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309|回复: 9

[【文史类原创】] 略谈梁启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10 16:5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到梁任公,岂一句“志大才疏”即可盖棺定论!要将此语加诸他的政治活动,尚称允当,若以此语断定他的一生学业,则后辈如我,必不肯苟同。
  先就他的政治活动简单谈几句,公车上书,戊戌变法,大家耳熟能详,其过程不赘述。他的政治基本立场是“改良”,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与在加拿大的康有为遥相呼应,建立保皇会。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康、梁即将保皇会更名为宪政会,积极拥护,多方奔走。在日本期间,梁启超曾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有过接触,这对他的政治观点起过何种微妙的影响,我辈后人就不必发挥弗罗伊德的理论,去探究幽曲了。梁启超在日期间,一边先后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一边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界影响不小。在他所极力介绍的西方学说中,难免有与他“改良”观点相抵牾之处,由此可看出他思想中的矛盾。总之,形势在变化,他的政治主张也在变化,但基本立场,即“改良主义”则始终未变。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主张“虚君共和”,试图在革命派与清政府之间调和,可以想见,他的这种政治主张必不为当事双方所接受。因为一边想牢牢抓住“君权至上”的权杖不放,一边极端排满,大汉民族主义情绪正当高涨,怎么会妥协呢?持此主张之人——梁启超,必定是两头不讨好,为双方所厌。
  民国初年,梁启超支持袁世凯,为其出谋划策,合并民主党、共和党、统一党,改组为进步党,以对抗国民党,并出任司法总长。说到这里,有件可怪之事,顺便提一下大家参详:众所周知,戊戌之变,光绪泣血瀛台,六君子血染菜市口,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袁世凯的告密。而当初积极提议拉拢袁世凯,并负联络之责的为何人,有多种说法,其中一说即指是梁启超谭嗣同二人,而林旭是持谨慎态度的。如此说不诬,则梁启超民国初年所为,不啻与仇寇为伍,实为人所不齿。
  另王照“在逃犯官王照笔谈一则”载:
  “……另谕康有为只令其速往上海,以待他日再用,无令其举动之文也。而梁启超谭嗣同,于初三夜往见袁,劝其围太后,袁不允。袁之不允,非不忠于君也,力不足也。袁赴京之日,荣禄已调聂士成兵五千驻天津,以制袁之命,况八旗兵虽不精练,尚有数万,精枪快炮俱备,岂三千人可能抗哉?而梁谭等书生不知兵事之难,反谓袁不忠,彼等令袁围太后之语,皇上亦不知。以致有八月初六日之变,天翻地覆,照闻变尚欲与皇上通消息,而事已不可为矣。”“今康刊刻露布之密诏,非皇上之真密诏,乃康所伪作者也。而太后与皇上之仇,遂终古不解,此实终古伤心之事。”
  王照是亲身参与戊戌变法的,与康梁皆相识,所言当有所本。据王照所言分析,光绪并无令袁世凯围园之意,即或有,格于形势也并无立即施行之望,所以光绪召见袁世凯时,言语间或许会有某种期许,但绝无可能明白晓谕,令其率兵入京围园。梁启超谭嗣同夜访袁世凯,纯粹是奉康有为之命,假传圣旨去了。而王照所言康有为刊刻之密诏,今已有定论,系伪造无疑!
  有圣人之誉的康有为,出逃国外之后,声称自己持有光绪帝的“衣带诏”,从东南亚到北美,一路招摇撞骗,以保皇为名向广大华侨募捐,借此大肆聚敛钱财,后来为了“分赃不公”,甚至和门人打起了口水官司。说来可笑,当时旅居国外的一些暴发户,见到“康圣人”,居然向他买起官来,而这位康圣人居然面不改色,顺水推舟,堂而皇之的卖官鬻爵起来!据在下手头现有史料来看,梁启超倒是没有参预其中。
  王照所撰“在逃犯官王照笔谈一则”最后说:“荣刚及守旧党皆误国者也,康梁等亦庸医杀人者也。”我深以为然。袁世凯为身家性命计,自不愿与这班“误人庸医”为伍,是乃人之常情。
  后来袁世凯倒行逆施,欲复帝制,看来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以袁世凯之精明,怎会不知道其时天下大势呢?深可怪也。当袁氏登基野心昭彰于天下,梁启超即发表了《异哉所谓国体问题》一文,予以猛烈抨击,这在梁启超一生政治活动中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之事,因他此次并不仅仅撰文抨击这么简单,而是实实在在在低下动了真格的,云南蔡锷护国军的起义就是在他参与策划下实施的。邓之诚《纪护国军起义始末第二》载:
