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982|回复: 0

[【文史类原创】] 对于现代性的粗略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4 16: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代性’是个矛盾概念,说它好,因为它是欧洲启蒙学者有关未来社会的一套哲理设计。在此前提下,现代性就是理性,是黑格尔的时代精神,它代表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变革逻辑。说它不好,是由于它不断给我们带来剧变,并把精神焦虑植入人类生活各个层面,包括文学、艺术和理论。在此前提下,现代性就变成了‘危机和困惑’的代名词。”——出自《西方文论关键词》,641页

理性和进步是理解现代性的关键词,但现代性在经历过的17、18世纪的黄金时期后,一战的爆发使得知识分子们第一次认真地审视欧洲启蒙的传统。这表现在战后的文学弥漫着悲观之气,幸存者们开始记录他们对于过去那个乐观年代的疏离感。其中罗伯特•格雷夫斯(Robert Graves)的自传Good-bye to All That是他对战前的信仰和社会价值观的决裂。这种失落感我们也能从同样对现代性的科学传统抱持怀疑态度的叶慈(Yeats)的诗歌《第二次降临》(The Second Coming)中找到。佛洛依德此时的精神分析学对人性中无意识部分的挖掘也对人类理性发起了有力攻击。随之而来的二战更是证实了现代性对于未来信念的不堪一击。

历史发展暴露出来的现代性的缺陷,使得更多的知识分子加入到批判它的行列。“尼采攻击现代性是权力意志,海德格尔批判它是‘现代迷误’,福柯指它为话语权力机构,利奥塔干脆笑它是一套崩溃的宏伟叙事”。 现代性是作为一种许诺把人类从愚昧和非理性状态中解放出来的进步力量而进入历史的,但后现代证实,这些许诺都是虚幻的,不可能实现的。

这些都是西方的现代性,那么中国的现代性呢?或者说一开始用西方话语去解释中国问题就是一种错误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4 18:52 , Processed in 0.360296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