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王志成2010

[【茶社活动】] 儿童时期的趣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0 23:32:59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在我五岁的时候,一个春光明媚的星期六,我正在房间里自由自在地玩耍。忽然,从客厅传来一阵响声,我闻声赶过去,只见爸爸坐在沙发上,架着二郎腿,手里拿着一件奇形怪状的东西在剃胡子。我睁大眼睛,迷惑不解地问爸爸:“爸爸,这是什么东西?”“噢,你问这个是吧?这是专门帮爸爸剃胡须的小助手!”话音刚落,爸爸又眉开眼笑地剃胡须,样子真让人羡慕。
第二天早晨我起床后,无意中发现我家的小白狗嘴边长着几根长长的胡子,我眼睛一亮,也想用爸爸的“超级武器”帮小狗整理一下发型。蹑手蹑脚到门口,我抓起小狗,三两下就把小白狗的胡子剃得一干二净。我看着自己的“杰作”非常开心,心想爸妈回来后肯定会好好夸我一番。
夜幕降临,妈妈终于下班了,我得意洋洋地向妈妈讲述了早晨发生的事。妈妈听后哭笑不得,但是我可爱的妈妈并没有批评我,而是包容地摸摸我的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21 10:4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我觉得老屋很大。我能在它的每一部分里发现无穷无尽的乐趣。在它每一个方向的窗口,我都曾长时间地趴在上面向外眺望。在楼梯和二楼的房间之间,有一条窄窄的空间,我不知道应该叫它什么,但那个地方是我的乐园。平时那里堆了许多稻草,白天我就跪在稻草堆上向下看去。下面的院子其实很小,只有一两棵瘦瘦的树,似乎还有个石桌石凳,但我会看得津津有味。晚上那个地方变得很暗,有人吓唬我说会有鬼出没,于是每天上楼去卧室睡觉时,我都是迅速地跑过那个地方,心里怦怦直跳。虽然“有鬼”,但那个地方我很喜欢,心想即使有鬼,也是温和友善的鬼吧。楼梯下围成一个猪圈,常年养着一头猪。而餐桌就在猪圈旁边不远处。回想起来,一定是很臭的,但奇怪的是,小时候从没觉得臭过。在客厅最里面,是烧饭的灶。给灶膛里添柴火,或从汤罐里舀出热水,这也是我最爱做的事情。据说隔壁大爷爷(即我祖父的大哥)常拿酒过来温,但我没有印象。楼下还有一间卧室,听人说太祖母就是在这间房里过世的,我哥哥还有印象,我是一点也不记得了。这间房后来被姑姑们用来养蚕,我记得每到春季,一打开这间房,床上的蚊帐上爬满了肥胖的蠕动的蚕虫。二姑姑在一张大桌上用铡刀切满满一筐桑叶,那种香味四处飘荡。屋外走廊对面还有一间柴屋也属于我家。里面堆满柴火。还有尿桶。柴屋外面有一口大缸,里面装的是带碱性的泥土,不知是做什么用的。缸上屋檐下有一口大喇叭,电线被弄断了,但只要把断的电线头插进缸里的泥中,喇叭就会响,不知是什么原理。我想大概是祖母嫌喇叭太吵,把电线弄断了;而村里的小孩们总是喜欢把线头插进泥里,于是喇叭便发出沙沙的难听的声音。祖母出来驱赶,小孩们便一哄而散,这其中自然也包括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21 10:5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很喜欢和小伙伴一同去采摘草莓和刺莓。草莓摘了一般玩一会儿就丢掉,因为所有人都说那是蛇吃的草莓,是有毒的;那种长在灌木上的刺莓则是我的最爱。当地呼之为“agonggong”,摘时要小心灌木上的小刺,食之则酸甜可口,味道极美。此外我们还常采摘一种细长的灯芯草,用于将刺莓一个个串起来。在那个食物极度匮乏的年代,这便是我的美食了。
