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疯言疯语

本版共享图书参阅 及 读后感专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12 13: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_王晶宇- -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

一、          关于断裂论的问题




历史发展的断裂论与唯物主义无关联,指的是在历史上在过去几百年间出现的巨大转变的研究方法问题,反对进化论,它类似于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大模式的变化。不否认历史的连续性。“解构社会进化论,意味着不能把历史看成是一个统一体,或者,不认为它体现了某种组织与变革的统一性原则。”

二、          关于现代性的分析,作者对现代性以文化与认识论研究的笔调对其作制度的分析,“我们实际上并没有迈进一个所谓遥后现代性时期,而是正在进入这样个阶段,在其中现代性的后果比从前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剧烈化更加普遍化了。在现代性背后,我以为,我们能够观察到一种崭新的不同于过去的秩序之轮廓,这就是‘后现代’,但它与许多人所说的‘后现代性’大相径庭。”[ii]

三、          社会学与现代性

社会学中的三个概念的使用问题,一、马克思、涂尔干与韦伯都关注于驾驭社会巨变的单一的动力;二、应当把社会看成是时间空间伸延的问题,关于社会的“边界”,“至少在某些方面,现代社会有着被明确限定了的边界,但是所有这些社会都被一些纽带和联系一起,这些纽带和联系贯穿于国家的社会政治体系和‘民族’的文化拎之中,实际上没有一个前现代社会像现代民族国家这样,有如此明确的界域”[iii]在他的意义上,社会等于民族国家;三、社会这知识与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反对控制论,“一种是社会学所提供的关于社会生活的信息,使们能够对社会制度具有某种控制能力,就象物理科学在自然领域扭伤的那样。”[iv]反对简单的反思性观点,即用历史来创造历史的那种观点。[v]作者提出了社会学与其所对应的主题之间的关系,必须用“双向阐释”的理解。“一方面,社会学知识的发展依赖于外行的行动主体的概念;另一方面,那些在社会科学的撼山易化语言中被创造出来的概念,又不断地重新返回到它们最初由之提取出来,并对其进行描述和解释的活动范围中去。”[vi]这是一咱反思性的模式。

四、          现代性的动力,时空分离所提供的动力机制。




(一)、形成了现代社会的脱域机制;所谓脱域,社会关联从具体的生活背景中抽离出来,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vii]象征标志,如货币、资本主义;专家系统,技术体系及专业队伍。

(二)、现代社会中的信任的概念,这是本书的核心问题,它与时空机制密切相关。

(三)、现代性的反思性,它被引入到系统的每一个再生产基础之内,“所有的社会生活形式,部分地正是由它的行为者们对社会生活的知识构成的,知道了‘如何继续行动’这一点,对人类行动所继承并加以再造的习俗来说,具有本源的意义。”[viii]“与系统化的自我认识的不断产生直接相关的反思性,并没有在专业知识和运用于非专业化行动的知识之间确立固定的痗。专业观察者所宣称的知识重新又进入到它所指涉的对象之中,从而又改变着它所指涉的对象。”[ix]

五、          现代的制度性维度为何是作者所指出的这种维度。

把资本主义看作是现代社会制度的次级类型,在这里可以看作是作者对社会时行的分析,而不是说这些制度类型是从逻辑上推论得出的,在现代社会中,现代性是多维的,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架构方式。它们根源于现代的动力机制并不断地重塑社会生活。我认为从现代性的动力机制到现代性的制度维度是作者的一个问题,他何以从理论分析到制度描述的过程是直线式的,这莫不如说他是从现实的描述中反思到的暂时的现代性的动力机制的理论基础。即,现代性的动力所导出的制度维度并不必然地是如此的现代生活的存在方式。

全球化的维度是现代制度的维度在空间领域的扩展,即从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中的四个维度到全球化的制度维度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1、资本主义到世界资本主义;2、工业主义到国际劳动分工;3、军事力量到世界军中秩序;4、监督到民族国家体系。从它的理论中,作者意在表明,时空机制所生成的社会结构内在的某种统一性。它构成了现代性的内在统一性。

六、          全球化是内在于现代性的制度特征之中的,以往的社会学并没有完全发现现代性的双重制度特征,[x]而这种制度性特征所内涵的现代性的二面性,实际上是对于风险与信任机制的理解是非常必要的。为何现代性的动力机制与现代性的制度维度结合而产生的二面性的关系,在作者眼中通过二者的张力所表现的缺陷在文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当然作者也谈论了现代世界中的风险与危险[xi]作者认为应当驾驭现代性这头猛兽。他所意在表明的是我们并不能完全驾驭它,因为,它是现代性的特征内涵的“由于所有这些原因,我们并不能掌握‘历史’,并使其收屈从于我们的集体目标。即使我们在自己的活动中创造了和再创造了社会生活,我们也仍然不能完全控制它”。[xii]虽然我们不能放弃这种驾驭的努力。作者从未来导向的社会运动中提出了在反思性中看社会的制度变迁的问题,通过社会运动,我们可以勾画出与现代性相联的四个维度的多重维度。

作者表明了现代性的多种可能性,并没有在本书中给我们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这有赖于我们的自身的能力和实践的精神。在这里,我们没有看到,现代性的进步,也没有看到现代性已经走向了死亡,它正在与我们的每个人密不可分。并使我们为未来的选择留下了疑惑。

--------------------------------------------------------------------------------

[英]吉登斯著,国禾译,黄平校:《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ii] 第3页。

[iii] 第12页。

[iv] 第13页。

[v] 第13页。

[vi] 第13页。

[vii] 第18页。

[viii] 第34页。

[ix] 第39页。

[x] 第9页。

[xi] 第109页。

[xii] 第135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3 00: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雨果诗集选>



[内容简介]从 三 十 年 代 起 , 雨 果 文 学 创 作 进 入 最 活 跃 时 期 。 1 8 2 9 年
发 表 了 《 东 方 集 》 , 在 序 言 中 , 他 提 出 坚 决 捍 卫 “ 艺 术 自 由 ”的 原 则 立 场 。 同 年 写 成 诗 剧 《 欧 那 尼 》 , 1 8 3 0 年 2 月 2 5 日 首次 上 演 时 , 引 起 古 典 主 义 与 浪 漫 主 义 两 流 派 的 激 烈 斗 争 , 演出 开 始 时 , 剧 场 充 满 一 阵 阵 喝 彩 声 和 叫 骂 声 , 但 随 着 剧 情 的发 展 、 美 妙 抒 情 的 台 词 逐 渐 吸 引 了 观 众 , 不 论 是 古 典 主 义 者 ,还 是 浪 漫 主 义 者 都 鸦 雀 无 声 地 陶 醉 了 。 《 欧 那 尼 》 获 得 极 大 的成 功 , 这 是 浪 漫 主 义 文 学 的 成 功 。


[格式] PDF

[目录 (本书共392页)]
《 颂 歌 集 》《 东 方 集 》《秋叶集》《暮歌集》《心声集》《光影集》等。


[内容精选]
我 的 童 年

这 一 切 都 已 过 去 … … 我 的 童 年 已 不 存 在 , 可 以 说 , 虽 然 我 还 活 着 , 但 童 年 已 经 死 了 。  圣 奥 古 斯 丁 : 《 忏 悔 录 》
    我 不 安 的 心 灵 常 梦 见 壮 丽 的 战 争 ; 假 如 我 不 作 诗 人 , 早 就 当 上 了 士 兵 。 我 爱 战 士 , 你 们 不 必 吃 惊 ! 在 我 默 默 隐 痛 里 , 时 常 为 他 们 泣 零 ; 军 人 墓 前 的 松 柏 比 诗 人 的 桂 冠 更 神 圣 。  幼 时 的 摇 篮 置 于 战 鼓 之 上 , 为 我 祝 福 的 圣 水 在 钢 盔 里 盛 放有 位 战 士 用 枪 支 架 起 来 , 保 护 我 安 然 进 入 梦 乡 , 我 的 襁 褓 用 破 军 旗 替 代 。


