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8210|回复: 31

[【生命科学类原创】] 说说中药的不良反应

[复制链接]
雪漠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11-18 13:4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ont=新宋体][原创非首发]此贴网络首发,我刚发的内部通讯。

  由于国人固有的用药习惯是不经过医生诊察和开具处方,自行到药店购买药品服用(当然这种情况以小病为主)。所以就经常会出现药物滥用、药品使用不对症以及触发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发生。
  此种情况虽然经过近年来国家的大力宣传已经有了显著的好转。但是情况仍然不容乐观,因为现在患者对药品不能乱用、滥用的的主要认识还是集中在西药上。对中药不能乱用、滥用的认识比较淡薄。“吃中药治病不伤身”,是广大患者使用中药时候的主要印象,他们却忘了,“是药三分毒”,许多中药中也是含有毒性的,使用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良反应。并且我国现在的中药生产存在弊端,就是各个药品生产企业对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测并不重视,在中成药的说明书上很少有标明了药品不良反应的。患者在用药的时候看到说明书中没有标注就会以为该药品没有不良反应。
事实又是如何呢,我县08年报送的新发现的不良反应中有近80%为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情况严重值得深思。
  笔者认为当今应对中药不良反应应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让“是药三分毒”的思想深入人心,并建议患者在自行购买的时候请教专业的药剂人员。
  二、加强中成药的不良反应监测,在更多媒体上对药品不良反应接过进行公布。
  三、督促药品生产企业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研究,在药品说明中标注药品不良反应。
  总之,“药者死生之方,存亡之剂”不可不慎。
  这个是为了完成任务写的,匆匆忙忙的也没有什么具体的数据,全当是开个头,提个醒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9 16: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光定几大条是不行的,建议雪漠再深入剖析一下,中药不同剂型与ADR(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这样比较有说服力。口服药能通过胃肠选择性吸收,发生ADR的几率要小很多,当然说的是一些比较常用的低毒性的中成药,业内与SFDA监控记录表明90%以上的ADR集中在中药注射剂上。
   再一个专业一点的就是要从制药工艺去分析,最后也是比较关键的是流通监管方面,市面上质量比较次特别还有假药劣药的确比较丰富,同一种药不同厂家生产出来的,极端一点地说,有些是救生丹,有些就是催命符。政府怎么以政策的形式介入,当地药品管理部门、卫生部门及国家暴力机关如何监督执行,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环节的利益链条如何维系,都是要深层次考虑的问题,这次医改希望能有一点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0 13: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已经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意识了,光靠几个规定,是很难改变的
我就的应该从源头抓起,就是在注册新药时,就增加一些项目,确切地说明适应症和适应人群,同时提高标准
再者可以加大otc药的申报难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0 13:43: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翁维良日前指出,16种不合理使用中药会引起不良反应:1.有些中药含有有毒成分,如附子中含有乌头碱,小剂量使用具有治疗作用,剂量过大或使用不当就会引起中毒;2.有些中药不含有毒成分,但过量服用也会引起中毒,如过量服用肉桂就会引起血尿;3.辨证用药不当,如给肝阳上亢病人服用细辛、肉桂等,等于火上加油;4.中药来源品种不当,如桑寄生本无毒,但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桑寄生就会含有相应的有毒成分;5.有些药材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如经过炮制后的法半夏没有什么毒性,但生半夏却是有毒的;6.中药煎煮不当,一般认为煎煮时间不足可能引起毒性反应;7.误服误用中药十分危险,如把香加皮当作五加皮使用,就会发生洋地黄样中毒;8.受到污染或变质的中药;9.用药途径不当,如作为肌肉注射用的中药注射液被用于静脉注射;10.用药时间过长,如黄花夹竹桃含有强心苷,长期使用会发生洋地黄样蓄积中毒反应;11.有些中药相互间可产生化学反应,如果配伍不当将引起不良反应,如藜芦就不宜与人参等补益类药同时使用;12.中西药之间也有配伍禁忌,如山楂、五味子、乌梅等与磺胺同时使用就会引起血尿;13.年龄、性别与体质差异,如妇女哺乳期就对许多药物反应敏感;14.中药注射剂质量不好,当中含有有害物质、杂质、植物蛋白;15.外用制剂辅料,如白酒、酒精、醋等使用不当;16.中药假冒伪劣品种可直接导致不良反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0 23: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和现代科学有冲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雪漠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1 10:3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我本身工作原因对这方面有些接触,但是各种数据的采集因为条件限制在准确性和公开性方面都有问题,所以没有办法提供,看看忙过年关我用网上的能够找到的材料补充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1 12: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从事医药行业,中药的不良反应,很早就有,农村里叫,"吃反了药",实际上中成药基本上可以分为寒热温凉,四个特性.
