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53418|回复: 599

[【小说】] [全文完]历史小说《黄花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26 21: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录






引子            泪眼望江山,哭罢依然
第一章             奇山秀水醉中看,自古英雄相识难
第二章                 双携手,欲将南天翻卷
第三章       欧美壮游,伦敦蒙难,波涛万里古国远
第四章              天涯芳草依依,游子争拜旧衣冠
第五章             烈风忽来,一池死水将乱
第六章             明定国是,雨中帝师泣苍天
第七章        泥沼满地艰如许,千古因循一变难
第八章                秋风剪剪,秋气骤寒
第九章            从来悲秋肠易断
第十章               却挂云帆去,不知何日还
第十一章         血溅豪气尽,泪枯秦廷远
第十二章              红叶送别望乡关
第十三章        更那堪红颜多情,椰风蕉雨下,与君缠绵
第十四章            顽童携犬,赤子拜寿
第十五章             一霎那红衣裤满天遍地,争相灿烂
第十六章          众丑乱舞,群魔舒拳
第十七章          八里台碧血未凝,河塞尸满
第十八章         勇者无兵,义师无款
第十九章          仓皇间西走,一何心酸
第二十章                还招白头翁,长袖苦周旋
第二十一章            逝者如斯,南国再揭竿
第二十二章               长笑督津门,杯酒筹巨款
第二十三章         瀛台吟诗满面泪,珠江起雷寝难安
第二十四章              英魂已远,玉貌惊艳,千杯万盏吾欲眠
第二十五章          指点纵意气,挥斥喝愚顽
第二十六章            谁说枷锁无香,最难得相见欢
第二十七章        三日三夜呈雄辩
第二十八章          携长风,浩气如天
第二十九章              海外遗古训,长沙聚群贤
第三十章             不怕雪封群山,杯酒结义夜无眠
第三十一章            万寿庆典沈绣传
第三十二章         天地悲秋意,壮举化云烟
第三十三章        舞刀歌婵娟,秀才造反
第三十四章         苦心孤诣倡立宪
第三十五章             天涯约盟誓,英雄开新天
第三十六章      争辩声声里,举国忽狂欢
第三十七章         骤雨落繁花,万里泣哀鸿
第三十八章            香风烈烈督大通
第三十九章        月照燕山,惹起狂潮卷
第四十章          归去来兮,且看国士识似大海,笔如巨椽
第四十一章            东瀛樱花飘零
第四十二章           南洋桃花逢春
第四十三章        无情天地一泓泪
第四十四章                西风吹散马蹄疾
第四十五章          杜鹃声声里,眦目一何恨   
第四十六章            秋风秋雨丽人行
第四十七章        壮士此去渺无踪
第四十八章           窘困落寞里,巨资来似梦
第四十九章            兄弟反目竟仇雠
第五十章          大限谁可抗,携手黄泉同游
第五十五章         沪上风云起
第五十一章             帝京走强人
第五十二章                桀骜不屈,重张旧时旗
第五十三章            有美同行,燕市慷慨  
第五十四章          无弹起事,羊城壮烈   
第五十五章        疾风来去惹愤怨
第五十六章           于无声处,思欲惊天   
第五十七章             回首羊城三月暮
第五十八章                 豪气薄天碧血舞
第六十九章               待酿满枝清艳露
第六十章            一纸诏书,惹起怨愤无数
第六十一章            能争汉上为先着,此复神州第一功
第六十二章              中夜出门去,三步两徘徊
第六十三章         放眼两湖俊彦,一时几多风采
第六十四章            运筹谋划定成败
第六十五章               湘江坠酸泪   
第六十六章           枭雄出漳水  
第六十七章              江南群贤意动日
第六十八章               江湖侠气剑如虹
第六十九章            烽火渐敛,孔雀东南飞
第七十章               南北笑拱手
第七十一章          风帆万里回
第七十二章            乱世费思量
第七十三章             锦绣河山,临此际,欲哭还休
第七十四章            长缨拂拂,苍龙笑卧  
第七十五章           鸿翅雁影里,爪痕鸣声都是渔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6 21: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迭楼层栏依晚风,
      山上烟笼,江上霞红,兴亡阅尽古今同。
      文只雕龙,技只屠龙!

      莫问当年旧主公,
      昔日名隆,今日楼空,跳梁小丑穴其中。
      昼静潜踪,夜尽穿墉!

                                    一剪梅。题五层楼图。廖仲恺

    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变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
    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
    三皇五帝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歌未竞,东方白。


                                          贺新郎。咏史。毛泽东
  
           一夜秋风起,黄花照眼明,莫怨霜露冷,好梦最凄清。

                                          题秋菊图。潘达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6 21: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自   序

一.从清末中日甲午之战后,中国的先知先觉者开始行动起来了,试图用各种方法来挽救这个古老的帝国免于沉亡。与此同时,知识分子在思想上刮起了一股旋风,西洋、东洋的维新思想、民主自由思想,共和理论,社会主义理论,无政府理论等等,这些人文思想的纷纷登陆和传播,将中国的知识分子及热血青年迅速的卷入了时代的浪潮里,从此时直到1949 年,中国大地上思想的探索,主义的争斗,独裁与民主,争霸与统一,抗日的烽火,内战的硝烟,纷扰繁复、持续不断。在约半个多世纪的时空里,神州大地被迫经历一次次血与火的洗礼,血染南国,血污中原,血洒在太行与华北平原。
  这是个容易冲动的年代,是个大梦初醒,精神抖擞热血沸腾的年代,无数的英雄美女在这个年代诞生,无数的文豪、名将、志士在这个年代诞生,同样有无数的奸雄、小丑、混世魔王在这个年代诞生。这是个闹嚷嚷纷乱不堪的年代,从南国的稻田里,从世家的书斋里,从上海的商场中,从帮会的山堂上,一批批抱着救国救民理想的男男女女,登上历史的舞台,按自己的想法改造中国,这些人带着青年纯真的情怀,带着英雄冲天的豪气,把他们的生命能量挥洒在神州的各个角落,把他们的热血舞成一朵炫目的花环,然后他们从容死去,不皱一下眉头,给历史留下一个个炫目的光点。
  这是个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年代。奸雄、汉奸、黑帮、悍妇混迹其间,睁着警觉地眼睛,怀着私欲膨胀的心思,用霸道、权谋、血腥和诡计在一片爱国声里攫取利益,他们是冷静的,在自由民主爱国共和的热浪里,悄悄的游弋着,伺机出动,砍杀狂呼口号的人的头颅。这个时代,反反复复的敌与友的变化,分分合合联盟的组成和解体,实力的对比,谋略的运用,争斗与妥协,暗杀与联姻,各种各样穷极所思的手段、各种各样卑鄙无耻的计谋都在筹划实施。这个年代里,一幕幕血腥的场面的上演,一次次诡谲的风云变幻,政客,谋臣,土皇帝,野心家纷纷出场亮相,小丑们提着刀呵呵而笑,书生们拿着笔怒睁双目,坐拥大军的大豪们假惺惺通电、开会,要挽救时局,而一群一群的学生走出校门,为自由为民主,不断地奔走呐喊。
  在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那个时代象这个时代一样,思想和行动都狂风一样席卷大地。这个时代的人,似乎视生死如儿戏,似乎满腔的血,就为了一次美丽的绽放,一个个年轻的生命,毫不犹豫的就走向死亡,而大难不死的同仁们,为了各自心中的理念,顽强固执的重蹈覆辙,他们仿佛义气如山,同生同死,他们仿佛偏执狂躁,不断的内讧、分化,但就是这些人结束了两千余年的专制,开创出了一条鲜花飘香但漫长如斯的道路。
  

二.我曾想发大誓愿把这些英雄美女豪杰奸雄写出来,我感到让他们慢慢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对他们极为不公,对世人来说也极为可惜,我在一次闲谈中,把这个想法说给我15岁的儿子,我儿子听了哈哈大笑,说:“笑话笑话,太夸张了,以你的那点才学,竟然想干这件力不从心的大事,除了给世人留下些笑料,给门外的烟摊做些贡献之外,我真不敢相信你还能闹出些什么名堂!”
  我自然不服,赶紧鼓动唇舌辩解,说:“才学不是很重要的。这件事,历史学家干不来,他们太严谨;文学家干不来,他们太浪漫;教授专家们干不来,他们嫌写近代史,要担许多不必要的风险。所以,这件事,只能由草野之人,没有心机之辈,半瓶子醋的我辈来完成,历史的重担落在身上,不接住这个担子,要愧对后人呀。”
  我儿子笑得在床上打滚,好不容易才止住,说:“且不论你能不能写,姑且假设你就是专为写这个来到世上的,但你可知道,你写的这些事,在当代人的眼里,与垃圾同类。垃圾可以随便扔到垃圾筐里,可你写的这些,需要核废料那样的处理方法,密封并且深埋,没有人会看那些东西。当今是商品与欲望横流的时代,不是怀念伟人与英雄的时代。你还是多想想升官发财的事,什么英雄,什么豪杰,你想给牙科医生拉托,让他赚钱给你提成吗?”
  我闷闷不乐,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但仍贼心不死,就在晚上把想法说给妻子,寻求支持。妻子听了我的想法,表现得很无所谓的样子,说:“你愿写就写去吧,反正你很闲,在单位上班你不忙,厂也交给别人经营了,你无聊发慌,就胡乱去写写,总比打牌醉酒聊天网恋要好。”
  我儿子听了他妈妈的话,大呼小叫喊冤屈,说这样他就惨了,他妈惊问原因,儿子说:“这样一来,我爸肯定就将电脑霸占了,从此以后,我要打场游戏是难上加难了!”于是提议说:我要写可以,但托地,洗碗,倒茶,浇花这些劳役必须兼作,作为对我独霸电脑的惩罚。”
  我妻子不忍心,就修改了一下儿子的提议,说:“这样吧,你每写出一篇,就交给我们审查,如果我们觉得文采很好,人物也写得活灵活现,那么,就免除你的劳役;如果写得糟糕透顶,让人不忍卒读,那么,劳役再重新加上。你好自为之吧。”
  我没有选择的权利,就答应了。
   

三.于是,我开始了艰苦的敲字生涯。真的好苦呀!精神上的磨难尤其大,我到处搜罗民国的史料,彻夜的狂读人物的传记,捉摸他们的思想个性,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不过在这中间,我却体验到了一种乐趣,我感觉到我的工作很类似于“历史的还原”。因为英雄也罢,悍妇也罢,首先他们都是和生生的人,有血有肉,一颦一笑之间,远比历史书上对他们的定义要复杂丰富得多。另外,人物也罢,事件也罢,没有一个能脱离别的人与别的事而独立出来,历史的因果,让人产生惊恐震颤的感觉,为之唏嘘不已;而历史的巧合,又让人叹为观止,为之欢欣鼓舞。

