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790|回复: 2

[【时事表】] 调查显示60%高考状元本科毕业后留学 归国极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17 10: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3-06-17 01:52:36 来源: 京华时报(北京) 

京华时报(微博)讯 昨天,中国校友会网发布最新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指出高考状元流失海外严重,在求学和专业选择上追求热门、高薪的情况较普遍。与此同时,状元们在职场上表现远低于预期,除学界和文学界已出现少数几位“职场状元”外,大部分状元的职业成就并不突出。

出身

大城市中学盛产状元

这是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连续第7年发布高考状元调查研究报告。他们总共追踪调查到1952-2012年全国各地区高考状元近2000人;其中1977年以前18人,1977-1999年900多人,2000-2012年1000多人。

报告显示,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全国有520所中学培养出高考状元,分布在260多个地级城市,这些中学均是我国各省份办学水平一流和综合实力最强的顶尖中学。在调查到的1977-2012年中国各省份高考状元中,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培养的高考状元人数最多,有35人,成为“状元摇篮”。

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分析指出,经济欠发达、文化较落后、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地区状元毕业中学分布相对集中,因为不同城市的中学办学差距较大,产生高考状元的中学多集中在省会城市或大中型城市,很少有高考状元产生于县级中学或县级市的中学。

此外,恢复高考36年来,王姓高考状元人数最多,各姓氏人数与其人口数量成正比,表明各姓氏后代的智商是相近的。

学业

八成就读于北大清华

调查显示,恢复高考36年以来,约有八成状元扎堆就读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高额奖学金成高校争状元的利器,港台高校未对北大清华构成实质性威胁。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07-2012年全国高考状元争夺中,清华4次战胜北大,成为中国高考状元的最爱。

近10年来,高考状元追捧热门专业,经管专业最受高考状元青睐,已成高考文理科状元首选,农学等冷门专业至今无状元问津。

调查显示,2000年以来,全国高考状元“阴盛阳衰”,女状元总比例为51.84%,男性高考竞争力下降,男孩危机日益凸显;湖北男状元比例最高,福建女状元比例最高。

流失海外情况很严重

高考状元在国内完成本科学业后,选择在国内直接就业或创业的比较少,大多数高考状元选择继续出国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保守估计全国状元中出国留学比例高达60%。相对而言,出国的理科状元人数远高于文科状元,美国、新加坡、英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是状元的留学首选。报告负责人、中国校友会网总编赵德国指出,总体而言,高考状元大学毕业后流失海外现象较为严重,学成归国的状元仅占少数,这一现象应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

就业

投资回报率未达预期

从职业类型来看,状元们大都选择金领或白领阶层所从事的主流职业。相对而言,高考状元工作较为体面、经济收入较高,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从事的职业大多属于“高薪职业”。但在1977-1999年高考状元900多人中,能调查到职业状况的有370多人,七成高考状元大学毕业后“销声匿迹”,在职场难寻高考状元的踪影。

调查结果显示,学术研究领域高考状元职业成就最高,已有3人当选中国两院院士,1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在文学艺术创作领域,1978年河南文科状元刘震云获得过茅盾文学奖,1985年安徽文科状元盛琼获得过鲁迅文学奖。

比较而言,经商从政不是状元所长。虽然已出现了千万富翁和亿万富豪企业家,但未现商界顶尖人才。在政界中,高考状元职业发展相对普通,尚未出现省部级以上官员。

赵德国分析,总体而言,社会对状元的职业成就期望过高,对状元的教育资源投入与其职业贡献及个人职业成就不成正比,高考状元的教育投资回报率并未达到社会预期。

专家观点

莫让状元成为现代“仲永”

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首席专家、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指出,造成高考状元职业发展远低于社会预期的原因很多,应该从状元自身、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三方面来反思高考状元的成才问题,莫让状元成为现代“仲永”。

自身别做应试教育牺牲品

首先,高考状元应主动转变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求学心态,父母应积极帮助他们思考未来的职业规划和人生目标。高考状元的父母应抛弃在孩子人生发展道路上“急功近利”的做法,鼓励孩子不做“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不要集中选择北大清华等个别高校的经管等热门专业,而应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充分挖掘他们自身的专长和潜力,引导他们选择一些国家民族发展急需的基础长线专业。

学校应该抛弃唯分数论

其次,中学和大学应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和教育模式,教师应积极帮助学生培养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的能力素养。中学和大学教师应加强对优秀学子长远发展所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抛弃现行“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观念,积极改革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和学生能力提升计划,减少我国应试教育导致的“高分低能”现象。