1 8 3 0 年 7 月 后 述 怀

    兄 弟 们 ! 你 们 也 同 样 有 辉 煌 壮 丽 的 年 华 !
有 你 们 的 胜 利 花 冠 , 饰 满 橡 树 叶 和 鲜 花 ,
有 你 们 公 民 的 战 功 , 有 你 们 掩 埋 的 尸 体 ,
有 你 们 生 命 之 初 的 凯 旋 , 它 有 多 么 壮 丽 ,
也 有 你 们 的 弹 痕 累 累 的 年 轻 的 军 旗 , ①
奥 斯 特 里 茨
军 旗 也 会 妒 嫉 !
自 豪 吧 ! 你 们 和 父 辈 一 样 , 立 下 不 朽 的
    功 绩 ,
整 个 民 族 在 多 少 次 战 争 中 失 去 的 权 利 ,
都 被 你 们 英 勇 地 从 尸 衣 里 拯 救 出 来 。
父 辈 的 手 中 只 有 一 轮 烘 烤 地 狱 的 太 阳 ,
而 七 月 却 给 你 们 三 轮 红 日 的 火 光 ,
    让 你 们 保 卫 家 园 免 遭 迫 害 !
你 们 是 先 辈 的 子 孙 , 父 兄 的 血 与 灵 魂 ,
化 成 你 们 钢 铁 的 臂 膀 和 火 焰 般 的 眼 神 。
他 们 开 创 了 一 切 , 现 在 轮 到 你 们 自 己 。
这 英 雄 辈 出 的 法 兰 西 正 是 你 们 的 母 亲 ,
她 无 限 欣 喜 , 为 了 给 世 界 作 出 榜 样 ,
    让 一 天 等 于 一 个 世 纪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3 08: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后殖民论述的第一道声音
                  
                作者
                南方朔
                    

                      过了半个多世纪,这本曾经震惊了黑人世界与欧美知识分子的经典名著《黑皮肤,白面具》,终于有了中译本。这本书的作者法侬(Frantz  Fanon)曾被法国名作家高德(David  Caute)称为「被殖民化的旷野之声」。他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传奇悲剧英雄之一,也是我最崇拜的偶像里的一个。在《黑皮肤,白面具》翻译本出版的此刻,我乐于将此书此人向朋友们介绍,以表达对法侬的崇敬。

                      在二十世纪,有三大悲剧反抗英雄:黑人世界,是法侬;在拉丁美洲,是格瓦拉;阿拉伯或是更广泛的伊斯兰世界,则是最近刚刚去世的阿拉法特。这三位人中豪杰和他们的族人,都受尽旧新殖民帝国主义的荼毒,于是他们奋然而起,要带着族人冲出一片新天。但因为旧新殖民帝国主义是如此的强大绵密,因而他们的反抗之路都走得悲怆惨烈,甚至连他们自己也都在屈辱中仆倒在地。但他们的死并非结束,而是化为一种新的召唤,让更多人接续着他们的足迹,继续往前行。

                      在这三大悲剧英雄里,出现得最早、理论水准最高、反抗经验最痛苦的,毫无疑问要以法侬居首,他是一则黑人世界的史诗式英雄传奇。

                      法侬的一生有如狂飙,卷动了整个时代。他出生于法属西印度群岛的马提尼克岛,在那里念小学,并往法国念中学。一九四四年,法国面临纳粹的侵略和压迫,他志愿入伍,参加法国军队在欧洲服役。战后复员,他前往里昂大学攻读医学和心理治疗,并同时编辑黑人学生报「多姆报」(Tom-Tom)。一九五一年医学院毕业后,他即成为专业精神科医师。在他念大学的时候,即痛感于黑人的被迫害与非人化,而开始关注黑人存在情境问题。此外,他也和当时的思想家沙特频繁往来。沙特的情人西蒙.波娃就如此回忆法侬 :「他和沙特一直谈到凌晨两点。最后,我很有礼貌地打断他们的谈话。我说沙特需要睡眠。法侬是个愤怒的青年,这个阿尔及利亚的革命派,就像古巴人一样,从来没有一天睡超过四个钟头。」

                      一九五二年,法侬奠定历史地位的经典之作《黑皮肤,白面具》出版。由这本书的叙述,我们可看到他对黑人处境问题,具有一种存在精神分析的超绝能力。他把西方以「个体发生学」为基础的精神分析作了大改变,而将它转往政治、经济、文化、价值和语言支配这种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层次。除了存在精神分析的基础在他手上被改变了之外,他也从沙特的《存在与空无》(L&#39;蕋re  et le neant,英译名:Being and  Nothingness)里借到了「自我存在」(being-in-itself)和「自为存在」(being-for-itself),以及「他者」(the  Others)等核心概念。由于在方法论上的突破,使得他在观察黑人问题时,遂能将经验整合到一个更大的解释架构下。他指出:「白人文明、欧洲文化,在黑人身上强加了一种存在的偏差。……黑人心灵,经常是白人的建构。」

                      因此,《黑皮肤,白面具》乃是一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它推翻了殖民时代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为理所当然的「白-黑」、「优-劣」的刻板观点,而将它拉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平面上,而将那种宰制关系做了深层的文化与价值观照。法侬的这本著作,等于让黑人和白人全都重新洗了一次眼睛,也等于是替「后殖民论述」发出了第一个声音,在近代思想史上有着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后来美国的黑人民权运动,就从这本著作里得到了许多启发。黑人民权领袖如卡麦可(Stokely  Carmichael),以及克利佛(Eldridge  Cleaver)等人,因而都尊称法侬为「我们的兄弟」。

                      出版《黑皮肤,白面具》的第二年,即一九五三年,法侬和一个白人女子结婚,而后到阿尔及利亚一所医院担任精神科主任。在这里,法侬由理论实践转往行动实践,并开始了他生命里最壮阔、痛苦、英勇但也悲惨的新页。

                      阿尔及利亚于一八三○年沦为法国殖民地。法国对这个地区推行的乃是「徙置式殖民政策」。大量法国人自本土迁来,占领了平原地带最好的三百万亩农田,统治机器全由白人掌控,只有极少数的阿尔及利亚人担任买办报的工作。在非洲,像阿尔及利亚这样被深入殖民化的国家并不多见。也使得阿尔及利亚的反殖民独立战争遭遇到最大的抵抗。非洲有许多国家,由于殖民模式不同、殖民化程度较弱,可以不经战斗或只要有轻微的战斗,即可达到独立的目标,但阿尔及利亚为「徙置式殖民」程度最深,设若阿尔及利亚独立,法国所受损失也最大,使得阿尔及利亚的独立兼具了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的双重性。这乃是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要血战七年,终于在一九六二年签订「艾维安协议」,问题始告解决的原因。

                      一九五四年阿尔及利亚独立革命刚开始,法国总理即决定全面镇压。一九五七年左翼总理莫耶(Guy  Mollet)上台,压制手段更趋严厉,于是阿尔及立亚总督拉可士(Resident Minister  Lacoste)将军警权交给法国强人马苏将军(General
Massu)协同作战。他们坚壁清野、大举扫荡,并不断增强刑求恐吓;最酷虐的乃是为了压制游击队,在一九五九年将两百万阿尔及利亚人驱逐出村庄,俾使游击队失去落脚的地点,以及号召人民的基础。

                      也正因此,阿尔及利亚的反殖民战争一开始,法侬即加入支持独立战争这个阵营。一九五六年,他参加在巴黎召开的「第一届黑人作家与艺术家会议」,大力抨击殖民主义。同年,他即正式献身独立战争,担任「阿尔及利亚国家解放阵线」的机关报总编辑,成了独立战争的革命宣传家。