但是,历史的确是不能还原的。站在二十一世纪的思维原点上,透过百年的烟雾、百年的风尘,看到的历史无形中已经变异,已经带上了今人的感觉,今人的评判。

用今人的眼光来看,历史有太多的遗憾,有太多的凄婉,有太多的迷茫和不该有的错乱,但是仔细一想,历史是过去了的现在,现在也正缓缓的过去而成为历史,那么,今与古又是何其的相似,其遗憾与迷茫又是多么的一脉相传。历史之帆在迷惘与遗憾中缓缓而前,偶尔折弯,偶尔靠岸,可水流滔滔,浪卷风旋,船是永远也不可能长久地停下来的,于是,历史就又有了使人心动、使人欣慰,使人能坦然一笑的诱因。

或许用喜剧的眼光看待过去能减少很多沉重,或许该用睿智与善意对历史加以宽容。对所有的人、所有的事加以宽容之后,面对历史会哑然失笑,可笑过之后那种酸酸的苦涩,还是让人惆怅不已。

好在曾经的过去还有许多的灿烂,怒放在百年前的原野,尽管烟尘弥漫,但遮不住鲜花的幽香与霞光的明艳,最苦难最伤怀的日子里,往往有最美丽的花朵绽放、有最清澈的溪水流畅。

百年的沧桑,幽香与明艳也罢,血腥与苦难也罢,惆怅与伤感也罢,激昂与兴奋也罢,那些都是我们的过去,回看百年历程,犹如回想自己的童年,牙牙学语的可笑,摇摆学步的笨拙,幼稚也罢,可爱也罢,可那毕竟是我们的童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6 21: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子  泪眼望江山,哭罢依然

一八九五年四月二十日,赴日议和的全权代表,七十三岁的李鸿章从日本议和归来,乘轮船驶入天津大沽码头。大沽炮台上炮声隆隆,向他致敬。岸上,直隶的官员列队迎接,军兵如林,举枪敬礼。李鸿章头骨中还嵌着日本浪人的枪弹,脸上裹着绷带。听见礼炮声,看见岸上恭迎的人众,他满面羞惭,低头长叹说:“一世勋名,至此扫地矣!这是我此生的奇耻大辱,永世难忘!” 随行的长子李经方问:“爸爸,我至今也想不明白,为何我们竟打不过小小的日本?”李鸿章仰天无语,半晌方摇头说道:“几十年来,文娱武嬉,荒唐奢靡,又以大国自居,轻于一掷,如此焉得不败!”
   上岸之后,李鸿章称病躲入天津寓所,却将自己画了押的《马关条约》让随行参赞伍廷芳带往北京,呈光绪帝签字用玺。伍廷芳乘火车进京,将条约经军机处呈入宫中。年轻的光绪皇帝见了条约,泪流如雨,哭倒在御案之上。时恭亲王奕祁,帝师翁同龢在侧,也一齐下泪,痛哭失声。
《马关条约》共21款,主要内容包括:1。中国承认朝鲜完全独立。2。中国割让台湾及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给日本。3。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4。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准日本人在此设立领事馆。5。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6中国政府不许逮捕为日本军队在情报等方面服务的中国人。
因为甲午之战大清的惨败,所以才有了《马关条约》。李鸿章在日本时,已将条约全文电传北京呈皇帝御览,但光绪此次展开条约文本,还是禁不住悲从中来,心如刀割。他想不明白,为什么地大物博、四万万国民的大清竟然打不过弹丸岛国日本,陆军惨败、海军惨败,日军横行直进,大清的军队节节败退。泱泱中华上国,因甲午之战而颜面扫尽,其自上而下的腐败怯弱愚顽颟顸等等毫无遮拦的暴露在世人面前。但二十四岁的光绪皇帝正年轻气盛,怎甘心就如此签了这一纸屈辱的条约,他将条约掷到一边,传令发电给天津的李鸿章,命他再与日本协商赔偿金额。白银两亿两,这个数字是大清年总收入的三倍,如此巨大的金额从何处去筹措!
但李鸿章拒不听命,回电说:“如此时仍犹豫延宕只会导致与日本的决裂。而且一人口中难说两样话,反复不定,徒惹外人耻笑。”
光绪无法可施,仰天呜咽,泪流满面。
此时马关条约的内容已传了出去,反对签约的电报雪片一样从各地飞往北京。两湖总督张之洞急发密电,主张立刻与英国或俄国订立盟约,共抗日本。两江总督刘坤一则坚决要求与日本死拼到底,哪怕苦战十年、二十年,决不能屈服认输。此外,侍读学士文廷式、冯文蔚、户部主事梁题确、山东巡抚李秉衡、吏部主事王荣光、刑部主事徐鸣泰,贝勒载洵等数百大小官吏,也纷纷上折子反对割台、辽之地。而台湾、辽南的人民聚众惊骇,哭声达于四野,发誓决不屈从倭贼。台湾的官吏驻军一齐通电,说朝廷若决意割台,则全台军民唯有与倭贼血战到底,誓不从贼。与此同时,从王公贵族到普通百姓,齐声痛骂李鸿章卖国,要朝廷立杀李鸿章以谢国人。大家不能骂皇帝,更不能骂太后,便大骂李鸿章,说他畏敌怕死,卖国求荣,和秦桧蔡京之类奸臣一样,卑鄙无耻之尤,偷安避战,导致军无斗志,让倭贼得势猖狂,致使我堂堂中华受辱于倭人小邦。
李鸿章在天津的寓所里,听见天下滔滔不绝,皆是斥骂之声,冲冠大怒,拍案而起,大声叫道:“我以一人之力而战一国,虽败犹荣!只可惜在广岛未能死于日本浪人的枪弹,遂为无知竖子所辱。但李鸿章岂是惧骂之人,天下愚夫愚妇的舌头,便能骂死我李鸿章吗!”
   恰如给李鸿章的话做注脚一般,此时大清的两广总督衙门给日本国行文,索要日军在战时拖走的“广丙号”战舰,说此舰系广东所有,甲午之战广东并未参与,因此不得以广东舰为战利品。日本人接文后哈哈大笑,将文书扔在一旁,置之不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6 21: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关条约》在紫禁城皇帝的御案上押了好几天了,光绪皇帝举棋不定,茶饭不思,龙颜憔悴。恭亲王奕祁、庆亲王奕劻、军机大臣孙毓文、徐用议等苦苦哀求光绪签字用玺,军机大臣李鸿藻、帝师翁同龢却极力反对,两派在上书房吵了起来,互不相让。李鸿藻是清流派的首领,当时跪伏地上放声大哭,请皇帝杀了李鸿章,然后焦土抗战。
孙毓文却说:“圣上,战事一起,我国兵不勇、将不智,别说得胜,连京师之地也难以保住,还请圣上三思。”
李鸿藻咚咚叩头,说:“保不住就迁都西安,宁愿战死,绝不能受辱议和!”
孙毓文气急败坏,说:“你为何不带兵去打仗,只知讲大话,什么清流派,我看是青牛派,你就是那牛头,死犟活犟。大家在京师可都是有家有室的!”
翁同龢一听这话急了,大怒斥道:“你这是什么话!只关心你的家室,谁来考虑国家的荣辱?”
孙毓汶知道情急下失言,忙纠正说:“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我们怎也打不过日本人,早一天议和成功,国家就早一天安宁。”
光绪在龙案后轻轻的咬着牙,脸色煞白,恨怒交加,忽拍案而起,叫道:“赔款割地,千古奇辱!我要亲率六军出征,与日人决一死战!”
众臣大惊,一齐叩首说:“万万不可,万万不可,皇上万乘之尊,岂能涉此奇险!”
光绪嗔目怒问:“为何不可?”
恭亲王奕祈连连叩头,说:“自古帝王亲征,不到山穷水尽、绝无退路之时,无人敢出此下策,请皇上快快息了亲征之念,不然,若一战而败,那时人心尽散,我大清就真的要亡了!”
光绪说:“为何便不能一战而胜,尽复失地?大臣的心中只是想着战败,如此军队怎么能打胜仗?”
孙毓汶脸上流汗,急得语无伦次,说:“皇上懂战阵之上的韬略吗?皇上知道带兵的讲究吗?皇上知道日本兵的强悍吗?不知兵而临敌,怎么能打胜仗!”
孙毓文的一番话让光绪大为丧气,他想了想,又颓然坐下,脸色铁青。顿了顿,说:“此事我尚要斟酌,告诉日本人,换约时间再押后五天。”
   恭亲王奕祈忙说:“皇上,不要犹豫了,奴才的心中也很难受,但我们的确打不过日本人,除过议和,别无他路。”他抬手擦了擦眼泪,继续说:“仗如果继续打下去,只会败得更惨,那时,日本人的条件将更苛刻。”
  光绪看着恭亲王,眼泪流了出来,哽咽着说:“我们过去打不过西方的大国,现在竟连小小的日本也打不过了,我一直不相信这一点,为什么我们打不过?”光绪最后一句话提高了声调,眼睛逼视着恭亲王。
  恭亲王奕祈摇了摇头,满头白发晃动,人却一言不发。
  侍立一旁的李莲英这时说话了,他上前一步,用半阴半阳的声音说:“皇帝,盖御宝可是太后的意思,太后的大寿庆典还没有结束,仗要再打下去,她老人家那有好心情听戏呀!”
光绪“忽”的站了起来,怒视着李莲英,喝道:“你用太后来逼我吗?”
李莲英仰首望着房梁,说:“奴才不敢。不过太后有一句话,她老人家说:‘谁让我一时不快,我就让他终生不快!’皇上想必听过这句话。”
光绪气得跳了起来,骂道:“大胆刁奴,祖法上严禁太监干预政事,你竟敢猖狂如此——来人那,给我拖出去,打四十大板!”
殿前值勤兵士进来,拖了李莲英出去。李莲英年龄也不小了,一直受太后慈禧的信任看重,在宫中几十年,何时被人轻看过,如今竟要挨板子,不由得“哇哇”怪叫起来。
光绪在后边大声喝道:“给我狠狠的打!”
李莲英被打后,一瘸一拐的找慈禧太后告状去了。孙毓汶等却还在和光绪皇帝纠缠着,逼他用玺。光绪的手几次伸向了玉玺,但又缩了回来。正闹着,军机大臣刚毅求见皇帝,进殿叩头后就请光绪速下决心签约,说若不然,议和失败,国家将遭大难。
不到半个时辰,又陆续有大臣来,恳请皇上不要感情用事,赶快给条约签字用宝。大家一齐催促,情急下脸都变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6 21: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光绪皇帝思前想后,看着那颗硕大的玉玺,终于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皇帝这一哭,翁同龢、恭亲王奕祈心中酸楚,也不由泪流不止。刚毅,李鸿藻,孙毓汶等也哭了起来。大家哭了一会,刚毅等抹一把眼泪,又叩头哀恳,请皇上用玺。翁同龢知道坚不用印不是了局,便劝光绪说:“圣上,一时之辱,终将报之,只要圣上从今以后发奋有为、强国练兵,不出十年,便可雪今日之耻。圣上,圣上,还是用印吧!”
光绪哭了一会,情绪渐渐平静了下来,想到自己终究拗不过太后,并且兵败如山倒,大清的八旗兵如今连扛枪也累得喘气,绿营兵也好不了多少,号称强悍能战的淮军也败给了日军,如今靠什么和日本人拼呢!此时孙毓汶又催逼起来,辞色俱厉,说:“战,万无把握,而和,则确有把握,舍和而战,皇上欲使大清的子民全部战死吗?”
光绪不语,脸无表情,绕屋急走,众人屏气息声,眼看着光绪。光绪急走多时,忽然咬牙顿足,两行清泪蜿蜒而下。光绪呜咽了一声,抢到御案边,奋笔疾书,给条约签上了字。然后对孙毓汶挥挥手。孙毓汶如释重负,爬了起来,将大清国的玉玺盖上了条约。
   《马关条约》盖上玉玺的第二天,直隶一代狂风暴雨,拔起大树无数,北京到天津的电杆齐茬茬被拦腰吹断,田中沟满渠溢,青苗尽淹,民屋也受灾极重,倾颓倒塌无数。雨过之后,渤海黄海交界之处突然海啸,巨浪如屋扑向海岸,沿岸军民人等死伤惨重,海边村落及清军的防营悉数被毁。消息传入紫禁城内,满朝文武尽皆失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7 14:0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时,北京正聚集着各地来的举人参加三年一度的会考。即将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举子中间时,这些读书人痛哭流泣,悲愤莫名,大家热血沸腾,议论一通后,便有广东的举子梁启超联络了百多人到都察院上书,恳请朝廷决不可割地求和。接着湖南的举子任锡纯也联络了几十人去上书,然后湖北甘肃等省的举子也行动起来了。都察院门口车马闐溢,人众熙攘,举子们满怀希望而来,却一个个失望而归。因为都察院并不接他们的上书。
都察院是清代执掌政治得失、纠失检奸、弹劾官邪的一个衙门,集监察弹劾议政为一身。举子们将所有希望都倾注在这儿,但院中的左都御史瞿鸿禨、右都御史徐寿衡以条约已经签订为由,客客气气的将举子的上书拒之门外。举子们好不生气,却又无法可施,回到下脚之处,心有不甘,便聚在一起大声争辩该怎样上书,好让皇上知道读书人的一腔热忱,又争论上书的内容,为该不该迁都大战而频起口角。这时候一个叫康有为的广东举子说话了。    康有为说:“各位举子,要引起朝廷的重视,必须人多,我们需要联络一十八个行省的所有举子,另写上书,请皇上毁约再战。到时大家一起去,列队上书。都察院不接书,我等便不走,拼死而谏!”
众举子见这康有为中等个儿,三十多岁年纪,但强壮威猛,眉宇间充满自信,举止气派甚大,就有些信他的话。广东举子梁启超、麦孟华本是康有为的弟子,他俩就首先响应,大声叫好说:“先生言之有理,我等这便去联络人,但上书的文字,却须烦先生大才,亲自起草。”
其他人随声附和,要康有为执笔。康有为也不推辞,点头说道:“强国御侮,我早有一套成法,我来写就是,你们快去联络人吧。”
众人大喜,一哄出门找其他举子去了。康有为回寓室,关上了门,一天两夜之后,得一万八千余言,命之曰“上今上皇帝书”。
   原来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学识超群,不但精通中国的经史子集,对西洋的诸般学说也颇多涉猎,好发议论,痛恨朝廷守旧愚顽,不知维新求强,因而经常伤时叹世,批评弊政,南海之人戏呼其为“康圣人”,康有为也不置辩,直以匡时救世的圣人自居,便于广州城内的惠爱巷创设书院,起名“万木草堂”,讲学授徒,欲为维新天下聚拢训练人才。梁启超、麦孟华等俱是听其大名、慕其才学,因而拜于其门。康有为久有舍我何人拯救天下的大志,今此便趁机鼓动举子们群起上书。
   康有为的上书内容不是单纯的写几句爱国抗倭的大话,他系统地提出了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的方略,要朝廷狠下迁都的决心,然后动员全国之力,与日本作殊死较量。
此时,梁启超、麦孟华等人已联络了各省一千三百多名举子,他们还不知光绪皇帝在悲痛交加中,刚刚给条约盖了玉玺。众举子们依次给上书的后边签了名,然后列队往都察院进发,队伍排了三里多长,引得市民围观、衣冠塞途。路上偶有大臣的车马路过,举子们便围了上去,垂泣请命,哀恳不要签订《马关条约》,台湾来的举子更为激动,往往话未说完、已经泣不成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7 14: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千多人终于到了都察院的门口,都察院仍以条约已经签字用宝为由,拒绝接受上书。举子们说:“条约虽然签字用宝,但还未与日本人换约,犹可挽回。”
但都察院各御史只管摇头,就是不收上书。却是军机大臣孙毓文知道了举子上书的事,怕皇上看到上书毁约,故派人通知都察院绝不可接受上书。举子们见上书无门,便在院外的街道上一齐跪了下来,放声大哭,市民及各衙门的小官吏都来围观,都察院外人山人海,交通也阻断了。
孙毓文得讯,心急如火,要使皇上得此事,年轻气盛下真要毁约再战,那可怎么得了,于是急急派人往都察院外威胁吓唬,勒令举子们解散。
举子们哪肯解散。但天不作美,下起雨来了,举子们周身尽湿,狼狈不堪。看客中有消息灵通的人就悄悄告诉大家:阻扰上书的人乃是军机大臣兼兵部尚书孙毓文。众举子一听,从泥水中爬了起来,同声大骂孙毓文,骂了一阵,两湖两广的举子便号召去孙宅大闹,说最好抬着棺材去闹,以示与孙贼势不两立。都察院的御史胥吏吓坏了,一齐跑出门来劝,说尽好话,方将众举子们暂时劝回。
孙毓文得讯,大惊之下,从此称病不敢入朝,以躲风头
   这便是中国近代史上轰动一时的“公车上书”。古代礼遇读书人,以公车征招咨询天下大事,到有清一代,便将举子尊称公车。公车们的上书虽然没有送到皇上的手中,但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上今上皇帝书”在读书人之间辗转传抄,继而被上海一带的报纸刊登出来。康有为的大名在一夜之间、忽然为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所知。
   