  春天的时候,我和小伙伴还喜欢去摘桑椹。桑椹变得紫黑了以后,其味道更是美妙无比。我们常摘上一大碗,直吃得嘴唇发黑。有一年(好象是五岁那年),我又摘了很多桑椹吃下。但这批桑树可能是刚打过农药的——也不知为什么我没有注意到农药的气味——我吃后不久,便腹疼如绞。当时乡下也没有什么医疗机构,唯有一个赤脚医生,也没找着。祖母给我揉肚子,一边揉我一边叫唤。揉了几天,也就不疼了。不过此后落下一个病根,每到初春,我的肚子就会疼上几天。这毛病一直到十四五岁发育后,才算没再犯。前几年和一批文友去泰和参观访问时,在路边遇到一株大桑树,诸人纷纷上去摘桑椹吃,我却不愿上前。去年,在孩子学习英语的地方,路边也有一株桑树,孩子跃跃欲试,我只得先摘了一颗颜色较深的尝了尝,味道远不如当年孩提时代的桑椹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21 10:59:41 | 显示全部楼层
竹笋也是我最爱的食物。祖母在村旁有一小块地,她年事已高,所以既未种稻谷,也未种菜,只是长了一些竹子。当地叫“响芽竹”,其中“芽”字的读音连拼音都无法标出。据说到春天,一打雷,这种竹子便发出笋来。这种竹笋不大不小,炒咸菜吃,味道无与伦比。家里每到烧饭时,其实没有什么菜,往往只有一些梅干菜和竹笋,这两样都很好吃,所以虽然没肉,但我从无怨言。每当祖母说声“没菜”时,我便飞奔到竹园里,摘它十来支竹笋,跑回家剥好交给祖母。竹笋我这一辈子从未吃厌过,在宜春时,每年春天都会满山遍野去找笋,有时候钻进满是荆棘的灌木丛中去采摘,其乐无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21 11: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家里的柴灶是我的乐园。我非常喜欢烧火。点火,加柴,直到烧好饭后熄火,都是我极乐意做的事,甚至会从旁人手里抢过这活来干。我还琢磨出了最大利用柴火热能的方法:烧柴的时候要架得比较蓬松,加柴要等前几根柴烧得将尽未尽时再加,这样就能用最少的柴烧最旺的火。
  爱乌及屋,因为喜欢烧灶,顺便也喜欢上了搜集柴火的工作。家中只有老妪和小儿,砍柴劈柴的事便几乎不可为,现在回想起来,我不知道柴房里堆积如山的木柴是怎么来的,或许是祖母向砍柴人买的,或许是叔叔姑姑在的时候砍了存在那里的。我所做的只是和十来个小伙伴一起,上山去扒干枯的蕨草和拾松果,那种松果老家呼作“gagabu”,“gaga”的意思是“鸡蛋”,“gagabu”的意思大概是形如鸡蛋的松果,就是那种个头很大、一瓣瓣散开的那种松果,可以用来烧火,想必不是松鼠喜欢吃的那种。我们这批小伙伴——其中大多是女孩——会背上一个大竹筐,手拿一根竹制的齿耙,一边走一边把耙到的蕨草和松果向后一扔,准确地扔进竹筐里。这样搜集柴火,根本不像是干活,简直是玩耍,因此我也很喜欢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21 11: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老家的时候我算是调皮的,常常疯了似的跑来跑去。有一次被四合院的高门槛绊了一下,直摔出好几米外,右臂肘关节当时就不能动了。祖母慌忙把我送到赤脚医生处,那医生叫我们回去,拿松针和樟树叶捣烂敷在关节上包起来,再用三角巾吊住。大概有一两个月,我只能用左手吃饭玩耍。后来也就这样慢慢好了。数年后,在读小学时,又曾摔过一跤,当时用右手一撑,感觉腕骨极痛。直到今天,我的右手仍不太好使,某些角度不能用力,一用力,腕骨还是会痛。
  在老家还曾到溪水里捞虾、捉螃蟹。家乡的螃蟹只有铜钱般大小。据父母说,他们小时候也很喜欢捉这种螃蟹,常常直接扔进嘴里,或回家拿一碟酱油醮着吃。听说味道极为鲜美,但我却视之再三,不敢直接吃它,只好又丢回溪水中去。
  还常到水稻田或田旁的小沟里捞田螺,却从未吃过它们。有时我会把大田螺带回家中,用盆子装着,放上些清水养起来。有一次那只大田螺里爬出了两三只小田螺,令我惊奇不已,祖母却不屑一顾。
  晚上听着蛙鸣入睡,是乡村生活中最美好的记忆。在宜春,住在郊外,也一直有这享受。来到南昌后,居城市中心,就再没听过蛙鸣了。