                      一九五九年乃是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的黑暗期。法国的军队为了切断阿尔及利亚游击队的外援信道,特地用大军封锁了阿尔及利亚与摩洛哥、突尼西亚的边界,并在边界一带广布地雷。当时法侬奉命突破封锁线,但却不慎在阿摩边界碰触到地雷,脊椎受裂伤,下肢瘫痪,膀胱扩约肌也受伤。而后他前往罗马治疗,但在罗马机场就被法国特务丢掷炸弹,他幸以身免,但却有两个路人不幸被炸死。当他进了医院,消息外泄,暴徒夜晚又来暗杀,幸而他已悄悄换了病房,再次逃过大劫。由这一段被沿途追杀的故事,当时法侬处境的险恶与凄厉已可概见。

                      养伤一段时间后,法侬重返阿尔及利亚,仍为突破封锁线而在南撒哈拉一带奔走。一九六○年,他被叛军的临时政府任命为驻迦纳大使,但就在此时,他发现自己罹患白血病。他说:「我知道自己大概还有三、四年好活,我必须更快地去做事了。」一九六一年,他最先赴莫斯科求诊,而后又转往美国首府华盛顿特区,但为时已晚。一九六一年十二月六日,他病逝美国,遗骸被接回阿尔及利亚,以战士的礼仪葬于军人公墓。他死亡的那天早晨曾与妻儿谈话,他说:「昨天晚上,他们要把我放到洗衣机里去洗。」由这句话可看出黑与白的肤色问题对他造成了何等巨大的伤害!就在死亡之前,他那本更凄厉的经典著作《受诅咒的大地》(Les   Damnés de la  Terre)出版。那是本以描写独立战争为主、穿插着他哲学见解的著作,文字飞扬、动人心魄,被许多人认为是二十世纪「受创伤者」的最沉重告白。

                      法侬只活了三十六岁,就带着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的一生,尤其是他留下的《黑皮肤,白面具》和《受诅咒的大地》,却成了二十世纪的重要经典,召唤着世人继续努力。他曾主张白人要以歉疚之心,自己先「脱殖民化」,帮助黑人展开心灵和国家重建。他的这个想法,后来成了全球的新标志--它就是一只黑手和一只白手相互紧握的那个图案。这是个人们常看到的图案造型,很少人知道它是出于法侬的思想。

                      法侬是二十世纪重要的原创型人物,今天,我们重读他这本已有五十二年历史的《黑皮肤,白面具》,仍能感受得到他那精湛的思维,以及锐利的解析能力。当我们在谈论「后殖民论述」时,法侬这个名字绝对不容或忘。他这个人既是思想家,同时更是行动家的医生,慷慨悲歌,不正值得我们去敬仰和效法吗?而由法侬,或许我们也应该对另外两位传奇悲剧英雄格瓦拉和阿拉法特,也寄与同样的崇敬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4 01: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学论文写作十二讲:本科、硕士和博士论文通解

这本书对大学生的论文写作会有很大帮助!我看过后觉得很好,拿来跟大家分享,顺便为我自己这个新手求个威望 ^_^

请求赏个威望 谢谢

作  者:(美)RAE NEWTON (美)ERIC RUDESTAM   颜晓维 译

出版日期: 2005-5-1

ISBN: 7810647776  

页  数: 258  

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介绍:

  该系列丛书实用性极强,是美国大学生必修教材,全球最大教材供应商汤姆逊荣誉出品,首都师范

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
 
  本书在全美各大学深受欢迎,迄今已经帮助数10万名本科和研究生成功地做出了优秀学位论文。三

位作者不愧是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很多被同类书籍忽略但现实中经济难倒学生的问题在书中随处可见,

从改进写作的具体方法,到如何识别个人学习风格,再到如何解决情绪问题,等等。全书涵盖了论文写

作的全过程:怎样选题,怎样做文献述评,怎样处理庞杂的数据,怎样立论,怎样展开材料、数据和结

果,以及怎样处理与导师的关系……所举案例分布在多个学科。

本书特色:

——如何利用互联网查资料、搜集数据;

——定性论文指导方面,大大扩充了内容,包括方法、结果陈述、如何利用软件做定性分析等;

——详尽增补了有关结果陈述的指导,包括最新的无效假设显著性分析等;

——提供定量、定性软件下载地址,以及大量有用的论文线索。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准备阶段

第一章 做研究有哪些步骤
研究循环轮

第二章 怎样选一个合适的题目
选择题目的准则
从有趣的想法到可研究的问题
怎样提炼出可研究的问题

第三章 怎样做调研: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
什么是定量方法
什么是定性方法
还有哪些可能的方法

第二部分 论文的谋篇布局:篇章节的内容安排

第四章 怎样做文献述评和问题陈述
怎样写导语
怎样做文献述评
长镜头与特写
怎样写问题陈述

第五章 方法章:怎样描述研究计划
怎样写定量论文的方法章
方法章怎样开头
怎样描述你的论据
怎样介绍你的研究工具
怎样介绍你怎么做的(或将怎么做)
数据分析:怎样证明和描述
需要讨论限度问题吗
怎样写定性论文的方法章

第六章 做经验性研究怎样呈示结果
从哪里开始
怎样阐发问题和假设
怎样筛选和呈示结果
怎样做图表
怎样整理数据以备分析
表格的结构与标识规则
根据计算机运算结果构造单变量表格和陈述
怎样构造和阐发双变量表格
怎样阐释和呈示方差分析结果
怎样呈示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
诸多结果如何理顺:怎样用一张表呈示多个分析
怎样呈示定性研究的结果

第七章 讨论章的写法

第三部分 过程中的窍门怎样写论文更轻松

第八章 克服障碍:做一个目标控制专家

第九章 写作

第十章 如何有效地利用电脑

第十一章 论文数字使用规范

第十二章 知性同意及其他伦理问题

格式:PDG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7 02: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史记>
好书不用多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9 19:26:16 | 显示全部楼层
BOOK NAME:   <<WAR AND PEACE>>

AUTHOR:  Leo Tolstoy

BOOK TYPE: EXE

BRIEF INTRODUCTION:

Though the surface of the sea of history seemed motionless, the movement of humanity went on as unceasingly as the flow of time. Various groups of people formed and dissolved, the coming formation and dissolution of kingdoms and displacement of peoples was in course of preparation.

  The sea of history was not driven spasmodically from shore to shore as previously. It was seething in its depths. Historic figures were not borne by the waves from one shore to another as before. They now seemed to rotate on one spot. The historical figures at the head of armies, who formerly reflected the movement of the masses by ordering wars, campaigns, and battles, now reflected the restless movement by political and diplomatic combinations, laws, and treaties.

  The historians call this activity of the historical figures "the reaction."

  In dealing with this period they sternly condemn the historical personages who, in their opinion, caused what they describe as the reaction. All the well-known people of that period, from Alexander and Napoleon to Madame de Stael, Photius, Schelling, Fichte, Chateaubriand, and the rest, pass before their stern judgment seat and are acquitted or condemned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y conduced to progress or to reaction.

  According to their accounts a reaction took place at that time in Russia also, and the chief culprit was Alexander I, the same man who according to them was the chief cause of the liberal movement at the commencement of his reign, being the savior of Russia.

  There is no one in Russian literature now, from schoolboy essayist to learned historian, who does not throw his little stone at Alexander for things he did wrong at this period of his reign.