    就我个人想法来说,中药的不良反应,其实就是没对症吃药.比如,你是个伤寒(伤于寒症),却服个麻杏甘石颗粒(麻杏甘石法辛凉,四药组合有专长,麻石相配清宣剂,肺热壅盛喘汗尝),就是你本身是个寒症,却用了凉药,能不出现不良反应么.
    一出现伤风感冒,就用板蓝根,穿心莲,双黄莲,西医就说这是中药的广谱抗生素,其实这是误区,上面几种成药都是清热解毒,辛凉解表的.就是说要外感风热才能用.
    当然中医也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就热症来说,有阴虚发热,内伤发热,瘀血发热,风热(又分为卫营血四型),还有上寒下热,下热上寒,真寒假热,假热真寒,等等.我想,您就是去问药师,药师也不敢说,你吃某药就好了,除非是卖药的..出了问题会说,我不是医生,只能建议你用某药,主意还是你拿的,后果自负.
    还有好多人没事就吃点六味地黄丸,认为可以补补,至少可以增加免疫力,这是西医的误区,六味地黄丸原来是小儿用的,好象是认为小儿为纯阳之体,肾气常不固.现在变成大人用了,按西医说法,这不是十个男的就有九个算是肾虚的,真是笑话,国人体质这么差,人人肾虚.
  任何人,你不管有症没症的,只要吃个一年半载的六味地黄丸,我说,都会产生不良反应
  还有的人,死认说明书.比如,某病人是气虚发热,开点补中益气丸.,.喂,大夫,你开错药了吧,补脾益气.我是发热呀,上面没清热的.晕.
    如果在上面写清楚,清宣透表,用于外感卫分热症,这什么什么呀,看不懂,要什么药都能买着对着说明书吃,还要医生干吗.
    还有,几乎每一中成药,药盒上都有,请在医生指导下运用.结果每一位患者都自作主张地当了医生
  有的说,有些中药有毒性的,我不否认,而且任何西药也如此,就连维生素也标有肝肾损害.但是它的毒性却是建立在小白兔,小白鼠的基础上的,而且是单味药.比如细辛,有毒的,中医上说用量不过钱(3克),但是,这是单味药的规则,如果是复方制剂,就没有这个限制.
   再说,生附子,有毒吧,一般人不敢生吃,容易中毒,种附子的当地人却发现,当地老鼠吃了生附子却活蹦乱跳.你能说小白鼠吃了没事的人就能吃么,小白鼠一吃就有问题的人就更不能吃么
    综上所述
一,中药的不良反应一般都是不对症引起的
 二,很多西医医生误导了中药,用错了中药
 三.很多患者自作主张地当起医生,用错了药
 四.不当的养生观念
 五.中药的毒性(不良反应)不能建立在小白兔,小白鼠的基础上,闭门造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雪漠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1 14: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说的不错,中药使用的基础是中医的辩证施治,而不是现在所常出现的西医诊察,中药治病。这本身也就是中药屡屡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同时也要注意到以下问题:
1、中药的制药过程中,尤其是原料药处理过程中消毒等工序不到位。
2、中成药中使用的某些大毒药物,本身使用的时候是以毒攻毒的目的,但是在药物的说明书中未见标明,在当今药物滥用的情况下,导致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2 10: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是药三分毒,吃中药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我母亲就是吃一款中药,吃成了尿毒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2 15: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8楼mmh1于2008-11-22 10:14发表的 :
是药三分毒,吃中药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我母亲就是吃一款中药,吃成了尿毒症
好好关爱老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9 11:5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中药是我们祖先传下来的,但现在人们对它有很多误解,就像版主说的不良反应问题,大家就知道中药好多是补药,补药吃多了没害,但是补药吃多了,人身体受的了吗?记得以前我的一个老师说过,他有一次吃那种中药的人参,人参可是好东西的吧!可他吃完,睡了会觉,肚子就开始疼,最后还是疼的到医院挂水,大家一定要走出这个误区,不要以为吃中药没事,中药也是有毒的,是药三分毒说的一定没错,还是好好锻炼身体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9 23: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有句老话“是药三分毒”。药物,不论是中药还是西药,也不论说明书上标明“有毒”还是“无毒”,都有可能产生“药物不良反应”。换句话说,是药就都具有治病与致病的两重性,想要让它们成为有利于人类的“好东西”,就看人们如何把握和应用了。关于“药物不良反应”已经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我国每年约有250万人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19万人因此死亡,全世界的死亡病例有1/3源于不合理用药,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撤架的药物甚至比新上市的还要多。

  近年来国内外出现一些中药不良反应事件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与疑惑,比如比利时的减肥茶事件,含马兜铃酸中药而导致的肾损害甚至发展成为尿毒症,被炒作为“中草药肾病”,又如日本将小柴胡汤制剂广泛用于治疗各种肝炎,且长期服用,结果出现间质性肺炎……

  中药不良反应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和西药的不良反应有什么不同?我们应该如何减少和预防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呢?