  夏夜,和小伙伴一道去外面捕捉萤火虫,也是极有趣味的。捉到的萤火虫用一只小玻璃瓶盛着,看它们在里面一闪一闪。到了次日清晨,它们往往大多死去了。那时候还没读书,还不知道“囊萤映雪”的典故,只觉得这样好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21 11: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学时代的生活,印象最深的是周末下午的劳动。学校的老师养了不少兔子,我们学生每周六的下午不上课,但每人必须交一篮“兔子草”。兔子吃的是那种细细的青草,要采满一篮子,其实是不容易的。一到周六下午,我们这些小学生就满世界寻觅青草,山上、野外、荒地、甚至一些单位的后院和墙角,都有我们的身影。青草越来越难找到了。但满满一篮的定额是从来不变的。情急之下,我只得在青草篮的视觉效果上下功夫。交青草的时候人很多,收草的也往往不是老师,而是高年级的学生,不会那么认真。我采不满一篮子青草时,总是把它架得很蓬松,这样看起来似乎有一篮。交的时候故意高声说话,转移收草人的注意力,同时迅速地将“一篮子”青草倒进大筐,这就算完成任务了。即使收草人有点疑心,后面交草的同学在不断地挤上来,他也没法跟我计较。但后来越来越多的同学掌握了这个诀窍,这一招就不太好使。幸亏没多久我就转较了,不然还真得另想办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28 09:4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我小时候,我跟着姐姐和伙伴们一起去田里捉老鼠。下了田,一堆堆禾杆像是农田的守护者一样一动不动的屹立在旁。我们高兴的来到禾杆旁,突然,我看到了一个小洞口。我对伙伴们说:“如果这是老鼠洞,我马上摔一跤。”说着,我得意地走向另一堆禾杆。姐姐走过去说:“你懂个屁呀!这就是老鼠洞。”我一惊,踩到了一堆烂泥,重重的摔了一跤。这次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没事不要乱说话啊。我和姐姐慢慢的翻开一层层的禾杆,翻到倒数第二层的时候,有一个灰不溜秋的圆圆的东西躺在那。我说:“这是啥?”姐姐说:“是老鼠啊!笨蛋,快捉……”还没等姐姐说完,那只老鼠就不见了。我们再翻,翻到最后一层的时候,我们一起数:“1、2、3、”姐姐和伙伴们一起把河杆翻开,你们猜我还在干吗?我还在那数:4、5、6、7、8……突然,一个充满愤怒拳头向我飞来,砰!我直接倒在地上,哎呀!好晕啊!这回姐姐细心地教我:“捉老鼠必须要保持警惕,任何一个机会都不能放过。如果老鼠跑出来,先用脚踩住它,再抓。抓的时候得注意,要抓脖子,不能让它咬你。明白没有?”我说:“明白了。”这次,又发现了一个老鼠洞。这回我可得小心了。我们翻着翻着,看到了一只老鼠在往下钻。我们马上加快了速度,翻到最后一层时,哼哼!这回我可不会那么傻了,我迅速把禾杆翻开,哇!这下老鼠的整个身子都露了出来,我马上用脚踩住老鼠,慢慢地将他抓住,哈哈!我学会捉老鼠了,我开心地跑回家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30 22:03:34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说我家的第一台卡带录音机。在九十年代初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年代,我们家有了第一台播放磁带那种录音机,搭配的卡带里面有台湾那个让观者随口提问,然后能即兴编歌唱歌的张帝,虽然他唱歌的旋律风格都差不多,但是由于没有其他更多更好的卡带加之当时欣赏水平有待提升的局限性制约下,那些“劣质”盒带还是陪伴了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他的那盘卡带里面记得最深的是一个观众问张帝有几个爸爸那一段,很诙谐。