  "He ought to have acted in this way and in that way. In this case he did well and in that case badly. He behaved admirably at the beginning of his reign and during 1812, but acted badly by giving a constitution to Poland, forming the Holy Alliance, entrusting power to Arakcheev, favoring Golitsyn and mysticism, and afterwards Shishkov and Photius. He also acted badly by concerning himself with the active army and disbanding the Semenov regiment."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1 09: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名】我思故我笑:哲学的幽默一面
【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4章:两对不可能的搭档;逻辑;科学;人物。作者通过维特根斯坦与卡罗尔、格劳乔与罗素之间虚构的对话,妙趣横生地探讨“哲学的幽默一面”、逻辑推理中的“傻段论”、说谎者悖论,生动形象地阐释歌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绿蓝——蓝绿悖论、渡鸦悖论,从还原论、可错论和机会主义,到随机性、复杂性和贝尔不等式,借助大量寓言、故事、谜题,发掘分析哲学与幽默的深层共鸣,揭示非决定论、囚徒困境、投票悖论背后的意蕴,最终归结为“我思故我笑”。
本书自1985年出版英文版以来,已被翻译成西班牙文、法文、荷兰文、德文、意大利文、土耳其文、日文等文字出版。
【作者简介】
约翰·艾伦·保罗斯,畅销书作家,包括最为畅销的《数学家读报纸》。他是费城坦普尔大学数学教授和前总统学者,ABCNews.com的专栏作家,全国性刊物的特纸评论员。是美国费城坦普尔大学数学教授和前总统学者,著有《数学家读报纸》等畅销书,最近他的专著《一个数学家妙谈股市》出版,该书不是以往盛行的心灵鸡汤之类的励志书,它睿智而深刻地剖析了股市的奥妙以及绝大多数人对财富不切实际的梦想。
【图书格式】PDF清晰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5 10: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硬球》美国政治沉浮成败录


修斯数十年周旋于美国政坛高层的幕前幕后,是一个真正了解美国政治、懂得政治的人。


“硬球”是本书独创的一个富有深意的概念,它在本书中既指政界人物为了胜出、权力和成就,而展开的讲求实际、不畏艰难、“过关斩将”的竞争游戏,也指他们进行这种“硬碰硬”或者说“打硬战”的激烈游戏时,所使用的各种巧妙有力的手段与技巧。

本书作者马修斯数十年周旋于美国政坛高层的幕前幕后,目睹了许多政治人物的沉浮成败,是一个真正了解美国政治、懂得政治的人。在他看来,世界就是一个大球场,或者说许多球场,只有那些能玩硬球的人才能成功。一个人如果掌握了硬球游戏的规划,在这个日常生活充满了政治权谋的世界,他就能赢得一席之地,并且发达辉煌。“硬球”既硬又圆,用来喻指大人物们的游戏和手段确实再恰当不过了。

中国人和美国人对于政治职业的态度一直让我非常困惑。从古到今的中国人对于政治家都有很高的期许,流传至今的许多贤相忠臣都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值得纪念的功绩、无可挑剔的私人生活,好的政治家往往被描述为完人或者近似完人。他们是读书人在书本上看到的榜样形象。

美国人对于政治职业的态度非常有趣。美国人对于政治家追逐权力、地位和荣誉从不讳言,相反把他们作为成功者树为榜样,还要写成书,把这些成功者背后发家的秘密法门教给大家。《硬球》就是教人掌握升迁的政治手段,告诉你如何在官场上得意的秘诀。作者用了整整28年时间,生活在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游戏环境里,这样一个真正了解美国政治、熟悉政治的人以扣人心弦的方式讲述了人们如何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时,设若没有看过中国作家王跃文、吴思和李宗吾等人在作品中对所谓“政治游戏”的批判态度,我相信多数读者在阅读美国作者的这类图书时都怀有跃跃欲试的心态。

美国人的心思比较直接,他们也不要求政治家多么高尚,这个职业和其他职业一样有特别的伦理要求,你恪尽职守做好了,比别人职位高就值得大家效仿和学习。或许,美国人希望,在《硬球》这类民间读物的指引下,能有优秀的人才进入政治圈,游戏也越来越讲规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5 12: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别做正常的傻瓜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了作者十余年的教学经验,融合了诺贝尔奖得主及其他学者数十年的研究成果,用深入浅出的方法帮助你发现自己决策中的误区,从而使你比大多数人少几分正常,多几分理性,本书所涉及的决策范围广,包括购买什么商品,和什么人结婚,雇用哪些员工,投资什么股票等等。除非你从不做决策,否则本书对你一定有所借鉴。



作者简介
  

奚恺元,生长于中国上海,后旅美求学,1993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现为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终身教授,他是当代最有成就的行为决策学研究者之一,其研究涉及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管理学、市场学以及幸福学等诸多领域。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教授在他的获奖致辞中还特别提到了奚教授的研究贡献,在美国和中国,他被几乎所有的一流大学邀请做过演讲,并广受好评,他有十多年的管理教学经验,他在芝加哥大学开设的管理决策课程备受欢迎,近些年来,他积极参与国内的研究工作,现担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行为科学中心主任,着重研究行为决策和经济与幸福的关系。工作之余,他还还有许多个人爱好,他爱听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也爱吃上海的麻酱冷馄钝。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5 14:38:55 | 显示全部楼层

《理想的现实与人性》




《理想的现实与人性》
(德) 康德 /著
主编/刘莹
河北教育音像出版社,2004.1第一版
平装,32开,361页
ISBN 7-89996-848-8/G.167


    有两种伟大的事物,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着地思考他们,我们心中就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他就是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两百年前,一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把这个结论写在了他的著作,《实践理性批判》中,刻在了他的墓道上。他就是康德,一个被誉为哲学王冠上最璀璨的明珠,卓然挺立于人类思想顶峰上的巨人。在他离去了一百多年后,20世纪的哲学家们,惊叹的发现他的哲学应当成为新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任何离开他的立场的倒退都是不能接受的。哲人们纷纷著书立说高呼着"回到康德那里去",回到这个世界公民的身边去,使世人惊醒。
  伊曼努尔·康德,1724年诞生在波罗的海的一个建堡不久的城市--哥尼斯堡,这个意为国王之山的城堡,如果也算是一座历史名城的话,那也是因为康德这个哲学王国的国王的诞生,而扬名。世代的变迁,几经战争的洗刷,如今在地图已查不到这个城市了,这也许让这个期望"永久和平"的老人,永远无法安息,只有他那不算富裕的父母,送给他的名字的取义--上帝保佑我们,可以为其超度灵魂。在未来地几百年里,是否还会有另一个哲学王者出现,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应该崇敬他。
   伊曼努尔·康德的王者气度,不在于其智慧胜过了辩才无碍的释迦牟尼,而在于他通过理性假定了上帝的存在,正如他所说,如果上帝存在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幸福,也因为上帝的存在是不可以证明的。他的二律背反为自己的哲学划出了界限,而一个又一个的二律背反,也为世间的思维划出了界限的边缘。今天,即使是职业的哲学专家,大多数人都无法将浩如烟海的西方哲学著作,读懂,读遍,更徨论一般的读者。不懂哲学的人群,是文明程度低下的人群,也是缺乏思辩智慧,找不到真正的真理及思想的人群。正是因着这一点,为了让更多的读者快速简约地与大师亲密地接触一回,我们编译了这套"感受大师的智慧文丛",将大师们深奥的哲学思想,以剪贴的通俗化的方式介绍给广大青年读者。也算是我们奉献当代社会的一顿思想大餐,以此反省我们的生活,反省我们的流行文化,反省我们的人生。我真诚的希望这一点能为大家所接受,并且我希望我们不仅做了,而且希望做到了这一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5 18: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读批史记(上.中.下卷)


【作 者】毛泽东[评] 冯国超,江小涛译 丁华民,唐汉编选
【丛书名】毛泽东读批《史记
  
【形态项】 3册(2110页) ; 26cm
【读秀号】000000635069
【出版项】 红旗出版社 , 1998
【ISBN号】 7-5051-0263-X / K204.2
【原书定价】 ¥698
【主题词】史记(学科: 研究)中国
  古代史(学科: 纪传体)古代史
  中国(学科: 纪传体)
【参考文献格式】毛泽东[评] 冯国超,江小涛译 丁华民,唐汉编选. 毛泽东读批《史记》. 红旗出版社, 1998.


