兄的理解中似乎忽略了and being的并列特征,全部认为是“的”化的前置定语(开个玩笑,余光中说“的的不休”是汉译中一大症结);

第2句中admit句意上讲似乎是admitted(因为对象作主语而活用?),解作“服从”不对,应是“身为”,即,此类体系就是,由此方可引起下文的分辨;all...but...结构赞成chaque兄理解;

第3句chaque兄译文清澈,直解sources为“文本”很大胆,但语意的确算得简明;

第4句the contempt of Indian science 涉及主客体(谁主,谁客),这常常是英文中of导致的微妙,只可据句意而断,根据后文enigmas、secrets之流,the uninitiated当指研究者,换言之,这里实际暗含嘲讽(自嘲?亦不排除),表示“我等研究者”之力所不逮,原译理解刚好相反,误!(原译用词“行家”,在此尤为笑柄)
modes of expression unequalled for obscurity and difficulty 建议译为“表达方式上的晦涩、艰深,可谓无出其右”,既可突出中心obscurity and difficulty,也可更好结合后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9 14: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hanvool于2009-11-29 13:36发表的 :
呵呵,有些个专业的词汇看不大懂,不过宋大师的作品果真的开创了意译派的新风
.......
“意译”基本是正面用词,想来宋大师更为“迻译”或“臆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9 14: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钦佩楼上二位!
引用第3楼cicerocicero于2009-11-29 14:10发表的 :
第1句中the interest due to them as able and earnest effort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knowledge and being on the basis of reasoned argument.
似乎them指前面提过的Nyaya and Vai鏴sika,英文可解为(Nyaya and Vai鏴sika are) able and earnest effort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knowledge and (are) on the basis of reasoned argument. 原文理解有误,而chaque兄的理解中似乎忽略了and being的并列特征,全部认为是“的”化的前置定语(开个玩笑,余光中说“的的不休”是汉译中一大症结);

.......

the problems of knowledge and being,呵呵,大概还是我翻的那个意思。cicero兄的译法,语法上、语义上都有说不通的地方啊。

这句话原译者翻错,主要是没看懂这个due to(这里当“应得”讲),其次,也把这个being给翻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9 14:34:03 | 显示全部楼层
2. The systems are indeed orthodox, and admit the authority of the sacred scriptures, but they attack the problems of existence with human means, and scripture serves for all practical purposes but to lend sanctity to results which are achieved not only without its aid, but often in very dubious harmony with its tenets.

这个全句确实有点乱,我稍微缕顺一点,提一个试译:

这些[哲学]体系诚然是正统学说,并且遵从圣教经文的权威性,不过,哲学体系是用凡人的手段来解决关于实存(existence)的问题的,而经文则可服务于各类实际目的,但某些学说的引申结果,不仅于经文无可印证,而且还总与经文的主旨貌合神离、似是而非,这时经文就决不会认可此类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9 14:4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说法,语法上是可成立的;

经过提示,发现解the problems of knowledge and being为solve宾语更有道理,也(由于being一词)更有哲学味道;

不过,分歧还是有的,如整个as able and earnest effort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knowledge and being on the basis of reasoned argument的修饰对象;定语的“的”化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9 14:57:59 | 显示全部楼层
as efforts to solve... on the basis of...
的修饰对象,当然是 the Nyaya and Vai鏴sika=the Indian systems=them呀。三者是一致的嘛。

