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golden21c

[【时事表】]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纯属忽悠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3 20:4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8楼mmdzz于2011-03-01 15:43发表的 :


感觉陶兄说得非常好,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和良好心智,这不仅是为人生做的准备,对“起跑线”也很重要。

不过我也认为,其实“早教”什么的跟人格培养没有必然矛盾,而且“教”和孩子的“乐”也没有必然矛盾。如果家里有条件、家长有能力,教孩子学些东西挺好的。关键是不能和培养人格的原则相悖,另外也不能跟风走,得看家里的条件和家长的能力--说到这里,还是家庭资源问题。
.......


高知家庭的孩子接触过很多,好的真好,孬的也是极品的孬,跟家长性格有很大关系

高知也分类,有的踏踏实实做事,不张扬,有的就是拿当年自己考的学校到处张扬,办事却被一线工人嗤之以鼻(我觉得这类就是高考时候闪耀一下整个人生就灰暗了)。我是觉得家庭条件不是关键因素,还是家长起的作用大一些,好的家长就是一所好的大学。

起跑线其实就是一种促销手段或者说促销噱头,真正沉住气的往往不会花冤枉钱而且对孩子也没有坏影响。军备竞赛大家都看过结果,比如美国苏联都被掏空了身体,赢的也是水汪汪的,输的也是灰头土脸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3 20:5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7楼陶梦于2011-03-01 13:47发表的 :
十五楼和十四楼说得是另一种形式的“起跑线”。

现在社会上招生宣传的“起跑线”有很多类,主要一类就是幼儿早教,现在胎教啊、幼教啊之类的,总是喜欢打这个口号,其实多半有害的。这是我们要禁止的,还要让更多的人明白为什么要禁止。

楼主讨论的,是一种思维的多元化和个人的某种情绪,以上大家也都表达了各自的情绪,那么,我们现在能否不再以批判为主,提出一些建设性的主张呢?
.......


还是拿我们平时做规划的办法来处理这样事情吧:

我们一般会做两个规划,A规划正常规划,详细规定本年的任务增长幅度和资源保障,B规划算备份规划,就是万一A规划出现意外时候做的应急处置的办法。

对孩子的教育,家长怀着愿望是好的,问题在于孩子有自己主见和自己的小环境,根本不知道世事的艰险和艰苦努力的回报,所以家长往往都是按照A规划来意识流,出现问题时候往往惊慌失措,或者自暴自弃或者风霜刀剑或者相忘于江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6 20: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这个话题,突然有了说话的冲动。


前面的论点、论据常把教育比作长跑,还算是比较贴切的,因为基础教育的年限的确较长,算上高中,连同九年义务教育,少说12年,如果加上幼儿园的三年,总计有15年。这是一个以时间为长度的另类“长跑”,按常理来说,就算起跑慢一些,中途加把力,总是赶得上的,也有可能反超。

区区不才,恰是高中教师,当然也眼见了许多赶超的事例,但见得更多的是赶不上的。当然,我所议的赶上或赶不上,是狭义地针对高考而言,如有异议,也请在同一语境下论述。

先说一个事实,各位看客权当一个故事:

我所在高中按教育局有关“教育公平”的承诺,每年中考招生名额的50%会按比例分配给全市初中校。注意,所谓比例是指初中校的毕业生人数,人数越多,分配到的比例越大。这样的学生称为指标生,他们不需要填报志愿,只要考到该校的前N名(N为指标数),就自动“被”录取,没有分数线下限,举例来讲,如果一个学校的第一名考了300分(总分为730分),我校必须录取他,并且他不用付任何择校费用(我校的择校分数线650分)。当然,现实中没有如此夸张,但确有低于560的一批学生被录取,正常情况,这批学生可能能进职业高中。

这批学生入校后,他们中的很多人极其敏感,认为老师、同学会嫌他们成绩差而看不起他们,尤其是在学习一段时间后,由于初中基础差、学习习惯差,他们大多跟不上教学进度,因而变得极为自卑。