  “袁世凯以湖南都督啖蔡锷入都,后遂羁留之。锷素师梁启超,而与熊希龄乡里。是时熊希龄当国,启超为袁世凯礼重,数为解免于袁世凯,得为约法议员及经界局督办,然屏息不敢发议论,追逐诸贵人伺颜色,或则出入其家,佯不问时事。世凯手平赣宁大难,解散国会,订新约法,设参政院,用古天子礼郊祀天地,世皆以世凯借革命党以复清,必意在自为。而世凯微见风采,又若无意,四年乙卯筹安会兴,劝进者满天下。设筹备大典处,刻期临御,改明年为洪宪元年,或言已御便殿受贺,章奏称陛下,外人责难,即以民意答之,且声言决无反对者。锷亦列名劝进,阴策其事难成,料段祺瑞、冯国璋立异,世凯不易制之,有隙可乘。日人忌世凯必不使之得意,遂与启超密谋。适戴戡新罢黔巡按使来京,亦与谋画,谓在黔发难,则道路相距远、北兵不能至,可以持久。其年十月微服走天津。”
  “舌下无英雄,笔底无奇士。”梁启超要做真英雄,真奇士了。但据上文所引,蔡锷起初也是“劝进”的,后来忖度其事不可为,才倒戈相向,如其为确,则蔡锷之心实不可问。至于梁启超,是否与蔡锷一样的见风使舵,更不是我所敢臆测的了。历史往往如此,只问结果,不问居心;护国军起义在客观上起到了进步的作用,其他可以不问了。
  需要一提的是,梁启超在讨袁过程中,还是处处排挤反对革命党,由他运动陆荣廷督粤一事可知。洪喜美《李烈钧与讨袁护国运动》载:
  “龙(济光)伪附独立以自固,四月十二日,海珠会议又惨杀进步党人汤觉顿、谭学衡、王广龄,徐勤仅以身免。群情大愤,咸以“屠龙”为根本大计,龙亦自惧,遣张鸣岐与陆荣廷、梁启超相见于梧州,卒达成协议。龙允查办祸首,整顿军纪,出兵征赣等条件以图保当时地位。岑春煊、梁启超等明知龙在粤省不惬人望,而仍然与之妥协优容。卒造成日后李烈钧之滇军与济军在粤冲突数月,以致隐退他去之局。……当时虽然梁氏反对袁世凯,但是不愿意用武力推翻龙济光,而亟谋妥协。因为广东的革命力量——就是广东原来的军队和民军——都是中华革命党素所联络的,若使龙被推翻,广东就立刻会变为革命党的势力。因此,岑氏为保留龙济光,让他去打革命党,而用军务院的名义号召各省,卖空买空,并坐收渔利。后来北京任陆荣廷督粤,陆谦让于岑,未被接受,岑反告退隐,而陆之督粤,则为梁启超从中运动之结果,此一事实,亦足证进步党梁氏等人处处不欲革命党居功之心。”“陆、梁与龙达成协议后,遂统兵入粤,屯驻肇庆,迎岑春煊前往主持一切。”
  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又依附北洋新贵段祺瑞,纠集一群政客组建宪政研究会,与支持黎元洪的宪政商榷会对抗。段祺瑞手握大权之后,梁因拥段有功,颇受重用,出任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1917年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11月段祺瑞倒台,梁启超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也许,他累了。他之退出政坛,是我国文化学术界之幸。
  纵观梁启超从政经历,套用一句李鸿章对张之洞的评语:“服官十年,犹是书生。”梁启超风风火火,来也何缘,去也何故。我觉得在从政这一点上,他既无自知之明,亦无知人之智。别的不说,袁世凯已经负过他一回了,害得他七荤八素,险些丢了卿卿性命,其人猿视鹰顾,不可与谋,难道他不知道吗?
  梁启超在他题为《“知不可而为”主义与“为而不有”主义》的演讲中说:
  “诸君读我的近二十年来的文章,便知道我自己的人生观是拿两样事情做基础:(一)‘责任心’,(二)‘兴味’。人生观是个人的,各人有各人的人生观。各人的人生观不必都是对的,不必于人人都合宜。但我想:一个人自己修养自己,总须拈出个见解,靠他来安身立命。我半生来拿‘责任心’和‘兴味’这两样事情做我生活资粮,我觉得于我很是合宜。”“我是感情最富的人,我对于我的感情都不肯压抑,听其尽量发展。发展的结果常常得意外的调和。”
  任公之从政,是“责任心”使然,还是“兴味”使然?
  我不知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10 20:3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梁启超的了解,是始于《少年中国说》,那种对民族强盛的热切渴望给我很深的印象,至今一看到梁启超的大名就满脑子少年中国,老大中国的。。。
后来的了解来自于林徽因传里面的几封家书,一付谆谆善诱的长者形象跃然于之上。低调严谨,克己治学的作风犹为欣赏。可叹的是这样的一位大师级的人物,竟然源于一次医疗事故而去。
通读楼主全篇,于我而言亮点在于梁启超对自己人生观的总结 ‘诸君读我的近二十年来的文章,便知道我自己的人生观是拿两样事情做基础:(一)‘责任心’,(二)‘兴味’