  准确地讲,西药的不良反应存在于药物本身,正如我们在药品说明书上看到的,某种药物会具有产生某些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这是化学类药物本身的性质和缺陷。而中药虽然本身可能具有一定的毒性,但其不良反应大多存在于不正确的辩证治疗或配伍以及使用中。解析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您所服用的中药配伍是否合理

  在中药古籍中,早就有“七情和合”、“配伍禁忌”等一系列论述。《马书》中说;“药不执方,随宜而用,当病而止。凡病,人物皆然。”其中,随宜而用,是说要根据适应症使用;当病而止,是说取效即可,不能滥用;人物皆然,是说对人和动物都是一样的。中医用药不同于西药,讲究辨证、配伍,却又注意配伍禁忌。如果违反了这些原则,就可能会出现所谓的“中药不良反应”情况。

  中医用药组方中各味药既有适应证,又有禁忌证,十八反、十九畏、孕妇用药禁忌等不可忽视,合理组方非常重要。清代孙星衍、孙冯翼合辑的《神农本草经》最先将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情,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相反”一词就是源于此 ,指“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不合理的配伍,自然会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您是否知道某些中西药是不可以同时服用的

  有些人喜欢把中西药“合”着吃,认为这样“火力猛”、见效快。殊不知有些中药和西药是不能一起服用的。

  常见的不可以配伍服用的一些中西药比如山楂、五味子、乌梅等与磺胺类药物;蜜炼川贝枇杷膏与感冒清片;羚羊感冒片与复方阿司匹林片;复方丹参片与藻酸双酯钠片(PSS);消渴丸与优降糖片;炎得平片与螺旋霉素片;藿香正气水与苯妥英钠片;大山楂丸与麦迪霉素片;六味地黄丸与利福平片等等。

  体外配伍中、西药注射剂联用易发生体外配伍禁忌。如喹诺酮类注射剂与鱼腥草等配伍,易产生絮状沉淀;清开灵注射液与诺氟沙星、硫酸卡那霉素、小诺新霉素、硫酸妥布霉素、维生素B6 、葡萄糖酸钙注射液配伍均会发生沉淀。

  您是否注意服用中药期间有一些饮食禁忌

  药有药性,食有食性,两性相悖则不利于病人,因此,服用中药常有饮食禁忌。医生应将必要的禁忌、用药风险对病人做出适度提示,让其注意并做出选择。

  如服发汗药忌生冷,调理脾胃药忌油腻,消肿理气药忌豆类,止咳平喘药忌食鱼腥,高烧患者应忌油。地黄、何首乌、蜂蜜忌葱、蒜、萝卜,土茯苓、威灵仙忌茶,薄荷忌鳖肉;鳖甲忌苋菜等。另外,由于疾病的关系,在服药期间,凡属生冷、粘腻、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应根据需要予以避免。

  提醒您关注药物剂量是否恰当

  有些中药的活性与用量有关。

  如甘草1~3克能调和药性,5~15克能益气养心,大量服用或小量长期使用,病人可出现脘闷、水肿、低血钾、血压升高等;红花量小和气养血,量大活血化瘀;苏木量小和血,量大破血;升麻少用清热解毒,多用升阳举陷;麦芽小剂量消食化积、疏肝解郁而催乳,大剂量单用消散力强,耗散气血而回乳;附子中含有乌头碱,小剂量使用具有治疗作用,剂量过大或使用不当就会引起中毒;过量服用肉桂就会引起血尿。

  同时我们应尽量避免长期用药,避免慢性蓄积 ,中药活性成分含量低,作用缓和而持久,但慢性病人长期服用,往往随之产生不良反应。大黄作为泻药(用量1~5克)不能长期服用。长期使用黄花夹竹桃(含强心苷),会发生洋地黄样蓄积中毒。胖大海作为保健饮料长期泡服,易致大便溏泻、饮食减少、脘腹痞闷不适而消瘦。长期服用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会因蓄积而出现慢性汞中毒等等。肾病病人长期小剂量使用含马兜铃酸制剂可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

  请您服用中药时注意来源与炮制方法等其他人为原因

  中药来源品种不当,也会引发”不良反应” 。

  如桑寄生本无毒,但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桑寄生就会含有相应的有毒成分;