用人单位更要看重能力


此外,社会和用人单位应反思人才选拔和用人机制,选人用人应注重德才兼备、素质优先。当前,高等学校的人才供给和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大的逆差:一方面很多企事业单位缺岗空编招不到合适人才,另一方面,大量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而待业失业。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部分大学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或主动待业失业,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出现了人才高消费现象,选人用人首看学历出身。

用人单位和社会在选人用人和评价人的时候,既要看重学历,更要看重能力,不要把“第一学历”作为衡量人才的首要标准,忽视对人才的兴趣和事业心的培养,从而创造高考状元变身职场状元的宽松环境和人文氛围。

http://news.163.com/13/0617/01/91HM880M00014AED.html

点评:这里面谈到理科状元流失海外更多,如果没有文科状元的数据平衡,这总体60%的状元出国不归的数据恐怕更难看,估计最少也要80%以上的理工科状元流失海外。

现代经济和现代战争背后比拼就是人才,人才的流向反应的就是居留地的人才吸引程度和人才发挥环境的好坏,对于人才的争夺,美国西欧做的比较好,东欧亚洲的人才纷纷奔向这两个区域,而且形成了惯性,这年头不去美国欧洲好像体现不出来人才的价值,比如我们纪实文学常见的感人的桥段就是:

某某放弃了海外的高薪和优越的环境,这个指的就是美国欧洲的良好的环境和强大的辐射力。

理工科人才是一个国家制造业和科技产业的宝贵财富,美国金融危机后出现的回归制造业的潮流里面不少美国专家都呼吁必须重视美国理工科教育,必须拯救美国制造业,可见理工科人才对于美国科技制造的关键所在。

那么我们今天号称要走向强大,强大的一个基本标准就是海外各种国籍各种人才纷纷来贡献才智,就这点来看,我们连自己的人才现在未必都能固定住,所以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我们现在已经强大了,已经可以随心所欲了。

教育的关键其实不是这些状元,而是要把相关优质资源投射到那些能留在国内发挥的人群身上,就这点看,我们现在吹捧的这些所谓状元的流行风潮看起来比较可笑而且无用,需要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 17: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料:


美国名校为何不重视“高考状元”
(2009-05-15 07:04:24)

博主声明:博主发表的文章,媒体或个人博客可以任意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标明来源、博主姓名或以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欢迎朋友们提出意见和建议,博主的电子邮件为:lleiqiao@yahoo.com

欢迎朋友们加入百姓生活交流圈http://q.blog.sina.com.cn/chinoamigo,衣食住行,生活中品味酸甜苦辣;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需看是与非。让我们共同探讨人生,评论生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8d68c10100cy96.html?tj=1



  最近读到《中国状元职场状况调查》的文章,该文谈到,1977年到2006年的30年全国各省

状元全军覆没,没有发现一个在从政、经商、做学问等方面的杰出人才。被人羡慕的“高考状元”在

社会的发展中,最终被大浪淘沙,成了平庸者。这是中国应试教育苦果极典型的代表,也说明“好

学生”并不等于“好人才”。
  我的两名朋友曾是当年高考某省的状元,即使本人在1977年考上大学,也是因为在某一科

的成绩在全市名列第一名而被大学看中。“高考状元”很多年来都是个香饽饽,名牌大学也将其视为

人才,争相录取。而美国的名校对所谓的“高考状元”多是不特别重视,如果一名高中生仅凭考试的

高分数、而其他表现平庸就能进入哈佛,哈佛大学恐怕会被教育界人笑掉大牙、会被社会舆论炒翻

天了。
   在美国的大学招生体系中实际上是没有“高考状元”这一概念的,当然大学在招生中第一项

指标是考核学生的学识基础,学生考试的分数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但与“一考定终身”不同的是,学

生考试的分数只是大学考虑录取的基础,既不是唯一也不是全部。
  在美国,能够反映学生学业水平的数字指标或者说“硬”指标有两个,一是学生在高中四年

的学业平均成绩,二是全国性的考试SAT(或是ACT)考试成绩。如果说SAT考试类似中国的高考的

话,SAT能考满分就应当可以叫做“状元”了。在美国的华裔家庭,经常会听到某某孩子SAT考了满分

,但报考哈佛大学等名校,结果却是不被录取。为啥,人家名校根本不把考试拿满分的学生真正当

回事,如果只会读书,而无创造性,这样的学生不会被看好。说穿了,人家要的是人才,而不是“

高分宝贝”。
  既然“高考状元”不吃香,美国大学推出的录取优秀学生的典型例子也就不会是“高考状元”

,而社会和公众舆论也没那个心情和风潮去大赞特赞所谓的“高考状元”。哈佛大学最经典的录取学

生例子是一个出生在贫寒之家的女孩,她的母亲靠捡垃圾维生。这个女孩没有抱怨自己的父母为什

么这么穷,而是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她读书很用功,但更关键的是,她在自己的生

活环境中看到了社区中有太多的人需要帮助,她在课余时间做义工,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身边的