千千万万的中国人知道了康有为,但光绪皇帝却不知道。光绪皇帝身处紫禁城内,还在为辽东半岛及台湾而伤心呢。这时忽然传来消息:俄罗斯联合了法国、德国,强令日本将辽东半岛还给中国,扬言说:“日本若试图改变其岛国地位,向大陆发展,俄国绝不会坐视不理!”
但日本岂肯轻易放弃到口的食物,俄国便招呼了法、德两国,三国的军舰浩浩荡荡开赴日本海面,往来游戈,威逼京都、横滨。日本刚和大清战过,虽然得胜,但筋力已疲,那还有余力和这三个强国作战,无奈下只好同意将辽东还给中国,但向大清索要三千万两白银的“赎辽费”。大清的君臣见辽东忽然可以不割了,喜出望外,便没口子的答应,同时对俄国的义举感恩戴德,对法、德两国也极表感激。
辽东半岛总算回来了,大清的君臣微微松了一口气。此刻俄罗斯的驻清公使柯希尼洋洋得意,到大清的总理衙门传话说:“吾国的沙皇尼古拉二世明年五月举行加冕典礼,大清国须得派一等一的大员去观礼致贺,方算是给俄国好朋友面子。”
总理衙门相当于外交部,衙门的大臣奕祈不敢怠慢,忙分别告知皇上与太后。太后慈禧说:“湖北布政使王之春正在欧洲,让他去好了。布政使的官也不算小了。”当时大清虽败于日本,但中华上国的观念犹在,虽然不敢再拿万国当藩属看待,但对蛮夷之邦从内心深处总不大看得起,所以感觉去一个布政使,就已经很给俄国人面子了。
俄公使柯希尼却大怒,瞪着眼说:“王之春是何人,敝国从未听说过,恕敝国无法接待!”
奕祈小心翼翼的问:“那么,贵公使认为谁是一等一的大臣呢?”
柯希尼说:“必得和李鸿章的资望相当方可。”
奕祈一惊,俄使这是暗示非得李鸿章不可了,但李鸿章因甲午战败,正受皇上的冷遇和国人的唾骂,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乌纱已被拿掉了,目前只在军机处行走,落寞无聊,无权无势。可俄国人是得罪不起的,奕祈便忙禀报太后慈禧,请示机宜。
慈禧说道:“国人无知,嚷着要杀李鸿章,李鸿章岂能随便就杀。该当赏他三眼花翎、黄马褂,让他借出使俄罗斯的机会,遍访欧美各国,以敦睦友邦,结好强邻。你去和皇上说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7 14: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奕祈去找光绪。光绪见慈禧已经发话,便下旨派李鸿章出访欧美。
圣旨下来了,李鸿章却上疏力辞,说年迈力衰,伤病时发,不堪出使大任,请皇上别择贤能。光绪不准。慈禧又与光绪一起招李鸿章进宫,商议秘结外援牵制日本的策略,最后议定,允许俄国人修建已请求了许久的东北铁路,以感谢俄国干涉还辽一事,以此作引子,与俄国结盟,共抗日本,并顺访欧美各列强,示以友好。最后太后皇上一齐强调明年之出访责任重大,命李鸿章好生准备,过年之后即便起程。
李鸿章在慈禧的议鸾殿里跪着奏对了四个钟头,结束时竟两腿酸软,起不了身。慈禧太后格外开恩,命两个太监扶了他起来,搀出殿外。李鸿章一出殿,便晕倒在青石台阶之上。这位至今功过不清的一代枭雄,和他所服务的帝国一样,都老迈衰朽的厉害了。
   