都翻成“的”,语法上看起来显豁一点。如果是实际译文(而不是我这类参考译文)的话,为了语感雅驯,当然可以再作处理。不过那样就很可能会牺牲语义了。cicero兄有没有好的建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9 15:49: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对being一词所做提点的回报,也来试试这复杂的第2句,希望有助chaque兄对证:
2. The systems are indeed orthodox, and admit the authority of the sacred scriptures, but they attack the problems of existence with human means, and scripture serves for all practical purposes but to lend sanctity to results which are achieved not only without its aid, but often in very dubious harmony with its tenets.
上述体系确属恢弘正道,而且蕴涵着神圣经文那种权威性,但它们是本着人性之属来探讨存在问题的,而经文虽于实际见用颇多,其结论却大可存疑,不仅结论在达成方面未尝获得经文裨益,还常常与经文宗旨若即若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9 16: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才看到,关于“的”,处理是个难题,我尝试看能否如此:
这些体系,旨在合理论辩基础上解决知识与存在问题,可谓才华卓著而用心良苦,可惜(欧洲)学者们兴趣寥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9 16: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cicero兄的这个译文有点疑虑的地方:

results是经文本身的results,还是另有来历?
如果是经文的“结论”,那么为什么说“are achieved[...] without its aid”?如果这样理解,是否意味着经文本身自相矛盾,达成了似是而非的“结论”?

据我粗浅理解(没有读过原书,只是在这里猜译),这些results另有来源,是由别有用心的人创制的。在论证它们的时候,论师喜欢拉虎皮当大旗,说得好像是符合经义似的;但其实根本没有文本上的支持,而且还与经旨颇相乖离,阳奉阴违(in very dubious harmony)。所以作者说,经文效用极多,唯独不给这类邪说当后台。
引用第10楼cicerocicero于2009-11-29 16:09发表的 :
才看到,关于“的”,处理是个难题,我尝试看能否如此:
这些体系,旨在合理论辩基础上解决知识与存在问题,可谓才华卓著而用心良苦,可惜(欧洲)学者们兴趣寥寥。

您这个译法雅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9 17: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刚起床,这么冷门儿的书,能引来诸位兄台的热烈讨论,太荣幸了。我这篇小东西无非是太郁闷了发点牢骚,Keith同时作为一个著名的宪法律师,写的东西确实比较难,究竟这些英文该怎么“变”成中文(这是前两天看一个地方网友发帖问说从梵本英译的阿弥陀经怎么能‘变成“中文,才学到的,觉得”变“可算是个干净绝妙的主意,就是可能没什么人会),我也还没好好考虑,另外马上要出门去外地看一个画展,只能回来再细读诸兄的观点。

第二句的翻译确实有很多的疑点,就我的认识水平而言,chaque兄的可称精确,但或许还可以加个注脚。sacred scriptures指的是吠陀经典(包括吠陀本集、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因为其天启的性质,而与其它由人所创作的文献(比如法经、史诗、哲学著作等)有截然的分别,并在婆罗门教-印度教的体系中受到特殊的崇敬——这个两分法对于理解语境还是很重要的),所谓orthodox(梵文āstika)即婆罗门教的六派哲学(胜论、正理都在其中)都崇奉吠陀经典,但是有时候并不亦步亦趋(经典也远说不上是首尾一贯而无矛盾的)。各派哲学都还有自己特有的根本经典(但这跟天启经典就可以说是凡圣两隔了),有的是对于吠陀尤其是奥义书学说的发展,有的则是解经理论、工具的系统化学科化。比如正理派就以足目(乔达摩)《正理经》为宗,讲的主要是逻辑问题,但是也有形而上学的成分,比如讲”句义“(范畴),”极微“(原子),这些东西在吠陀文献里就未必找得到确切的依据,有些说法甚至跟天启的教导相违而只能以很牵强的方式附会上去,所以即使是同样崇奉吠陀的其他教派也可以不承认这些观点,而学说就也有不断的发展适应。从这个角度,或许可以把lend sanctity to results翻成”却无法将(天启的)神圣性赋予这些结果“,但是还有些不明白的,整句话也得回头再来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9 18: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p兄解说。