小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史充满了好奇的,磁带也算是个十分好玩的玩伴,两片塑料壳中间卡着两盘又薄又窄又长的黑色带状物体,还有不少的柔软性。这个就怎么能发声呢?在杀死一千万个脑细胞仍然没有想出结果的情况下,只能无奈把磁带装回去。可是后面的事情就啼笑皆非了,不知什么缘故,可能是螺丝没有拧紧,磁带在播放了正常的分多钟之后,就在几句阴阳怪气的声音后戛然而止。原来卡壳,磁带在录音机里缠死了,快退都不行。终于那盘磁带也就此寿终正寝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30 22:4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家乡有条小河,那时候一个小镇上的人口还不算多,所以河虽小但还是没有大的污染,也算得上清澈。在夏天里的炎热逐渐褪去的下午,河摊里就成了小孩子聚众游玩戏水的天堂。很多玩伴都会游水,下到河里"浪遏飞舟",扎猛子或各种泳姿(最常见是"狗刨"),极其享受,偶尔也有玩伴会在河里被河底的蚌壳扎破脚底,血流不止的惨剧发生。由于我不会凫水,不敢下到河水深处,体验不到畅游的乐趣。但是我还是发现了别的游玩方式——逮螃蟹。由于没有什么污染,螃蟹又比较呆,只会横着走,很快我就成了一个能手。由于这种河螃蟹个头不大,家乡也没有吃螃蟹的习惯,所以这活动纯粹是种娱乐。抓了后,用盆子养着,过不了几天全死光了,再去换另一波宠物。这项娱乐活动陪伴了我很长一段美好时光。有时候抓到的螃蟹刚蜕完壳,还是软的;有时候抓到的成年母螃蟹,正在养育子女,腹部有很大一群跟米粒一般的小螃蟹嗷嗷待哺;有的螃蟹霸气十足,正红瓦亮,个头也大,应该是个头领之类的,也对我俯首称臣......现如今,家乡的这条河已经面目全非,臭气熏天,死一般寂静,真让人伤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31 00: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都比较有强烈的英雄情结,希望拯救世界,喜欢探秘,一天神秘兮兮的。家乡地貌属于丘陵,小山到处密布,有的山腰上分布着人工开凿的山洞。这种山洞是水平方向,入口稍大,往里延伸几十米多就到头,越往里走,越狭窄。刚进洞口的时候,还能站立,再往里走,就只能弯腰低头,最后只能蹲着。这应该是特殊年代开凿的防空洞吧,到现在我也不明白洞穴的用途。
望着神秘莫测的黑洞,小伙伴们都很兴奋,认为是龙潭虎穴,跃跃欲试地想挑战一番。于是乎,三五个小伙伴就拿着自制的火把,带着一些防身工具,在一个比较晴朗的时候向这些未知的神秘洞穴发起了"进攻",这种神经质的活动,最终以一劳无获的结局收场,没有任何惊人的发现,没有找到想象中的金币、兵器和宝藏,顶多在洞内找到一些不知什么时候留下的些许烧烤痕迹和供暂时休憩的石头之类的物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31 00: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网络卡,发重了,就再写一篇吧。
记忆一下小时候的一种游戏,大约在小学二年级以前十分喜爱也经常玩的一个游戏“滚铁环”。
这个游戏道具分两个部分,可以滚动的一个铁环,还有一个带钩子的类似扶手一样的铁棍。制作过程如下:铁环,就是用比较粗一点的圆钢,大概10个毫左右,圈成一个圆圈再焊好,如果要再有一些创意的话,还可以在铁圈的钢筋上套一点小圆圈或者几枚铜钱,这样在铁环滚动的过程中,可以增加游戏的声效及视觉效果。铁扶手也是钢筋做的,一端需要挝成一个勾,可以扶着铁环做游戏,把力量传递到铁环上,还用来可以控制铁环的滚动前进方向。
游戏的时候,一手拿着铁棍,用铁棍去推铁环。当然启动的时候,需要用手把铁环拿住,用灵巧的手给铁环一个向前滚动的趋势,待铁环能滚动后,就用铁棍给予持续性的推力,一双轻巧欢快的小脚板就飞快地跟在铁环后面,留下灿烂的笑声。
在那个缺乏电子游戏,缺少电视娱乐的年代,这个活动几乎被所有的男孩所钟爱。有时还能用来进行比赛;有的小家伙还发明出各种新奇的玩法,把手上的铁棍,玩成一朵花似的;还有的可以练到两手都在滚铁环的程度。
真怀念我和我的小伙伴那可爱的童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1 17:36:04 | 显示全部楼层