简介:
《史記》是我國歷史學上一個劃時代的標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扛鼎之作,同時又是我國傳記史學的開山之作。司馬遷以酣暢淋漓的筆觸,濃墨重彩地展現了我國上古至漢初三千年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深刻揭露了封建統治者及其爪牙的兇殘、冷酷和暴虐,畫出了他們虛偽、奸詐的真實臉譜;熱情歌頌了英雄豪杰們的起義反抗,以及愛國英雄仗義行俠、為國捐軀的俠肝義膽,表現了我們偉大民族的精神和傳統美德。被魯迅先生贊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毛澤東對司馬遷忍唇含垢、備受磨難,以非凡的毅力和膽識,寫出《史記》這部經天緯地的鴻篇巨著極為贊賞。毛澤東感慨地說:中國有兩部大書,一日《史記》,一日《資治通鑒》,都是有才氣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寫的。看來,人受點打擊,遺點困難,未嘗不是好事。當然這是指那些有才氣又有志向的人說的。沒有這兩條,打擊一宋,不是消沉,便是胡來,甚至去自殺,那便是另當別論了。毛澤東在《講堂錄》中把司馬遷當作游歷養氣的典范,說他“覽瀟湘,泛西湖,歷昆侖,周覽名山大川,而且襟懷乃益廣。”直到晚年還推崇司馬遷“頌揚反抗”的觀點。他曾多次引用司馬遷的警句格言宋嘉勉黨員、干部和群眾。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毛澤東勉勵人們樹立正確的生死觀,提出“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司馬遷說:“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在丘失明,頤有《國語》;孫子胺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毛澤東借此勉勵人們在逆境的磨難面前,保持開朗達觀的心境和博大寬廣的胸襟,鍛煉革命意志,吸取有益的知識,繼續為革命事業作出貢獻。

格式DG05H转PDF版

大小:55MB

http://rbook.net/bbs/dispbbs.asp ... replyID=&skin=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6 00: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的理想与成就--培根的60个忠告

内容介绍

本书介绍了培根的六十个忠告。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曾任掌玺大臣,各大法官,授予爵。他反对经院哲学和唯心主义,提出“偶像”说。主张双重直理说,强调发展自然科学的重要,指出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多种多样的,能动的、具有内在力量和内部张力;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认为有不死的“理性灵魂”存在。主要著作有《论说随笔文集》、《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新工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6 08:44:54 | 显示全部楼层
佟德志:古德诺的政治思想

一、政治行政两分论... 1

二、行政集权理论... 3

三、政党理论... 4

古德诺(Frank .J. Goodnow, 1859-1935)美国改革时代著名的政治学者,教育家,在政治学、行政学、市政学、比较行政法等领域有着较高的成就。古德诺不但长期从事教育事业,而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1914年至1929年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任校长,美国政治学会的创立者,第一任主席。

古德诺曾于1913年受袁世凯之聘来华任宪法顾问,并在华滞留两年之久。作为一名政治学者、法学专家,古德诺在中国近代政治舞台上出尽了风头:发表了《中华民国宪法之评议》一文对刚刚脱稿的宪法草案横加指责;直接策划袁世凯的《中华民国约法》,把袁世凯的权力扩大到皇帝的程度;最为甚者,他于1915年8月上旬在北京《亚细亚日报》上发表了著名的《共和与君主论》,为袁世凯复辟帝制作理论上的辩护。

古氏一生主要致力于行政理论的研究,对于行政学的早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其行政学研究方面的理论著作主要有《比较行政法》(1893年)、《政治与行政》(1900年)、《美国行政法原理》(1905年)等,其中《政治与行政》是其著名的代表作,代表了当时美国行政学研究的最高成就。

在刚刚兴起的市政学领域,古氏亦有不小的成就。其著作主要有《市自治:行政研究》(1895年)、《市政问题》(1897年)、《美国的市政府》(1904年)、《市政府》(1909年)等作品。在宪法研究的领域内,古氏亦有不俗的表现,有《社会改革的宪法》(1911年)、《立宪政府原理》(1916年)等著作。

古氏有关中国的著述主要有《解析中国》(1926)以及《中华民国宪法之评议》(1913年)、《共和与君主论》(1915年)等论文,尤其是《共和与君主论》一文,成为他行政集权理论应用于中国的一个代表作。

一、政治行政两分论
威尔逊的论文奠定了行政学的最初基础,但其研究并未深入,古德诺的工作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古德诺将在威尔逊那里还是含混不清的政治行政两分论进行了清晰、完整的论述,并且深入地探讨了两种功能行使的若干问题,进一步明确了行政学的研究对象,对行政学科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德诺考察了国家行为,将国家行为分为“表达意志”和“形成意志”两种。由这两种行为而使政府负有的两种功能可分别称作“政治”与“行政”。这两种主要的或基本政府功能即“国家意志的表达功能和国家意志的执行功能”。[1]

这一表述只不过是对前人的一个总结,古德诺的贡献是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从而在理论上以两权分立而不是三权分立对政府机构进行了整合,确立了新的权力分立、制衡原则。这一新的原则可以用以下图表加以表示: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7 09: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条道路”,还是共同的底线?

  秦晖

  ——读吉登斯著《第三条道路》,兼论中国的社会民主主义问题

  一、“粉红色欧洲”引起的思考

  冷战后时代,由于受苏东式社会主义名声扫地的连累,也由于影响更为深远的后工业时代发达国家社会结构与文化氛围的变迁、蓝领阶层的萎缩、传统工人运动的退潮、左派原有社会基础的缩小等原因,西方社会民主主义运动一度出现严重危机。各国社会党(社民党、工党)、工会和左翼思想界在反思中进行了思想与价值取向、纲领及策略上的全面调整。社会党国际中“社会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德国的“民主社会主义还是社会民主主义”之争和“红绿联盟”、英国的“新工党理念”、所谓“既非自由放任又非福利国家”的“荷兰模式”的出现、波兰的 “社会民主主义还是人道的资本主义”之争和社民党解散重建为民主左联党、匈牙利和克罗地亚的“社会- 自由执政联盟”等等,都反映了这种新潮流。经过几年调整后,社会民主主义政党或曰左派政党又在全欧洲范围内崛起,无论西欧还是转轨过程中的中东欧,“左派”或“中左”政府又纷纷出现。

  “粉红色”欧洲给全球思想界、包括中国思想界造成巨大影响,人们要问:它意味着资本主义最后胜利的“历史终结论”宣告破产、新的“左派复兴”已经到来,还是意味着“左派”已经继失去它的社会基础之后又失去了它的价值基础,沦为一场竞选技巧的展示或“专业化竞选运动”,“这场运动利用了美国人开发的传媒技术,成为一种传媒导向型政治”,这种“设计师社会主义”更看重“个人形象、象征舞台、声音感染力和视觉效果”,而不在乎“争论中的问题、论证方式、施政纲领及竞选承诺”?在我们这里,一些不求甚解的趋时者已经面临尴尬:他们刚刚欢呼自由派的幻灭和“社会主义的复兴”,很快却在科索沃事件之类的示例中看到“粉红色欧洲”远比“白色欧洲”更热心于普遍人权原则、“新左派”远比“老右派”更坚持人道主义国际干预,偏爱价值外交的社会党人也往往比偏爱利益外交的保守党人更喜欢捍卫“世界性民主”,倒是更带有商人气味的后者只要能赚钱,往往不在乎同“极权主义”者做交易……。看来,我们这里的“左派”与他们那里的“左派”的距离,有时比这里的“左派” 与那里的极右派(如法国的新纳粹勒庞,米洛舍维奇罕有的西欧支持者之一)的距离都大。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9 10: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民主与权威

读亨廷顿《民主的危机》



顾昕



如今,亨廷顿在中国成为时髦人物。去年岁末,风寒地冻未能阻

滞北京的一批“人物”会集北京大学,来讨论十年改革之得失。在这

个为期一天的会议上,与会者常常把两位美国政治学家挂在嘴边,一

位是大卫·伊斯顿,另一位就是塞缪尔·亨廷顿。于是我在吃晚饭时

开玩笑:“今天是伊斯顿和亨廷顿让我们吃了两‘顿’饭。”

