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247|回复: 1

[【文史类原创】] 读书且存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2 06:5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且存疑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英国哲学家、思想家培根此言诚不我欺。每读一本书,有意无意之间,我们或多或少都可以有所收获,或心情轻松,或增长学识,因人而异,因书而异。
  对于不少读者来说,书就意味着权威、可信,书中所载内容不容置疑。殊不知,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一位古圣先贤孟子就指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管有学者指出,孟子所说的“书”并非一般书籍,而是孔老夫子编定的“五经”之一《尚书》,但孟子此言所指绝对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如果完全相信书本所载内容,那还不如没有书。
对于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来说,孟子之言依旧是真理。说得绝对一点,一本书,无论其性质为何,是阳春白雪的学术专著,或是下里巴人的休闲小书,书中所谈所论必有疏漏错误之处。即便是名家名著、专家专论,疏漏错误也在所难免。疏漏错误的出现,可能是由于作者的才力不足,或是因为他可资利用的资料有限,也有可能是因为他写作态度不够端正,等等,不一而足。
  且以著名学者钱钟书为例。他曾撰写过一篇极其有名的论文《汉译第一首英语诗<人生颂>》及有关二三事》,认为英国汉学家和驻华公使威妥玛(T. F. Wade)于1864年汉译、又经清朝高官董恂润色成七绝体的《长友诗》(原诗是美国诗人Longfellow的A Psalm of Life)是从英文译成中文的第一首诗。事实上,钱钟书此论有误,但由于钱钟书在学术界的地位崇高、影响巨大,后来的许多学者在论述英诗汉译史实时长期沿袭他的这一观点。好在学术研究总是向前发展的,而且并非人人都毫无怀疑精神。在2005年,沈弘与郭晖两位学者撰写了《最早的汉译英诗应是弥尔顿的<论失明>》一文指出,早在1854年9月1日出版的《遐迩贯珍》(The Chinese Serial)第9号上就已经刊载过一首汉译英诗,题为《附记西国诗人语录一则 Notice of the poet Milton. And translation of the sonnet on his blindness》,即为英国著名诗人弥尔顿(John Milton)的On His Blindness(《论失明》)一诗的汉译。而在2008年,台湾学者李奭学在其《汉译第一首“英”诗<圣梦歌>》一文中更是将英文诗歌首次译为中文的时间往后推到了明崇祯十年(1637年)。这一次,居然有一位泉州人在这一译事中居功至伟。因为《圣梦歌》是由意大利籍耶稣会来华传教士艾儒略(Giulio Aleni,1582-1649)初译,再由晋江人张赓(字夏詹)润饰后,才由“晋江景教堂”(基督教堂)刊行了单行本,此后才在中国各地流传开来。
  钱钟书是名闻海内外的学术大师,其学贯中西、古今互见的渊博学识令人赞叹不已,这点我们在《谈艺录》、《管锥编》中自可一览无遗。但限于掌握的材料有限,他撰写的论文也免不了存在疏漏错误之处。而当今的学术界,已经进入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快餐”文化盛行,学者普遍心理浮躁,其最终成果专著或论文也免不了问题多多,可信度低下。
现在且以本人所阅为例。我素来对翻译史研究感兴趣,曾买过一套由上海外国语大学知名教授查明建与谢天振合著的《中国20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史》,初阅感觉该书史料充实、颇有参考价值,但细读之下却发现书内所言不可尽信。该书称穆敬熙(即穆木天)翻译的王尔德童话《自私的巨人》发表在1920年“12月25日《新潮》第3卷第1号”上。但我们查阅《新潮》第3卷第l号,发现该刊其实乃是出版于“民国十年十月一日”即1921年10月1日。知名教授犯此低级错误,“书”,如何还可尽信?!
   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同样不可轻信。中国翻译界最具权威的学术刊物《中国翻译》上曾刊登过一篇论文,题名为《陈独秀的译事活动和译学见解》,专门探讨陈独秀一生的译事译论。按常理说来,论文能够在《中国翻译》这种顶级刊物上获得发表,其学术水准肯定不容置疑,当可采信。不料,细读细查之下才发现,这篇论文误引误述、牛头不对马嘴之处实在多得超出我们的想像。比如,该文称:“1904年,在安徽芜湖出处的由陈独秀创办并主编的《安徽俗话报》第18期上,刊载了他的译作《西洋各国小学党之情形》。”但当笔者查阅《安徽俗话报》旧刊时,却发现《安徽俗话报》第18期上收录的这篇文章题名并非《西洋各国小学党之情形》。在该期目录里,这篇文章名为《各国小学情形》,而到了正文,其题名却变为《西洋各国小学堂的情形》。再如,该文称:“1919年4月6日的《每周评论》第15号上,陈独秀发表了他摘译的《共产党宣言》的一部分”。但笔者却发现,《每周评论》第15号实际上是在“中华民国八年三月三十日”(即1919年3月13日)出版的,而且该期并未刊载什么《共产党宣言》或类似篇名的文章,反倒是“中华民国八年四月六日”(即1919年4月6日,星期日)出版的《每周评论》第16号上刊登了一篇《共产党的宣言》,并标明是“摘译”。
  看到这里,你还敢尽信书乎?记住,读书且存疑。怀疑精神是思维创新的源泉。我们读书时总应抱着怀疑精神,多思考、多提问、多查证,才能真正获得新知,提高自我素养,为自己迈向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4 09: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兄所言甚是.一些专家写书,很多东西都是人云亦云.比如人民大学一位研究现代新诗的教授程光玮,曾在<读书>杂志上称现代诗人李白凤曾在<现代>杂志发表诗歌,曾在西南联大教书等等,后来一部新诗史,竟然沿袭了这种说法.其实,找到<现代>杂志看看,李白凤先生有没有诗作发表,是最清楚的事情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4 16:39 , Processed in 0.397024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