  药材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如经过炮制后的法半夏没有什么毒性,但生半夏却是有毒的;中药煎煮不当,如煎煮时间不足可能引起毒性反应;受到污染或变质的中药可以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此外,服用者的个体差异也是出现“中药不良反应”的因素之一。人与人存在着年龄、性别与体质差异,比如很多报道指出女性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比男性多,又如妇女哺乳期就对许多药物反应敏感,幼儿和老年人也比成人易于发生不良反应,估计与药物代谢速度较成人慢、肾脏排泄较差或对药物作用的感受性较高有关。体质不同,也存在着正常的生物学差异,由于基因多态性个体差异,有的人对于某些药物耐受性较差或“超敏”,易于出现过敏反应。

  另外,在病理状态下,机体功能紊乱,抗体低下,以及素体虚弱、营养不良、疲劳、精神奋亢等均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中药知识点点滴:

  . 十九畏指: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 十八反指: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萎、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 山楂、五味子、乌梅等与磺胺同时使用就会引起血尿;

  . 蜜炼川贝枇杷膏与感冒清片:蜜炼川贝枇杷膏中含有大量蜂蜜,感冒清片中的退热成分与蜂蜜能形成复合物,减少药物的吸收速度,使退热作用减弱。

  . 羚羊感冒片与复方阿司匹林片:羚羊感冒片系碱性中成药,复方阿司匹林片系酸性药,两者合用后疗效降低。

  . 复方丹参片与藻酸双酯钠片(PSS):二者都具有活血化淤,降低血脂,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二者联用,尤其是血小板减少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极易诱发内脏自发性出血。

  . 消渴丸与优降糖片:消渴丸是由黄芪、生地黄、天花粉、优降糖组成,与优降糖片同服,若一日三次服用,优降糖超剂量,易导致低血糖休克。

  . 炎得平片与螺旋霉素片:中成药炎得平主要成分是穿心莲,其抗感染作用是通过促进白细胞吞噬功能而达到,而螺旋霉素能抑制穿心莲的促进白细胞吞噬功能,也就抑制了穿心莲的疗效。

  . 藿香正气水与苯妥英钠片:藿香正气水中含有乙醇。乙醇是一种药酶诱导剂,它能增加肝药酶活性,加速苯妥英钠在体内的代谢,使其半衰期缩短,临床疗效降低。

  . 大山楂丸与麦迪霉素片:大山楂丸中的神曲、麦芽中含有多种消化酶,麦迪霉素可使之失活。同时中药神曲、麦芽中的消化酶也能明显降低麦迪霉素的抗菌疗效。

  . 六味地黄丸与利福平片:六味地黄丸中含有山茱萸,内含有机酸,与利福平同服,能增加利福平在肾脏的吸收,从而加重对肾功能的损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30 14:4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吃中药的时候心脏非常难受就不吃了,是药三分毒的有的人说中药没有副作用哪个是无稽之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 19:5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是药三分毒,听说中药的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注射液上,不过相对而言,似乎还是比较安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雪漠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8-12-9 11: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要注射液的问题主要还是出现在热源反应和提纯度不够上,这是在当今技术条件下无法避免的。而中药注射剂是中药西制的成果之一,总体权衡先来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其实没有宣传的那么大,很多人其实是被媒体误导了,要知道每年死于青霉素过敏的人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9 13:2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说得不错,“根据国家药监局公布的数据:从1988至2006年5月,鱼腥草注射液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例数是222例,粗略统计,发生率仅100-500万分之一,低得吓人,按通常医疗常识判断是相当安全的药。比鱼腥草注射剂不良反应严重的药品多得是:青霉素在做皮试后仍然引起每年上千例严重不良反应,整个西药抗生素几乎都能引起过敏性休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0 18:5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5楼lwzlyyy于2008-12-09 13:26发表的 :
楼上说得不错,“根据国家药监局公布的数据:从1988至2006年5月,鱼腥草注射液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例数是222例,粗略统计,发生率仅100-500万分之一,低得吓人,按通常医疗常识判断是相当安全的药。比鱼腥草注射剂不良反应严重的药品多得是:青霉素在做皮试后仍然引起每年上千例严重不良反应,整个西药抗生素几乎都能引起过敏性休克”

中国长期以来,有一个有效的不良反应登记制度吗?吃了药,有不良反应,一般都认准是患者自身的问题,认倒霉去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0 19:26: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已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制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0 23:3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7楼lwzlyyy于2008-12-10 19:26发表的 :
中国已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制度.............

病人不报告,医生不报告,吃的药又非单一,难啊。

你可以想象一下,外国人和FDA对抗生素的敏感程度和介入程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0 23:4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和大家多多交流!让大家正视中医,中药!
了解中医药的发展变革,其中国人做出的努力,流过的汗水,走过的弯路,依然存在的问题!
也欢迎听到来自不同领域的声音!

多多用心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9 14:15 , Processed in 0.399539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