亨廷顿之所以一时间成为热门人物,乃是由于他系统地阐述了一

套保守主义的政治发展观。当那些以民主的守护者自诩的“老美”政

治学家不断为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变革指指点点时,亨廷顿却反其道而

行之,把研究重点放在政治安定上。在享誉学界的《变革社会中的政

治秩序》一书中,他谈到,在政治现代化的过程中,为了有效地推进

政治制度化,保障政治安定,一党制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这不仅使大洋彼岸的学者们感到耳目一新,也使此间的学子们精

神一振。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们不无欣喜地想到:“难道除了民主之外

,中国的现代化就没有其他道路可走吗?”他们似乎在亨廷顿那里发

现了新大陆,一股所谓的“新权威主义”的思想开始在中国学界涌动.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30 10: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命科学的伦理探索

读托马斯·A·香农的《生命伦理学导论》
肖 巍


  一次偶然的机会,买到一本托马斯·A·香农(Thomas A.Shannon)的《生命伦理学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Bioethics)。托马斯是美国伍斯特理工研究院人文艺术系的宗教和社会伦理学教授,专门从事健康教育、新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伦理学问题、宗教和生命伦理学的研究。他的这本代表著1979年出第一版,19687年出第二版,我手里的这本是1997年修订的第三版。

  这本书概念简洁,条理和脉络清晰,像一张简要的地图带人走进丰富多彩的生命伦理学世界。它非常适合于教学,联想到将要给硕士生开设的《生命伦理学》课程,很想把它译成中文。于是便联系了今年4月在杭州“生命伦理与生物技术及生物安全”研讨会上结识的德国生物伦理委员会的奥勒教授,本想请他鉴定一下翻译的价值,但他似乎并不赞成这种翻译,他强调中国的同仁应当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认为几年前在我国翻译出版的美国哲学家恩格尔哈特的《生命伦理学基础》并不为中国人理解,因为作者讲的东西并不符合中国的现实。奥勒教授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还是认为,在我国生命伦理学研究方兴未艾之际,西方已有的成果会给我们许多启示,使我们在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时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恩格尔哈特是一位思想大师,启发人们进行诸多形而上的思考,而托马斯更像是一位教师,对生命伦理学学科作出了通俗易懂的总结,虽然两人都是美国哲学家,但在治学和观点上还是有所区别的。

  同恩格尔哈特相比,托马斯算是一个现代性的哲学家,恩格尔哈特自己承认说,《生命伦理学基础》是一部后现代的著作,因为它接受了后现代的特征:“总叙述已经丧失了可靠性,不论它使用何种形式的统一性,也不论它是思辨式的还是关于解放式的叙述。”它让人们看到,发现一种唯一正确的、俗世的、标准的、充满内容的伦理学是不可能的,理性没有能力提供一个确定的道德基础来解决道德争端,启蒙运动的道德工程要借理性来证明一种正确道德观的希望注定是要落空的。而托马斯则继续按照古老的航线来航行,他虽然没有指定哪一种道德价值观最有权威性,但却给出通常人们作出关于生命伦理学道德决定的两种主要方法:第一种方法是义务论(Deontologism),在古希腊词语中,Deon意味责任、义务和原则。义务论方法始于这样的问题:“我的责任是什么?”或者“我的义务是什么?”正确的做法是遵循原则。第二个方法是结果论(Consequentialism),这一方法要求对比一个行为可能产生的各种结果。

  托马斯似不怀疑人的理性能力,认为伦理学理论的作用是证明某种道德决定是正确的,组织复杂的信息和相互对立的价值观,对“我应当做什么”形成一种回答,理论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的决定提供一致性和内在逻辑性。“如果我们有了理论,在遇到新问题时,人们就不必每次都从头开始。”他为人们大致地划出一个理论范围,当人们思考作出关于生命伦理学的决定时,可以根据这些已有的理论甄别应当如何行为,尽管每一种理论也都有其局限性。结果论的优势是看到特定决定的现实影响,能够协调生活中的细微差异,寻求对它们作出反应,但主要问题是没有提出一个人们用以衡量各种结果的标准,当结果很微妙时,使人们没有选择的基础。义务论以义务和责任来回答“我应当做什么”的问题,行为本身的目的是满足和实现责任和义务。道德义务胜于个人利益,这一理论的长处在于仁慈和有固定的出发点,一旦责任被认识、原则被决定,便可以看出什么是道德的,但倘若人们只注重义务,便有可能忽视问题的其它方面。权利伦理学首先考虑伦理学问题包括哪些道德权利,道德困境的解决依据权利的等级。这种理论的优势在于强调了个人的道德核心性,以及冲突中的道德权利,但它没有告诉我们如何解决个人之间的权利冲突和潜在的道德冲突。直觉主义求助于人的直觉解决伦理学困境,用道德直觉把握正当与否,但却没有为我们提供信任他人直觉的途径。

  麦金太尔曾说过,道德本身是一个战场,因为每个道德行为者都以有效的推理形式作出结论,而并非认同人们开始推理时前提的正确性和适当性。这就意味着人们可以赞成论证的有效形式和结构,但却不能赞成出发点的恰当性。其实,道德争论是一种不同的道德前提、不同的道德价值观的争论。托马斯热忱地提出不同的道德前提和价值观,恩格尔哈特则强调这些前提是无法证明的,因为每一个前提实际上已经构成一种标准,在本质上都是事先预设的,即事先预设了本来需要由理性证明的东西。这样一来,与其说人们是用理性来发现道德的标准,不如说是用理性来解说这些事先的预设。由于这些预设都是一些具体的道德感,理性最终难以承担起为其证明的使命。如同休谟发现的事实与价值的鸿沟一样,我们如何能从“趋乐避苦”的感觉事实演绎出应当“趋乐避苦”的道德原则呢?托马斯相信人们终究可以运用一个道德前提证明自己的选择,相信理性的可靠性,并把它作为归宿,而恩格尔哈特却在理性的家园里迷失。

  由于托马斯与恩格尔哈特对待理性态度上的冲突,由于他们各自徘徊于现代与后现代的不同疆域,在思考生命伦理学的原则时,看法也不尽相同。托马斯超越不同的伦理价值观,提出几个常用的生命伦理学原则:其一是自主性原则。它是一种个人自由行为的形式,要求个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选择来决定行为的过程。自主性有两个要素:要求人们有能力思考行为的计划,并有能力把计划付诸于现实。其二是不作恶原则。它是一种方法论,强调人们有义务不伤害别人,这是从希波克拉底誓言演绎而来的基本原则——如果我们不能使他人受益,至少也不应当伤害他们。其三是仁慈原则。这是不作恶原则的积极体现,强调在对自身不构成危险的情况下,我们有义务帮助他人,促进他人的利益。其四为公正原则。这关系到资源的分配,托马斯认为通常有两种公正形式,相对公正和非相对公正。前者强调个人与个人、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利益平衡,以及在竞争同一种资源情况下,对个人需要的权衡。后者意味着依据一种标准,而不是其他人的权利主张进行资源分配。

  恩格尔哈特提出的生命伦理学原则——允许原则可以看成是一种“元(Meta)原则”。“元”在英语中有“超越”、“超出”、“位于……之后”等意,它是一种超验的、程序性的原则,不能告诉我们应当相信何种道德理论,没有具体道德内容。允许原则强调在一个俗世的多元化的社会中,涉及他人行动的权威只能从他人的允许中来,不经过他人允许便采取行动是不具有任何道德权威的,同样,道德争议的解决只能来源于争议者们的同意,因为无法来源于理性论证或共同信仰,所以允许或同意是权威的来源,尊重争议者表达同意的权利乃是道德共同体之可能存在的必要条件,允许原则提供了俗世的道德商谈所需的最起码的语法,尤其是对于具有不同道德价值观的异乡人来说,允许原则是为互相合作和解决争端所必需的。恩格尔哈特提出的是一种后现代的道德原则,它并不肯定什么,提倡什么,它超越了不同的传统、意识形态、道德理论和宗教之间的差异,在这些差异之上提出一种更为抽象,也具有实用价值的普遍原则。而且这个原则并不局限于生命伦理学领域,还可以为全球化进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不同政治争端的解决提供指导,恩格尔哈特实际上在探讨超越托马斯所提出的各种道德理论、原则之外的原则——一个更具有普适性的底线原则。