康有为因组织公车上书而名噪一时,上书中重点强调的“变法”,更如一枚炸弹,激起的震荡久久不息。朝中守旧的王公大臣提起康有为便咬牙切齿,骂不绝口。这一年会考的总裁之一,偏偏是最守旧最愚顽的大学士徐桐。
徐桐对洋人恨之入骨,他家又不幸住东交民巷,正门对着法国使馆,徐桐便将大门封了,另在府后开一个小门出入。别人不解而问,徐桐就给正门两边写副对联:“望洋兴叹,与鬼为邻。”对联一贴,大家这才知道徐桐心中的恨意。徐桐认为洋兵最容易打败,因为洋鬼子的腿不会打弯,所以常说打洋兵,只需要一根长竹竿,着地一拨拉,洋兵就全倒了。因为恨洋人,连带恨一切和“洋”有关的东西,康有为的上书中提出仿洋人之法练兵等等,徐桐便将他与洋鬼子一样同等看待,深恶痛绝。
举子会考之后,徐桐招同为守旧派的副总裁李文田及其他守旧派考官,说:“绝不能让那个狂妄自大,嚷嚷着要变法的康有为考上!”
李文田说:“这好办。康有为的文章,议论一定言辞怪异、离经叛道,我等见了此类文章便弃掷不录。”
众守旧派考官一齐称是。
当时的考卷为防阅卷作弊,考生的姓名全是密封的,阅卷之人只能凭文章词句、字体等推测考生。李文田仔细审阅考卷,忽发现一个卷子文辞优美、议论风生,其中讲的治国强国之道,闻所未闻,和大清礼仪治国的说教大不一样。李文田呵呵而笑,说:“康有为呀康有为,实在对不起了,你要和圣人之道唱反调,恕不录取你了。”
遂提笔在那卷子上写道:“还君明珠双垂泪,恨不相逢未嫁时。”写完“嘿嘿”一乐,将卷子扔到一边,然后往告徐桐说:“康有为的卷子被我扔到一边了。”
徐桐大喜。待全部试卷俱已阅完,便召集所有考官及总裁,当场开去密封,登记个人的名次。密封一开徐桐傻眼了,康有为不但在录取之列,而且分数高居榜首。徐桐只气得捶胸顿足,吹胡子瞪眼。原来李文田扔掉的却是梁启超的卷子。现在众目睽睽之下,别的总裁考官比如翁同龢等人也在场,无法可施,只好让这个可恨可恼的康有为中了进士,也依例让其写了殿试策,但将他的名次向后挪一挪,这番手脚却是非做不可的。
康有为在殿试策中又大张宏论,论述其变法思想。这篇策论皇帝没有看到,却在事后被帝师翁同龢偶然看到了,翁同龢惊奇不已,感觉这是个人才,应该将他网罗给皇上,于是往找康有为,康有为却不在寓所。翁同龢叹息摇头、怏怏而回。
原来康有为刚中进士,被授予了工部主事的六品官,在京的同乡人等赶来贺喜,强拉他出外喝酒去了。夜深归来,第二天早晨听说大名鼎鼎的帝师亲来访他,康有为大是懊悔,便在傍晚时去翁府回拜,翁同龢白发满头却倒履出迎,执康有为之手大笑说道:“好啊好啊,你能来访我,皇上有救了!”
康有为诧异不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7 14: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翁同龢请康有为进了客堂,呼婢唤仆,殷勤接待。然后前倾上身,满脸诚恳地向康有为请教强国之策。康有为大是感激,遂滔滔不绝讲起变法强国的道理来,从选才以启圣聪,一直说到理财以实国库、练兵以保国土,雄论如风,口若悬河,把个满腹诗书的翁同龢听得目瞪口呆,咂舌不已。翁同龢只好把思路从自己的圣人之道上移开,完全按康有为的想法走。仔细听一会,问几句,或与康有为辩驳几句,最后翁同龢长长的叹口气,说:“你的这一套道理自成体系,若真能全部按之实施,大清的强盛的确不难致呀。”
康有为说:“中堂贵为帝师,若能言之于今上,圣上春秋正盛,想来必有强国之心,那么,康某的这些想法还能实施不了吗!”
翁同龢点点头,口中唯唯,康有为心喜不已。
但此次拜访之后,却什么消息也没有了,康有为心急,又拜访了翁同龢几次,两人之间算是相当熟了,康有为便直接发问:“中堂,有没有向圣上提起变法强国的事?”
翁同龢叹口气。
康有为急道:“怎么,皇上不愿意变法?”
翁同龢又叹口气,摇摇头,停了好一会,方说:“我还没有讲给皇上听。唉,你的那些道理,暂时不讲为好。”
康有为急问:“我的道理皇上不喜?”
翁同龢说:“唉,不是这个意思,皇上绝对会欣赏你的高论,但他没有权,此时欣赏也是无用。”
康有为一惊,忙问:“皇上贵为一国之君,岂能无权,翁中堂此言从何说起?”
翁同龢移近康有为,压低声音说:“祖怡,这么长时间了,我也就不把你当外人了,希望你能助皇上做一番事业。”祖怡是康有为的字,以翁同龢的年高位尊,以字来称呼他,那是极表亲近不见外之意。
康有为急道:“中堂,助皇上中兴大清是我夙愿,纵然危难艰险万分,我也绝无畏缩之心!”
翁同龢说:“好,那我就告诉你,如今朝中大权,都在太后手中,皇上不过应个名儿,就这太后也不放心,时常派心腹打探皇上的活动。大员的升赏废黜,多由太后一人操纵。皇上名为一国之君,实际上恐还不如一名得太后信任的大臣权大。”
康有为大怒,说:“这怎么行,为君而不能发号施令,国何以强盛,大清何以中兴!”翁同龢忙摇手示意他小声,说:“你若沉不住气,不能忍耐等待,恐怕你的主张永远也实施不了,且会招来大祸。”
康有为嗒然若失,问:“那怎么办,愿中堂有以教我。”
翁同龢说:“我自会在合适的时候向皇上荐你,你该上书还上书,该干嘛还干嘛,我被别人视作帝党的人,后党之人时时监视于我,有些时候我不便做得太过明显,你可明白?”
康有为点头,说:“明白了。他日我若受皇上重用,一定助皇上恢复君权,变法图强。”