再说说第2句:
中间难点在results,我理解“results”为经文于见用中,由人领悟的其中道理,天竺经书很陌生,所以心中给它个类例,觉得仿佛《圣经》上“上帝说,‘要有光’”,引者用此话时,常常出自自我心解,因而“达成上无裨益”;常常也有自己语境中的特殊目的,因而“离合原本的神性宗旨”。

chaque兄的翻译意会为主,“但某些学说”以及“这时经文就决不会认可此类东西”似乎于语言上来历有所不明,所以提供自己的翻译,希望兄能参考、对证基础上更上层楼(这句的确暧昧而繁复)。

p兄对此书知根知底,要不也来个versio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9 18:59:59 | 显示全部楼层
cicero兄想必注意到了,parivraj兄在解说中已经把这个systems、scripture和results之间的关系讲得很透彻了。

再录一次原文:
The systems are indeed orthodox, and admit the authority of the sacred scriptures, but they attack the problems of existence with human means, and scripture serves for all practical purposes but to lend sanctity to results which are achieved not only without its aid, but often in very dubious harmony with its tenets.

这些哲学体系(parivraj兄注曰:即婆罗门教的六派哲学)确属正见,而且尊崇吠陀经典的权威性,但是它们毕竟是哲学,不同于宗教教义,它们是用人类平凡的手段处理实存的问题;而经文虽说颇多实效(serves for all purposes),但不能给哲学上的结论作担保(parivraj兄:无法将天启的神圣性赋予这些结果),因为,哲学达成论证,并不借助圣典经文,而且哲学上的结论还经常与经文主旨貌合神离(处于极其可疑的和谐中)。

换言之,本段讲的是哲学与圣书的关系。哲学虽然貌似尊崇圣书,但具体论证仍然无法直接衍生于圣书,甚至会与圣书处于“极其可疑的“关系中,未必能将圣书引为奥援。
也正如parivraj兄所说,正理派就以足目《正理经》为宗,讲的主要是逻辑问题,但是也有形而上学的成分,这些东西在吠陀文献里就未必找得到确切的依据,有些说法甚至跟天启的教导相违而只能以很牵强的方式附会上去,所以即使是同样崇奉吠陀的其他教派也可以不承认这些观点,而学说就也有不断的发展适应。

因此results指哲学学说的结论,我以为基本上是无误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9 21:5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results,其实理解并无大的差别;chaque兄此修正后的译文实意与我所想基本合拍,的确更上层楼,可贺!依我所见,尤其末一分句之解which作因为,句子逻辑理顺了不少(相比此处的直截——与另句中解sources作文本有异曲同工之优点——前面的对比虽也让意思清晰了不少,不过,解说味似嫌重了些,在“翻译”这个意义上显得自由了些)。

细微差别在lend sanctity to results上:即,译文中之“但不能给哲学上的结论作担保(parivraj兄:无法将天启的神圣性赋予这些结果)”
对此,我本考虑按照字面译为“无法赋予其结论以神圣性质”,但此所谓不具/不得“神圣性质”,实际就是,这里的结论其实并非不可挑战、不可质疑,因而简化为“其结论却大可存疑”。

此神圣性质,在scriputre是由其天启性质“自然地”得到的,但在the systems则尚无,或不得成立(后面马上进行的就是对此的申说;which作“因为”的理由看来是由此而来),上下文既明(and scripture中and实际解作while或whereas,表示对比),“天启”实际已经没有必要(p兄由此词解sacred scriptures,很是明晰,对理解帮助极大,但翻译至此处,明示而出反倒似有蛇足之慨),而将“赋予神圣性”译为“给。。。作担保”则显得角度切换太大,似有待进一步斟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0 03:39:09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塞罗兄不愧是教翻译的,体会精微,斟酌独到,眼光很高。不过从兄对results的解说上看,跟我和chaque兄的理解似乎倒是有相当(如果不是根本)差别的,至于我试译的那一点,本来也当不得数啦。但我其实还是很愿意凑合的,像那个“抨击”之类的,只要能猜出来原文大致是啥,我觉得都还好,译者能发心抨击这样的书,已经是很勇敢的了。