  恩格尔哈特提出另一个生命伦理学原则是行善原则。他认为道德行动的目标是趋善避恶,在一个俗世的、多元化社会中,没有一种具体的善恶说明或者善恶排列可以被确立为标准的,这样一来,在尊重自主权的约束之下,没有一种道德观可以在相互竞争的道德感之上得到确立,但行善的承诺仍然是道德事业的特点,因为不承诺行善,道德生活也就没有内容了。从表面上看,恩格尔哈特的这一原则仍旧是超验的,没有规定行善的具体内容,但事实上人们对善的理解终究是不同的,每个人都可能按照自己的行善标准行善,因而行善便有了不同的含义,所以比起允许原则来说,这一行善的原则又回到现代的疆域中来了。很显然,仅仅凭借后现代的原则和标准不可能完全地解决我们的问题,恩格尔哈特最终还是认为人们可以通过一种宗教或者道德共同体、通过上帝的恩典和道德传统来得到正确的道德观。他本人也是虔诚的正统东正教徒。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研究生命伦理学时必须周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不仅需要恩格尔哈特,也需要托马斯。

  托马斯《生命伦理学导论》的特色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他给出的生命伦理学定义打开了人们的思路,令人视野开阔,耳目一新。以往人们一直为搞清医学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的关系而苦恼。托马斯试图澄清这一问题,在他看来,医学伦理学主要研究医学和医疗保健领域的伦理学问题,这可以进一步分为临床医学伦理学和制度医学伦理学,前者主要关系到医患界面的伦理学问题,例如知情同意或者放弃治疗。制度医学伦理学审查医疗实践的结构或制度背景,如健康保健政策问题或者医疗资源分配问题。这里面也包括健康保健伦理学,其主要任务是分析与保障机制相关的政策和问题。生命伦理学的范围更为宽阔,包括在技术、医学、生物学对于生命的应用时所遇到的各种伦理学问题。它要求一种思维上的革命,告诉我们真正的跨学科思考和合作是什么。托马斯十分赞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哲学家萨米尔·格洛维兹给出的生命伦理学定义——“对于相关于健康情境、生命科学情境的道德决定的范围进行严格地审查。”托马斯认为这一定义的长处在于强调了生命伦理学的跨学科性和它的社会维度。

  其次,《生命伦理学导论》讨论了许多当代生命伦理学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这本著作共分四章,第一章讨论一些一般性的问题,回答什么是生命伦理学,技术、自然和责任,以及伦理学主题等问题。第二章主要讨论生育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学问题,如关于流产、生育技术,以及产前诊断的伦理争论。第三章讨论关于死亡和濒死的伦理争论,如死亡的定义、放弃或中断治疗、安乐死,以及医生协助下的自杀等。第四章讨论了一些特殊的问题,如关于动植物的基因工程、关于人的基因工程、器官移植、人体实验,病人权利和全球伦理等问题。

  再次,《生命伦理学导论》在讨论一些具体的生命伦理学争论问题时,不仅充分地展开了各种不同的观点,而且在总结争论、廓清概念方面有所创新。例如,托马斯认为美国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在性领域出现了三次大的革命:第一次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的口服避孕药,这一药片有效地把性与生育分开。第二次是1978年出现的体外授精,这一技术把生育与性分开,使人们有可能在没有性爱的情况下生育。第三次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代理母亲,这不仅标志着性与生育分离开来、生育与性分离开来,而且也标志着性、生育与传统的家庭模式分离开来。倘若人们在这种背景下看待关于流产问题的辩论,就可以发现这实际上是关于一种避孕手段是否可行的争论,保守的观点把性与生育看成是由上帝把持的自然的一部分,流产违背了这种自然秩序,而激进的观点认为,正是上帝让人对环境和自身承担更多的义务和责任,通过流产来避孕是人们履行责任的一种手段,而不是违背自然秩序。因此,关于流产的争论并非是科学争论,而是哲学或者道德价值观的争论。再如,在死亡问题上,托马斯也让人注意到一些道德困境。现代的医学正在制造无法表达自己意见的新型病人,“活着的尸体”便是其中的一例。《布莱克法学词典》给死亡下的定义是“生命的终止、停止生存;由医生确定的血液循环的全部停止,生物和生命机能的终止和由此而来的后果,如呼吸、脉搏等活动的停止。”按照这一定义,既然呼吸和血液是生命的要素,它们的缺少也就意味着死亡,然而,在现代医学中,呼吸器对于脑死亡患者的使用已使这一定义面临困境。托马斯向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谁是生命的标志呢?是人还是呼吸器?

  此外,托马斯也介绍了关于安乐死争论中的不同观点。反对安乐死的理由是:这一行为可能给人造成更大的心灵伤害,而且不再有机会对病人进行最终的治疗,身边的亲人也许无法摆脱社会的压力,虽然这一行为可能是自主的,但也可能反映出人们的孤立和分离。此外从宗教角度上看,生死是上帝决定的,人类只是自己生命的管家,对于生死没有什么权利。而赞成安乐死的理由是:安乐死的决定是一个人自主性的最终体现。它表明人们对生命的控制——死。安乐死不仅免去了病人的巨大痛苦,也免去了家庭的经济压力。在托马斯看来,这些争论和分歧来自于仁慈的动机与不谋杀的伦理准则之间、生命的价值与尊严与病人在患绝症时所体验的尊严丧失之间的困惑。

  (Thomas A.Shannon  :An Introduction to Bioethics Paulist Press1997《生命伦理学基础》,[美]恩格尔哈特著,范瑞平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30 13: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与历史之间

在美国,政治家纷纷著书立说,已成为近年来司空见惯的一件事。究其 意旨,大抵两种:一是为征逐权位而阐发理想,以期影响公众而争取选票; 二是卸任之后总结政绩,以便给曾经信任过自己的国人一个交待。而本书, 则属前者。   
   比尔·克林顿是“二战”后出生的新一代政治人物。这个诞生于世称“婴 儿潮”时期的“政治神童”,几乎二十几岁就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自1992 年正式入主白宫以来,其施政方略对冷战结束后的美国经济的提升是较有影 响的。当1996 年新的大选开始之际,他推出了这本书,一方面用以讲述自己 现任的成就,另一方面则对内政外交提出新的理想,为争取连任而大张声势。  
   就在这本书被美国媒界“炒”得沸沸扬杨之际,1997 年1 月20 日,克 林顿总统也正式开始了他的连任期。显而易见,本书对他的选战胜利是起到 了推波助澜作用的。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政治家。一个超级大国的总统,毫无 疑问,他透过本书所阐发的思想和主张,必然首先是期于美国利益的。但作 为一个自称的“新民主党人”,其政纲在某些角度上,也具有一定的公共意 识。比如他一方面精简政府,同时又强调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的干预责任,并 不完全迷信市场。他认为“市场并不能给我们安全的街道、清洁的环境。平 等的教育机会、贫穷婴孩的健康孕育以及健康而可靠的晚年”。实事求是说, 这样一些观点对人类的整体进步和文明发展,是具有其正面意义和价值的。     克林顿和他的许多前任总统一样,喜欢用实现“美国梦”这一理想来号 召他的人民。所谓“美国梦”,是一个具有综合涵义的大旗,它包括平等机 会、广泛就业、共同致富;也包括和平生活、减少犯罪和保护环境等等。在 此旗帜下,有美国式的民主精神、也不乏美国式的强权政治色彩。这从若干 年来美国在世界格局中所扮演的角色上,也都可以反映出来。  
   中美建交许多年了,很多方面都有了沟通与合作;虽然在某些问题上, 由于两种文化、体制等方面的区别,还不能完全达成共识,但在维护和平和 稳定及促进全球经济繁荣等人类共同的目标方面,所要努力的意愿是一致 的。因此,加强平等对话,加深相互了解,都是彼此应该做的一件事。    现在,克林顿总统正在准备他三月份的访华之行,我社选择在这样一个 时候,获得授权出版他这本新著的中文简体字本,应该说是别具深意。就国 内读者而言,通过本书可以加深对美国政坛和新一代政治人物的认识,同时 还可以了解克林顿本人的政治思想和美国在今后几年的政策倾向,尽管他的 这些言论反映的都是他的美国本位和政治立场,但对于关注国际形势的读者 来说,依旧是较有裨益的。不过,书中关于“遏制共产主义”以及希望维护 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所谓“和平”的说法,则明显地暴露出他个人思想的局限 性。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别国没有任何权利干预。对于这样一些 横议,我们认为是毫无道理和意义的。   
   另外,本书还附录了这次美国总统竞选的辩论词,从中还可以领略克林 顿本人的口才和辩术,借以管窥美国式选战的实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30 16:58: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这里可不可以回帖?如果不可以请版主删除,不要怪罪。