康有为在拜访翁同龢的同时,也频繁拜访其他高官,大讲维新变法强国之道,希望得到高官们的支持,但高官们没有一个支持他,倒有一些中下级官员对他的想法颇为赞同,可他们没有地位,轻易也见不上皇帝,只能做康有为精神上的支持者。无奈之下,康有为就又写了一篇上皇帝书,送都察院代呈。现在他是朝廷命官了,都察院爽快地接了他的上书,按渠道将上书呈到上书房。
光绪见书大惊,上书中讲的强国道理新颖奇特、闻所未闻,而且句句说得有理有据,光绪从小到大,圣贤之书读得不少,但书中却没有如何强国的内容,偶然有类似的道理,也大多是摸不着边际的虚言大话,如今康有为将强国之策说得这么具体,其道理又新颖直观,光绪惊罢便是狂喜。他将上书连读数遍,击节赞叹,称赏不已。
翁同龢来上书房,光绪开口就问:“康有为是什么人,学问如何?”
翁同龢说:“他是新中进士,被选了做工部主事。此人学问渊深如海,精研强国治世之术,实在是当今最杰出的人才。”
光绪一震,忙问:“他的学问能比过师傅你?”
翁同龢说:“我只知道些圣贤之道,于国事无补,康有为却学兼中西,对列国的强国之术都有研究,常盼着有朝一日能携术以助皇上,中兴我大清圣朝。”
光绪大喜欲狂,血脉贲张,说:“好!我一定要见此人,大清既有这等人才,何愁不能强盛,不能中兴!”
翁同龢不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7 14: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天早朝,群臣山呼万岁刚完,光绪便欲传口谕召见康有为。庆亲王奕祁却启奏颐和园的事,弄得光绪很不高兴。
奕祁奏道:“皇上,颐和园内万寿山工程还没有结束,这儿是太后还政后养老的所在,如不能修建得美轮美奂,太后慈颜一定不喜,请皇上令户部划拨白银一百万两,用以完成万寿山扫尾工程。”光绪怒道:“户部没有钱,此事休议!”
军机大臣兼兵部尚书孙毓文此刻已照常上朝了,他是后党的人,便忙奏道:“皇上,为表示对太后的忠爱之心,兵部愿拿出一百万两,供万寿山工程使用,请皇上恩准。”
光绪听言大怒,拍案而起,手指孙毓文斥道:“中日开战之初,需购快艇参战,你说兵部一两银子也没有,需向户部要钱,户部没有钱,你就到处造谣生事,说叫打仗又不给钱,这仗没法打了!如今议和成了,你的银子也有了,我问你,你的银子是哪儿来的?”
孙毓汶面红耳赤,一时答不上话来,只好羞愧低头。众大臣多是后党之人,大家见皇上震怒,忙交头接耳筹思挽回之法,仓促间却也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只急得东张西望,盼望有人出来为孙毓文解围。
忽然帝党人物之一、督察御史屠梅君越众而出,说道:“臣有本要奏。”
光绪温言道:“请简明奏来。”
屠梅君昂然说道:“臣一奏罢停颐和园工程,此园劳民伤财,且多选海军精干军官督工,不但糜费钱财,而且影响海防大事;二奏罢免孙毓汶军机大臣职务,此人贪生怕死,言语无状,在中日战事正紧之时,却招梨园入府演戏,如此行状,怎可为我大清枢臣!”
屠梅君朗朗说完,退入队列。
大殿里一时静了下来,后党们惊恐万状,又气愤不已。颐和园是太后的至爱,这屠梅君实在胆大妄为之极,竟提出了这样一个击中后党要害的奏章,偏偏他是负责督察的人,两件事情又有理有据,后党们一下子不知该如何反击。孙毓汶这时就站在朝班里,气得恼羞成怒,咬牙切齿。
帝党人物此刻却是又喜又忧,喜的是这一通上奏,打乱了后党的阵脚,为帝党增威不少,忧的是颐和园工程直接和太后有关,皇帝恐怕很难处理。果然,光绪帝面露难色,仿佛在思考斟酌,没有马上表态。
孙毓汶这时怒冲冲膝行而出朝班,启奏说:“皇上,屠梅君专和妖人康有为勾结,两人来往甚密,想乱我大清江山,这个康有为自比为圣人,狂言大话,是个大逆不道之徒,请皇上速速降旨,将两人一块治罪。”
光绪皇帝抬头质问孙毓汶:“康有为如何大逆不道了,请你详细奏来。”
孙毓汶明知皇帝偏袒屠梅君,而自己偏偏学问不大,不知该如何罗织康有为的罪状,急得脸上汗都流出来了,才结结巴巴地说道:“康有为说洋人的东西好,专要向洋人学习,还说皇上也须学洋人治国的办法,要变法,不然,大清就有亡国的危险,这不是耸人听闻、诅咒我大清吗!请皇上明察。”说完,脸上的汗珠乱掉,他就羞怒相加,伸手急急擦汗。
光绪皇帝坐了下来,背靠龙椅,冷冷一笑,遂即正色说道:“我大清积弱积贫,首先就在于言路不通,不许有见识,有才华的人说话,而能在庙堂之内议论国事的,又都以国事为儿戏,不学无术之人甚多。李鸿章李中堂也主张向洋人学习,提倡洋务运动,难道他也是大逆不道吗?”
孙毓汶脸上的汗更多了,即羞且愧,皇帝说的不学无术,明显是指他了。
光绪提高了声音,继续说道:“凡有新思想的人,就是妖人,凡和圣贤之道不符的话,就是妖言,可我大清正人君子满朝,大清为何不盛不强,屡屡败于列强?这是为什么?说到康有为,有人说他是妖人,可还有人说他才华盖世难得一见的才子俊彦,有妙策绝招可以强国富民,他到底是什么人,朕见到他就知道了。”
于是立刻下旨召见康有为。
   朝中大臣为光绪气势所慑,一时呆愣愣跪着。翁同龢暗喜不语,后党中人欲反对皇帝见康有为,却一时之间找不到理由,正在着急,朝班里忽有一人移膝上前,却是恭亲王奕祈,他既非帝党,也非后党,但年龄大,资格老,爵位又尊,他急急忙忙出来,双手乱摇,说道:“皇帝,万万不可,万万不可,你绝不能见康有为!”
 光绪生气了,沉脸问道:“为什么不能见?”
 奕祈胡子翘着,口沫飞着,说:“祖法有言,皇上乃万乘之尊,四品以下官员不能觐见。康有为现在只是个六品小官,皇上如何能见,这太失我大清朝廷的体面了。”
光绪哼了一声,说:“见六品小官和割地赔款,哪个更失朝廷体面?”
奕祈说:“割地赔款,那不是我们自愿的,虽然也失体面,但不是我们的过错,那是列强逼迫的,可是见康有为,是皇帝自己情愿的,那就有违祖法,绝对不行。”
光绪说:“祖宗的土地都保不住了,你还用祖法来约束我,我非见不可。”
奕祈扭着脖子,说:“皇上如一意孤行,老臣就死谏,宁愿死在这金銮殿上。”
说着就以头碰地,连碰了五六下,额头就流出血来,溅得周围斑斑点点,众大臣都吓得退了开去,低声惊呼。
光绪喝令叫大臣们搀他起来,帝师翁同龢、军机李鸿章上前连劝带拉,可奕祈又哭又闹,须眉戟张,额头血流颊上,他也不擦,只张口大叫道:“没有祖宗,哪来的大清,不要祖法,就是不要大清,我要与大清共存亡。”
光绪气得脸都有点变形了,但毫无办法。翁同龢也束手无策。这时李鸿章奏道:“恭亲王生性耿直,宁折不弯,请皇上暂罢召见康有为之议,由微臣会同帝师、荣禄等先传他问话,若其言论果有可取之处,就由翁大人直接向皇上转告,是否可行,请皇上圣裁。”
此话一出,后党的人全部赞成,中间派的也大多赞成,帝党的人苦于想不出对付栾祈的办法,也勉强同意了,于是,群臣的嗡嗡声响成一片,齐请皇帝暂罢召见之议。
光绪又气又无可奈何,只好同意了这个折中办法,下诏由军机大臣翁同龢、李鸿章、荣禄以及户部尚书廖寿恒、兵部侍郎张荫恒五人在总理衙门招康有为问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7 14: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翁同龢李鸿章选了总理衙门的西花厅向康有为问话,众大官们花翎顶戴、团团而坐,康有为却根本就未去工部衙门上班,更未作六品的官服,只是一身书生打扮。但康圣人满脸严肃,自信裕如,看着这几个大员就象看着万木草堂中自己的学生,眼中精光湛然。后党骨干荣禄气不打一处来,当下就瞪着眼,斥责康有为道:“你整天嚷嚷着要变法,可知大清的祖法不能变,也是变不了的?”
康有为怒道:“变不了吗?只要杀得几个顽固的一品大员,马上就变了。”
荣禄气得跳了起来,喊道:“不问了,不问了,和这狂徒能问出些什么话来!”说完扭身便走。
其他几个人却不走,翁同龢笑了一笑,请李鸿章先问。李鸿章便问道:“为什么要变法呢,大清的祖法有哪儿不对吗?”
康有为说:“大清的祖法保不住大清的土地,所以要变。日有朝夕昼夜之变,年有春夏秋冬之变,天道寒凉交替万物方能枯而复荣。所以,变是天道的至理。治国之道也是如此,千年一大变,百年一中变,十年一小变,时有不宜,地有不分,若泥古不变,国就将衰落而走向末路。”
李鸿章若有所思,皱着眉头想了一会,点了点头。
翁同龢接着问:“大清要富强,该如何改变法度方可以达致?”
康有为两眼一亮,立刻说:“大清之变,应先变人心。当以开创之世治天下,不当以守成之世治天下。人心既变,则当接着变法律与官制,然后兴工矿商路以养民,废八股科举兴学堂以育才,尚武练兵以强国,如此,十年之内,大清的富强可敌于日本,二十年之内便可雪甲午之耻!”
李鸿章、廖寿恒、张荫恒几人悚然动容,相互看了一眼。张荫恒便详细问起强兵之策来,廖寿恒也问起理财的方略,康有为胸有成竹,一一回答,条分细缕,说得有理有据,深入浅出,又不时以西洋各国的做法为例,将强兵之策与理财之道、说得精道而易晓。李、廖、张几人心中暗动,翁同龢也暗暗高兴不已。

西花厅问话之后,朝廷方面却再无什么动静了。原来荣禄一怒之下离去,找太后慈禧,说:“太后,皇上被康有为的邪说迷惑了,命臣等招他问话。臣看那康有为,只是一狂妄无知之徒,口口声声要变我祖宗的法度,此人一朝得志,天下便将大乱。”
慈禧点了点头,说:“我也听说过这个人,说他鼓动公车上书。唉,读了几句书的人,难免自高自大,不知天高地厚,这也不必和他们计较,只是皇上年轻,以为这些人便真的能耐极大,我下来给皇上打声招呼,不让他见这狂徒便是。”
荣禄说:“太后圣明,这样就可保太平无事了。还有,皇上以无钱为由,不给颐和园拨款子。这几天皇上情绪激动,大发脾气,臣也不敢多说话。”
慈禧叹了口气,说:“皇上还是小孩子脾气,心中沉不住气,他是为给日本人的赔款而发愁呢,不过不要紧,颐和园的事,你就不要管了。”
荣禄唯唯告退。
光绪来颐和园请安时,慈禧便告诫他说:“听人说康有为是个妄人,整天上书,蛊惑皇上变法。皇上啊,你也大了,该明白点事理了,绝不能相信这等妄人。”
光绪忙说:“太后,康有为讲变法的话甚有道理,儿臣想着要自立自强,报仇雪耻,非得用他的法子不可。”
慈禧“哼”了一声,眼中冷光一闪,瞪着光绪。光绪心一哆嗦,忙低下头来不敢再说。
停了一会,慈禧声音又转柔和,说:“皇上呀,我知你是为割台湾的事难受,我心中又何尝好受了,但想台湾小小弹丸之地,于我大清不足轻重,便让给那爱占小便宜的日本人吧,皇上也不用为这些小事乱了心神。”
光绪忙又抬起头,急道:“太后,台湾虽不大,但列强们今天割一块,明天割一块,我大清这不就让他们割完了吗!”
慈禧微笑说道:“皇上呀,你真还是个孩子,我大清大得很,岂是他们随便就能割完的。”说着递给光绪一个写满了字的纸片,说:“这上面都是些有才干的人,宜委以官职,我将他们拟任的职务也写在上边了,皇上你斟酌着办吧。”
光绪委委屈屈接过那张纸,不说话。慈禧就挥了挥手,说:“我倦了,这几天身体老不好,得休息了。”
光绪于是叩头告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7 14: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光绪回到宫中,打开太后给的纸片,心内不满。太后隔一段时间便写条子让他委任一批官员,这让光绪很是恼火,但置之不理是不行的。光绪摇摇头,叹口气,便按名单召见这些想当官的人。
第一个被召来的人叫玉茗,按太后单上所写,应委他为四川盐茶道,这是个大大的肥差。玉茗被传来后,高高兴兴跪在地下叩头。光绪问:“过去是干什么的?”
玉茗说:“回万岁,奴才一直做木活生意。”
光绪奇怪,问:“读过书没有?”
玉铭忙说:“读过,读过,《百家姓》《大学》都读过,不读书怎敢求官做呢。”说着以手后伸入背,从容抓痒。
光绪听其言语无状,又看其举止粗鄙不堪,心甚厌恶,因皱眉说:“把你的履历给朕写来。”
当差太监拿了纸笔递给玉铭,玉铭抓耳挠腮半晌,只在纸上写了两个字,犹自苦思冥想。光绪大怒,拍案斥问:“你到底会不会写字?”
玉铭慌了,叩头如捣蒜,求饶说:“万岁爷饶命,小人只会写自己的名字,却不会写履历。”
光绪嚯的起立,嗔目喝道:“滚,滚回你的木匠铺子去!”
玉茗吓得魂不附体,抱头鼠窜而去。光绪接着又召见其他人,其他人到比这玉茗强些,大部分还是能写履历的。光绪叹了口气,为了照顾太后的面子,只好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委了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8 21:5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光绪并不是太后慈禧的亲生儿子,而是醇亲王载環与慈禧的妹妹所生,与慈禧的血缘挺近。同治皇帝死后,慈禧便将四岁的光绪抱入宫中,认作儿子,扶立为君。光绪在慈禧的淫威笼罩下长大,形成条件反射,见了她便害怕,唯一亲近可作心理依赖的、便是师傅翁同龢了。渐渐的光绪长大了,如今从形式上已正式执掌朝炳,处置国事,不过,那仅仅是个形式,若没有慈禧太后发话,他是什么事情也干不成的。看着国事日非,外侮不断,光绪越来越不甘心只作一个有名无实的皇帝了,可他不知该怎么办,想来想去,便找翁同龢问计。
翁同龢说:“皇上,太后执掌国政几十年,满朝大员多是她的心腹,叫做后党,很难对付。帝党势单力薄,斗他们不过。皇上要想有所作为,便当悄悄培植帝党,然后方可发号施令,变法图强。”
光绪细思半晌,点了点头,说:“我明白了!”