教师并没有放弃这些学生,而是花费了大量的精力给予他们帮助,但收效为零,原因是他们的学习习惯已经固化,短时间内无法改变。他们的学习能力较为低下,与高中学生的必须拥有的学习能力相差甚远,多数学生厌恶学习(并无歧视的意思,例如,有一个女生,她一上课就打瞌睡,但却热爱劳动,我们都认为她挺可爱,可还是替她担心,在我们这个以升学为目的的学校里,她几乎没有出路),成绩极差(例如,实测平均为70分的试卷,这些学生的考分为个位数,这70分还包括有这些学生的“贡献”)。他们自己也很苦恼,也很无奈,他们在学校学习了半年或一年后,大多选择了转学(甚至辍学)。

故事讲到了这里,该告一段落,做些个说明与分析了。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些学生都属于传统意义下“输在起跑线上”的一批人。他们没有读过名牌幼儿园、重点小学,初中也在那些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就读(因为有实力的初中校不会有五百来分的“第一名”),本来,他们不会进入我们的视野,因为他们与我们的的生活轨道是相互平行的,因为制度的原因,我的视点落在他们身上。

做为教师,我非常想帮助他们找回自我、找到成功,他们是升学制度、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但他们也有长处,也能在社会中找到立足点,但是,在严酷的升学制度前,我也无能为力。我无力改变评价机制,我也无法粉饰太平,用苍白无力的话语去安抚他们,我只能看着他们一次次地鼓足勇气,又一次次被残酷的现实击碎。有时,我甚至会劝他们早做抉择,越早放弃就意味着越少伤害。

在我看来,在国内,“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或许是一种口号、一种忽悠,但严酷的现实是——“不让孩子输在任一时段”——如果你的目标是“跑”赢整个基础教育。在长达12年甚至于是15年的漫长时间内,任何一刻的疏忽都可能让你之前的所有努力付诸东流。

也许我危言耸听了,但确是肺腑之言。我花了一个小时写这个贴子,不是为了赚分,只是有太多的感触。

最后,再讲一个故事,调节一下心情:

我有一个亲戚,当时小孩在一个偏远的初中校就读,成绩中等。他母亲跟我讨论怎样能花钱让小孩进一个较普通的重点高中(我实在找不到恰当的定语,大家应可理解),我了解情况后,果断建议他考进了本地一所职业教育中心,并告诉他要主动学习,学好技术的同时要准备参加对口单招。在职教中心学习三年后,他如愿考取了大学(专科)。顺便说一下,他当时中考成绩为585分,距他本想进的那所中学最低分数线有20分差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8 23: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起跑线毕竟只是入口而已,听说美国曾有过一个“平等起步项目”以促进不同种族儿童在起点上的教育公平。2001年美国通过“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以保证所有儿童的发展,这是以结果来考量的教育公平。我们也许有必要深入讨论中国特色的教育公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9 13: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看过一本《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书中介绍芬兰的教育,让我想起了许多道家的思想。其中,作者对“起跑线”有一种说法——人生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凡是最后到达终点的胜利者,往往不是在开始就冲在前面领跑的那些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 18:37: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每个人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起跑线都不一样;我觉没有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因为这个世界总的来说是不公平的,公平也是相对的。人生其实是是一场人生的马拉松,前面跑得多快并不代表胜利。人生的最后的终点才能说明问题。但同时我也并不否定打好基础的重要性,因为每个人的人生目标可能都不一样,追求的东西也不尽相同。所以只要活的快乐和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3 18: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孩子的发展往往不是起跑线的问题
而是在于成长过程中正确的引导
就好比一棵小树苗,即使开始长得不好,逐渐扶正也可以的。
但如果不注意过程,起跑线再高又有什么用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4 16:25:3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起跑线本就不同。有的人在上起跑线之前就吃的好,营养好,到了起跑线后有助跑器,可能被很多人背着跑,也可能坐着小汽车跑......不输在起跑线上不是不可能,但也许要很多很多代人的不懈努力才可能实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2 10:51 , Processed in 0.583955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