所列书目真的很不错,尤其是哲学方面的。

美中不足的是都是扫描版,而且有些扫的还不清楚,读起来特别费尽,虽然对贡献者的辛苦俺很佩服,不过还是希望论坛能多谢清晰版的书,看了一会下载的书,眼睛真的受不了了,所以只好不读。

读书读书,应由好读之书,个人一点想法。各位别见怪哦。

无论如何感谢楼上这些无私奉献的兄弟姐妹们!!

-----------------------------------------------------------清晰版意味着大容量,需要固定空间,不容易啊 hooke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1 14:47:10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名】   《24只胡萝卜的管理》
  〖美〗艾德里安·高斯蒂克 切斯特·埃尔顿/著 徐健/译


  胡萝卜,在管理学的范畴中,寓意为有效的赏识和奖励机制。无论你认知与否,员工都渴求这种机制的感应和刺激。能力是否得到认可影响着员工改换门庭的判断——寻找他们能够得到承认和赏识的更好的职场环境。所以为了留住卓越员工,保持中坚力量的稳定,领导者必须在企业内部营造胡萝卜文化,吸纳人才,并努力使团队更多地活跃在达观和愉悦的工作环境中。

  胡萝卜一:了解

  走出你的办公室,多去了解你的员工,这不是很难,只需要你每天用很少的时间走动走动(有必要的话,开车也好),和你的员工谈一谈心,问问他做得怎么样,问问他们希望得到何种回报。

  一些管理者在他们走动了解的同时,会记下一些比较有价值的事情。一些人返回办公室后,把员工们的想法输入电脑,或记在笔记本上。也许你相信自己的记忆力,能够记住你听来和看来的所有细节,但实际这是不可能的。你会发现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生动细节,会成为你日后赏识和褒奖员工时的最佳素材和调料。

  当你去了解员工的时候,如果发现一些员工做得很不错,那就立即表扬他们——胡萝卜不能放得太久,否则就失去了新鲜的味道。员工对你当时所给予的赞扬和事后所给予的空洞的赞扬所作的反应大相径庭。

  胡萝卜二:回报

  毋庸置疑,找到合适的回报方式作为有效的嘉奖,可以让你节省许多的时间。时间就是金钱,只要管理者能领会到这一点,那么他在这方面花的时间完全是值得的。要想让你的身体保持最佳状态,你一天得摄取足够的水果与蔬菜,让你的员工处于最好的状态,嘉奖要比这容易得多。为了让你的员工拥有积极的工作态度,你每周可以给他一次有意义的回报,这份回报可以就是一次口头表扬。这样看来,好像有许多嘉奖的方式,但它也不是容易到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我们与北美成百上千家公司打过交道,积累了许多经验,挖掘出了许多具有新意的嘉奖方案,在这里,你尽管挑选出适合你雇员的。

  胡萝卜三:定期嘉奖

  隔多长时间给予员工正式与非正式的嘉奖与赞扬呢?下面有几条建议:

  口头表扬:每周至少要向每一位员工表示一次口头表扬与感谢。这不一定要在公众场合下,但被其他员工听到也没关系。切记,一定要拿出具体的事例来表扬,勿用空洞、冷淡的语言。

  非正式奖赏:从感谢卡到电影票,从公费旅行到请客……至少一个月嘉奖一次那些为你创造了很大价值的员工,至少使被奖赏人的数目占核心员工总数的1/4。

  正式奖赏:如果某位员工的成绩使公司走向一个新的里程,那么对于这样的员工,公司就应该一年至少奖赏一次。大多数的大公司都保证:40%的员工会受到公司的奖赏,且一年至少一次。这些只是开始。当它真真切切地运用到你的公司,真正地建立起公司的胡萝卜文化时,它为你带来的价值真是难以计数。定期给予奖赏,不仅可以为你的员工树立一个积极的榜样,你也能够积累自己的管理知识,从而不断更新自己的管理理念。(摘自《24只胡萝卜的管理》一书)

【格式】 PDF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1 15:31:20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名】  冯玉祥自传


  冯玉祥(1882——1948),安徽巢县人,原名基善,字焕章。北洋军阀时期,曾任陆军第十六混成旅旅长,第十一师师长,陕西、河南督军,陆军检阅使。1924年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发动“北京政变”,将其所部改组为国民军,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后任国民军联军总司令,参加北伐。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后因与蒋介石集团发生利害冲突,举兵反蒋,先后爆发了蒋冯战争和中原大战。 冯玉祥是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是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组建者。
  1936年后,冯玉祥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第三、第六战区司令长官。1946年出国考察水利,在美国组织旅美中国和平民主同盟。1948年加入民革,任中央常委。同年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回国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途经黑海,因轮船失火遇难。

  冯玉祥将军是一位身经两朝(清、民国)数代(从光绪、宣统以至蒋介石)的著名历史人物,是中国近代和现代史上有重大影响的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很多重大事件中,几乎都有冯玉祥将军的影响存在,他为我国的民主革命,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冯玉祥将军历尽沧桑,饱尝忧患,毕生追求光明和进步,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坚强的民主斗士和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朋友。
  《冯玉祥自传》包括《我的生活》、《我的抗战生活》和《我所认识的蒋介石》三卷,均是冯玉祥将军亲笔撰写或口述,资料翔实丰富,朴实无华,真切感人,十分珍贵,对当今青年认识旧中国,热爱新社会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内容简介:
我的家世,我生长的环境和我所处的正在急剧变化中的时代,都是我的个性、思想,以及一切行为活动的摇篮。
我的原籍,安徽巢县竹柯村。对于故乡,我知道的虽然很多,但并不具体。我现在所记述的原籍的家世情况,都是小时候从我父亲口里听来,零碎蓄积起来的。
我的父亲本来是个泥瓦匠,名字叫做有茂,一八四五年生于巢县竹柯村;早年家里奇穷,不得已同他的兄弟分居度日。伯父同三叔当裁缝糊口;四叔做一个佃农,替地主耕种着土地;父亲曾一度当过雇工,但后来不久即投身行伍。
祖父的一生,每天都在穷困中挣扎着,晚年生活益发穷困得可怜。一次,祖父病了,家里一文不名,买药的钱也无从筹措。父亲无计可施,于是跑到巢湖去摸鱼,卖得了钱,再买药回家给祖父吃。去摸鱼的时候,往往怀里揣着一袋“锅巴”,预备饿了好掏出来吃;若遇到家里连“锅巴”也没有,空着肚子在外头待一天,是经常的事。
祖父的病愈来愈重,转眼到了严冬。这时巢湖边上结了冰,摸鱼事实上是不可能了。父亲在无可如何之中,就想法子在冰上凿一个大窟窿,边上放一盏油灯,引诱鱼望上跳,等到跳上来,他就很快地捡起来。
……

【格式】EXE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4 06:23 , Processed in 0.447254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