康有为见朝中毫无动静,又找翁同龢探问情况,得知皇上急于召见自己问策,却受阻于顽固大臣和太后,不能如意,禁不住仰天长叹。翁同龢却向康有为讨要他写的介绍西学及变法方面的书册,要拿进宫去给皇上阅览。康有为求之不得,忙将自己写的《俄彼得变政考》,《日本变政记》等书一并交翁同龢。光绪自己此时也搜罗了不少西学书籍,一边看,一边想着自立自强的方法。
不过,时过境迁,朝中一干官员已将《马关条约》的耻辱渐渐淡忘了,又我行我素,过起太平日子来。康有为心中大是气愤,一怒之下,便辞了那个六品主事官儿,却在弟子梁启超的建议下,办起了一个强学会,在琉璃厂租了院子作会址,购置图书供人阅览,又举行集会演讲,宣传变法道理,研究强国之路。此举倒也吸引了不少朝中的官员参与。康有为梁启超在聚会时,攘臂奋舌,向士大夫们痛陈亡国亡种之危。经过一番努力,朝中的大臣如孙家鼐、李鸿藻、张荫恒、翁同龢等对强学会都表示支持。此外一些中小官吏如张孝廉、袁世凯、徐世昌、丁立君等对强学会的活动也极是热心。但北京的大多数官员还是不来沾惹“强学会”的,他们依旧在官场中送来迎往,沉浮迷醉。康有为便想了个法子,摘录东西洋各国政事要闻,印了出来,起个名叫“万国公报”,免费送给朝中大小臣工阅读,雇人每日送往大臣们的府上,希望以此影响人心。“万国公报”印了一段落,都是康梁他们自掏腰包,他们哪有这么多钱呀,看看报纸办不下去了,康有为忧心如焚。
这时,远在武汉的两湖总督张之洞听说了“强学会”与“万国公报”的事,极感兴趣,当即大大方方的赞助了五千两银子给康有为,叫他好好办会办报,以启蒙国人的维新思想。张之洞开了个头,其他的官员也便赞助起来。练兵的道员袁世凯捐了五百两银子,直隶总督王文韶捐了五千两银子,另有两位统兵的将领聂士成、宋庆分别捐了两千两银子。康有为大喜过望,更加卖力的办报办会,强学会与万国公报一天比一天影响大了起来。康有为见资金尚多,便派梁启超麦孟华两个弟子到上海去再办个强学会。梁、麦到了上海,不但办会,还办了张“强学报”,自己写文章,大张旗鼓的宣传起维新变法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8 21:5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鸿章自《马关条约>签订后,一直受天下人的唾骂,他虽不惧,但总是不很高兴,便深居简出,为明年的出使欧美做准备。这时候,康有为编印的《万国公报》频频送上门来,讲的都是洋人如何强国的事情,兼说一些异域的人文思想。李鸿章这些日子正研究洋人的礼仪习惯,因而对《万国公报》大感兴趣,长子李经方便告诉他康有为办强学会及这份报纸的事,说他们搞了一批人,整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李鸿章心喜,就也跑去参加了几次“强学会”的活动,对维新之说甚觉有理,听说张之洞等人给强学会捐了银子,便也兴冲冲派李经方拿了三千两的银票,要去赞助。
哪知“强学会”的人却一致反对收李鸿章的银子,说:“投降派的银子不能收,不然,强学会便成了卖国会了。”强学会的提调陈轵便冷着脸,将银票掷还李经方,说道:“本会名声要紧,恕不能收你家的银子。”
经方回报乃父。李鸿章大怒道:“诸小儿敢如此羞辱于我,我现在虽走霉运,但要搞垮强学会,易如反掌!”
没过几天,李鸿章的儿女亲家御史杨崇伊上折子,参奏强学会向地方大员及朝中文武各官勒索赞助费,多则三、五千两,少则五、七百两,说谁若不捐钱给他们,便辱骂谁为卖国贼,并以在《万国公报》上刊文相辱来威胁,用此办法,已勒索了好几万两银子了。
慈禧见了折子大怒,招亲信荣禄查问情况,荣禄岂能给康有为说好话,不但说了张之洞等人捐钱的事,连李鸿章捐钱受辱的事也说了。慈禧咬牙恨道:“这康有为一伙,如此嚣张,真该杀头!”
荣禄说:“放着许多大臣无用,康有为自己要来保国,僭越妄为,罪该万死!”
此时刚毅、御史文悌等也求见太后,大说康有为的坏话。慈禧于是下懿旨,令荣禄捣毁“强学会”,查封“万国公报”。荣禄得旨,安排人手,飞快行动起来。
慈禧却又传召李鸿章,令李鸿章将康有为一伙——即康党的人,统统抓了起来问罪。李鸿章一愣,唯唯奉命。
荣禄很快便将北京的强学会与万国公报捣毁查封了,同时发电给两江总督刘坤一,说奉懿旨,令他捣毁上海的强学会与强学报,上海的会、报于是也被查封了。
李鸿章见强学会及其报纸顷刻间土崩瓦解,便笑容满面、十分得意。不过,他奉令抓捕康党,却是迟迟不动。抓康党的风声已经传出去了,朝中人心惶惶,许多参加过强学会活动的官员心下嘀咕,不知自己算不算康党,因而惊恐不安。
李鸿章没事人一样,扒在军机处的桌子上打盹,一个叫陆元亮的军机章京忍不住了,气呼呼的问李鸿章:“听说中堂奉懿旨抓康党,请问康党有什么罪?”
李鸿章说:“谁知道有什么罪,也许是康有为太张罗了,得罪了太后。”
陆元亮说:“那中堂就请先抓了我,我便是康党。我不但去听强学会的演讲,而且心中也赞成变法的道理。”
李鸿章大笑起来,以手自指,说:“如此说我也是康党啊。哈哈,这康党的人数太多了,抓不胜抓,我便偷偷懒,不抓算了。”抓康党的事便这样拖了下来。
过了一段时间,慈禧招李鸿章到颐和园,冷笑连连,问他:“有人告发李中堂是康党,是不是呀?”
李鸿章愣了一愣,硬着头皮说:“启禀太后,我听过强学会的演讲,心中也觉得变法有利于大清,应该算是康党。”
慈禧怒道:“怪不得你不抓他们,你以为我对你没有办法吗?”
李鸿章苦着脸申辩说:“太后,抓人必须有合适的理由,我对康有为一伙也挺不满的,但他们没犯法,便不能抓,不然,洋人就会说我们胡闹。”
一提起洋人,慈禧没话说了,对洋人,她是既恨又怕的,于是就不耐烦的摇摇手,说:“哼哼,又拿洋人来搪塞我!不过算了,看在你还一直忠心的份上,此事揭过不提,你今后好自为之!”
李鸿章连声答应,叩头谢恩后,退了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8 21:55: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奇山秀水醉中看,自古英雄相识难