说句大言不惭的话,(一)‘责任心’,(二)‘兴味’也是我对人生最大的体会,希望能与众书友共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10 21: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收藏了.顺便问一句:我读武侠小说时,曾读到"昆吾"是一把很著名的宝剑(宝刀?),不知楼主昆吾兄,取此网名,是否也希望自己如宝刀一般,锐不可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10 22:4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昆吾之石生于西北,我是西北人^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10 22:5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看到昆吾兄更多的精品,昆吾兄的博客我去看了,都是好文章啊。现在正在将兄的文章一一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10 23: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长歌-废墟于2005-08-10 22:53发表的:
希望看到昆吾兄更多的精品,昆吾兄的博客我去看了,都是好文章啊。现在正在将兄的文章一一拜读。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21 17:5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年来,一致很欣赏梁任公的文字,甚是同意作者的观点:于政,其不成熟。
但不可片面看待如此一个国学大师。
在我个人看来,除了政治,梁启超先生都做得很出色啊-包括一个很出色的儿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21 18: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先收藏

托尔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曾经深刻批判法国大革命时的“文学政治”,晚近中国,受“文学政治”之害也颇深。

梁启超是一等文章家,龙应台推他的杂文为中国第一。不过十七八的时候读他的文章很有味,大了几岁,就有点想换胃口了,读读陶渊明、周作人路数的文章,可能于心智更有好处

任公从政,应是责任心使然,中国的传统学人想要治国齐家平天下的心太重,其实他们的这等心肠,往往祸害大于益处

知识分子只要保持独立的思考,坚持独立的批判精神,认真读书,写出对得起自己良心、别人爱读的书,为文化传承尽绵薄之力,就是功德无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21 19: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评断的原则的反思

文章好像还没有结尾。文章最好有一个昆吾公曰:人物点评。
我觉得评判历史人物,自身必须具有判断的原则与尺度。
从内心出发点来评判:为广大人们的幸福而奋斗,这一点是梁启超值得肯定的。
从行为的效果来评判: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影响很大这一点值得肯定。
从审时度势上来看:有点保守,没能看准。将希望寄托在一个没落的皇帝身上。
从立功与保证自身安全上来看:在生与死的选择中,选择了生,选择了逃亡,这一点上也值得肯定。
从对后人的影响看:其《少年中国说》像古代的文人所作,其文很美。但并没有能作为具体的政治政策。
此外,从个人能力上来说:梁启超具文才,少既赋奇文。
本人觉得如果能够作这样一些点评,我想文章肯定会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21 20: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文是应朋友之约在夜半草就,粗疏之处在在皆是。有空的时候要好好研究一下梁启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6 23:31 , Processed in 0.397847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