记的有一次,姥姥家吃饺子,我也去了,刚走到饭桌前,妈妈说:“你去帮妈妈拿一下醋吧!”我也没说话,就飞快的跑到厨房,拿了一瓶黑黑的东西递给妈妈,妈妈倒完后,夹起饺子就沾着吃起来,刚嚼了两下,妈妈就说:“咸死了,这哪里是醋,分明是酱油。”说完马上喝了一大口水,一家人便仰面大笑起来,我也傻傻的跟着大家笑起来。
  就因为这件事,我被家人取笑了好长时间,一直到我明白其中的道理,这件事还不曾被家人遗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2 14:4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孩,都是嘴馋的,这是因为生长发育的剧烈需要,我们的小时候还算幸福,没有到那种吃不饱饭的程度。但是,老在家里吃饭,见不到亲爱的小伙伴们,是多不开心的事,因此有的小伙伴就提议,饭后补一顿,去山上,烧香肠。这个活动多是在冬春相接的时候,不是我们发明的,早见过其他人尝试过。这就需要从家里顺出一节两节香肠,再准备个长的竹签或树枝,把香肠串起来,在山上找点荒草,点上,直接烤,这就是烤一个大肉串啊。过不了多久,香肠里面的油被烧出来,滴在篝火上,火便更欢快热烈地抚摸着香肠,再不一会,肉香就飘出来,香肠的外衣被膨胀的肉体撑破,能看到小气泡在香馋的肉中不停冒出来“吱吱”作响,有时候火候控制不好就把香肠给烤糊烧焦了,不过有经验的伙伴都能掌握好时机.....经过这些准备,接下来就是享用大餐了。用小刀,把香肠切成几段,平分下去,吃着自己动手制作出来的美味,大家都很高兴,一次性吃饱是不可能的了,只有把这股馋劲留给下次活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2 16:47:0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小孩有丰富多彩的玩具陪伴,但以前小时候缺没有这么便利。一是家里都比较清贫节俭,再者有钱也不一定能在外面买到。记得那时候有个自制的玩具板车,深得小孩子喜欢,有条件的话,都会争相祈求长辈给予置备。那种玩具板车现在也有见过,是那种沿街乞讨的无行走能力的残疾人士坐上,依靠这个工具移动行进的。
用一个几十公分长宽的一个木板作为"车架",下面用滚珠轴承作为"车轮",最前端的控制方向的元件也是一个滚珠轴承,差不多是个迷你三轮。 因为这个玩具需要花费一定的材料,不是小孩子能自食其力做成,因此只能几个要好的小孩共用一辆玩具车。找一个斜坡,兴奋地携着车跑到地势高处,然后坐上,依靠重力自由向下滑行;或者找个平坦的场地,后有人推,前有人拽,另一个轮番享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2 17: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忆一下小时候的一种游戏活动——丢沙包
沙包的制作超简单,一块巴掌大的布,缝成口袋状,里面填上沙子,或者大米也行,在封好口。一个沙包就制作完成了。游戏时还需要准备场地,用粉笔在地上画上一圈一圈的螺旋,线条是连续的,要画出十个平左右打小的场地。
游戏依稀记得是这样:这螺旋线就是一个通道,一拨人从外圈人顺着"通道"往里一圈圈跑,到圆心的时候站定,在原路返回,逃出大圈即可。另一拨人分两边站在大圈外,手持沙包,往圈里人的腿上砸,砸中的出圈,结束游戏。而沙包飞出去后,站在另一边圈外的同伙会集中注意力,争取第一时间拿到飞来的沙包,再快速丢出去砸圈中人的腿,如此往复。由于沙包只有一个,主要沙包一丢出,没有砸中的小伙伴就会一窝蜂顺着"通道"跑往另一个相对沙包比较远的一边,集中注意力避免下一次沙包的袭击;沙包再次丢出后,就会一溜风接着跑一个半圈,如此往复直到结束这此征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2 22:5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在小学课余或者放学归家的时候,天气好并且有闲情的当头,小伙伴们会做一个游戏,一个类似体育竞技运动的小游戏,目前已经完全忘记这个游戏的名字,还记得玩法。