“强学会”及其两张报纸都办不成了,康有为心中好生愤懑,怒气冲天,好在他此时名声已经极大,国内学界的许多人都将他看作变法图强的宗师级人物,地方官绅也以能结交他为荣,因此,江西的南昌、安徽的芜湖、广西的桂林等许多地方官绅联名,十分热情地邀请他前往讲学。
康有为此时心情不好,但想到讲学也是宣传变法的途径,于是便选了风景优美的桂林作为讲学之地,欲借哪儿迷人的风景,缓解一下心中的怨愤之气。
  康有为先从天津乘海轮到了广州,然后乘木船溯珠江而西,行过西江,再溯漓江北上。漓江两岸,青山全似碧玉簪,而眼前绿水,则蜿蜒迂曲一如青罗之带,水鸟上下飞鸣,山光水色如画。康有为置身美景之中,目不暇接,陶醉无比,只喜得手舞足蹈,连连赞叹说:“千里漓江,缥碧清绝,小桥渡涧,青山含态,真好景致啊!”
  桂林的学子龙泽厚,龙应中,况仕任、马君武、汪凤翔等人昔年便拜在康有为的门下,今闻乃师将至,便呼朋唤友,说:“康圣人到了,我辈弟子当出城迎接。”
于是大家穿了新衣,叫了轿子,打着欢迎的旗幡等物,兴高采烈成群涌到码头,鞠躬如也,将康有为迎了上岸,叙过师生之谊,即请老师上轿,众学生前呼后拥着,抬了康有为昂然入城。
城门口早有广西巡抚、桂林知府及当地名绅唐景菘、岑春煊等人排队迎接,一番客套礼仪自然是免不了的,接风宴罢,康有为择了叠彩山景风阁住下,立刻便有慕名而来的一大帮学子执书问难,康有为的讲学生涯这便开始了。
康有为有嗜好山水之癖,在讲学之暇,就去游览桂林的山水,弟子们往往做向导陪游。康有为携一大群弟子,脸带笑容、手拈花枝、招摇过市而赴山水胜绝之处,游得体困神倦时,便与弟子们团团围坐,饮酒赋诗、以为笑乐。
康有为饮酒却与别人不同,他要行古代的酒礼。按照古代的乡饮酒礼、投壶礼等礼仪,揖让周旋、婆娑作态,念唱并作,似乎古韵盎然,又似乎怪模怪样。桂林的市民乡人哪见过这个,便把康有为叫做“狂人怪物”。康有为并不知大家这样叫他,几天下来,兴奋异常,大发感慨说:“此地山水形胜,而佳弟子又如此之多,真使我流连忘返,欲常驻此乡。”
众弟子说:“老师有救国救民的重任在肩,等功成名就之后,便终老这儿,与山水为伴吧。”
康有为呵呵而笑。
  这时唐景菘与岑春煊却来访。唐、岑两人,都非无名之辈。
大清割台湾于日本之时,唐景菘正任台湾巡抚,朝廷命他弃台内渡,唐景菘不忍。此时台湾的士绅人民怒极,发誓独自抗日,便宣称成立“台湾共和国”,推唐景菘为总统,丘逢甲为副总统,年号“永清”,表示永远归属大清之意。台人指望两位总统领大家与日人死战,以保孤岛。
  朝廷派李经方在海上向日本人交接了台湾手续后,日本的近卫军团便乘战舰、分两路猛扑台湾,一攻台北、一攻基隆。唐景菘招募了广东一带的“客勇”与当地的“土勇”、守台北狮球龄等处,以黄义德为领兵官。黄义德却不战而走,谎称日人已占狮球岭,然后驱乱兵入台北城。是夜,乱兵哗变,客勇、土勇相互仇杀,杀得尸横满地,城内民众惊扰,一片混乱。而唐景菘的总统府不知被何人纵火烧着,一时间烈焰腾空。“总统”唐景菘仓皇出府,却无法收拾乱局,于是大哭,带泪乘船内渡,“副总统”丘逢甲也随后内渡。日人因此轻易占领了台北。此刻台湾只剩下刘永福带的黑旗军在台南一带独抗日军,几个月后,刘永福弹尽粮绝,也只好内渡,全台遂落入日人魔爪。
台湾陷落后,唐景菘不愿为官,便在家乡桂林隐居了下来。
岑春煊在中日战起时,任大理寺正卿之官,奉命率丁槐军防守山东黄县。马关条约签订后,岑春煊怒极,对朝廷屈辱议和大表不满, 便辞职南下,也隐居于桂林。唐、岑两人携手来到景风阁,与康有为叙过礼,便围坐而谈。康有为问起台岛之事,颇有责唐景菘不与台岛居民共进退之意。
唐景菘眼中噙泪,长叹数声,说:“日军未到,我的兵勇却哗变互杀,台岛孤悬海外,又无强援,怎能长守!”
康有为也叹息连连,因问:“你二人也算是和日本人开过仗的,请问,以我土地之广、人民之众,为何打不过日本人?”
精悍壮健的岑春煊怒眉张目,咬牙说道:“人强我弱,人智我愚,人勇我怯,人多又有何用,我海军号称亚洲第一,陆军号称兵员百万,但自上而下,任人唯亲,军官以贿成,兵士无战心,以此临敌,焉得不败!”
康有为又问:“为什么我弱我怯?”
岑春煊与唐景菘对看一眼,摇头不答。
康有为却大声说:“没有弱兵,只有弱将,将怯则兵怯,官愚则民愚。可我国的官将果真既怯又愚吗?官场之中争名夺利之时,哪个不是智勇兼备!诛杀异己、鞑伐学说,哪个不是又恨又辣,如此能说我愚我怯我弱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8 21:5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岑、唐两人一齐拱手,说:“康先生指斥时弊,对官场的愚顽,勇于内斗怯于外战的毛病,骂得淋漓尽致,但是请问先生,此病因何而得,又如何方能治愈?”
康有为说:“想我国人,以泥古不化为美德,以祖宗遗训为楷模,方今列强并起,互争雄雌,犹如战国之时,但朝廷上下,却仍沉浸于一统天下的梦中不醒,视万国为夷狄,以百官为奴才,将百姓当草芥,朝廷如此,而百姓众官也如此,与英人为鸦片战了一场,梦似乎要醒了,但终于没有醒,今次与日本一战,梦倒确乎醒了,但就醒了那么一小会,又翻身呼呼大睡去了。既是一统天下,便无国的概念, 而爱国之心又从何谈起!国人只有争天下打天下的概念,一统天下导致唯我独尊。唉,群臣既是奴才,大清的存亡与否又何必操心,大不了换个主子照样当奴才;百姓既是草芥,任人践踏,自己的生死尚且顾不了,又岂能与践踏自己的人一心,共保大清?”
岑、唐两人缓缓点头,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唐景菘问:“先生从京师来,难道满朝上下,就没有一个醒来的人吗?”
康有为说:“有,那便是当今圣上。但圣上独处深宫,羽翼未成,难有作为。”说着长叹,唐景菘也叹息连连。
岑春煊却问:“康先生号称圣人,难道便没有救国救民的办法吗?”
康有为说:“怎能没有。我若得处庙堂,则当辅圣上废旧制、变新法,取洋人之所长,用之于大清,一朝改尽朝中旧貌;如今在野,便当以讲学为业,开民智、易风气、育人才,为将来的变法预做准备。”
岑春煊笑了起来,双掌连拍,说:“好,不愧圣人之称。康先生,我俩今次来找你,便是想在易风开智上做些事情,以先生之见,该当如何行之?”
康有为大喜下,忙凑近他二人询问详情。三人仔细商量许久,议定在桂林创办一个学会,办一张报纸。学会起名叫“圣学会”,报纸便叫“广仁报”。当时广西全省没有一张报纸、一个学会,康、岑、唐办报办会的消息传了出去,立刻大受欢迎。巡抚史淳之当即拨款万元赞襄,布政使激子岱也捐千元相助,岑、唐两人,自然也要掏不少银子,臬司蔡希龄又给会、报拨了房子做会址报社,这样,一会一报十分顺利的就办了起来。康有为在桂的门人弟子自然全都入了圣学会,《广仁报》也几乎全由他们主持。康有为意气风发,借着这一会一报,又大力宣传起他的维新变法思想来了。
这时候,在广州主持万木草堂的大弟子陈千秋却来信了,说老师离穗日久,众弟子学问上有诸多疑难之处需要请教,亟盼老师来归,指点一番。康有为见桂林诸事顺利,早年的好些弟子都能独当一面,于是便辞别了众弟子,又与来往的官绅、学界朋友作别,然后乘船顺流直下,奔广州而来。
  正是夏末时候,广州满城绿荫,处处花香。陈千秋率众弟子在草堂外列队将康有为迎了进去,说:“先生公车上书之后,一朝间名满天下。今次来广州,无论如何要多留几天,还有几个新来的师弟常以未能亲聆老师的教诲为憾。”
康有为捻须微笑,说:“好,便多呆些日子。我正要看看广州的市面上可有新近来的海外奇书。”
陈千秋忙说:“最近双门底街上新开了一个圣教书楼,卢梭的《民约论》,穆勒的《自由论》,孟德斯鸠的《法意》等等全有,先生闲暇时可以一饱眼福了。”
  康有为大喜,第二天便抽时间由陈千秋陪着,去圣教书楼。将到书楼门口,陈千秋说:“先生现在得许多大吏支持,想来买书钱不成问题了,今次就多买一些书回去,一来供先生精研,二来众学生也可以轮流阅览,增长见识,免得受这些势利书商的白眼。”
康有为哈哈大笑起来,说:“好啊,好啊,不过咱们买书之前还要多看一看,故意气气这些奸商。”
原来,广州城的书商都极烦康有为。过去的康有为囊中无钱,常到书店以买书为名,拿起书就看,他看得快,记性好,一本书看完了,差不多也就能背下来了,所以也就不买了。因此书商一看见他装模作样的看书,就翻白眼,除喝斥训诫他不许弄脏、弄皱书页外,还对他看书的时间作了严格的限制,弄得康有为非常尴尬。不过他嗜书如命,一天没有书读就坐卧不安,只好硬着头皮进书店,和书商们吵着、闹着看完了一本又一本书。如今口袋里有了银子,可以堂堂正正、昂首阔步地进书店买书了,康有为不由得踌躇满志,心想:“有钱可以买书,确是人生一大乐事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9 11: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康有为的到来喜坏了书楼的老板。原来这个老板姓马,是个老书商,过去在万木草堂附近的胡同里开了个小书店,康有为是他的老主顾,因此,今天康有为一进门,他就认了出来。
如今的康有为名头响亮,早已不是过去的寒儒了,马老板赶忙热情招呼,笑脸相迎,并搬来椅子,沏来香茶,请康有为坐在自己收银子的柜台里,连陈千秋也沾光被让了进来,所有书籍任凭二人浏览翻阅。康有为得此待遇,自感身价非常,好生得意,此后几天就频频光顾,大摞大摞的书买了回去,喜得马老板逢人便讲:“康圣人又回广州了,最爱光顾的地方便是我的圣教书楼。”
马老板的宣传引起了一个人的兴趣。这人祖籍广东香山,姓孙名文,字逸仙,时年二十九岁,长得英风飒爽,气度不凡。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先在澳门,后又到广州,开西医诊所为业。他的诊所就在圣教书楼的西侧,因而和书楼的马老板相当熟识。孙文想认识康有为,就托马老板介绍,希望与之见面,议论探讨天下大事。马老板笑道:“好,话我一定给你带到,但人家见不见你我却不敢保证。”
孙文十分自信,说:“你对他讲,我有许多新鲜的救国办法可与他探讨,这样他就不拿圣人架子了。”
康有为再来书楼的时候,马老板就婉转讲了孙文欲见他的话,康有为一听,心中不喜,脸沉了下来,怒道:“一个小小郎中,我见他干什么,不见!”
马老板陪笑说:“这个郎中对外洋的事情懂得不少,也挺有些见识,想和先生你谈谈。”
康有为白眼望天,鄙夷殊甚。马老板忙说:“他说他有许多新鲜的救国办法,问你有无兴趣与他探讨?”
康有为愣了一下,继而捋须而笑,说:“好,好,他如果肯持门生帖子,到草堂来拜我,那我也不吝惜与他说几句话。”
马老板将话传给孙文,孙文大笑,道:“康圣人好大的架子,既如此,不见也罢。”
马老板说:“圣人嘛,自然要装模作样一下,你就搞个门生帖子又有何妨!”
孙文一脸严肃,舞手说道:“人人生而平等,我没必要拜他。康圣人看来名实不符,书还没有读透。别说见他,就是见张之洞,我也与之兄弟相称。”
马老板一惊,睁大了眼。张之洞久为封疆大吏,道德文章海内钦敬,号为天下能臣、南天柱石,当时已快六十岁了,而孙文年龄不到三十,籍籍无名,开个小诊所度日,竟敢如此狂妄大胆?马老板想:“看来这孙文爱说大话,还是不招惹为妙。”
  其实孙文说话口气虽大,心中却真是有大志的人。一八九四年他北上南京,求见两江总督张之洞,也确是以“之洞兄”三字来称呼对方。那时张之洞正与状元郎兼实业家张謇在客堂相会。孙文挺胸昂头,大大方方在督府外递上片子,要见张之洞。门吏一看那片子,吓得张大了嘴合不拢。片子正面写了“孙逸仙”三个字,背面却写道:“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门吏忙不迭将片子又塞到孙文手里,说:“看你孤身一人,不像是来闹事的,看你穿着整洁,气度不凡,也不像是喝醉了酒,你却胡闹什么?快快走吧,小心总督大人发怒,那时你就惨了,只别带累了我们。”
孙文把片子又递给门吏,笑道:“你放心递进去,总督见了我的片子,立即便会召见,决不致为难于你。”
门吏问:“你是总督的亲戚?”
孙文微笑不答。
门吏疑疑惑惑,拿了孙文的片子入内,告诉张之洞门外一书生模样的年轻人求见,张之洞一看片子,哈哈大笑,说:“狂生啊狂生!一个无名少年,口气竟如此之大,和我称起兄弟来了!”
遂笑着将片子递给张謇看,张謇看了看,却脸色郑重,说:“宁轻白头翁,莫轻少年穷。少年人最最不可轻视,大帅一向爱才重才,此人或许真有些学问本领,也未可知。”
张之洞擦了擦笑出的眼泪,说:“状元郎既这么说,我便先考他一考。就出个对子让他对吧,试试这个狂生的学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9 11: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门吏忙捧过文房四宝。张之洞提起笔来,略一凝思,下笔写道:“持三字贴,见一品官,狂生妄敢称兄弟”,写完,交给门吏,说:“你拿出去给那狂生看,叫他对出下联。”
门吏拿了上联,贼忒嘻嘻的笑着,出门对孙文说:“大人生气了,斥你为狂生,命你当场对出下联,不然,就要你的好看。”
孙文不慌不忙,从容镇定,说:“拿来我看。”这一看心中却叫起苦来。原来孙文虽然聪明好学,在对联上下的功夫却是不多。在家乡翠亨村做学童的时候,老师也讲过对联的学问,但孙文没学多久,便和最投契的朋友陆皓东,领了一帮少年,将村中庙宇的神像砸烂,说泥塑的神像无灵,只是愚人的东西。这一下惹了祸,全村的父老一齐大怒,怨恨偶像受灾,群起到孙家抗议。孙文父母赔礼道歉不迭,心忧孙文顽皮胡闹,便把他送到檀香山交给哥哥孙眉管教。檀香山处大洋之中,离中土将及万里之遥,孙眉在这儿经营着自己的农场,算是事业有成,就把弟弟送入当地的意奥兰尼中学学习。因此孙文的对联基础是有的,却不像传统文人那么精熟,看见张之洞嘲笑揶揄的上联,不由得心中一紧,皱起了眉头。
门吏在一旁笑道:“年轻人啊,没有领教过我们大帅的学问,哈哈,不读破万卷书,总不知自己的学问浅啊!”
孙文听到“读破万卷书”的话,忽灵机一动,遂提笔写出下联:“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布衣亦可傲王侯”。这个下联不但对得工整贴切、毫无破绽,且对上联的嘲笑揶揄作了针锋相对的反击,确可称为好对。
孙文写完,交给门吏。门吏也不知对联的好坏,但见这个年轻人眉头轻皱,便对了出来,不由对他刮目相看,急忙拿了对联,入内呈给张之洞。
张之洞一看,大吃一惊,击节赞叹不已,遂大声念给张謇听。张謇是状元郎,自然也是识货的人,一听之下,连声叫好,说:“大帅,此人抱负不凡,他日必非池中之物。大帅应隆礼接见。”
张之洞便传令大开中门,命督府卫队恭立两排鼓掌欢迎,自己与张謇长袖飘飘,亲迎了出来。孙文微笑着拱手为礼,不卑不亢,气昂昂和张之洞、张謇并排入内。
不过,和孙文的谈话,却让张之洞非常失望。孙文满脑子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又说什么天降众生,人人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些言辞对当时的国人来说,犹如痴人说梦,不但骇人听闻,而且大逆不道之至。好在号称新派人物的张之洞不大明白民主自由这些词的意思,状元郎张謇也听得糊里糊涂,如坠五里雾中。他们不知孙文在檀香山未上完中学,又到香港的西医书院学医,和外面的世界接触很广,因此对西方的学说、制度极为熟悉羡慕,常常想将中国改造成英、美那样的国家。不过,张之洞张謇都还有些雅量,虽听不懂,却假装很有兴趣地听完。然后张之洞就推托说:“你的想法很有些意思,但这关系甚大,我只是个僻处一隅的地方官,无权无力办这些事情。如今李鸿章李大人是军机大臣兼北洋大臣、直隶总督,位高权重,你有想法,应该去找他才对。”一句话,轻轻将孙文推开了。
张之洞的意思,是要孙文知难而退,别再想那些稀奇古怪的事情了,免得误入歧途。哪知孙文却是个不肯服输的人,胆子又大,他就真的北上天津,到了直隶总督府前,递片子要见李鸿章。
 此时中日甲午之战一触即发,李鸿章集各项重职于一身,北洋水师与淮军全是他一手掌控的,可此时他不在总督府内忙碌备战,却跑到北京颐和园去操心园林建设。原来,太后慈禧将过六十大寿,因而重新整修颐和园,以为庆寿之所在,但因国库空虚,银子缺少,许多奇花异石采买不回来。慈禧大怒下叫光绪皇帝来园子亲看停工待料的施工现场,又传来朝廷各大员,指着鼻子一个一个痛斥,说:“国家养了你们这群废物,我养老的一个小小园子你们也给我凑不出钱来建!说,谁该管的衙门还有钱,给我报上数来,不然,休怪我手下无情!”
众官员面面相觑,不敢说话。光绪就说:“太后,国家度支艰难,盼你老人家体谅。。。。。。”
慈禧骂道:“国家穷到没钱给我整修这个小小的园子,这样的国家有何用处?不如卖了它,连你们这群奴才也一并卖了,先修好我的园子再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9 11: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众大臣听了此话,吓坏了,一个个战战兢兢,大气也不敢出。
慈禧就一个一个衙门查问。兵部尚书兼海军署的总办孙毓文忙奏道:“太后,海军衙门还有五百万两白银,不过那是预备购置快艇和炮弹的,太后看。。。。。。”
慈禧大喜,顿时脸上笑容绽放,说:“还是你有孝心,你那五百万两,就全拨过来吧。”她又转头对李鸿章说:“李中堂,园子的监工懈怠无用,你给我派五十名勤恳能干的水师军官来园子里做监工吧。唉,这园子一天修不好,总是我的一块心病呀!”
李鸿章心中苦笑,表面上却爽爽快快的答应了。
  