说到这抨击,我倒是又想起这“译者的话”开篇的一点八卦来了,译者不但跟玄奘师徒有仇,对现今动辄著作等身的学者也有气(他跟玄奘师徒的气可能也是这么来的),他说:“无论东西方,现在的人文学界 ― 也许还包括更广的学术界? ― 其实都很忙碌,流行语称作“浮躁”。一位老学者前些年跟我说,古人写书,一辈子写一本;古人刻书,一辈子也刻不了几本;如今的人怎生了得,有的教授,一年就能攒出几本来。著作等身的事,已经成了小儿科。但亚瑟 · 伯林德尔 · 凯思( Arthur Berriedale Keith , 1879 - 1944 )先生不属于此列,他若见了今天的出版繁荣,肯定要汗如雨下。”这段话前边说得挺好的,但是这后边的逻辑我是怎么也想不通,据wiki的词条上说,这位Keith先生‘wrote twenty-one books on Commonwealth history with even more on philology and law.’由此可见人家写得不算少啊——不知道是不是译者在抨击本书之前,要先抨击一下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0 07:34:06 | 显示全部楼层
parivraj兄说得好。我看这位宋先生对于本书和原作者来说,与其算个“译者”,不如算个“抨击者”(简称抨者)。他是把英文原书给逐字逐句“抨击”成了中文,因此才出现我们读到的效果了。

译书不易,抨书就更难得。如您所说,想当抨者需要胆量(比如英文都看不懂就敢出手打理印度逻辑),需要想象力(比如随便就能想到Keith“汗如雨下”的场景),而且还要胸中有一口浩大难忍的闲气在,这样才好东拉西扯,四面出击:一会儿纠弹唐三藏的发明,一会儿数落学术界的浮躁;抨古人的时候,要拉上今人(“动员社会力量办学”),抨今人的时候则也要带上古人(“古人刻书如何如何”)。

根据duxiu上的信息,宋抨者的个人资料如下:

宋立道 1949年7月生,湖北武汉人,编审。主要学术专长是宗教学研究,现从事宗教学编辑工作。 1981年毕业于贵州大学外语系,获文学学士学位, 1984年毕业于本院研究生院宗教系,获哲学硕士学位, 1989年本院研究生院宗教系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 1981至 1986年在贵州大学哲学系任教, 1989至 1990年在贵州省外贸包装厂任副厂长。 1991年至今在本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工作。现任副总编辑,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主要编辑的著作有:《中国密教史》(责任编辑)、《中国的思想和宗教》(责任编辑)、《唐代的外来文明》(责任编辑)、《白话佛经系列》(策划)、《近现代著名学者佛学文集》(策划)等。


原来他除了著译等身之外,还策划编辑了这么多宗教研究著作,甚至曾任中国社科出版社的副总编。这真是宗教学方面的职业抨击家了。中国的宗教研究,有了这样的抨者助力把关,其蒸蒸日上是自不待言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0 07:3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宋公的抨击成果:

  译著《印度逻辑和原子论》,[英]凯思原著,200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译著《锡兰和印度的佛教哲学》,[英]凯思原著,2006,上海古籍出版社
  译著《大乘佛学》,[俄]舍尔巴茨基原著, 1999,台湾圆明出版社
  译著《小乘佛学》,[俄]舍尔巴茨基原著, 1999,台湾圆明出版社
  译著《佛教逻辑》,[俄]舍尔巴茨基原著,1998,商务印书馆
  专著《神圣与世俗:南传佛教国家的政治与宗教》,2002,中国宗教文化出版社
  专著《传统与现代:变化中的南传佛教世界》,200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专著《从印度佛教到泰国佛教》,2002.5,台湾东大图书公司
  专著《因明入正理论译释》,1998,台湾佛光出版社
  集体项目:《佛教小辞典》任继愈主编,2001.12上海辞书出版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0 17:3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嗯嗯,我觉得他其实跟Keith先生还是有点像的,比如因明学和南传佛教,虽然只能说是具体而微,但是副厂长的经历,跟Keith先生的律师、官员生涯遥相对应,成为亮点,可惜没有专著发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4-29 09:32 , Processed in 0.416398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