穷人。后来这名女孩被哈佛大学录取,成为哈佛大学广纳人才、贫寒子弟也可越龙门的典型例子。
  哈佛大学一名校长曾谈到该校喜欢招收什么样的学生,他说,杰出的大学生来源于优秀的

高中生,我们是一个极力培养、鼓励高中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学校。社会对一流高中生的

赞美并不局限于好的课堂成绩,而是多方面的。要成为哈佛的学生,光学习好是不行的,还要看他

是否有开创新天地的创造性;仅有知识是不够的,还要看他是否有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单关心自身

专业领域是不足的,还要看他是否有关注其他方面的广泛兴趣。
  哈佛大学的教育理念是,所有孩子,无论其家庭出身,也无论上哪一所学校,都必须有机

会充分实现他们的潜能。机会平等必须意味着追求卓越的机会平等,对平等的要求绝非意味着对平

庸的容忍。这不是精英主义,我们必须给予我们的学生——所有学生——能接受最好教育的机会。
   2008年申请哈佛大学的学生超过2.7万人,而录取率只有7.4%。许多人的成绩十分优异,

SAT考试中取得满分学生大有人在,但最后还是被刷下来了。那么能被哈佛大学录取的学生又是什

么样的学生呢?让我们看一个例子。俄亥俄州雪克黑茨市哈沙维布朗高中的爱丽娜·奥聂思凯斯基

一直关注着水污染,选定解决金属离子污染水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在3000个小时的屡败屡战后,

她终于发明并申报了自动微电子化学传感装置控制电镀系统的专利技术。这一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

电镀时排入水中的金属离子。她还是西门子-西屋科技竞赛地区决赛选手;英特尔科学英才半决赛

选手;校世界事物联合国俱乐部主任;校报主编;疗养院志愿者资深协调人;丹麦人在二战纳粹大

屠杀中帮助犹太人的历史的研究者。
  第二个例子是,匹茨堡福克斯切派地区高中的迈克尔·米尼克创作了4部音乐作品,其中的

2部为情绪忧郁症患者筹得4000美元善款。他被《匹茨堡邮报》评为2000年最雄心勃勃的新一代音

乐家,曾任校报总编、校社团主任、学生理事会部长等职,最后哈佛大学将其录取。
  不论哈佛大学录取贫寒家庭女孩的例子还是“高考状元”可以走红的现象,其实这背后折射

的是最深层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公平的教育机会。不要小看了公平这两个字,能做到让每一个孩子

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比GDP翻两番、翻三番不知要难上多少倍。中美教育都强调要有公平性,但如

何实现公平却是走不同的路。美国的大学录取当然十分重视中学生的学业表现,同时更关注学生的

创造力和服务社区的精神,综合考量是重要的手段。中国的高考体制最初有利于挑选人才,但在“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升学压力之下,也唯有靠分数来衡量学生的素质了。
  在中国,应试教育是打不倒的,最起码现在是打不倒的。为什么?在权力、金钱、人情、

关系充斥的环境下,分数成了教育机会均等唯一的“硬”指标,能让贫寒子弟出人头地只有学习好,

考试拿高分才可以与邪风去抗衡。谁都知道综合性考核学生是大学招收优秀高中生的一种好方式,

但这些综合性考核的标准有很大的随意性,有太多人的因素在里边,最后,有多少人敢相信它的公

平性呢?
  “高考状元”成不了杰出人才而全军覆没,恰如大浪淘沙,在历史的潮流中,大浪淘下的不

光是垃圾,有时金子也会被淘汰。
  刚看了一条新闻,一名中学在四川地震后在灾区当自愿者,他隐瞒了16岁的年龄,而以成

年人的身份在灾区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最后成为灾区年龄最小的志愿者,今年他被美国9所大学同时录取。
  看完这条新闻我在想,为什么中国最一流的大学不录取他,难道这样充满爱心,关心社会、勇于奉献的中学生不是优秀的人才?难道只有美国大学才会发现人才吗?在打不倒的应试教育面前,如果中国的名牌大学能录取这名学生,难道不是向成千上万的中学生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分数依然重要,但好的人才标准不仅仅限于能考高分。社会需要专业的人才,社会更需要对自己民族负责的人才。
  教育机会应是均等的,实现教育机会均等,要靠政府部门、教育机构的努力,要靠你、要靠我、要靠社会每一个家庭的共同努力。
  作为普通的百姓,我们难以决定河流的走向,但我们应当可以做到不随波逐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16 15:05: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叫种族渗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9 17:42 , Processed in 0.300291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