孙文在李府外连递了三次片子,苦等了十多天,终于未能见上李鸿章一面,反受到李府门吏的奚落和挖苦。孙文无奈,便将自己对强国富民的想法系统的写了出来,请门吏转递,这就是世传的“上李鸿章书”。孙文然后转身,北上京师,他要用自己的眼睛看一看,大清的“王气”究竟还剩下了多少!
  京师一派升平景象,全城都为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而忙碌。清朝给太后或皇上过生日,不叫做寿,谀称为万寿节。慈禧的万寿节动用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各地大员搜罗来各种稀奇古怪的宝贝,车拉人抬,源源不断的运往京师进献,为太后贺寿。京城的市民百姓也给店铺门前悬挂着彩绸等物以志喜。运送奇石花木的车子隆隆从大街上驶过,各饭馆酒楼生意兴隆,喧闹腾天。
孙文摇头叹息,说:“病入膏肓了,再无良药可以治了,缺个掘墓人而已。如此腐朽的王朝,轻易便可灭掉,这件事我就来干!”于是取道迤逦南下广州。未几,甲午之战爆发,大清的海陆两军全部惨败,大清上下一片哭声。
  一个风清月白的夜晚,孙文召集朋友陈少白、杨鹤龄、尤列——此三人连同孙文一起,藐视传统、痛恨旧俗,常常聚而叱骂当道,因而被时人称做“四大寇”——又找来好友陆皓东、郑士良,六个人会于白云山上的抗风亭内。四周夜色朦胧,月光迷茫,孙文将北上南京、天津、北京的感受讲给大家听,愤激感慨之余,孙文郑重说道:“满人腐败已到极致,满清将亡了,我们造反吧!”
其他五人一听,先是一怔,接着血脉贲张,呼吸也急促起来。做帮会头领的郑士良攥紧拳头低声叫道:“干,干,干,孙悟空能大闹天宫,我等便能造反!”
众人一齐攘臂,说道:“反了,满清无道,正是造反之时!”
            第二章   双携手,欲将南天翻卷

孙文造反的决心既下,心中怒潮汹涌,热血奔流,但在广州地面却不能大声疾呼,于是远走檀香山,向这儿的华侨痛陈满清无道、国之将亡,当灭满清以救国家的道理。
当时的檀香山王国也将亡国,女王已被赶下台来,新政府允诺五年之后与美国合并,因而当地华侨对“亡国”一词,深有感触,经孙文一番鼓动,哥哥孙眉首先赞同了灭满造反的想法,孙文又到檀香山主岛及其它附属岛屿上往来游说宣传,得到了岛上深忧国事的邓荫南、刘祥、李昌、许直臣、郑金、黄亮等二十多人的支持,众人遂聚集于银行家何宽家中,经商议成立了一个组织,起名叫“兴中会”,选刘祥为会长、何宽为副会长,以助孙文覆灭满清。
孙文起草兴中会宣言,称:“中国积弱,非一日矣!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列强压境,堂堂华夏,不耻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不抚膺!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荼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以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用特集会众以兴中,协贤豪而共济,抒此时艰,奠我中夏。”
众人一齐鼓掌,通过了宣言,然后宣誓入会,决心不惜一切,推翻愚顽专制的满清。组织成立起来了,孙文的救国思路也清晰明朗起来了。但檀香山离中土有万里之遥,要救国,还是得回国内去。众会员于是各自捐助钱财,送孙文回广州联络同道。
轮船在大洋上向东而行,先到日本横滨靠岸一次,然后直发香港。孙文在船上,急不可耐,满心造反救国的想法要找人说,好在这条船上有不少华人,给孙文提供了宣传对象。
孙文徜徉船上,凡见到华人,便演说讲论反满救国的道理,即使是毫不起眼的贩夫仆役,只要肯听他说,他便会滔滔不绝讲上半天,将满清欺压汉人,卖国求安的事大声声讨。
这条船上有个华人叫陈清,侨居日本横滨,从檀香山推销货物回来,听了孙文的反满宣传,大起共鸣,船到横滨停靠时,陈清便急急忙忙上岸,找朋友印刷店主冯镜如、洋服店主谭发,说:“我乘的船上,有一个高谈反满造反的人,名叫孙文,极是有胆有识,出口成章,你们不认识一下实在太可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4 04:10 , Processed in 0.474330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