玩法大概这样,刚开始一人或蹲或弯腰低头站立在原地,伴着一个“桩子”,另外的小伙伴就站得稍远,一个一个地排好,先有个助跑,当到前面那位桩子时,就用双手在对方背部撑一下,双腿张开,依靠惯性用一个优雅的类似跳鞍马的姿势从对方背部垂直的位置上方跃过去,落地后再接着往前跑,因为后面还有排着队的其他小伙伴在等着闯关。一开始的时候那个“桩子”是蹲着,这样高度小,难度也小,然后一轮之后“桩子”会半蹲弯腰,接着再站直弯腰,然后再把身姿放更高,这样以增加对方跳跃的难度。如果有第一个跳不过去的伙伴,游戏结束,这个跳不过去的伙伴替换桩子角色,再继续游戏。玩这个游戏时,身材没有优势的伙伴经常遭殃,跳不过别人,但别人能轻易地跳过他,相当苦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2 23:2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很小的时候,小伙伴们就会打飞机了,还是很多人一起打,互相地打飞机。这个基本是两两组合,下面一个比较结实的伙伴做为机身,另一个较轻盈的小伙伴背在上面,两人把手向前伸直了叠合在一起,这样飞机就组合完成,可以进入群K战场,估计是受到日本电视剧《恐龙克塞号》的启发,伙伴们自己发挥想象力,创造出了如此精密的战机。
游戏的时候,基本有十个上下的伙伴一起参与,首先需要挑选一个比较平整的草地,再自由组合装机。装备结束,就进入战场,自由发挥地向任意战机发动攻击,把对方撞翻或者把上面的驾驶员撞下为获得胜利的条件。有的小伙伴们比较灵巧比较贼,不与对方直接碰撞,而是躲;有的飞机吨位大,再加之油门太大,被别的飞机一晃,反而自己首先坠机。
游戏基本发生在下午放学回家的途中,伴着夕阳的余晖,几个愉快的身影爆发出阵阵快乐的爽朗笑声,听得人都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3 02:53:39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那时小学只有五个年级。我们上五年级的时候,准备快要过61了,同学们都很兴奋。那时候家里不是很富裕,妈妈就给了20块钱用来买东西。
  当时到了超市东挑西选,刚好20块的东西,就愉快的去结帐了。
  “同学们61来了!”老师说到,“今天我们去XXX游乐园,现在出发!”
  “耶!”同学们轰隆轰隆冲出教室,赶去操场集合。同学们有说有笑的下楼去了。
  到了游乐园,大家集合,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闲)逛当。
  “统一节目结束,同学们自由玩耍吧,切记不要打架哦!解散!”
  学生们一哄而散,三五成群开始寻宝地开吃开喝,好不热闹。你抢我的饼干,我拿他的薯片。来来往往。
  我和我的朋友也聚在一起。这时候才发现其中一个朋友什么也没拿。我们这群伙伴是最聊得来的。啥也没说的一起吃吧!吭哧吭哧就啃起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3 16:5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忆一下童年时期的另一项活动,斗鸡。
这个斗鸡可不是拿两只公鸡去观赏它们去打架,而是小伙伴内部的一种嬉戏娱乐活动。游戏很简单,无非就是单腿站立,另一只腿蜷起,用手提溜着裤腿或者用手握着脚踝,让蜷起的腿膝盖朝外,用膝盖部位及大腿作为游戏中的武器,然后单脚蹦着往对方靠近,依靠蜷起的腿向上翘或者向下压对方,也有猛地跃起用腿部向对方撞击过去,以让对方失去平衡致双腿着地而算缴械成功为目的,游戏中手部不能有推搡动作。
这是个群体游戏,需要多人一起玩耍,可以分拨也可以混战。在伙伴比较多的时候,远远就能见到一群野孩子一个个像弹簧似的一蹦一蹦地混乱向对方冲击,地上泛起阵阵尘土,有的一个踉跄摔倒在地,有的失败后退出在在一边为同伙助威,一个个弄得灰头土脸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11 23:19 , Processed in 0.452597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